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5篇

來源:文萃谷 1.75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5篇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

統計

單元教學目標:

1、藉助有趣、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舉,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課程標準中想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1、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

2、通過實例,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條形圖(1格代表1個單位),並完成相應的圖表。

3、能根據簡單的問題,使用適當的方法(如計數、測量、實驗等)收集數據,並將數據記錄在統計表中。

4、根據統計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最喜歡的水果(2課時)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3、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數據、實物整理、統計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啟發教學,實踐體會。

1、我們班要舉行元旦聯歡會,需要習一些水果,現在市場上蘋果、梨、香蕉、桔子這四種水果最多,咱們調查一下到底習哪種水果吧!

2、小組活動:

第組一張白紙,四種水果畫片。每人選一種最喜歡吃的水果,貼在紙上,讓大家一眼看出你們組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後,貼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學們評議哪個組的圖讓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多,幫助我們班決定習哪些水果。通過討論,得出貼圖片時要一邊對齊,按種類順序排列,左右也要對齊,並允許貼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組重新調整。

4、各小組的統計圖進行彙總,製成全班愛吃的水果統計圖及統計表,並引導學生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二、練一練:

1、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1)喜歡吃蘋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個?

(2)香蕉比梨少多少個?

(3)最多的是什麼?最少的是什麼?

2、説一説:

(1)哪樣東西最多?最樣東西最少?

(2)哪兩樣東西同樣多?

(3)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小組討論)

3、第1題先讓學生觀察圖意,明確問題,然後讓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讓學生數一數各種圖形的數量,體會數據的整理過程,再動手畫圖,完成填空。可以讓幾個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題,先讓學生把書後附頁上的水果圖剪下來,再獨立解決問題。

5、第3題,通過學習獨立的調查,整理數據,表達結果,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

6、迎新年。

(1)先讓學生獨立去觀察圖。

(2)引導學生根據圖意提出並解決問題。

小組交流後全班交流。

(3)説一説自己班如何過新年,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場景裏體會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其相 對性,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處理日常生活裏的簡單問 題,能運用左右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發展初步的 空間觀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 系,學習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其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1)提問:大家説説,我們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 們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談話:左手、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 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 的好朋友嗎?誰來説説?(要求學生摸着説) [評析:通過自己身體上的實例,使學生獲得大 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物體間左右位置關係奠定 礎。]

(3)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體驗左和右。 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結合具體場景,進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關係。

(1)出示掛圖:小朋友在教室裏上課的場景。 談話:小朋友,人的手、腳、眼睛、耳朵都有左之 分,那麼我們坐的位置有沒有左右之分呢?我們一起 來看,畫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紅(女)是同桌, 你能説説他們的位置關係嗎?

同桌討論,嘗試説説小明與小紅的位置關係。 交流反饋,引導學生正確説出小明坐在小紅的左 邊,小紅坐在小明的右邊。

提問:有的同學説小明坐在左邊,這種説法對 嗎?為什麼?

討論使學生明確:在描述兩個人的位置關係時, 要説清楚誰在誰的左邊或右邊。

提問:你還能看圖説説哪些物體有左右的位置關 系嗎?同桌討論後彙報。

[評析:緊密結合小朋友上課的情景,引導學生討 論交流,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 握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逐 步發展空間觀念。]

(2)聯繫教室真實場景,強化對左右位置關係的 認識。(想想做做第1題)

讓每個學生説一説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誰, 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誰,再同桌交流,最後指名 回答。

選同桌兩個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説一説誰在誰 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

選橫排裏的三個小朋友,請學生説説中間小朋友 B所處的位置。

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一會兒説B在左邊,一會 兒説B在右邊。

講述:我們在描述某一物體位置時,一定要説清 楚,説完整,它在誰的左邊或它在誰的右邊,而不能光説它在左邊或右邊。

[評析:聯繫實際,在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某 個物體的位置是相對於另一個物體而説的。]

讓學生就教室裏的某一人或物説一説所處的位置。

[評析:通過説説教室裏的某一人或物所處的位 置,培養學生觀察、描述位置關係的習慣和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二、鞏固深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擺一擺。(想想做做第2題)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中間,把 文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右邊,把鉛筆擺在文具盒的右 邊,把學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左邊,把橡皮擺在學具盒 的左邊。

(2)讓學生説一説,擺在最左邊的是什麼,擺在最 右邊的是什麼。從左數,文具盒是第 個,從右數,文具盒是第 個。數學書的左邊有什麼,右邊 有什麼。

(3)請同桌合作,自由擺放學具,再互相説給同桌 聽,指名幾人交流。

[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把操作、觀察 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自由擺放學具的活動,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2.説一説。

(1)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丁丁和拉拉跟着媽媽去超市購物,他們來到了玩具櫃枱。呵!那麼多玩具,挑選什麼呢?媽媽規定每人只能買一樣,並且不能説出它的名字,只能説 出它上、下、左、右的鄰居各是誰。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會怎麼説 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據他的説法,猜出他想買的是什 麼嗎? (評析:給單調的練習賦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 地調動學生主動觀察、猜測、推理、交流的積極性,讓 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和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最後指名全班交流。

[評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綜合運用 前後、上下、左右的方位詞描述物體位置,每個學生都 有説的機會,人人蔘與,人人表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 的主人。]

三、實踐活動,增強應用意識

1.想一想。

談話:老師有一個問題問大家,我跟大家面對面 地站着,(舉起右手)請問:老師舉的是右手嗎?(可能有 的學生説是右手,有的説不是右手,説法不一)

請小朋友把右手舉起來再判斷一下,老師舉的是 不是右手。

(教師舉起右手轉身與學生同向,讓學生檢驗自 己的看法。)説明:我們面對面站着,因為方向相對,舉起的右手就剛好相反。

[評析: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教學難點,運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老師舉的是不是右手, 引起學生 注意,引發思考;讓學生舉起右手與老師對照,促使 學生去體驗感悟;最後教師轉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 對面站着,因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總之,這段 教學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有效地 突破了難點。]

2.動腦筋。

(掛圖顯示學生上下樓梯的情況)讓學生觀察思 考:上下樓梯時應該靠哪邊走?誰走錯了?為什麼?

(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全班學生表 演體驗。)

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應把自己當成 走路的人。平時我們上下樓梯時,應該靠右邊有秩序 地走。

[評析:看圖判斷左右,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 下結論。為此,組織有效的表演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 來,去感悟\去體驗,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變化過 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時又對學生進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四、總結點撥、拓展應用

談話:同學們,這節課玩得愉快嗎?在玩的過程中 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課後,到學校和家裏再觀察觀察,找出各種物體 間的左右位置關係説一説。

[評析:教師富有情趣地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知識彙報交流學習過程和掌握的學習策略,在自由的氛 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本領去探索周圍更廣闊領域 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總結是必要的,有價值的。]

總評

認識左、右這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場景 裏體會左右的位置關係,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決日 常生活裏的簡單問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已有 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年齡特點,讓他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1.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融於生動有趣的、學生感興 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體驗左右的 置關係及其相對性。如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 右開展有趣的遊戲活動,組織學生運用身邊的學習 品進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動,創設購買玩具的情景組 織學生開展猜測、推理活動,組織學生表演上下樓梯 體會左右位置與判斷者的關係,這些無不激起學生學 習數學的興趣,實踐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讓 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的理念。

2.注意數學學習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充分利 用書上的練習與場景,並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 實例,無論是新課引入、範例的選擇還是練習的設計、 作業的佈置都將學生置於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 去發現、去比較左和右的不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了解其相對性,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運用數學, 實踐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選取密切聯繫學生 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 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的理念。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3

詳細介紹:

[教學內容]同樣多、多些、少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一對應的方法,知道“同樣多”的含義;初步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義。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做事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複習。

教師親切地對學生説:昨天,我們初步認識了1至10各數,誰能將第三行的同學從前往後數一數?誰能將第二排的同學從左向右數一數?誰能數出第一扇窗户的玻璃有多少塊?

