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國小數學教案10篇

來源:文萃谷 3.74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國小數學教案10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1-32頁的例題7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

2.培養學生筆算除法的計算能力,養成驗算的習慣;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以及被除數十位上的數為什麼要落下來。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儀、展示台、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判斷下面各題的商各是幾位數。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師:請同學們想想下面各題的商最高位在什麼數位上,商是幾位數。

2.筆算(選擇你喜歡的一道題進行筆算,兩題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餘的學生做在作業本上。

完成後,師問:為什麼商中間有0?(學生回答)

師:這兩題是我們昨天學的商中間有0的除法,同學們掌握的很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商中間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還難,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積極動腦,一樣能學得很好。(板書出示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例7:(1)星光國小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師:全班一起把題目讀一遍。(學生讀題)

(1)找找這題的條件和問題是什麼?(指名回答)

(2)根據條件和問題你想怎麼計算。

師:為什麼用除法,有沒有別的想法?

生:沒有用除法計算最正確。

師:他説的很好,陳老師也這麼認為。接下來我們就試着獨立筆算這道題。

(3)學生試算,教師巡視,發現不同的筆算過程,並展示在黑板上。

(4)師:這幾種算法中,你認為哪種算法最好,為什麼?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評價:班級交流哪種算法最好,對學生的算法進行評價。適時進行表揚鼓勵。

(6)歸納小結: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商中間有0的除法,它和804÷4這題都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為什麼832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要落下來而804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不用落下來呢?

2.比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是0,落下來和個位的4相加還是等於4,落下來沒有意義,所以不用落下來;832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是3,落下來除以4不夠商一個十,和個位的4合起來就是32個一,除以4商8個一,所以要落下來。

______

3.鞏固5)525

現在請同學們筆算這道題。

學生練習後,問:你是怎樣想商中間的0的,為什麼?

如果不筆算,你能不能馬上判斷出商中間有沒有0呢?看看上面的題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想一想,看誰最聰明。(最高位是除數的倍數,十位比除數小商中間一定有0。)

三、鞏固練習

______ ______

1.選做 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學生完成後講評,問:怎樣檢查計算是否正確呢?(驗算)

2.當一回小醫生(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編題遊戲。

師説一位數,生説三位數使它們相除商中間有0。學生回答後再筆算進行驗證。你們説了這麼多數,是不是都符合遊戲規則呢,想不想驗證一下?筆算看看。

四、知識應用:第33頁第1題。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課題: 綜合練習課 我學會了嗎?( 15頁)

 學習目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能結合現實情境熟練認讀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指示的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四種時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個 性 化 修 改

 教學重點 難點 熟練認讀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指示的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四種時刻。

教學準備 鐘錶模型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憶一憶

師;小朋友們,大家想一想上節課,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把你知道的告訴你的同位。

二、創設情境,發現規律。

演示旗杆在四個時刻(四個時刻用鐘錶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讓學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讓學生觀察,你會發現什麼?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各小組選出代表,組間交流各組發現的規律。教師適時組織學生參與評價,及時小結,及時發放豐收園裏的大蘋果。

三、鞏固拓展

1、實物投影出示教材14頁第4題,先讓學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讓學生看圖講一個故事,並讓學生談體會,教師要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15頁第6題,做後對答案。

四、課堂小結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觀念.

2.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理解他們的含義,會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觀念.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回憶舊知.

(1)把12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2)把6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長?

(3)把3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多少支?

教師明確:通過仔細觀察這幾道題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樣多.通過剛才的分,我們可以看出,平均分後,每份都能得到一個整數,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後都得到一個整數,這兒有一個,我想把它分給兩個同學,那麼怎麼分才使兩個同學覺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樣多,才能使每個同學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談話導入.

【出示圖片例1】這半個餅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嗎?那麼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2.教學例1:認識 .

(1)認識一個餅的

①出示圖片例1.

②教師説明:把一個分成兩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數表示就是這塊餅的二分之一

(板書: )寫的時候先寫一,再寫2,最後寫1.

