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6.29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1

漁父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譯

漁父仰天大笑、吟唱,輕飄飄的江鷗在飛翔,寬闊的長江上吹灑滿江風雨。江邊騎馬奔波的當差的小官,現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過長江。

註釋

輕鷗舉:輕盈的鷗鳥飛起來。

漠漠:雲煙瀰漫。

賞析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寫漁父從酒醒之後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閒適的神情。仰天而笑“輕鷗舉”,隱喻漁父如海鷗那樣自由飛翔。平視而笑“漠漠一江風雨”,隱喻漁父如江闊那樣的心胸,無視風雨。這是自然的壯觀,也是漁父的身影。漁父與自然融為一體了,恬淡悠然。

“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寫實對比的手法,進一層以官人的奔波映襯出漁父的悠閒,突出了官人高貴反而累贅、無能,漁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羣羣騎馬的官人,這時也不得不借漁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詼諧之情,表現在最後兩句中。

第四首詞先描景,後敍事,景事相綴,以“笑”為中心線,貫串全詞,寫出了漁父的閒適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的生活,呈現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靜謐的荒野江邊,質樸的莞爾而笑的漁父與輕盈自由的江鷗為伴,跟風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構成鮮明的對照,作者的美醜標準也在這裏明顯地得到標示。這一點,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現出來,顯示出一種“真態”的村野氣息。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2

漁父詞二首·其二

儂往東吳震澤州,煙波日日釣魚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譯

我住在太湖邊上,在煙波裏每天划船釣魚。

青山像翠玉,美酒濃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註釋

儂:吳語經典特徵字,此處指我。

東吳: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帶。

震澤:即今太湖的別稱。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詞是元皇慶二年(1313年)十二月,趙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題漁父圖》所作。

賞析

這首與上一首一樣,表達了詞人情願作浩淼煙波中的釣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情。趙孟頫家在太湖,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煙波的湖面上,天天駕着漁船來往,閒來看山,興至飲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羣山,愈發覺得古人范蠡的選擇沒錯,逍遙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這首詞清淡優美,彷彿見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詩情畫意洋溢其間。詩中對山水的描繪是客觀風景的真實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愛與嚮往之情,表達了作者渴望遠離充滿危機的官場世界,以求得心靈的平和與寧靜的願望。全詞最後歸結為“自由”二字,而這正是詞人最深切、最熱烈的嚮往。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3

漁父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重釣歸。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

卻把漁竿尋小徑,閒梳鶴髮對斜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

翻譯

八九月蘆花滿天飛,南溪老人垂釣回來。

秋天的山從隱約映入眼簾,野艇靠着欄杆隱約可見。

拿着魚竿尋找着小路,對着斜陽梳着白髮。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閒事,為皇太子定奪是非正誤。

註釋

谿:同“溪”。

重釣:深水中釣魚。

檻:軒廊臨水的欄干。依依,隱約貌。

鶴髮:鶴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髮。

斜暉:同“斜輝”,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翻:反而。

四皓:秦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隱於商山,年皆八十餘,時稱“商山四皓”。傳説漢高祖敦聘不至,呂氏用張良策,令太子卑詞安車,捐此四人與遊,因而使高祖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圖。

儲皇:即儲君皇太子。

創作背景

張志和是中唐詩人,安史之亂後隱居山林,經常泛舟垂釣,不再理會政事。這首《漁父》就是寫他隱逸生活的代表作。

鑑賞

詩篇在兩岸漫天飛舞的蘆花中緩緩拉開帷幕,渲染出一派寧靜優美安詳的環境氛圍。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谿老人重釣歸”,秋高氣爽,扁舟垂綸的的老漁父伴着夕陽的餘暉劃舟而歸,晚風悠悠,蘆花飄飄,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簾翠滴滴,野艇倚檻雲依依”,臨岸系舟,舉目遠望,翠色怡人,滿山的青草綠樹像洗染過一樣,散發着濃濃的綠意。白雲翩翩然點染在秋日的藍天上,映照着橫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幾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種委運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識。詩人取景不惑,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秋溪擺釣圖,字裏行間飄蕩着一種輕靈的氣息。作者採用由遠至近的審美視角,秋山、野艇的仰視之間流淌着“脆滴滴”“雲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徹着一種虛靜的宇宙意識。