2.進行新課。

(1)教學“同樣多”。

投影出示4個蘿蔔(圖),教師提問:老師擺了幾個蘿蔔?教師再出示4只小兔(圖),提問:老師擺了幾隻小兔?然後,教師把每一個蘿蔔與每一隻小兔用小棒連起來,告訴學生:這表示一隻小兔吃一個蘿蔔,一隻小兔吃一個蘿蔔,一隻小兔吃一個蘿蔔,一隻小兔吃一個蘿蔔(教師一邊指,一邊説)。

誰能像老師這樣指着圖説圖意。指名讓同學説;同桌之間互相説。

教師繼續問:有多餘的蘿蔔嗎?有多餘的小兔嗎?

教師小結:沒有多餘的蘿蔔,也沒有多餘的小兔。教師再次強調:一個蘿蔔對着一隻小兔,沒有多餘的蘿蔔,也沒有多餘的小兔,就是説蘿蔔和小兔同樣多。

請同學們像教師説的那樣,自己説給自己聽聽。

(2)全班動手操作。

請一名同學到前面的磁性黑板上擺,其他人在桌面上擺。

要求:先擺2個圓(可以橫着擺,也可以豎着擺),再在圓的旁邊(或下面)擺正方形(一個正方形要對着一個圓),正方形要和圓同樣多。教師行間巡視,進行個別輔導。

教師請大家跟磁性黑板上擺的圖比一比,看是否一樣。

接下來,全班同學獨立操作。

①第一排擺4個圓,第二排擺三角形,要求三角形和圓同樣多。

②第一行擺三角形(數量自己確定),在三角形的旁邊擺正方形,要求正方形和圓同樣多。

上面兩次操作,要讓學生每人都當小老師,檢查並幫助同桌擺的學具是否正確或規範。

教師重點提問:第②次擺了幾個三角形?幾個圓?圓和三角形怎麼樣?

(3)教學“多些、少些”。

①小雞比小鴨多。

教師出示投影:提問:不要數,説

出哪個多些?哪個少些?全班分小組討論,教師也深入到小組中去。

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最後統一認識:一隻小雞對一隻小鴨,小鴨和小雞對上了,沒有多餘的,可是小雞有多餘的。我們就説小雞多些,小鴨少些,也就是小雞比小鴨多。

②蘋果比桃少。

教師出示投影:既不要數,也不要

和別人討論,獨立思考,哪個多?哪個少?教師重點問:你是怎麼知道蘋果比桃少的?

③全班同學動手擺學具。

a.第一排擺3個圓,第二排擺三角形,三角形和圓同樣多。

b.第一排擺3個圓,第二排擺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圓多1個。

c.第一排擺4個圓,第二排擺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圓少2個。

d.第一排擺圓(數量多少由自己決定),第二排擺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圓多2個。

e.第一排擺圓(數量多少由自己決定),第二排擺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圓少2個。

教學意圖:通過直觀與操作,初步建立“同樣多、多些、少些”的概念。

3.課堂練習。

(1)把同樣多的用線連起來。

(2)哪個多?在多的一行的橫線上畫√。

(3)寫字準備練習。

教學意圖:圍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進行練習。

同樣多、多些、少些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4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2、83頁。

教具、學具準備

進行每項活動的用具。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應用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幅“數學樂園”的全景圖,然後和學生談話。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喜歡)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想)

(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師:在“數學樂園”裏還有很多“數字之星”,待會兒誰最愛動腦筋,發言最積極,老師就獎給他一顆“數字之星”。

[上課伊始,創設帶領學生去“數學樂園”遊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同時以獎勵學生“數字之星”這種外顯的評價、激勵手段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動力。]

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複習0~10各數的認識。

師:數學數學,可離不開數字。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你們認識了哪些數字呢?

(生説出0~10,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師:瞧,咱們認識的“數字娃娃”都到齊了,誰能用上面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説一句話呢?楊老師先説一句,你們想不想聽?(想)“動物園裏有1只熊貓,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們都可愛極了。”

生:動物園裏有5只老虎。

生:馬路上有7輛汽車。

生:我家有9個人,吃了5個蘋果。

……

師:你們説得真好,看來你們會用“數字娃娃”説話了,你們除了在課本上,還在哪兒看到過他們?

生:在電話上。

生:在日曆上。

生:汽車上也有“數字娃娃”。

生:我們的錢上也有……

師:看來我們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數字娃娃”,今天我們邀請“數字娃娃”和我們一塊兒做遊戲,你們歡不歡迎?(歡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10以內各數説一句話,也就是用它們來表示一些物體的數量。這一方面複習了10以內各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師:剛才,“數字娃娃”悄悄告訴我,説他們站的隊全亂了,誰能按一定的順序給他們排排隊?其他同學也可以拿出數字卡片排一排。

(一生上台擺卡片,並説出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其他同學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擺數字卡片。)

師:你們還有沒有不同的擺法?

(一生上台擺卡片,説出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

[排隊是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利用它的直觀有序性引導學生對0~10各數進行排隊,使學生能用抽象的語言來描述這11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從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師:(出示小黑板)老師這兒有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想)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可怎麼辦呀?於是,他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媽媽,我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説:“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於回到了家。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是怎樣走的嗎?(一生上台演示)

[以幫助小動物找家的童話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國小數學教案《1.6.17 數學樂園》。]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兔找家。

(讓四生分別在四塊黑板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出不同路線,其他同學在課本上畫出小兔回家的路線。)

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找到了很多條不同的路線,但你們是想到哪兒,走到哪兒。能不能找到一定的規律呢?請你們觀察數字表,想一想從1走到2有幾種走法?(2種)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3種)從右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3種)……如果你們按一定的順序思考,一定能找到更多條路線。請你們在課後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有信心嗎?(有)

[學生“走迷宮”開始的思路是無序的。怎樣培養學生有條理的進行思考的能力呢?這就應在教學中以活動內容為載體,教給學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圖表,使學生看出“1”到“2”有2條路,“2”到“3”有6條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經過“跳一跳”而躍上一個新台階。]

活動(二):對口令遊戲

師:前段時間,我們一起學習了數的組成,下面我們來複習。(出示8)老師出一個數,你們出一個數,使這兩個數組成8。(放鼓點音樂)

師:我出3。 生:我出5。

師:我出4。 生:我出4。……

(同樣的形式師生互對組成10,之後同學互對組成9。)

[對口令遊戲方便、快捷、效率高。用這種方式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同台唱戲”,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師生之間顯得更加和諧、融洽。]

活動(三):送信遊戲

師:複習了數的組成之後,我們要利用它們來做一些加減題了,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有)下面請你們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再從抽屜裏拿出一個信封,信封反面有一個數字,請你們把桌面上得數與你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放輕音樂,其中一組學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同學表揚自己。)

[將枯燥的10以內加減計算變成有趣的送信活動,使學生在遊戲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簡單的口算,同時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活動(四):起立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數數排第幾”的遊戲。遊戲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會報數嗎?(會)請兩豎行同學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師:其他同學也數數自己從前數排第幾,從後數排第幾。

(師點到從前數第3位同學,從後數第4位同學,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並注意讓其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起立遊戲讓學生感到既緊張又輕鬆,通過數數和思考,每位同學對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從前(後)數,自己是第幾個;從左(右)數,自己是第幾個。通過這個遊戲,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了前、後、左、右等空間方向,又區分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活動(五):投擲遊戲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看誰投得多”的遊戲。