③學生看圖獨立想 表示的意義.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 表示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師提問: 一、2、 l各表示什麼?

學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數線,2表示平均分的份數,l表示取的份數.

師強調:寫的時候,注意這條線要寫得平直,橫線上、下的數要對齊.

(2)指導讀寫

(3)反饋練習

①引導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試析出它的 ,塗上顏色,並在塗色的一半上寫 .

教師提問: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狀也不同,為什麼每一份都是這張紙的 ?

②判斷圖中的陰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為什麼?

3.教學例2:認識

(1)【出示圖片例2-1】

教師提問:通過看這幅圖,你都知道了什麼?

(2)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並給它塗上顏色,塗完後小組討論判斷對錯.

鞏固意義: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三份,陰影部分表示這個圓的三分之一.

(教師板書: ,讀作:三分之一)

(3)拿出準備好的綵帶,學生討論:怎樣才能剪下它的

4.教學例3、例4.

(l)引導學生每人拿出兩張長方形的紙,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後填空.

(2)同桌討論,教師各組巡迴檢查,瞭解學生自學情況.

(3)集體反饋: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樣?

教師貼圖:

(4)判斷.

下面哪個圖的塗色部分是 ,在()裏劃.

5.教學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形紙、直尺和彩筆,在長方形紙上畫出1分米長的一條線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標出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怎麼寫?

(2)小組討論,看圖.

(3)羣體討論.投影展示學生的答案,師貼出放大圖.

教師提問:數一數,這條線段上有幾個 ?

教師明確:把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個這樣的 .

6.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特點?(板書:幾分之一)

三、課堂練習

1.填空: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 ;

把一條1米長的綵帶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斷:

(1)

(2)把一塊蛋糕切成7塊,每塊是它的 ( )

(3)把一根繩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 )

3.一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每份長( )米.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五、課後作業.

1.小軍跑步,他跑了全長的 ,請你在線段上表示出來.

2.讀出下面各分數.

3.寫出下面各分數.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並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重點

能正確無誤地計算出20以內的退位減法。

難點

能根據已知的一個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一、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了兩串金蘋果要獎給發言積極的小朋友和表現突出的小朋友。看到這個你們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

師:你們能根據這數學信息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二、提出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遇到不懂的事情時,就會向別人提出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藏着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你能試着提一提嗎?

學生説。

剛才小朋友舉了這麼多的數學問題,只要善於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來用數學解決問題。

2、出示主題圖:提問:你看到了什麼?跟你的同桌説一説。

師:根據主題圖中小朋友的活動,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引導學生既能提出關於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於減法的問題。)

小組討論、彙報。

三、問題解決

參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動,我們再去看看可愛的小動物在着美麗的春天裏幹些什麼?

1、出示做一做的插圖。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

2、再次看圖:提問:圖中的小動物有什麼變化?

魚有集中尋食的,有向遠處遊走的。

3、師:同學們説的很好,觀察得很仔細!那麼你們能不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問題呢?

4、教師從學生提的問題中選出若干個進行板演。

説明:你喜歡解答哪題就解答哪題,你也可以自己提個問題進行解答。

四、評價總結

1、説一説: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回家後仔細觀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媽媽提三個數學問題,再讓他們解答。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公開課,我的意圖是:解決問題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麼課的設計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設計了上面這樣一個課例:從實際物品中發現信息找尋信息——根據自身體驗在生活中發現信息找尋信息

——能根據圖片自己發現信息找尋信息。。我的願望並沒有如我的願。在實際教學後這堂課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問題出在哪裏?這樣的課究竟怎樣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懇請同仁們提出寶貴意見。告訴我好的思路和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一、旋轉與平移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歷認識旋轉、平移現象的過程。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旋轉現象。

(一)做風車:

1、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製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説説風車轉動有什麼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説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説一説: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平移現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麼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説一説: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説出平移現象。

2、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説出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課本第4頁的第4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課本P35、3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複習,進一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促使學生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

3、鞏固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4、鞏固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讓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主題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口算題

2、請根據他們的特點分類。(學生彙報交流)

3、板書:整理和複習。

 二、探索體驗

1、複習除法的意義。出示第35頁第1題主題圖:

(1)看圖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

(3)通過列式你覺得乘法和除法有怎樣的關係?

