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篇

來源:文萃谷 9.13K

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看了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很深。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貧困山區的國小老師因為要回鄉一個月,所以叫村長找一個代課老師:年僅13歲的魏敏芝,並答應給她50塊,囑付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因為其中一個學生跑得快,所以要到縣裏去上學,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可能我們大家會想:這可是一個好機會,不僅能為那個孩子有一個好的前程,更能為這所學校爭光。而魏敏芝卻不答應。這是一份執着,這是一份堅持不懈的諾言,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責任心。

可沒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學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那位同學張慧科到城裏打工了,於是另外的一份堅持和力量推動她去城裏找張慧科,魏敏芝先是傳到小廣播裏去,再用身上僅有的'幾塊錢買筆和紙寫尋人啟事,然後竟在電視台等了一天多,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見到了台長,找到了她的學生。最後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國小許多錢和學習用品。故事圓滿的結束了。

這部電影不是簡簡單單的透露出師生的情感,而是告訴我們要多多關注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學習條件,而水泉國小隻是其中的一個,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彌補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們關注的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太多了!據資料顯示:中國有13億人口,而農村中的人就佔有8億,上不起學,輟學的兒童數目很大。讓我們關注這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吧,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和資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2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説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3

今天,我們的語文老師帶我們去五樓多媒體教室看了一場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水泉國小的高老師因母親生病要回鄉一個多月,所以,讓村長找一個帶課老師,村長就找了一個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帶課老師,並答應給他50元,吩咐他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因為班裏有一個女生跑的快,被縣裏的老師看種了,所以讓她去縣裏上學,可魏敏芝説,高老師吩咐他一個都不能少。

幾千塊錢,所以到縣裏打工掙錢去了。於是,魏敏芝決定去 沒過多久,另一位同學又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欠人家縣裏找張慧科,他先是去廣播台叫人家播,可是沒找着。又去商店買了紙和筆寫了尋人啟事,可是在他睡着的時候被風颳走了。他又到了電視台,等了台長一天多,終於見到台長,找到了張慧科。電視台為水泉國小捐了錢和許多學習用品,電影圓滿結束了。

這部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是多麼的.關心和愛護。我們要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來報答我們的老師。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多多捐款。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4

當我們埋怨家長做的菜不好吃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都吃些什麼;當你把家中舊的筆扔掉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連一根粉筆都捨不得扔掉……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講在大山裏發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國小”。這是村裏唯一一家國小。由於唯一的一位高老師要回家探親一個月,於是,村長就招了一位13歲的姑娘做他們的代課老師,工資為50元。這所國小其實就是一間小平房,裏頭只有桌椅、黑板,破舊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魏老師”。全班有28個學生,高老師臨走前囑咐過她一個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張惠科卻不見了。於是魏老師便踏上了艱辛的尋人之路。經過四天不分晝夜的努力,身無分文的魏老師終於找到了他。這事感動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車送他們回去,而且還捐獻了不少錢和學習文具。

“一個都不能少”!就因為高老師的.一句話,讓魏敏芝為孩子們付出了這麼多。這真是一個及有責任心的老師!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就有這麼大的責任心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到欽佩啊!

電影中的魏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如果擁有了責任心,你還怕做不成事嗎?如果擁有了不屈不饒的精神,你還怕學習成績不好嗎?讓我一起向魏老師學習,做一個向她一樣的人吧!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5

看完這部電影,有幾個讓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尋人的主要動機恐怕是為了自己的50塊錢(雖然後面可能有所變化),而她尋人本身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國,人們習慣認為做好事的人都出於一種於高尚的動機,所以後來電視台的主持人在車上會問魏敏芝"你為什麼一定要找到他呢"這樣的問題,她肯定下意識認為魏敏芝會説"他是我的學生,我不能讓他失學"之類的話,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語。