(點學生按規則向籃裏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同學當評判員,用圖片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並貼在黑板上,之後請其他同學當“小記者”,報導幾位同學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同學們説説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説出自己的算法。)

[投擲遊戲在全體學生中進行,儘管投擲者寥寥無幾,但活動讓全體學生感到新鮮,每個人都是評判員。就在這看似純遊戲的活動中,學生通過數投進(或未投進)球的個數,並將這些數目用小圓片貼出來進行比較等活動,使學生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初步瞭解直觀比較兩個數多少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一起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想)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能成為“小小數學家”。

專家評析

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各項實踐活動。

本節活動課涉及的內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內數的基數、序數含義,數的組成、比較大小;10以內數的加減法;簡單的統計思想等等。儘管教材中將上述內容安排在一個一個具體的遊戲中,但由於篇幅的限制,許多創意不可能都寫進教材。楊老師根據本節活動的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採用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各項實踐活動,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如做走迷宮遊戲時,教師創設了給“數字娃娃”排隊的遊戲,設計了幫小白兔找家的童話情境;又如,做“對口令”遊戲時,設計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不同活動層面,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充分體現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

一年級兒童剛步入校門不久,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學習的專注性、持久性也較差,怎樣使兒童在40分鐘內始終保持較旺盛的學習情感呢?這一直是低年級教師在認真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楊老師的這節活動課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教師始終以飽滿的激情投身於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感到愉悦、激奮的教學活動環境,教師不僅用理智上課,還極大地傾注了自己的喜歡和興趣。

(2)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教材安排的5個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如何實施,這就看教師的教學智慧了。楊老師根據學校的教學條件合理地安排了5個活動,使學生不感到疲乏,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

(3)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整節活動課,教師注意公平地面向每個學生,提問、交流、獎“數字星”等活動教師都儘可能讓多一些學生有機會參與,使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20以內數的讀寫,組成數序等,使學生加深對數的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2、複習20以內的加減法。

3、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20以內數的組成及加減法。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審清題意。

教學難點

關鍵

教學資源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時間安排教師指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複習加減法的意義

二、提高計算能力的訓練。

三、小結1、出示圖。

師:這幅圖表示什麼意思?怎樣列式計算?為什麼用加法呢?

引導學生説出: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6+4=10。

師:這帽圖還可以怎樣列式?

生:4+6=10。

師:在日常生活中,6+4=10這個算式還可以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例子,説説加法算式的其他內涵。

2、出示圖。

(1)説説每幅圖的意思。

(2)學生獨立列出算式。

(3)集體交流反饋,並結合圖意説説每個算式表示的含義。

1、做課本97頁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計算答案寫在算式的下面,以便於連線和比較大小。

2、做題單中的加減混合運算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讓學生説説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

3、做課本97頁的第8題。

(1)比一比誰開的花最美。

教師説明完要求後,學生獨立完成,做對的你的花才能開得美。

(2)填空,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同學互相訂正。

4、做98頁的第13題。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規律後,獨立完成。

(2)破密碼。

可以採取比賽的形式,比一比誰最快打開保險箱的門。

今天我們複習了20以內的加減法。學們利用課餘時間還要自己複習兩個加法表和兩個減法表。同學之間還可以互相做口算遊戲。每個同學對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對。

學生快速口算。

討論:指名回答。

學生做完後,問是怎樣想的。

學生觀察,分組討論,説説發現了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題單時,師巡視。作為複習課,不能只是單純地做習題,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因此設計了這樣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複習課的主線,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分析的過程中,總結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路,歸納解決問題的辦法。

20以內數的認識與計算教學設計是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6

教學目標

⒈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進一步培養空間觀念。

⒉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⒊能用語言表達實際情境中物體的“上下”位置關係。

重點、難點

⒈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⒉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上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把上課用的卡片放進這個箱子裏找不到了,你們願意幫助我找到卡片嗎?(出示神奇的箱子)

師:那你們猜猜它在哪個盒子裏?

師:這可是個神奇的箱子,只允許我們打開一次,不過,它為我們提供了兩條提示,第一個提示:卡片在1號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師: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你們是怎麼猜出來的?

師: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們判斷的對不對呢?(師揭開2號盒子找到卡片)你們真能幹,都能當小偵探了。剛才我們一起尋找卡片的過程就是確定物體位置的過程,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上下(教師板書上下)。

二、自主探索,合作解決

⒈在情境中滲透“上下”位置關係。

出現小鳥圖片,小鳥説:“樹爺爺,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們三個好朋友想搬到您這兒來過冬,行嗎?”

屏幕上出現老樹,老樹説:“行啊。我這有三間房,不知你們想怎麼安排呢?

小鳥又説: “是啊。我們各自應該住在哪個房間最合適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能幫我們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間嗎?”

同學們願意幫這個忙嗎?那麼怎麼安排房間最合理呢?

⑴現在老師給每位同學發了一張與前面同樣的圖,請四人一組擺一擺,看哪組安排得又快又合理。

⑵學生4人一組交流合作:把3只小動物的圖片,合理地安排在各層房間裏,並説明為什麼這樣安排。

⑶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組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⑷學生彙報反饋小組內討論的結果。

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有:

①小鳥飛得高,所以它的房間在最上面;小松鼠會爬樹, 所以它的房間在中間;小兔不會爬樹,所以房間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鳥在中間,小兔在最下面。

③其他。(教師對學生的各種想法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鼓勵的方式多種:獎給發言的學生一朵紅花;獎給小組成員每人一朵紅花;為安排房間合理的小組鼓鼓掌……以此激勵學生認真分析思考,勇於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並從中確定出大家公認的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⒉深入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突破教學難點。

⑴同學們看圖,現在3只小動物的位置關係能用以前學過的“前後”這種位置關係來説嗎?那麼它們又是怎樣的一種位置關係呢?

現在請同桌之間説一説小動物的位置關係。

學生反饋的結果可能有:①小鳥在上面。②小松鼠在上面。③小松鼠在下面。④其他。(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評價要用鼓勵性的語言。)

⑵誰願意説給大家聽一聽? ①指名説。②同桌互説。

貼:小鳥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鳥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鳥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鳥的下面

⑶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新的位置關係(出示課題)。

現在,同學們對“上下”這種位置關係理解了嗎?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有的同學説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學説小松鼠在下面,這是怎麼回事?(指圖説)可以在小組內討論。

⑷學生組內交流,然後彙報。

生可能回答:因為跟小鳥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學説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學説小松鼠在下面。

⑸小結:看來,同學們在説“上下”位置關係時,一定要看準跟誰比,是這樣嗎?

三、實踐應用

⒈運用新知解決疑問。

⑴看圖提問解答。

看到同學們學得這麼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學也帶着他喜歡的東西來到了課堂上。 想知道是什麼東西嗎?我們一起看看吧!

電腦演示:書櫃圖。

①這是什麼呀?書櫃有幾層?裏面都放了些什麼東西?外面呢?(小狗、小鏡子)

②看到這幅圖,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嗎?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互相提問並回答問題。

學生四人合作:一生問,餘生答。

③彙報。

(讓學生根據書櫃圖中的現實情境,加深理解現實生活中物體的“上下”位置關係,會用有序的語言表達出來。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生問,餘生答。如果學生表達得不是很有條理,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有序地表達。

⒉律動(配樂説兒歌、做手勢)。

⑴請同桌面對面地説一説五官的位置關係。

⑵老師説口令,學生聽口令指五官。

⑶老師把你們剛才説的五官的位置關係結合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了一首兒歌,想不想聽一聽?兒歌的前兩句在2號盒子的上面,生:1號盒子。

師:兒歌的後兩句在2號盒子的下面。生:3號盒子。

(揭示兒歌內容,請學生配樂説兒歌做手勢)

兩隻小手伸出來,上上下下分明白,

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

我們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

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長在鼻子下,

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總結全課,收穫“上下”

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上、下關係的例子,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數學吧!