2、出示第35頁第2題複習除法計算。

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説一説你是根據什麼進行口算的。

總結:我們可以用乘法口訣來求商,這樣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3、出示第36頁第3題複習除法應用題。

(1)獨立思考並列出算式。

(2)彙報交流,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4、小結:這幾種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36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集體交流。

2、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先獨立完成後彙報交流,訂正。

3、引導學生完成第35頁第3題、第36頁第4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並在小組中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2)全班交流彙報,評價。

4、聯繫身邊的事,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四、課堂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內容。

教學思路:

1、 聯繫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傑)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藉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釐米長度的表象,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後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 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釐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釐米或幾釐米,然後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釐米)。

(二)知識與技能

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三)感情、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學生尺、長短不同的兩枝鉛筆、稜長1釐米的小方木若干塊。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釐米的紙條若干條、1角硬幣每人一個、回形針若干個、小刀若干把。

教學設計:

一、 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

學生回答後老師總結一下: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接着出示課本圖(幻燈機出示)提問:圖中出示的數學課本短邊與鉛筆盒長邊一樣長嗎?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數學課本短邊有5個回形針那麼長……,鉛筆盒長邊有5把小刀那麼長……。

通過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於測量工具不一樣,物體長短難以説清楚,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測量的不便。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對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的規定,量較短的物體如:粉筆、小刀、文具盒、鉛筆等的長度時可以用釐米作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二、 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 認識釐米

(1) 認識刻度尺

①教師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圖,告訴學生這是“刻度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接着教師拿出一把學生尺,告訴學生這是同學們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尺子。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

師:尺子上刻有線條,叫刻度線,看看尺子上有幾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生可能回答有:“老師,有3種不同的刻度線,最短的刻度線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要及時告訴學生:這表示1毫米),學生會接着問:“比最短的刻度線稍長一點的刻度線又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要進一步引導觀察,從開始刻度線到稍長的刻度線有幾格這樣的1毫米,學生回答有5格,老師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5毫米”,學生還會接着問:“老師,相鄰最長的刻度線之間又表示什麼意思?”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後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1釐米。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尺子上的刻度線及各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追問:“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線,還有什麼?”

學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麼意思(教師要及時給學生解釋:這是表示釐米的意思,是一個長度單位)。

②有數字,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追問:這些數字對着哪些刻度線,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學生回答:0、1、2、3……)

③教師引導學生在刻度線上找到“0”教師介紹: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刻度從這裏開始(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釐米長度的表象。(用投影儀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刻度尺“0~1”是幾釐米(從0到1是1釐米),從“1~2”是幾釐米,從“2~3”是幾釐米……(都是1釐米)。教師根據學生回答作出説明:這樣的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刻度線間隔是相等的。

⑤認識刻度尺上的幾釐米。

從0到2有幾釐米,從0到4有幾釐米,從0到5有幾釐米,從0到6有幾釐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幾釐米?教師對回答有困難的學生加於引導。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體刻度和長度互相説一説1釐米,幾釐米。如:從0到1是1釐米,從0到5是5釐米,從0到9是9釐米,從6到7是1釐米,從1到5是4釐米……

(2) 認識1釐米的實際長度。

①讓學生動手測量自己所帶的物品的長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②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釐米的實際長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釐米,閉眼想象1釐米的長度,進一步形成對1釐米長度概念的表象。

③讓學生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如果學生舉出的物體很少,教師可以將在課前準備一些物體提供給學生測量,如:訂書針、透明膠帶的寬、瓜子的長、橡皮的厚等。

(進一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 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1、 學習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

(1) 教師在黑板上貼一些紙條,然後提問,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長度是多少嗎?用什麼來量?

