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優質課教案(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1.71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十二章優質課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十二章優質課教案(精選12篇)

論語十二章優質課教案 篇1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鉅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的相關知識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詞語如“而”、“之”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課時安排

兩個課時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周遊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説。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説的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五、 《論語》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1、體式歸納起來有:

(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説話的環境(包括説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3)、敍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註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等。

六、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説,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七、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感知、討論: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2.課文講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説:“學習並時常温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裏感到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