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還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與同伴的遊戲中學會合作.

2.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判斷能力.

3.使學生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含義,掌握其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1.體會連加、連減混合的含義.

2.掌握連加、連減混合的運算順序並且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1.體會連加、連減混合的含義.

2.掌握連加、連減混合的運算順序並且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導入

1.同學們都乘坐過公共汽車,乘車時有什麼規則嗎?

2.乘車時要按順序排隊,要先下後上,要遵守乘車秩序.乘車時也有關於數學的問題.

這節課,我們就一同研究乘車中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乘車

二、活動二:乘車

(一)教學主題圖1

1.出示圖片:乘車圖1

教師説明:114路公共電車駛來了,駛向白石橋站.

2.教師提問.

(1)從圖上你都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

(2)你們能提出哪些問題?

(3)你們準備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3.小組討論.

4.集體反饋.

2+1+4=7 你先算的是什麼?為什麼?

(二)教學主題圖2

1.出示圖片:乘車圖2

教師説明:114路公共電車上現在有7人.

2.出示圖片:乘車圖2

教師説明:車繼續向前開,到百萬莊站.後門下去3人,前門上去2人.

3.小組討論:看了剛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麼?可以提出什麼問題?你們準備怎麼解決?

4.集體反饋

7-3+2=6 你先算的是什麼?為什麼?

(三)教學主題圖3

1.出示圖片:乘車圖4

教師説明:114路公共電車繼續向前開,到總站白雲路站前門和後門都下去3人.

2.小組討論:現在車上還有乘客嗎?你會解決嗎?

3.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6-3-3=0

小結:通過乘車活動,我們計算了乘車中的幾個問題,你知道先算什麼了嗎?

三、活動三:動手擺

(一)擺圓片列式

1.5個紅圓片、再擺兩個藍圓片、拿走3個.列式:

2.根據列式動手擺:4+1+5=

3.同桌互相出題擺圓片、列式.

(二)兩人一組,一人説,另一人擺.並説出算式.

四、活動四:日常生活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能提出哪些與今天所學的知識有關的問題?怎樣解決?

2.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説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你想對同學和老師説些什麼?

六、板書設計

課堂的導入,直入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體會,新課的教學整個貫穿在此條線索中,各個環節的教學線條流暢,學生在每個環節的情境中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每個孩子發揮、展示自己的空間。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識,不但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8

教材內容:

本節課教學教科書第19的內容和20頁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用一幅公園的情景圖提供了許多數學信息,藉助情景讓學生理解意義進行計算,最後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材目的:

1、知識與能力:初步會從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並能自己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發展觀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模仿、聯想等學習方式,經歷遊戲過程,並從中收集數學信息,提出問題。通過同伴的爭議和評論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和普遍性,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願意親近數學,嘗試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

重點難點:

能夠根據已知的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9分鐘)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捉迷藏遊戲。通過觀看情境圖,傾聽發佈的信息,產生聯想,並由聯想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板書課題(用數學)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問題

(1)什麼是用數學?

(2)為什麼要學習用數學?

(3)學習用數學這節課在我們身邊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學習這節課能幫助我們解決哪些生活問題?

2、出示自探提示: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1)你能説一説圖上都説了些什麼?

(2)怎樣用數學語言來説呢?

(3)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怎樣來提問呢?

(4)用加法計算怎樣問呢?

(5)用減法計算又該怎樣提問呢?

學生獨立探究以上幾個問題。

二、 解疑合探(19分鐘)

1、再次看圖並回答。剛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觀察的很仔細!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藏着許多的數學問題你能試着提一提嗎?學生自願回答,把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2、學生彙報後,師重點強調:在13-6=7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求藏起來的人數的方法用總人數減捉住的人數。

3、出示丟手拍遊戲。通過觀察、傾聽,思考信息組合與問題的提出。組內交流各自的信息組合角度和提出的問題,評論各種組合的正確性,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從三種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一是求總數;二、三是求部分。

玩丟手絹的有8個女同學,6個男同學。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學比男同學多幾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動。通過觀察和傾聽,初步學習收集背景資料中的數學信息,指名學生説: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獨立地根據信息提出問題,還差幾人沒有到?並完整地解決問題。

5、小組討論、交流。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既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

學生口頭解答所提問題。

6、反饋練習

觀察課本p20的熱鬧的小河邊。根據提出的3個問題,獨立觀察、分析和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然後組內交流、評議,也可自主選擇交流夥伴。重點在於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開展先知幫後知活動,既可讓先學會的學生有展示的舞台,也可以使弱一點的學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還剩幾隻?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裏跑了9只,還剩幾隻?列式:15-9=6(只)

老師請個別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上解答。巡視中注意進行個別輔導。

如河裏有13條小魚,遊走了7條,還剩幾條魚?

13-7=6(條)

三、質疑再探(3分鐘)

回顧課前提出的問題是否解決,你又產生了哪些疑問?請提出來。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

預設問題

1、怎樣能正確解答用數學的題目?

2、我們根據數學信息怎樣才能提出數學問題?

3、用加法計算的問題怎樣問呢?

4、用減法計算的問題該怎樣提問呢?

5、根據數學信息,怎樣提出多種問題?

四、運用拓展(9分鐘)

1.我當小老師。

讓學生根據本節所學知識自編題目。

2、猜一猜,算一算。(練習四的第2題)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列式計算後説一説單位名稱是什麼?

每人寫15個大字,樂樂還要寫6個字,猜猜她寫了幾個?

每人寫15個大字,明明已經寫了7個,還要寫幾個字?

3、想一想,算一算。(練習四的第1題)

老師先出示圖,引導學生觀察,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左邊有7只兔,右邊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導學生選擇兩個相關的已知條件,提出一個問題。

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後彙報、交流。

4、全課總結。

(1)學生談學習收穫

師: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請説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師歸納總結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再進行強調總結,引導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認識。

板書設計:

用數學

1、玩丟手絹的有8個女同學,6個男同學。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學比男同學多幾人?(人)

答:女同學比男同學多2人。

2、13個同學玩捉米藏,這裏有6個人,藏起來幾人?

13-6=7(人)

答:藏起來7人。

3、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還有幾人沒來?

16-9=7(人)

答:還有7人沒來。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9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主要由 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5以內各數的認識,另一部分是5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的安排是:先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再教學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選擇恰當的方法5以內數的口算,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 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認、讀、寫5以內各,並注意書寫工整。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和事物的順序,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2、使學生掌握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

3、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提倡算法多樣化。

5、能運用5以內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數感,運用數學來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交流。

單元重難點:

1、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 2、解決好多種算法與數的組成計算的關係

3、注重集合、對應、統計思想的滲透,不給學生講這些名稱。

4、數的認識,比較大小,加減法的認識過程中,要發分類為基礎。也就是在分類的基礎上提煉出數而進行大小的比較和加減法。

單元課時安排: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4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的加減法2課時 4、單元訓練 2課時 計 11課時

單元教案設計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1-―5的認識及書寫(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頁的第1題--第4題

教學要求:

1、會讀、會認、會寫1-―5以內的各數,並注意書寫的工整, 2、能用1-―5以內的各數來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數量,初步建立數感,並能進行交流。

3、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教學重、難點:

會寫1-―5各數,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準備:

師:各種動物的卡片5張以內,1-―5的數字卡片,5根小棒,實物投影儀

生:1-5的數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主題畫:

問:你認為這幅圖是什麼意思?畫的是什麼?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二、主動探索:認識1-―5各數

(一)認真觀察,主動學習

1、認識1

(1)問:你看到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1表示的?(學生隨意回答)師:凡是象這樣:1個人、1個太陽等都可以用數字1表示。 (2)你還可以説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1表示的? (3)請你拿出1根小棒

2、認識2

(教學方法同上)

3、認識3

(1)問: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3表示的,請你説一説。 師:象這樣的,就可以用數字3表示。

(2)你還可以説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3表示的?