(2) 教師出示刻度尺。講解如何量紙條的長度,邊示範邊講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如:現在這張紙條的右端對着5,表示紙的長度就是5釐 米。

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第3頁紙條上面括號內填5,表示紙的長度是5釐米。

2、 小組合作。

再選取一個物體,測量之前,小組裏每位同學先估計一下長度大約是多少,然後再測量,最後彙報估計結果與測量結果的誤差,從中讓學生實踐幾次,不斷調整自己的估計方法。

(通過先估計再測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估測能力)

3、 量課本的長、寬。

以兩人一組,先估測再測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長、寬,教師巡視指導。

4、 深化練習。

⑴你們還想測量什麼?

⑵讓學生把沒有測量的物體拿出來。(分小組進行)

⑶小組討論,根據本組要測量的對象,怎樣測量?

⑷小組討論後動手測量。

⑸彙報。

5、 開放練習。

出示一張學生成績通知單,提出問題,要印50張成績通知單,請你去購買白紙。怎麼辦,小組討論,全班彙報。

⑴用估計方法,估計要買的白紙的長和寬。

⑵用測量工具量出白紙的長和寬。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計。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 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學會了什麼本領?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釐米,知道了1釐米有多長,

學會了用刻度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總結了測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準尺子上的刻度是幾,就是幾釐米。在生活中,見到較短物體時,我們應先估測它的長度,再用刻度尺實際量一量,比一比,看誰估測的準。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本節課通過讓學生

識釐米和用釐米量。使學生認識1釐米的長度及用1釐米測量物體,初步體會測量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對比回憶,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一、 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科研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課程的鑰匙。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導入時,教師出示的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學生:“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學生很快回答出來,這樣的問題是符合低年級學生實際的,教學具有坡度性,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會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這兩枝鉛筆有多長呢?”這樣課堂氣氛才有渲染,達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體現體驗性。

體驗能使學生學習進入生命領域。本節課通過學生從認識到動手操作到應用,使學生體驗到“釐米”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力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 體現合作性。

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然後3人小組和2人小組合作探索測量方法及先估測後測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估計結果,然後進行動手測量,看看誰估計的準。這樣能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及估測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動,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 體現多樣性。

課堂活動性強,練習形式多樣,在課堂活動上體現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樣性的練習,有利於學生全面鞏固所學知識,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樂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課前思考:

1.概念揭示變邏輯演繹為活動建構。因數和倍數,傳統教材是按數學知識的邏輯系統(除法整除約數和倍數)來安排的,這種概念的揭示,從抽象到抽象,沒有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也無須學生藉助原有經驗的自主建構,學生獲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學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動,喚起學生的因倍意識,自主建構起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那麼學生獲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動的、有意義的。

2.解決問題變關注結果為對話生成。要找出一個數的幾個因數並不難,難就難在找出這個數的所有因數。這裏有一個方法問題。是把方法簡單地告訴學生,迫切地尋求結果,還是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呢?很多成功的教學表明,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對話場,在生生、師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對話中,能讓師生彼此分享經驗、溝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學宗旨變關注知識為啟迪智慧。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知識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觀。從知識課堂走向智慧課堂,為學生的智慧成長而教,應成為我們數學教學的傾心追求。怎樣通過對因數和倍數內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更教會他們數學思考的方法,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上釋放潛能,開啟心智?這是我設計因數和倍數這堂課的宗旨所在。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建構,使學生領會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通過獨立思考、交流談論,初步掌握求一個數所有因數的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條理性,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求索精神。

3.通過教學,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思考的魅力,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學準備:

練習紙、學號卡等。

教學重、難點:

掌握求一個數的所有因數的方法,學會有序地進行思考。

教學流程

一、意義建構

1.用12個同樣的小正方形擺一個長方形,可以怎樣擺?能不能舉一道簡單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擺法表示出來?(請一位學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樣擺的?

(根據學生回答依次出現相應的兩種擺法,隨後隱去第二種)

3.還可以怎樣擺?同樣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來。

(再請一位學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樣擺的?

