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22W

  範文一

國小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説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1.是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

3.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和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説"15是3 的倍數",也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説"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説"1.5是0.3的倍數".在課堂中反覆強調,幫助學生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就不會模糊了.

  範文二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個地方知識點很重要,學習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下邊的學習,特別到後來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我很注重學生的.掌握情況,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這節課中的概念比較難區分,在教學概念的時候,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以拼圖比賽為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説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教師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説出方法後,為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為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為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