(3)請你拿出3根小棒然後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擺成一個什麼圖形?請你擺一擺。

4、認識4、5

(教學方法同上)

(二)、出示計數器

先拔一顆珠,問:你認為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2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3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4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5 板書:1、2、3、4、5 (全班齊讀:正、反讀)

問:3的前面是幾?後面呢?與2相鄰的兩個數是幾?與4相鄰的兩個數是幾?

(三)、教師説,學生操作

1、請你伸出4個手指頭 2、請你畫出3個三角形 3、請你拿出5個圓片。

三、教學寫數字1-5

1、教師教拿筆姿勢

2、教寫每個數字的起筆,運筆、落筆。先教師示範,緊接着,學生書空,然後學生在書中描紅。

四:練一練

第21頁的第1--4題,學生做在書上

(1)學生互評 (2)集體評 (3)教師評價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比大小(第17頁的內容)

完成第21頁的第5、6題

教學要求:

1、初步建立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歡的比較方法,並能夠進行正確熟練地比較。 教學重難點:建立數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比較。

教學準備:

師:主題圖或小猴圖片三個、梨的圖片4個,桃的圖片3個,香蕉的圖片二個。 生:1-5的數字卡片、<、>、=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昨天我們學習了哪幾個數字,你還記得嗎?請你説一説。 (2)與4相鄰的兩個數是幾?3的後面是幾? (3)有誰能夠寫出1-5每個數字。請你試一試。 二、新知講授

1、出示主題畫

問:請你説一説這幅圖是什麼意思?

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你還知道了什麼?還有需要補充的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從這些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板書:

3=33>2 3<4 3等於3 3大於23小於4

(1)教師介紹等號、大於號、小於號(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2)誰會讀,請會讀的學生帶領大家讀 (3)你還有其它的比法嗎?

2、出示第17頁下面思考:

(1)學生自由看圖: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2)小免和胡蘿蔔各有多少?請你一數

有誰能夠把你數出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寫出來?(指名上台寫)

(3)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5<3誰會讀?

(4)一隻小免吃一個蘿蔔,夠嗎?你有什麼好辦法讓他們夠吃?(再增加一個蘿蔔或者是趕走一隻小免)

三、練一練

第21頁的第5題

學生自由獨立完成,然後學生互評,最後全班集體評價 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評價,最後教師評價。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0

一、捆小棒

通過自己捆小棒來體會10個一就是1個十,並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在計數器上撥一撥以及邊撥邊説等環節來讓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含義,並通過對口令和快速撥數等活動來進一步使學生掌握11~20各數。通過填寫和讀尺子上的數以及引導學生提問等使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最後設計了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11~20各數這一環節,密切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搭積木

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採用多種表示數的方法(如:圖形、小木棒等),讓學生任意選擇,以達到理解和掌握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含義為目的,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教學中以聯繫生活實際入手,結合學過的知識,學以至用,把數學知識中數學問題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以及發展數學知識,培養各種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有幾瓶牛奶

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要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並在教學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培養自主探索、猜測驗證的學習習慣,並引導學生與他人進行積極有效的合作交流。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應表現為:創設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釋應用。本節課通過創設小動物採摘水果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適時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理解湊十法的意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後,創設了購買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學生通過自己選套餐的數學遊戲活動,實踐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的習慣。從而達到使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目的。

四、有幾棵樹

本節課創設了故事情境,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了多種算法,並知道哪種算法最簡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練習的形式應多樣化,與生活實際相聯繫。

五、買鉛筆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通過創設“過生日”的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老師巧妙地設疑,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數學中的加減法,幫助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

2、體現算法多樣化。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思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課堂氣憤寬鬆、活躍。在計算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創新思維。

六、跳傘表演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學習資源。

入課時,通過觀察空中飛行表演,讓學生大膽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現實問題,並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列出相關算式。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同時用事實印證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及推理能力。

國小數學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節課在解決11減幾的問題上,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平台,準備了圖片、小棒等等。為學生提供了寬泛的學習材料和充裕的學習時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畫一畫、擺一擺以及邏輯推理,從不同角度通過多種方法解決了問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注重整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通過讓學生整理11減幾的算式,並討論從中發現了什麼。既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思考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4、變“書本”中的作業為“情境”中的作業,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名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設計一節課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實踐證明: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圖文並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注重情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課伊始,以精彩的飛行表演入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結尾,變“書本中”的作業為“情境中”的作業,使學生興趣濃厚,樂於探究。

七、美麗的田園

數學來源於生活,認識到這點,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學習數學,更重要的是在聯繫生活、理解數學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一入課時,我就鼓勵孩子去發現、解決數學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光看一張圖提問題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況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將一張圖變成了動畫,由智慧老人前後貫穿,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很樂意接受這種形式的教學,往往通過小動物的言語幾多媒體的運用給學生一個推動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時也抓住學生樂於追求刺激,勇於挑戰的心理,能讓每個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一點走神的機會都不給他。使每個孩子都感受到這堂課充滿神祕感,接下來的學習會是非常有意思的。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道幾個相同的數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還可以用乘法計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較簡單,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能正確寫、讀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通過加法算出乘法的積。

3.逐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幾個幾相加

1.初步認識幾個幾相加。

(出示主題圖)

談話: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鄰居小雞一起來到綠油油的草地上,一邊玩着,一邊尋找食物。請仔細看圖,小白兔是幾隻在一起的?小雞呢?(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雞是3只3只在一起的)

誰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隻?

[板書:2+2+2=6(只)]

追問:這裏有幾個2相加,得多少?(板書:3個2相加得6)

誰能用算式表示小雞一共有多少隻?[板書:3+3+3+3=12(只),4個3相加得12]

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的加數,它們有什麼特點?(同組小朋友可以互相討論)

2.補充生活中幾個幾相加的例子。

談話:第一個算式的加數都是2,第二個算式的加數都是3,它們都是相同的數相加。像這種相同的數相加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

比如,一雙筷子有2根,那麼4雙筷子有多少根?誰會列式?

(板書:2+2+2+2=8)

這個算式是表示( )個( )相加得8。

再比如,每組都是4個小朋友,像這樣的3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誰會列式?(板書:4+4+4=12)

這個算式是表示( )個( )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幾個幾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玩具娃娃)

談話: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聰明娃娃,喜歡嗎?表現好的小朋友都有機會獲得這兒的聰明娃娃。有信心得到嗎?

誰知道這兒一共有多少個聰明娃娃?