(根據學生回答屏幕顯示另外兩種擺法,隨後隱去第二種)

5.還可以怎樣擺?

(請學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擺法嗎?

(根據學生回答屏幕顯示最後兩種擺法,隨後隱去第二種)

此時屏幕上出現三種擺法。在三種擺法右側分別出現三道乘法算式。

7.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現,用12個同樣的小正方形,可以擺出三種不同的長方形,由此我們還得出三道不一樣的乘法算式。以43=12為例,43=12,從數學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説4是12的因數,3也是她的因數。反過來,我們還可以説,12是4的倍數,12也是3的倍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因數和倍數。

(板書課題:因數和倍數)

8.結合另外兩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別説一説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嗎?

(請同座兩個學生相互説一説)

9.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我們所説的數專指不是零的自然數。

[設計理念:因數與倍數這節內容,傳統教材是按數學知識的邏輯系統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礎上,由整除直接演繹推理出來的。這種概念的揭示從抽象到抽象,沒有學生經歷的過程,學生獲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環節設計旨在讓學生藉助表象進行操作和想像活動,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以及其中的因倍關係,進而生成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種意義的建構是基於學生原有經驗之上的,是學生自主操作、積極思考的結果。]

二、方法滲透

1.根據44=16、40016=25這兩個算式,你能分別説一説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嗎?

(指名回答)

2.當兩個因數相同時,通常只需要説出或寫出一個,這是數學上的規定。我們能不能説16是因數,或者説16是倍數?

(組織學生討論)

3.因數和倍數它們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板書:相互依存)

4.下面我們一塊來找一找100的因數有哪些?同學們可以同座兩人合作,也可以獨立思考。

(教師巡視。並選擇一份作業,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5.對照你們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數,你想對這位同學説些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進行引導、評價)

6.對於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你們還有沒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或提問的?

7.比較這幾種方法,你發現了什麼?

8.回顧剛才的過程,你覺得要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有什麼訣竅?

(通過對話、討論,讓學生體會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當然,如果要找出一個很大數目的所有因數,用這種方法可能會比較麻煩,我們將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來研究。

[設計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數,教學中,教師沒有急切地認定結果,也沒有簡單地把方法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或同座兩人合作,或獨立思考。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交流與對話,師生之間彼此分享經驗、溝通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昇華。]

三、鞏固深化

(課件顯示:下面哪些數一定是□□的因數。

1、2、3、4、5、6、7、8、9、10)

1.方框後面藏着個兩位數,看誰能很快説出下面10個數中,哪些是它的因數?

(單擊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數呢?説説你的想法?

3.要使這個數一定有因數2,那麼個位上還可以是哪些數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還有哪些數也是它的因數?

5.最後出示□□。這一次,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字都看不清了,你還能找到答案嗎?

[設計理念:設計這一組變式練習,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滲透了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體現了數學學習的綜合性、連貫性。]

四、360度的優點

1.我們已經知道了一直角等於90度,一圓周角等於360度。可是你們知道嗎?從前,法國人曾將一直角定為100度,這樣一圓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後來卻沒有能行得通。這是什麼道理呢?一圓周角等於360度又有什麼優點呢?

2.我們先來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數各有多少個?

(分別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數。)

3.原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數比400的因數多,多9個。一圓周角定為360度,當我們需要計算一圓周角的幾分之一時,可以在23種情況下得到整度數。

課件顯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圓周角定為400度,那麼只有在14種等分情況下才能得到整度數。相比之下,當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設計理念:為什麼法國人將一圓周角定分400度沒能行得通?一圓周角定為360度有什麼優點?學生通過猜想、比較,瞭解到這些竟然與因數的多少有關,從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神奇。數學在學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澀的,而是生動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邊。]

五、遊戲中的發現

1.請學生拿出學號卡,在紙上寫下你的學號數的所有因數。

2.在這些數中,因數的個數最少的是幾?(對1)雖然1是因數個數最少的一個數,但它卻又是最受歡迎的一個數,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3.除了1以外,你覺得還有哪些數比較特別的?

