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複習的重要考點

來源:文萃谷 8K

我們在準備心理學考研的複習時,有很多的重要考點需要我們去了解清楚。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心理學考研複習的重要知識點,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心理學考研複習的重要考點

  心理學考研的重點:青少年情緒發展

1.青少年情緒發展的一般特點

由於青少年心理能力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其情緒的表現形式也不再單一,但又不能夠像成人的情緒那樣穩定,因而表現出了半成熟、半幼稚的兩面性。青少年的這些情緒表現特點完全是由於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所導致的。其典型的特點是強烈、狂暴與温和、細膩共存,情緒的可變性與固執性共存,內向性與表現性共存。

①狂暴與温和——同一個刺激,在青少年那裏會贏很大反應,但他們掩飾後表現的情緒則比較緩和。

②可變與固定——青少年情緒不夠穩定,易變,但有時卻存在偏執的特點而長時間不能擺脱某一情緒狀態。

③內向與表現——少年已失去了純真,懂得掩蔽自己的情緒,而在表露時也加入了一定程度的表演痕跡。

2.常見情緒困擾

①煩惱

a.不知如何在公眾面前表現。

b.與父母關係出現裂痕。

c.不知如何確立在同伴中的地位。

②孤獨

心理學家稱青春期為“心理斷乳期”個體要在心理上脱離父母的保護和對父母的依戀,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然而青少年短時間內還不能獨立處理很多問題,又不願向人求助,於是產生了一種孤獨心境。

③壓抑

壓抑:需求、願望不能滿足和實現時的心理體驗。

隨着年齡增長,個體產生了心理與生理上多方面的需求,但大多不能得到滿足。爭強好勝的.衝動和自尊易受打擊的性格使青少年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

3.情緒調節的ABC理論

情緒調節的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里斯首創的又稱ABC性格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情緒的產生是一個被稱作ABC的過程:

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

通常觀點認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則認為A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説,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會引起行為和情緒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節自己認識的方式來調節情緒。

這種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問題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非理性信念有三個特徵:

①絕對化要求:指一個人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想法通常與“必須”。“應該”、“一定”這類詞聯繫起來。

②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由一個人對自己的不合理評價所致。用這種思維方式評價自己,常會引起焦慮或抑鬱的情緒,若用於評價他人,則會對他人持不合理評價,從而導致一味責備他人以及產生敵意、輕蔑和憤怒等情緒。

③糟糕至極:認為一件自己不願發生的事情發生後,必定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災難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而難以自拔。這種信念會導致個體陷入嚴重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等。

  心理學考研難點:幼兒心理髮展特徵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髮展現象,通常與教育心理學放在一起,二者所佔分值約為70分。對於這一門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費太多時間會得不償失,但不背誦又會痛失分數,所以在這一科的複習上要抓住重點知識。下面分享心理學考研需要背誦的知識要點,一起來看下!

兒童從3歲到6、7歲這一時期是兒童進入幼兒園的時期,所以叫幼兒期。又因為是正式入學以前的時期,因此又叫學前期。

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特徵:

進入幼兒期,兒童由於身心的發展和生活範圍的擴大,獨立性和對世界的好奇心不斷增強,同時也接到了成人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於幼兒能力有限,因此可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新需要跟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之間產生了重大矛盾。

遊戲是這時期的主導活動,也是促進身心發展的最好形式。

言語能力的不斷髮展為兒童與世界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新的方式。

認知活動仍然有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然而抽象性和隨意性的認知已開始發展。

個性傾向開始形成,同時也學會他人相處與用社會規範自我評價。

  心理學考研要點:幼兒神經系統發展

1.幼兒大腦結構的發展

這一時期,腦重量繼續增加,大腦皮層結構日趨複雜化。

幼兒大腦各區成熟順序(自下至上)。

兒童腦電發展的兩個明顯的加速期:5-6歲;13-14歲

2.幼兒大腦機能的發展

幼兒大腦機能的發展主要在皮脂抑制機能上。幼兒的注意能力、自控能力都得到加強,興奮時間也增長。

但是此期間還是不能對幼兒提出過高的抑制要求,否則會導致高級神經活動紊亂。

3.幼兒的遊戲

RPG和活着一樣,幸福在於為了目標不懈努力的過程和幾經磨難取得進步剎那的成就感,倘若可以如金山遊俠般為所欲為,無聊便接踵而至。

(1).遊戲理論

a.早期傳統理論

①霍爾——復演説:遊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的生活特徵在兒童身上的重演。

②席勒——精力過剩説:遊戲作為兒童藉以發泄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

③彪勒——機能快樂説:遊戲是兒童從行動中獲得集體愉快的手段。

④格羅斯——生活準備説:遊戲是兒童對未來生活的無意識準備,是種本能的聯繫活動。

⑤拉扎魯斯——快樂-放鬆説:遊戲來自於放鬆的需要。

⑥博伊千介克——成熟説:遊戲是三種一般慾望的表現。

b.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遊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

艾裏克森認為,遊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泄方式。

c.認知動力説

皮亞傑認為,遊戲是兒童認識新的複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是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

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兒童特定時期的遊戲方式。

d.學習理論

桑戴克認為,遊戲是一種學習行為,遵循效果律和聯繫律,受社會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響。

文化的差別將反映在不同文化社會兒童的遊戲中。

e.朱智賢的看法

遊戲是適合於幼兒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方法,也是促進幼兒心理髮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方式。

①遊戲具有社會性,是人的社會活動的初級模擬形式。

②遊戲是想象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結合。

③遊戲是兒童主動參與且伴有愉快體驗的活動。

(2).遊戲種類及其發展

a.從目的性分類

①創造性遊戲:由兒童自己想出來的遊戲,目的是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具體形式為:角色扮演、建造、表演。

②教學遊戲:結合一定教育目的而編制的遊戲。通過遊戲提高兒童能力並培養兒童優良的個性品質。

③活動性遊戲:發展兒童體力的遊戲。可使兒童掌握各種基本動作,從而提高其身體素質培養其個性品質。

b.從認知發展階段分類

①機能遊戲:簡單地、重複性地動作,兒童只從動作本身獲得樂趣。

②建築性遊戲:為了建造某種東西而進行操作,已表現出了遊戲的象徵性功能。

③假裝遊戲:遊戲的內容既與現實相似,又具有戲劇色彩,遊戲具有明顯的代替性和假設性,利於創造性發展。

④規則遊戲:幾個人按照一定規則進行遊戲,培養兒童遵守規則的意識。

c.從社會化程度劃分

①無所用心的遊戲:偶爾注意以下感興趣的事情。

②旁觀者行為:觀看別人遊戲。

③單獨遊戲:精力集中地獨自玩。

④平行遊戲:幾個兒童以相同的模式同時一起玩。

⑤聯合遊戲:沒有分工合作但是有交談的共同參加一項遊戲。

⑥合作遊戲:有分工合作地按自己角色完成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