讓學生獨立觀察得到:橫看看是3個5相加,豎着看是5個3相加。

(板書:5+5+5=5,3+3+3+3+3=15 3個5相加,5個3相加)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的得數,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不管是3個5相加,還是5個3相加,算出來的都是這兒一共有的聰明娃娃的個數,所以得數相同,都是15。

[設計意圖:通過安排一定量的同數相加的具體生動的數學問題,為學生構建乘法的含義打好基礎。]

二、初步認識乘法

1.創設情境,引入乘法。

談話:一張電腦桌上有2台電腦,4張電腦桌上一共有多少台電腦?你是怎麼知道的?(板書:2+2+2+2=8)6張桌上呢?9張桌上呢?(請學生把算式寫在練習紙上)

小朋友,你們在列式時感覺怎麼樣?(學生可能會説算式太長了,很麻煩)

有一種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想學嗎?(板書課題:認識乘法)

2.寫、讀乘法算式,瞭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像4個2相加,還可以用乘法算。寫作42=8或24=8。介紹乘號、乘數、積等名稱。(板書:42=8或24=8,並在算式下邊標註乘號、乘數、積)

指名口答想想做做第3題。

3.反思乘法的意義。

談話:4個2相加,是怎樣用乘法算的?在這裏,42和24這兩個乘法算式都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對用加法計算感到太麻煩的情境,激發學習新算法的慾望,幫助學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較簡便。]

三、加深對乘法的認識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聰明娃娃帶了幾道題目來考考大家,有沒有信心接受挑戰?(出示題目)

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麼?你能看圖在括號裏填上數,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嗎?

學生填好後集體校對。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擺圓片的.遊戲。先看老師是怎樣擺的。(出示兩堆圓片,每堆3個)

老師是怎麼擺的?也就是擺了幾個幾?怎樣列加法算式?怎樣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樣想的?

下面讓小朋友自己來擺,聽清要求:

(1)每堆擺2個,擺4堆。

(2)每堆擺4個,擺2堆。

你先擺的是幾個幾?又擺的是幾個幾?怎樣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書上。

在小組內校對後提問:比較這兩種擺法,你發現了什麼?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寫成乘法算式。

談話:剛才我們求9張桌上一共有多少台電腦,寫加法算式麻煩,現在你們會怎樣列式?

4.(出示第69頁試一試的跳繩圖)

談話:從圖中你能知道什麼?能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嗎?

根據學生的提問分別出示:

(1) 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個?

(3) 甩繩子的小朋友有多少個?

誰能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開放性的練習,加深了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你認為自己這節課上表現怎麼樣?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會寫100以內的數,進一步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

2.能對100以內的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3.能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在活動中逐步發展數感。

4.初步體驗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5.在活動中,經歷與他人合作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的數,會數、會讀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學生在生活中,自身也積累了許多100以內數的知識,此時學生對認讀100以內的數具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能力。因此,教材在編排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100以內的數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體現了在認數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能對100以內的數進行估計,發展學生的估計意識。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體驗數數、估數方法的多樣性和數學的靈活性。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市區,是一所名校,校領導特別重視“課改”,多年來教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一部分學生能自覺地超前學習沒有教過的內容,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好,所以,不少學生已經會熟練地認、讀、寫100以內的數了。在這種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課堂上敢於發言,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喜歡解決有挑戰性的問題。

四、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數出規定數目的豆子,初步體驗估數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微笑着走進教室,和學生輕鬆地進行交談。)

師:今天我們每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上數學課,豆子是幹什麼用的呢?

(學生小聲議論説:豆子是讓我們數數的;豆子是幫助我們學數學的。)

(教師認真地聽着學生的談話,並給予肯定。)

師: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在數豆子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看誰會思考、會觀察。在數豆子的時候,同學之間要會合作,互相謙讓;數豆子的時候要小心,千萬不要讓豆子掉在地上。聽明白的同學點點頭。

(學生微笑着點了點頭,學生的情緒非常好,這節課就在這種輕鬆和諧的氛圍中開始了。)

(反思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不是靠説教能獲得的,必須滲透在每節課每個活動中,讓學生體悟怎樣合作。數學教師正是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2.數出30粒豆子。

(1)活動規則與學生小組活動。

①請你數出30粒豆子,你打算怎麼數?

(學生七嘴八舌地説自己的想法,有的説10個10個地數;有的説5個5個地數;有的説豆子是圓的,不好數,最好2個2個地數。教師對學生説出的方法給予肯定,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出規定數目的豆子。)

②把這30粒豆子放在手中,感覺一下,然後輕輕地放在盒子的右邊。

③用剛才的感覺再抓一把豆子,如果你覺得抓得多了或者是少了,可以重新抓一把,然後放在盒子的中間,看看和右邊的一堆是不是差不多,再數一數是多少粒豆子。

(學生的興致很高,每個人都在小心地抓豆子、數豆子,教師在小組內輕聲地指導學生,有困難的學生有的輕輕走到教師身邊,有的舉手示意教師,教師耐心給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興奮地交流着自己一把抓的豆子是多少粒。有的説是32粒,有的説是27粒,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説他們抓得比較準確,有一位學生説我抓了45粒,教師輕聲地説:“你抓得有點多了,再試一下。”學生和教師融合在一起,愉快地學習着。課堂氣氛非常輕鬆。)

(一小組4人很投入地在工作,一位學生在手中掂量着這一把豆子,嘴裏小聲説着,和剛才的差不多,然後數一數是29粒豆子,高興地歡呼了一聲,同桌説你真棒,教師豎起了大拇指,向他表示祝賀。)

(另一小組其中一位學生抓了很大的一把,邊抓豆子邊往下掉,這時小組長提醒他説:“不能這樣抓,是用剛才抓30粒豆子的感覺抓的。”這名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教師笑着摸了摸他的頭,並幫助他整理盒子裏的豆子。這一小組學生估數的感覺不錯,他們估計的大約在25~35粒之間,他們在數豆子時,基本上是兩個兩個數的,也有個別的是十個十個數的。)

……

④再用剛才的感覺再抓一把豆子,放在盒子的左邊,看一看三堆是不是差不多。活動結束時,老師會發一個信號,(教師走到教室前面右面的小組前)當我在這停下時,你們馬上停下。

(教師巡視了每個小組後,就站在了教室前右面的小組前,微笑着望着大家,有的學生看到了,馬上就坐好了,沒有看到的學生,經過其他同學的提醒,也很快就坐好了。教師向大家豎起了大拇指。)

(2)教師小評。

剛才我們大家在數豆子的時候,都數得非常開心,同學之間合作得非常愉快,而且大家還記着我們的約定,非常好。經過剛才我們的學習,我們心中有了一杆秤,像那樣的抓一把豆子大約是30粒,你們可要記住了。(學生高興地點着頭。)

(反思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在估數的時候有一個參照的標準,30粒豆子就是一個參照物,教師強調學生不斷地體驗,以加強學生的感覺和認識,初步培養學生的數感,併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教師也關注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注意走近學生,並且用積極的語言去評價學生,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有興趣繼續下面的學習。)

(二)活動二:在師生互動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估數

1.師生互動。

師:你們數得真開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師順手在一個小組內抓了一把豆子),怎樣知道我這一把大約抓多少粒豆子?

