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篇)

來源:文萃谷 1.6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裏,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飢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藉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着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着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説,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為何”而活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麼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麼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説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4、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乾澀的説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餘華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學畢業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於等到你。

《活着》的結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着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後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着》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受着飢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着,直到最後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一直在書中尋找弗蘭克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好像在《活着》尋找為什麼福貴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樣,可是到讀完全書還是沒有任何線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經死去,自己也處在非人的生活並且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刻,他為什麼能不去選擇死亡?

帶着疑問,我閲讀了讀者很多的'讀後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説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麼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歷來治癒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活着,不是苟延殘喘。

在農村有很多中風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着。農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儘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麼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八年級的學生寫的書評,他説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着,顯而易見,活着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麼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義就是能夠憑藉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並且創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該是屬於活着的人的幻想。至於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餘華在《活着》當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餘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於活着的迴應。但是,最後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説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造和工作;第二,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着,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芸芸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生活中,我是個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常喜歡看一些動作片,那時我們叫武打片,當然大部分結局都是正義戰勝邪惡,以壞人死為結局,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圓滿結局。但也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些我不是在為正義的圓滿而慶幸,而是在為死了的人難過,為他們見不到明天太陽而憐惜,讓我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終結,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陽與我無關。

歲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關於人生依然有諸多不釋,縈繞左右。在空間看到《北大清華推薦的經典書籍,有時間多看看書吧!》時,特別是推薦第一本書便是《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便是書名已把我征服。

準備買書時才知道此已絕版,只能買複印版,雖然書的質量不太好但也不影響閲讀。但是作為翻譯讀物,總難免存在翻譯的硬傷,加上書本身的邏輯性與理論性,有些地方讓人讀起來還是存在澀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無法閲讀原汁原味的文字。此書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創始人弗蘭克爾所著,作者以在二戰集中營經歷為例闡述意義療法,以及其心理醫學與精神學的理論。

對於這樣一本書,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讀一遍説皮毛也沾不到邊一點也不過分。弗蘭克爾是精神學與心理醫學教授,他是從醫生的角度來闡述自己治療理論與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療,並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樣,但是讀完此書我還是明白了為什麼會迷茫,因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義,總以為有那麼一條金科玉律能讓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總在變化,但是從未停止,意義療法説有三種途徑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第一是通過創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第二是體驗某件事或遇見某個人,第三是通過選擇我們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態度。這段話讀起來簡單,但是卻很難理解。弗蘭克爾是這樣解釋的,第一條是指成功與實現的途徑(在我理解其實應該就成就感與滿足感),意思十分明顯,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釋。

在生活中發現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通過體驗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文化,或體驗一個人——通過愛他。在意義治療中,愛是與性一樣的初級現象,正常情況下,性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但當性一旦成為愛的載體,也只有在成為愛的載體時,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聖。因此愛不應僅僅理解為是性的副產品,相反的,性是一種用來表達被稱之為愛的最親密體驗的方法。

發現生命的第三條途徑是經受苦難。當我們面對絕望的情景時,當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我們也能發現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時可以最大程度地證明人的獨一無二的潛力,它可以將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場極大的成功,把一個人的困境變成一種人類的成就。當我們不再能夠改變一種情境時,我們將會面對改變自己的挑戰。當我們改變不了命運的時候,受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命運的態度,找到受難的意義。人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現生命的意義。當然受難並不是發現生命的意義的必要條件,只是説在受難的情況下,意義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暫性是無法改變的,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觀主義者就像一個人,他看着日曆每天撕去一頁,隨着一天天的過去越來越簿,而因為過去沒有意義而害怕與悲傷。相反積極處理生活問題的人,每天從日曆上撕下一頁,將生命的意義寫在其背面,並整齊仔細排列起來,對這些記錄能夠做出驕傲而愉快的反應。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來越老,當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有什麼理由去嫉妒年輕人所擁有的可能性呢?與可能性相比,我有過去的現實,不僅有已經完成的工作和被愛者的愛,而且還有勇敢承受的苦難。這些苦難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儘管它們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