二,在魏的尋人過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過釘子,比如電視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張慧科也遇到一個還算不錯的.小飯館老闆,這些人都出於一種正當的理由沒有給魏敏芝和張彗科進一步的幫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趕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規章制度辦事,對那位飯館老闆來説,能賞給小彗科一口飯算不錯了,這些姑且稱之為一種"正當的冷漠"。似乎無可指責,但總讓我們心裏感覺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後,電視台出面,好心人響應,捐錢捐物,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今天我們仍然可以不斷看到這樣搞運動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捐助,脱離了困境,可是我們大家都明白,需要幫助的遠不止這些人,而依靠媒體搞捐錢活動的這種方式也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6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一個都不能少》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在電影中,有個情節觸動了我。粉筆在教室裏甚至可以説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説,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揹着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説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説,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7

脱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作為國家廣電總局脱貧攻堅重點劇目,該劇將充分展現國家脱貧攻堅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這一主題

《一個都不能少》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易地搬遷的故事展開,是一部緊貼我國農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與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我國西部某地的焉支村一直摘不掉貧困村的帽子,市委決定將焉支村整體搬遷,合併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故土難離,焉支村的村民不願搬,丹霞村的村民也是百般不情願,易地搬遷工作異常艱辛。兩村的村幹部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將這兩個“貧富懸殊”的村子合二為一。在多方努力下,兩村村民逐步摒棄了過往嫌隙,最終兩村人變成一條心,丹霞村也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新模式示範村,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據瞭解,該劇是導演白永成繼《苦樂村官》之後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準脱貧”和“鄉村致富”的作品,真實而鮮活地描繪了一幅廣大民眾砥礪前行的歷史畫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8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教師,她答應原先的教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後少了兩名學生,在自我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教師經過長途跋涉,最終在電視台的幫忙下找到了男孩並獲得好心人的幫忙。

這個代課教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終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教師説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並説沒錢,想幫也幫不了。

當教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明白這是幫忙同學,那麼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忙的城裏人,又算的上什麼。電視台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明白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應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麼。

這個故事,説出了貧困國小的不幸,説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9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導演張藝謀於1998年拍攝的一部老電影,由魏敏芝和張慧科主演,獲得了金雞獎、金獅獎等一系列大獎。

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山區裏有個水泉村,是一個貧困的村子。水泉村裏唯一的一所國小——水泉國小迎來了一位新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因為魏敏芝還 只有十三歲,原先的老師高老師總是放心不下,只讓魏敏芝代課一個月,並再三叮囑她一定要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新來乍到,同學們都不聽她的話,總想跑出去玩,她索性就坐在門口不管了。不久後,班裏最愛調皮搗蛋的同學張慧科因為家境貧寒還 不起帳,母親又生病而去城裏打工賺錢。魏敏芝深記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立即動身去城裏尋找。她沒有足夠的錢買車票,只好混車去。到了城裏,魏敏芝用了各種辦法,都行不通,最後多虧了電視台台長的幫忙,不僅找回了張慧科,還 獲得了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魏敏芝與張慧科之間的愛。魏敏芝會幫助關心張慧科,張慧科感恩的.品質也在最後一點一點地顯露了出來。魏敏芝雖然只有十三歲,但她卻比同齡人早一步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張慧科雖然像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但“孫悟空”最終還 是有斬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張慧科的種種優點還 是被埋在內心深處,只是還 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

《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是一部老電影,但內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值得大家去欣賞。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0

和孩子們在一起看《一個都不能少》時,我不禁為偏遠農村的教育條件感到心寒。

破陋的一個教室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孩子都有,而且一個老師要從語文、數學到音樂美術甚至升旗都要負責,那些孩子從升旗的旗杆到他們升旗時排列的隊伍和他們的敬禮動作。都讓今天吃肯德基長大的這些孩子都笑的前俯後仰!

