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品德與生活》實踐活動的思考範文

來源:文萃谷 3.07W

內容摘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實踐活動佔了很大份量,我們在組織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到孩子。關注孩子,以更好地設計活動;瞭解孩子,以更好地組織活動;相信孩子,以更好地開創活動;發展孩子,讓活動走出課堂。另外,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接近自然、接近兒童的實際生活。總之,我們應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從而為每一個孩子學會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關於《品德與生活》實踐活動的思考範文

關鍵詞:實踐活動 生活 學習 學生髮展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而這個課程目標[本文轉載自-找文章,到]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所以這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那麼作為一門活動型課程,什麼樣的活動或遊戲才是真正為了孩子?應當怎樣開展?經過一段時間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我覺得既有困惑煩惱,又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敗後的反思。

一、 關注孩子,以更好地設計活動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特徵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學習中找到課程的生長點,而不是從老師們的腦子裏想出來的。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設計活動要努力貼近兒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慮選題的依據,憑什麼做這個活動,憑什麼認為這個選擇是合適的,找準切入點。我們的教育就是從兒童的生活中來,同時去引導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價值觀得到提升,經驗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馬虎旅行記》一課,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的第一條“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的第二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來編寫的,通過虛擬人物“小馬虎”瀏覽馬虎國的故事來進行教育,我覺得其中把“鹽當糖放、建百層高樓沒造電梯”等環節與一年級學生還較遙遠,因而有必要對教材進行改造。根據經驗和平時的觀察,新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較多不細心、不認真、馬虎了事的現象,而最關鍵的是學習上的粗心問題。於是我設計了“做拼音卡片”、“傳悄悄話”、“做小先生”幾個活動,在學做拼音卡片後,我採訪了幾位做得好的小朋友,問他們是怎麼做的,有的説“我看着教師的卡片,記住了拼音字母的順序”;有的説:“我細心地看,老師前2個字母圈圈在右邊,後2個字母圈圈在左邊”;有的説:“我先讀了兩遍,再像老師那樣,認真寫下來”。我邊聽邊板書:看、記、寫。這樣,將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真正貫通,課堂呈現的活動情境是真實的,自然的,為學生熟悉的,也是學生生活提升發展所必需的。這樣,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得到了體現。

二、瞭解孩子,以更好地組織活動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認識規律、遵循規律是組織好活動的前提。不同的學生也是有差異的,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髮展的前提,每個人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理論,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的特點,並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比如“小組活動”,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重要活動形式之一,而討論在小組活動中更是經常用到,我在開始組織學生討論時,走了一些彎路:常常在確定討論主題後,有的學生為了搶先回答,亂喊亂叫;有的學生只顧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別人的回答;還有的學生高聲打斷別人的談話,很沒有禮貌……我真對“小組討論”失去了信心。可是後來一想,我的學生還只有一年級,他們自制能力差,表現欲強,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但同時他們又特別信任老師、善於模仿。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我坐到學生中間,告訴大家:“今天我們又要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學習,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請大家當老師,先來看看我們這個組是怎麼學習的,評評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結合討論話題,於是,我就近跟同學討論起來,其他同學們好奇極了,靜靜地望着我們,他們感到很新鮮。我們討論結束時,“小老師們”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説:“你討論之前,先分好説話的先後順序”;有的説:“一個人發言,其他人都認真聽,而且聲音很輕”;有的説:“一個小朋友講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見”;有的説:“有的小朋友説得好,別的小朋友誇他真棒”;有的説:“有的小朋友接受幫助説謝謝了”。別看學生年齡小,你一言我一語還真把我刻意流露的優點找出來了。我及時表揚了他們:“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組的小朋友,在以後的活動中也能得到表揚,甚至比我們組更出色!”從此以後,我抓住一切機會反覆強化,使學生形成習慣,小組討論變得有序、熱烈。

三、相信孩子,以更好地開創活動

如果活動的每個過程都是由老師設計,然後按照老師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這樣學生怎麼可能完全有興趣呢?其實在活動中許多事情可以由同學們自己解決,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策劃自己,這樣他們沒有過多的約束,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辦法來。

那次我上《我們的校園》一課,在設計“分組參觀校園”這個環節時,我真的擔心,孩子們跑出教室後會不知所措或亂闖亂跑而發生意外,所以費勁周折調好課,借來幾位高年級的同學來帶領他們,結果校園是有“序”地參觀完了,但回來以後反饋的情況卻很不如意,同學們僅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回來後機械地向我彙報他們的一些情況,語言乾巴巴的索然沒味。我想這樣不行,於是在第二個班大膽嘗試,把孩子們分成8個組,選出組長,然後不作任何規定,讓他們先商量喜歡去哪裏,可以去哪裏,然後自己想辦法去。結果令人欣喜,在反饋情況時,同學們非常有興趣地向我彙報他們去了哪裏,是怎麼走的,路上碰到了誰,看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是怎麼解決的,有幾個小朋友還撿來了一些垃圾。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們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創造性、創造精神,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即使做錯了、做亂了也沒有什麼關係。這樣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動,而不是活動孩子。

四、發展孩子,讓活動走出課堂

《品德與生活》課程源於生活又體現於生活,它對學生的引導是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體現出來的,我們要更多地關心兒童是不是在實際生活中懂得有禮貌,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養成好的習慣,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種好奇心。我們要努力去追求真正的活動型課程,《品德與生活》教材上的所呈現的內容,是不是都要安排在課堂上進行?如果不是,哪些需要在課堂上做?哪些需要跟家長溝通,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哪些可以在校外去做?哪些是需要課堂跟課外結合?

我覺得家庭、家長是我們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課程資源,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是達到本課程目標的重要因素。本課程需要蒐集與整理大量的資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僅靠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在家長學校上,積極向家長宣傳《品德與生活》課程改革理念,宣傳《品德與生活》課的目的與要求,積極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動的需求,幫助學生查找和整理資料,幫助學生完成生活中的體驗。像《上學路上》、《盼盼遲到了》、《放學啦》、《坐立走有精神》、《小馬虎旅行記》等,哪一個活動不需要家長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別小馬虎》課結束後,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帶回家,由爸爸媽媽來做評委,先記下他平時在生活中有哪些馬虎,然後改一個,就獎給一個笑臉,促使學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馬虎。本課程是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的,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

《品德與生活》新課程開啟了一個非常好的教育空間,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接近自然、接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從而為每一個孩子學會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1、《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準(實驗稿);

2、《品德與生活》教師用書;

3、《心理學大百科全書》(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邵志芳);

4、《教育理論》(研究出版社)第九章《課外校外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5、《國小德育》第3期《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例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