(教師把抓的一把豆子放在實物投影儀前面,使豆子的大小和實物一樣,然後靜靜地看着學生。)

(學生小聲地和同桌進行交流,然後全班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也參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

生:可以數一數有多少粒豆子。

師:這是個辦法,還有別的方法嗎?你們的心中可是有一杆秤喲。

生:50多粒。因為我剛才抓那樣的一把大約是30粒,老師的手比我的大,所以大約有50多粒。

師:他用了一個很好的詞——大約,誰再來説一説。

生:(一名學生走到實物投影儀前,用手抓了兩次,正好抓完)抓一把是30粒豆子,我正好抓了兩把,我估計老師抓的這一把豆子大約是60粒。(學生有的鼓掌,有的説真棒,有的豎起了大拇指。)

(反思這是學生進行的自主的表揚,是學生之間的自主欣賞。在這個活動交流中,教師沒有進行評價,這是有用意的,這只是學生對估計的一種最直接的感受。特別強調的是,數一數也是一種方法,但要引導學生借用自己的一杆秤來進行估數,這對發展學生的數感很有必要。)

(教師給每個小組都抓了一把豆子,要求學生選用剛才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方法來進行估數。)

2.教師巡視,學生小組活動。

(一小組活動記錄)

生1:我們先商量用什麼方法來數,我建議十個十個地數,這樣數得快。

生:(三人點頭)我們同意。

生2:那我們就開始數吧。

(學生4個人,頭碰在一起,其中兩個人數豆子,把十個一堆的豆子放在一邊,另外的兩人在仔細地觀察,不讓漏數了豆子。)

(另一小組活動記錄)

生:(兩人)我們用手來測量吧。

生3:還是數一數吧。

生:(兩人)我們不要爭了,我們選一種方法快點做,第5小組的同學都已經數完坐好了。

生:我們用30粒的一把來測量。

(學生開始估數,很快他們就幹完坐好了。)

……

(全班交流)

組1:我們是十個十個數的,一共有57粒豆子。

組2:我們是兩個人合作用手測量的,大約是60粒。

組3:我們是五個五個數的,有66粒豆子。

組4:我們和第二小組的方法一樣,結果也一樣。

組5:我們是分成兩堆,差不多一樣多,數一數其中的一堆是28粒豆子,另一堆不用數了,大約是56粒豆子吧。

組6:我們的方法和第3小組一樣,是64粒豆子。

3.在計數器上撥數並寫數。

師:請在計數器上撥出你們小組數出的數,撥好後小組內互相看看撥得一樣不一樣,不一樣的就調整一下,一樣的就坐好了。

(學生在計數器上撥數,教師活動在小組中間,指導個別學生撥數。有的學生撥完數後,主動地走到老師身邊,讓老師看看是否對。小組內的學生也互相檢查撥的數是否一樣。)

(第三小組數的數是66,撥數的時候學生出現了爭議。)

生1:十位上撥6,個位上不撥了,和十位上的一樣。

生2:我認為你説得不對,個位、十位上都得撥6個珠子。

生:我同意生1的方法。

生:(三人)我們同意生2的方法,如果是生1那樣撥,就是60,不是66了。

生2:我們看看別的小組是怎麼撥的,你看他們小組撥的是61,十位上撥的是6,個位上撥的是1,我們的和他們的是一樣的。

(小組內其他學生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該生的看法,教師也微笑着點了點頭。)

師:怎麼寫這個數呢?請你試着寫一寫。

(學生在紙上寫數,教師巡視。)

師:誰先寫完了,誰就到黑板上把這個數寫下來,一個小組來一個人就行了。

師:大家寫的數真整齊,真好看。我們一起來看64這個數,誰來撥出這個數?

生:(邊撥邊説)十位上是6,就在十位上撥6個珠子,個位上是4,就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

師:誰來試着解釋一下這個數?

生:6在十位上,表示6個十,就在十位上寫6;4在個位上,表示4個一,就在個位上寫4。

師:説得真清楚。我們再來看看66這個數,兩個6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左面的6在十位上,表示10個六;右面的6在個位上,表示6個一。

生:我跟他的不一樣,左面的6在十位上,表示的是6個十,不是10個六。

師:(笑着)對。66這個數,左面的6在十位上,表示的是6個十;右面的6在個位上,表示6個一。

(學生開心地笑了。)

(教師手拿計數器與學生一起撥數:60這個數,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不撥了;十位上是6,就在十位上撥6,表示的是6個十。)

師: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老師一把大約抓多少粒豆子呢?

生:不超過70粒。

生:40粒以上。

生:大約是60粒,因為你剛才抓了好幾把,有57的、64的,還有大家想辦法估計的數最接近60了,所以説你一把大約抓60粒豆子。

(學生點頭表示同意。)

(反思學生有寫數、讀數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自己從活動中感悟知識,通過“老師一把大約抓幾粒豆子”這一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估數的必要,初步體會估數要有一個標準。並從教師和學生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出發,使學生的學習有一種成就感,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融為一體,比較親切自然。從學生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讀數、寫數的方法,學習的效果是不錯的。)

三)活動三:指定物體量豆,體會估計需要有依據

(教師用積極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像變魔術一樣拿出一個小桶,小桶內裝滿了豆子,教師微笑着望着大家,學生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教師。教師適時地提出學習的要求。)

師:想辦法猜一猜,這一小桶豆子大約有多少粒?

(學生七嘴八舌地説:肯定比老師的一把多,這是一小桶;那也不一定,要比一比才知道。學生的爭議比較大,教師就引導學生想辦法估計,提出了進一步學習的要求。)

1.兩人一組,裝滿一小桶豆子。

2.看誰猜得最接近。

3.小組內交流你是怎麼估計的。

(學生先商量着怎麼估計,然後動手做,有的學生把這一小桶豆子平均分成了兩部分,數其中的一部分,然後加起來;有的是用手量豆子。教師巡視,傾聽學生的方法,並輕聲加以指導。)

師:你是怎樣估計的?

(學生走到實物投影儀前展示。)

生1:我們把這一小桶豆子分成一樣多的兩部分,數其中的一半是40粒,加上沒有數的一半,大約是80粒。

生2:我們兩個人是用手來量的,我這一把大約是30粒豆子,我抓了一把是30粒,我又抓了一把是30粒,一共60粒了,還有豆子不夠一把了,我們數了數是20粒,所以這一小桶豆子大約是80粒。

(教師向他豎起了大拇指,其他學生也自主地鼓掌。)

(反思學生的思路很廣闊。我想,只要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他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師:我和第一小組的同學也想了一個方法,現在請我們的發言人來説一説我們的想法。

組1:我數這一層大約是10粒,我還數了數大約是7層,我就一層一層加起來,大約是70粒豆子。

(反思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巡視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在學生活動中,我就和學生一起合作,作為學生中的一員,把這種方法介紹給學生,開闊學生的思路,學生聽得效果還不錯,有的學生下課以後還在嘗試這種方法。)

(此時,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學習的熱情高漲,教師適時地組織課堂教學,解決新的問題。)

師:你用什麼方法可以抓出大約100粒豆子?

(教師的問題提出來後,學生馬上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大家積極地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一旁提醒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並深入到每個小組中去,積極參加學生的討論活動。)

生:(欣喜狀)我有一個好方法,這一小桶大約是80粒,我再數出20粒豆子,不就是差不多100粒豆子了嗎?

(學生有的鼓掌,有的豎起大拇指表示祝賀,課堂氣氛很好。)

生:我一把抓30粒,我再抓一把是60粒,我再抓一把是90粒,再數10粒就是100粒了。

(學生非常自信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在他的盒子裏有3堆和10粒豆子,其他學生不約而同地起身參觀這個學生的做法,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示祝賀,教師興奮地説:“這個方法真是妙極了。”)

生:我想和老師合作,(學生邊説邊走到前面)老師抓一把大約是60粒,我抓一把大約是30粒,再數10粒豆子,就是100粒了。

(反思這些方法太好了,這是學生積極參與,開闊思維的結果。只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注意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才能錦上添花。這種課堂意境正是教師所期待的。)

師:真是棒極了,你們認識100這個數嗎?

生:我會在計數器上撥出100。個位和十位上一個也沒有,就不用撥珠子了,百位上是1,就在百位上撥一個珠子。

(學生邊説邊走到講台前,在計數器上撥出100,其他學生也主動在自己的學具計數器上撥出100,教師走在學生中間,進行指導。)

生:我還會寫100呢!