張慧科他們的動作是有些滑稽和誇張!可我身邊的孩子們都不理解那不是他們的錯。那是教育帶給他們的和今天完全不一樣的一些動作,但我還是一直在為他們堅持升旗那種精神而感動。為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貧困山區國小兢兢業業教學數十載的敬業精神感動。我為一名年齡比我小的多的.女代課老師為了找回輟學的學生歷經千辛萬苦的強烈責任心所感動。看着我們舒適的教學環境,有聶校長等一批優秀的領導引領我們,可我們卻不動的充分的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和資源,我的視線已被淚水模糊了……我忽然覺得我好象已經來到了這個貧窮山區國小,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學校改變了簡陋的校舍,用我的知識為孩子們插上了飛向美好未來的翅膀。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1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後少了兩名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在電視台的幫助下找到了男孩並獲得好心人的幫助。

這個代課老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後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老師説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並説沒錢,想幫也幫不了。當老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知道這是幫助同學,那麼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助的城裏人,又算的上什麼。電視台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面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麼。

這個故事,説出了貧困國小的不幸,説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認為,山村國小單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國家的大官小官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共產黨的光鮮,社會的腐敗值得我們去深思。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2

幾天前,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農村國小的故事:給水泉國小代課的小魏老師為了找到一個去城裏打工的`學生,長途跋涉來到城市,用盡各種辦法,終於找到了這個學生。

看完電影我感動了很久,小魏老師也不過十二三歲,是什麼讓她決定去城裏?是她的那份責任心。她答應過高老師,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其實她完全可以不去找,因為家裏窮,這班裏的孩子已經跑了十幾個了。進城之後的困難更大,她用盡了各種辦法,廣播找人、尋人啟事……最後,為了讓電視台給她播尋人啟事,她就站在電視台門口,見到每一個人都要問一句:您是台長嗎?直到把台長給等出來。這個鏡頭留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最後,她的毅力和責任感幫助她找到了學生。其實,小魏老師比我大不了幾歲,還是個孩子呢。但是她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總是會向困難低頭,而她不會。雖然我不可能幹出像小魏老師這樣的事來,但我可以做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比如:遇到難題不要退縮,在困難面前開動腦筋想辦法,做事不要半途而廢……正是這些事兒,會讓我多一份責任,多一份恆心與毅力。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3

當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時,心裏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裏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裏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裏打工。魏老師知道後,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裏,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是一個年僅12歲的小老師,可像她這樣信守諾言、千辛萬苦把輟學打工的學生找回來,真的令人感動。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貧窮面前總是顯得那麼無能為力。影片中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總是讓我忘不了。雖然水泉國小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家境又是那樣貧寒,可是同學們仍然在艱苦的.環境裏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嗎?我們的老師也處處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就更有理由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回報社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4

張藝謀將農村教育拍攝得真實,而純樸,映照的是真正的人性——人的本真。我們的教育現狀如何呢?校舍、師資力量、環境的優越性暫且不談,單講課堂授課,我覺得尚且不如電影上魏敏芝的那堂數學課來的更生動,更真誠純樸,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於講求什麼教法、課堂紀律、教具準備,因此講課講得抽象有餘,而情感吐露不足,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己高超教學基本功”的舞台,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需求程度。

為什麼呢?

我覺得,究其原因應該是對於農村的現實沒有更清晰的認識,急於追求向城裏教育看齊,而在個方面造成趕鴨子上架的現狀。結果雖然給豬的鼻子插上葱,很有些像大象,但怎麼也擺脱不了農村孩子相比城裏孩子缺乏品德教養這一弊端。

沒錯,我們現在的師資力量確實相比過去要上一個大的台階,絕大部分教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教法、知識儲備等各方面都高於貧困地區,但我們運用教法的`宗旨、目標就是適合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白,真正懂得,正真會算(數學課)。可是我們這樣啟發,那樣規定,如此訓練,如此這般講解,不管學生是否愛聽,不管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強硬地施以我們認為成功的教育,結果是:教師不明就裏,學生如墜雲霧。

我們不妨站在旁觀者的地位來看孩子,將他們向電影裏的孩子一樣看。來揣摩他們的心思,來同他們進行真心的對話,共同實踐一個目標。真誠才是高超教學,實現各項教學目標的法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