(找2或5號同學。)

4.你這個數特別在哪兒?像這樣的數還有哪些?請把學號卡舉起來。

(課件顯示:只有兩個因數的有:2、3、5、7、11)

5.除了這些數外,其餘的數各有多少個因數?(對4)你有?(對6)你呢?

6.這些數,它們的因數個數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學們猜一猜在它們中間因數個數最多的是那一個?你覺得?理由是?你有什麼辦法可以把這個數儘快地找出來?

7.如果讓同學們將這51個數按照它們因數個數的不同,來分一分類,你們準備怎樣分?其實不光這51個數,把所有的自然數按照因數個數的不同來分類,都可以分成這樣的三類。

8.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關於因數和倍數,還有許多的知識等着我們去學習,去研究,去探索

9.組織學生分批退場。

(1)請學號數不少於三個因數的同學先退場;

(2)請學號數只有兩個因數的同學退場;

(3)請學號數只有一個因數的同學跟我一起離場。

[設計理念:通過尋找自己學號數的所有因數,既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又讓學生感知到自然數的因數個數各有不同,為後面學習質數與合數埋下伏筆;組織學生分批退場,既檢驗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又營造了一種輕鬆、愉悦的氣氛。正所謂課已畢,趣猶在。]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課本P2—P3

教學目標:

1. 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 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2. 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 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準備:

教具:掛圖、“附頁1”圖1。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買文具,可是文具店裏的標價牌上的標價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會讀了,想請同學們幫幫忙。

二、 玩中學

1. 創設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經驗,感受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1)出示文具標價牌,學生仔細觀察,並將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

鉛筆0.50元 尺子1.06元 筆記本3.50元

書包45元 水彩筆16.85元 鋼筆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説一説小數那一類中每一種文具的單價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3)動筆填寫各種文具的價格,同桌互相檢查核對。

2. 觀察對比,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1)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小數與以前學過的數,並進行比較,説説這組數有什麼特點。

(2) 説明像3.50,1.06,16.85,……這樣的數叫做小數,認識小數點。

(3) 簡單介紹小數的來歷。瞭解小數的讀法,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4) 用小數的形式寫一寫文具的單價,再讀一讀。(可以寫書上的,也可以寫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單價。)

(5) 小討論:小數點重要嗎?(小明把筆記本的單價3.50元寫成0.35元,會造成什麼後果?讓學生議一議,交流後彙報。)

3. 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小數?

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見過的小數,如有的學生説不出來,可留作業,讓學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課前再交流。

4. 試一試。

獨立完成“試一試”中的習題,同桌互相反饋。

三、 學中做

1. 寫一寫,讀一讀。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獨立完成。注意指導“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這一小題的寫法、讀法。

2. 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 做中得

數學遊戲。完成“練一練”第3題。

五、 總結。

貨比三家

教學內容:課本P4—P5

教學目標:

1. 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3.提高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新學期開始了,麗麗要為自己買一個新的鉛筆盒,請同學們幫助她選一選,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學。

1. 設立情境,複習舊知作鋪墊。

出示主題圖,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讀一讀各種文具標價牌上的文具價格。

2. 藉助問題探究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的方法,發展數感。

(1)思考“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這個問題應如何解決。(學生獨立思考後彙報)

(2)自主探究比較4.9元與5.1元大小的方法。(學生藉助以往的知識,獨立思考比較方法。)

可能出現的比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數點為中心,4.9元小數點前是4,5.1元小數點前是5……

(3)組內交流比較方法後推選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3. 提出新問題,延長知識點。

(1) 根據主題情境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選擇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大家試着解決。

4. 試一試。

完成“試一試”的兩道題。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再與同伴檢查完成情況,每人選一題説説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三、 學中做

1. 完成“練一練”第1題。

反饋評價時説説如何比較0.05元與0.50元、6.00元與6.0元的方法,説説有什麼發現。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四、 做中得。