師:大家在練習紙上寫一個吧,寫完就坐好。

師:100是個三位數。

(教師邊走邊巡視。)反思我觀察學生在撥數、寫數的時候,沒有困難,包括寫100這個數,個別有困難的學生,也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能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所以我針對學生的情況,放棄了原來由教師來講100這個數的設計,放手讓學生自己來研究100這個數。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人人爭當小老師,來給大家介紹,教學效果不錯。在這裏交代100是個三位數,是為猜數遊戲做準備。)

師:剛才豆子幫助我們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生:我知道了我這樣抓一把是30粒豆子。(學生邊説邊做。)

生:我知道怎樣抓出100粒豆子,我瞭解了好幾種估計的方法。

生:這節課很有趣,我過得很快樂。

師:這節課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一把大約抓60粒豆子,我們大家一起學數學,非常開心。大家很用心,我很高興,謝謝大家給我帶來的歡樂。

師:剛才我們是用豆子幫助我們來估數,現在不用豆子了,你們能來猜數嗎?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猜數遊戲。

(反思學生的情感體驗很豐富,大家談到了各個方面,作為教師,我很欣慰,我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也參與了整個課堂的活動,我認為我的感覺對學生來説,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就和學生進行了簡單的情感交流。從學生的目光中,我感覺這種交流是成功的,在教學過程中也很有必要;同時,在學生思維充滿着跳躍的時候,教師話鋒一轉,進入到另一階段的學習,非常及時。)

(四)活動四:猜數遊戲,激發興趣,發展數感

1.全班一起做猜數遊戲。

師:請在你的紙上悄悄寫一個兩位數,不要讓別人看到,寫完就坐好。

(教師請兩名學生背對黑板,把一名學生的數寫在黑板上,大家做裁判,請這兩名學生猜黑板上的數。)

(黑板上的數是50。)

生1:是20嗎?

生:比20大一些。

生2:是55嗎?

生:比55少一點。

生1:是53嗎?

生:快了,比53少一點點。

(學生很興奮。)

生2:是51。

生:比51少1個。

(學生和教師都笑了。)

生:(一起)是50。

(學生歡呼。)

2.小組做猜數遊戲。

要求:其中一人心中想一個兩位數並寫下來,其餘的人猜這個數,輪流做這個遊戲。

(學生有的是小組做猜數遊戲;有的是同桌兩人玩;有的是三人在一起猜數。學生猜數的方法很多,教師邊巡視、邊指導、邊和學生一起做遊戲。)

(反思學生的情緒很高,這出乎我的意料,當我試着讓學生自己先進行猜數遊戲時,我發現學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遊戲怎麼進行下去的問題,能自己作出判斷,很了不起。)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3

教學目標:

1、在動物餐廳的情境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係,探索百以內數的大小比較規律。

2、掌握百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會比較。

教學重難點:

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森林裏新開張了一家動物餐廳,小兔當任經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當了服務員。這一天,餐廳來了許多客人,經理説:“快,快,拿盤子,比誰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雙手去拿盤子。小猴説:“我拿了21只盤子。”小狗説:“我拿了18只盤子。”請你來噹噹裁判,誰拿得多?

二、知識探索

1、小組合作學習:

比一比,誰拿得多?説説你是怎麼比的。

2、彙報交流。

3、小結: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4、試一試:26、31、67、49、89、90。

5、二次小組學習:

比一比下列計數器上的數。(第6頁填一填)

6、彙報交流。

7、小結:

十位上的數相同,就比個位上的數誰大就誰大。

三位數比兩位數大(位數多的數比位數少的數大)。

8、比大小。(第6頁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後校對。

三、鞏固練習

1、連一連。(第7頁第2題)

2、按規律填數。(第7頁第3題)

(1)按順序填數。(説説表格有特點)

(2)讀出個位是5的數,讀出個位是0的數。

(3)説説有什麼特點。

(4)根據填好的表,把下圖中缺的數填上。

(實際是根據規律填數)

3、按規律畫圖。(第7頁第4題)

四、小調查。

我們學校一年級有幾個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學生人數最多?哪班人數最少?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4

  1.轉變學習方式,積極體驗數學。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學好數學的基礎。數學比較抽象、枯燥,容易讓人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在 數學中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採取不同的手段,創設不同的學習情景,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引發積極的 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樹立自信,併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

例如;在教學“你説我擺”一課時,讓學生聽老師説自己動手擺物體。師:“擺一個正方體,在正方體的上面放一個球體,在左邊擺一個長方體,右邊擺一個圓 柱體”學生擺完後,讓學生觀察自己擺的與對面的同學擺的有那些相同,那些不相同,為什麼?學生:“中間的正方體與球體是相同的,長方體與圓柱體與對面同學擺的正好相反。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明白了人,人坐的方向不同,所擺放的物體就相反。

2.練習的設計講求趣味性。

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堂練習在國小數學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須設計,設計課堂練習。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裏的習題做適當調整、組合、補充,使之能有針對性、開放性、趣味性。

例如:在“你説我擺”一課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遊戲,讓小組把各自帶來的各種物體集中並打亂,然後,學生把眼睛閉上,老師説出物體的名稱學生憑已掌握的物體的特徵,摸出了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在過去的數學中,教師講得多,佔用的時間多。而現在,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自己探究,合作學習,孩子們是多麼的快樂。而且孩子們在嘗試中,會有所發現,在討論中會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質疑中能發展自我。

國小數學一年級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以及創新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激趣導入。

1。課件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們嗎?你們想想在哪兒見過我們呢?

2。小朋友,你帶來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帶來的物體,能説出名稱的就説出來)

3。小朋友帶的物體真多呀,看了這些物體,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4。看來,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識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物體。(揭示課題:認識物體)

[説明: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動的畫面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喚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並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動手探究,體驗領悟。

活動一:看一看、摸一摸。

導語:小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體,你有什麼發現?

1、學生認真觀察桌面上的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外形。

2、學生用手觸摸物體,初步感知物體的特性。

3、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説説物體的形狀分別是怎樣的。

[説明:理解數學知識首先要觀察數學現象。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等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為進一步探究物體的特徵建立感性基礎。]

活動二:分一分、比一比。

導語:剛才小朋友觀察了幾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狀把它們分分類呢?

1、以小組為單位將物體進行分類。

2、各小組説説自己小組分了幾類,是怎樣分的。

3、全班交流,達成共識。教師相機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名稱。

4、各小組分別拿出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桌面上滾一滾、堆一堆,並交流自己的感受。

[説明: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各種物體的形狀後,再通過實際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動,能進一步感知幾種幾何形體的特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認一認、找一找。

導語:現在請小朋友看大屏幕,電腦把這四類物體的形狀畫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課件呈現幾種立體圖形)

1、學生看大屏幕上的圖形,説圖形的名稱。

2、請四名學生頭戴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頭飾,其餘學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並舉起來,以示響應。

3、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朋友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學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見過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説明: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四種形狀的物體後及時進行必要的抽象,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在找一找的活動中着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學生引入更為廣闊的現實情境中進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的已有認識更為豐富、生動。]

活動四:搭一搭、數一數。

導語:小朋友,你們玩過搭積木嗎?現在我們就用剛剛認識的這些物體作積木,搭一件你最喜歡的東西。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確要求後,學生動手搭積木。

搭好後,學生可以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並進行評價。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指名説説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狀的物體搭成的。

2、數數自己的作品中,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的結果填在表格裏。

[説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設計開放的教學,讓學生自己進行設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這樣做,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總結延伸。

1、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學到了哪些知識?

2、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朋友,課後,大家再去找找吧!

[説明: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方法和學到的知識,體會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