“卻把漁竿尋小徑,閒梳鶴髮對斜暉”,景物的轉換深處是歸家路途的緩緩延伸,彎彎曲曲的小徑,踏着秋日的餘暉,手把釣竿的老漁父正在悠閒地攏梳着那滿頭稀疏的白髮,路在腳下徐徐延伸。老人臉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盡塵滓,超然世外的滿足感,詩人運用繪畫的藝術手法,描繪出包孕性的瞬間。“閒梳鶴髮對斜暉”,完美地傳遞出老漁父自在悠閒的心理狀態。“小徑”頗有象徵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條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前六句詩,閒靜清美,全然洗淨人間鉛華。此景此情,詩人禁不住深深感慨:“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詩人認為四皓未絕塵俗,舍卻隱居生活的安逸,捲入宮廷廢立的紛爭,不免多管閒事。此處議論,運用典故,順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筆隨,並將作者的人生觀鮮明的表達出來。李德裕稱張志和“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玄真子漁歌記》)。

《漁父》的尾聯正是他人生觀最恰當的註解。“古來閒着,多隱於漁”(劉克莊《木蘭花慢·漁夫詞》),張志和從個體生命的體驗出發,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漁父”形象,並運用富有感受力的藝術心靈捕捉貼切的審美意識:蘆花、秋山、白雲、野艇、斜暉……無不流淌着詩人對高蹈超逸的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理想化,審美化的隱逸生活暗含着一種對自我人生價值的潛在肯定,以及對時代隱隱的不滿、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落寞的中唐時代賦予了性好道學的張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懷,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麗的“漁夫”之歌。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4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着細雨,過着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着“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採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於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並茂,富有音樂感。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5

原文:

西江上送漁父

温庭筠

卻逐嚴光向若耶,釣輪菱棹寄年華。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不見水雲應有夢,偶隨鷗鷺便成家。

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

註釋:

⑴嚴光:即嚴子陵,著名隱士,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曾隱居於浙江富春山垂釣。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此溪有浣紗石,西施曾於此浣紗。此句謂漁父追隨嚴光,隱居與若耶溪。

⑵菱棹(zhào):採菱的小船。菱:一本作“茭”。[1]

⑶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處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產生在江淮流域持續較長的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亦稱黃梅天。秋季無梅雨,此處應指如梅雨的秋雨。

⑷葦花:即蘆花,生於水邊。

⑸鷗鷺:一本作“煙鳥”。鷺:一本作“鳥。

⑹白蘋:水中浮草,夏秋間開小白花。

⑺五兩:劉學鍇認為這是古代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繫於高竿頂上,藉以觀測風向、風力。一作“正雨”。

①三秋:此指農曆九月,即秋季的第三個月。 ②梅雨:指連陰雨。 ③楓葉:經霜變紅。喻嚴寒即將到來。 ④蓬舟:簡陋的小舟。 ⑤葦花:蘆葦花。

名句: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

這兩句是説,時已深秋,連陰雨下個不停,更為發愁的是,紅葉經霜,天氣漸寒,冬日的生計該怎麼維持?昨夜船停江邊的蘆葦叢中,孤單、寂寥,更顯得景象淒涼。兩句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景象本已淒涼,而又夜宿蘆花蕩中,更增添了愁苦慘淡的氣氛。

賞析:

《西江上送漁父》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漁父從容閒適的生活,寄託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藴含着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