完成“練一練”第3題。

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進一步明晰比較三個數大小的策略與相應的步驟,並能對策略與結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斷。

五、總結。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瞭解有關利息的初步知識,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會運用利息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利息。

2、使學生明白儲蓄的意義,進行教育,培育其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學生分組、幻燈機、存款憑證。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小品導入新課

師:在上新課前,我們來看一個小品。大家可要仔細看,等一下,老師有問題要考你們,看誰最聰明,好,現在請看:

師:銀行職員,同學甲:儲户小麗,同學乙:孜大爺。

(甲揹着揹包,興沖沖地趕路,碰上乙)

乙:喂,小麗,這麼些早去哪裏呢?

甲:張大爺呀,我還要去銀行取錢呢!

乙:取錢!真不懂你們這些人,錢好好地家裏不放,偏偏要藏到銀行裏,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煩。

甲:大爺,這您就不懂了,這錢放在家裏不安全,存到銀行裏,不但能合理、有計劃地用錢幣還能支援國家建設呢!

乙:真的嗎?錢存入銀行有這麼好處,那我趕緊去把家裏的幾百塊錢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膽了。

甲:大爺,再見

乙:再見

(甲繼續走,到了銀行)

甲:您好,我不想取回去年存的100元錢,請您辦下手續。

師:好的請填一下取款單。(生填)

師(把錢遞給甲)這是你的錢,數數看。

甲:(數錢)驚訝地叫道:哎,怎麼錢多起來了?

(甲揚起手中的錢)您多給了一塊八毛。

師:(撫摸着甲的頭):真是個誠實的好孩子,錢沒錯,這1.8元是你應得的。

二、新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誰會知道,説説看!

1、 學習利息的計算公式,及相應的幾個概念。生:(利息)

師:同意這種説法嗎?是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利息(板書課題)

師:那你對利息瞭解多少?生説。(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利息)

師:説得真好,大家表揚他。

師:再請幾位同學説説什麼是利息,並引導學生説出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師:你知道這1.8元利息是怎麼算出來了嗎?請學生看書討論,後引導學生得出: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板書)生齊讀利息的計算公式。

師:從這幾年來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麼?(本金、利息率、時間)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利息,對於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結合課本,請同學們説一説。生説。

(存入銀行的錢叫本金,小麗的100元是本金)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銀行的規定的。有按年規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規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據存款的長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生沒説到的,教師可進行補充,並出示:

小麗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2.25%

讓學生説説這整存整取是什麼?

(是存款方式,存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2、 計算利息。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根據這個公式。

出示:小品中的小麗把100元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利息是多少?

① 學生獨立完成,請一學生上台板演。

100×2.25%×1=2.25(元)

② 讓學生説説列子中的每個量代表什麼?根據什麼進行列式。(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時間,2.25元是利息)

3、 税後利息的學習及計算。

師:2.25元是利息,這可就奇怪了,可小麗只拿到1.8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錢真的算錯了嗎?

讓學生自由説,不清楚,可以翻書找找原因,小組進行討論,得出:

(國家規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納税)小麗得到的實際上是納税後的利息叫税後的利息。教師板書:税後利息。

師:那税後利息該怎麼算呢?想想看,看誰的腦子最聰明,轉得最快。

學生討論思考後,師引導得出:

税後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師:看來,同學們真了不起,利息已經算出來了,現在,算税後利息有困難嗎?好動筆。學生計算,請一同學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師: 現在,大家知道,小麗,多得的1.8元是怎麼回事了嗎?生:知道。

出示第三個問題:小麗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師:這“一共”包括什麼?(本金和税後利息)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反饋。

100+1.8=101.8(元)

答一共可取回101.8元。

4、 反饋練習,讓學生看教科書P124—P125內容。

師:還有什麼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師:同學們表現真好,現在讓老師來考考你們,看誰知識掌握的最牢。

出示:①把錢存入銀行,只對國家有好處( )

②所有的利息都要納税( )

③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納税(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