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2.66W
  【範文一】

24時計時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從這樣幾個方面重整教材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一、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切入點

學生對時鐘的認識停留在能看鐘面並讀出那個時刻是幾時幾分,對普通計時法一説並沒有形成概念。以此為起點,在導入時,我創設了通過看時針和分針同時指向12的鐘面,讓學生猜測我此時可能在幹什麼。有的猜老師可能在吃午飯,有的猜老師可能在睡覺,多種答案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同一個鐘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兩個時刻,怎樣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誤會呢?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在12時前加上“晚上”、“中午”等這樣的時間詞就能準確地區分了。思考:加上時間詞多麻煩呀!能不能不用時間詞也能把時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見過不加時間詞表示時刻的方法。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提煉出手機上、電子錶上、電腦小票、電視機、營業時間等地方曾出示的時間,順理成章地引出即將學習的24時計時法。數學知識往往是以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貼近生活實際。教學中把新知識的生長點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之上,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動機。

二、探究新知,系統構建24時計時法,突破難點

一天是從0時開始的,而學生往往因為生活經驗的引導,讓大家誤以為天亮了就是一天開始了。因此我設計了“2009年新年鐘聲敲響的視頻”,通過主持人的播報理解:0時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一天是從大家甜甜的睡夢中開始的。隨着時針的腳步,在鐘面上走過2圈後,0時——24時浮出水面,其中13時——24時的理解是難點也是重點。學生會習慣性的數數,對13時的來歷卻頗為費解。“你是怎麼想的”開啟了學生思考的大門。接着數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滲透鐘面上的時刻+12得出13時——24時的方法。在通過課件顯示0時——24時每一個時刻的出現,學生便徹底明白了24時計時法的來歷,此時重新揭示並理解課題。

本課最大的難點是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同一時刻可以用兩種計時法轉換,轉換的方法是需要學生探討的。在出示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個整時的比較表後,發問: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生答:第一個表表示前半天的時刻(時針第一圈走的時刻),第二個表表示後半天的時刻(時針第二圈走的時刻);普通計時法要用時間詞區分,24時計時法不用時間詞;普通計時法用的數是1——12,重複了一次,24時計時法是用0——24,分別只用了一次;第一個表(前半天)只是一個有時間詞一個沒有時間詞,數一樣,第二個表(後半天)數不同但24時計時法都是用普通計時法的數加上了12……諸如此類的發現,學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發現都是為了突破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在學生的主動探究、體驗過程後,所有的發現都是那麼有價值。此時師指着表格小結並板書轉換方法:加減時間詞,加減12。至於為什麼要互換,學生們可能也會問到,因為國際通用的是24時計時法,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是普通計時法,所以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錯、計時準確的24時計時法,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轉換的學習很有必要。當某個場合出現了一個24時計時法的時刻時,腦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應出那個時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於不會造成時間誤差。

“你喜歡哪種計時法?為什麼?”則是體現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選擇,關注人文素養,兩種計時法各有所長。

  【範文二】

24時計時法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由於學習內容比較抽象,再加上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所以在認識上也比較淺顯,以致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着認識上模糊、應用上的糊塗,學生對於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結合相關資料,在反覆認真研究分析這方面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本節課的教學。下面把這節課教學的得失做一下分析,以期在今後的教學中得以借鑑和改進。

1、在新課的導入上:

(1)新課開始介紹科學知識“24時的來歷”(教材54頁“你知道嗎”),既弘揚了科學精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但是此環節浪費過量的`時間去説明,有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應把時間應該控制在1-2分鐘之內。

(2)以教材的故事情境“營業時間”引入24時法的探討,此故事情境的創設固然是可以起到“引出學生探索新知”的作用,但是學習了下面的教學片斷,讓我不禁對此教學環節有了進一步的想法:

片斷一: 課始,教師先播放中央電視台每晚新聞聯播的起始音樂

師:你們聽過這段音樂嗎?

生:這是新聞聯播開始的音樂。

師:不錯。你們是什麼時候看新聞聯播的?

生1:7點。

生2:晚上7點。

師:他倆説的時間有什麼不同嗎?

生3: 晚上7點説得更清楚。

師: 不説清楚就搞不明白,在用普通計時法的時候在前面加上表明具體時間的詞語,這樣説才比較明確。那我們就來看一段真正的新聞聯播吧。(電腦播放錄像)

師:屏幕上有沒有寫“晚上7:00”? (學生仔細觀察屏幕。)

生1:沒有寫晚上7:00。

生2:寫的是19:00。

師:那麼19:00與晚上7:00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呢?

生:19:00就是晚上7:00。

師(肯定):説得對!晚上7:00採用的是普通計時法,19:00採用的是24時計時的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24時計時法。

反思: “將數學學習迴歸生活”,是新課程理念下轉變國小數學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命題。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找準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域,正是基於這一理念,老師選擇了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引入新課, 為學生創設深入思考的情境,提供互相交流的舞台,創設展示交流的機會,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思維過程的平台。從學生對節目的開始時刻的交流,到節目播放時時刻的展現,自然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晚上7: 00”與“19:00”, 即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兩種不同的結果,使知識在矛盾衝突中得以展現出來,從而引出--”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根本聯繫與區別”的探索,為順利進入下一步教學創造良好的契機,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2、在教學結構的安排上:

首先以鐘面作為直觀教具操作演示:一日時針正好走幾圈?分別是從幾時到幾時?一共是幾時?在這裏,加強鐘面的觀察和操作非常必要,發揮學生直觀形象思維,使學生對“24時計時法”有一個感性上的認識,一日時針正好走兩圈,教師強調認識,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這是突破本節課難點的關鍵所在。學生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係,這樣的觀察操作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達到充分理解24時計時法的目標。

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而更多的是做數學、玩數學。重視數學思想,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經歷、體驗和探索數學,在矛盾中引出數學,在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後,教給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善於發現規律並加以歸納概括,提供學生喜歡的探究形式,使數學學習更加真實有效,從而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本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