此詩首二句提綱挈領,點明漁父如嚴光般隱居若耶溪的生活。三至六句寫漂泊水上,隨遇而安,如鷗鷺般匿與蘆葦叢中安睡,如此才是真的容與自然之中。末二句評家們有爭議,有的認為只是寫水上所見而已,並無深意。有的則認為寫樓船日暮仍勞勞不休,還要測風遠去,藉此反襯漁父從容閒適的生活。從前六句中尚難看出飛卿是否有意諷刺世上勞勞不休之人,因此兩説均言之成理,可並存。此詩重點在於隨遇而安上,飛卿用了四句的篇幅寫漁父“偶隨鷗鷺便成家”,其中的“偶”字猶能傳遞出一種無目的性的生活,正與道家自然而然的哲學思想契合,此應為此詩主旨。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6

題春江漁父圖

一片青天白鷺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兒去換城中酒,新得槎頭縮項鯿。

創作背景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詞人在自家門上寫着榜文,於是江南一帶的才俊文人爭相拜訪,每日客滿。 詩人看到這種場景,於是寫下了這首題畫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青天一片,白鷺徐來,桃花綻開,江波浩渺,漁船在岸邊拍打着浪花。

漁父喚兒進城打酒,酒資則是剛剛捕撈到的鮮美鯿魚。

註釋

白鷺(lù):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間枕部垂有兩條細長的長翎作為飾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鬆蓑羽。

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開之時,川穀冰融,河流漲滿。

呼:呼叫,讓。

槎頭縮項鯿(biān):此處借指上等鮮美之魚。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本詩前兩句畫景,後兩句敍事,景物的和美與人事的温馨交融摻雜,使整篇詩歌洋溢着其樂融融的純樸甜美的氣息。

首句寫遠景。青天一片,白鷺翩飛,詩人用淡雅的色彩為全篇染上一層明快的底色。一個“前”字,又給靜止無垠的藍天平添無限生機。

次句寫近景。桃花綻開,寓示着正是陽春三月的時令:春水猛漲,江波浩渺,漁船忽上忽下,在岸邊拍打着浪花。在這裏,詩人還特意指出,這是一條“住家船”。如此看來,江水是漁父賴以謀生的土壤,漁船則是漁父藉以棲身的房屋。如今漁父泊船岸邊,顯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決的事務,於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詩句。

三四兩句寫漁父喚兒進城打酒,而酒資則是剛剛捕撈到的鮮美的“槎頭縮頸鯿”,也就是武昌魚。這本是極其普通的場面,打魚人大多嗜酒,以捕撈所得與人換酒也是常事,而詩人正是希望通過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繪,顯示以物易物的質樸、父呼子應的天倫之樂以及漁父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暢快。

該詩的字裏行間,處處透露出對漁父生活的歆羨和對自然風光的讚美,實際上反映了詩人對那種寧靜安詳、無拘無束的境界的嚮往與渴求。

作為一首題畫詩,顯然側重對於畫面的解釋,這樣的詩歌語言具有清新、明白、流暢的風格,取得了與畫面、與主旨的一致。

漁父古詩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7

漁父·漁父飲

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翻譯

漁父想飲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魚和螃蟹同時交給了酒家換酒喝。飲酒不計多少量,一醉方休。漁父的魚蟹與酒家的酒彼此之間何必談論錢數。

註釋

漁父:原為《莊子》和《楚辭》篇名,後用為詞牌名。

一時:同時。

分付:交給。

為期:為限。

賞析

作品一開頭,就以發問的句式“漁父飲,誰家去”,突出烘托漁父以魚蟹換酒的寧靜氣氛,到底想去哪個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魚蟹換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質最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漁父的貧苦狀態,也隱含了作者對漁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緊接着寫漁父與酒家的和諧與體貼的良好關係,“酒無多少醉為期”,這是酒家發出的敬言,讓漁父只管飲酒,飲多飲少,酒家不在乎。

最後一句“彼此不論錢數”,是作者的評論,也是點題之筆,充分反映了當地漁父與酒家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民最寶貴的品質:善良、純真和質樸。用淺易的語言説世俗的生活,盡顯日常生活的狀態與趣味。

第一首詞先敍述後議論,明快自然,寫出了漁父以魚蟹換酒來飲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漁父“飲”酒中以魚蟹換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漁父與酒家特有的淳樸的人際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