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包公審驢》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8.72K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包公審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包公審驢》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告驢——審驢——得驢”三個部分:劉五藉以養家餬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於窮人的一視同仁,對於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歎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脱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這篇課文屬記敍文,記敍順序非常清晰,故事情節不復雜,易理清文章脈絡,瞭解文章大意,並能把握文章“審驢”這一重點部分。

【學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國藝術舞台上家喻户曉的一個人物形象,他黑臉如木炭,一身正氣,孩子們在影視作品中對他有所知曉。本課基於孩子們對包公的這一點認識,通過神奇的“審驢”案使孩子們加深對包公的瞭解,並從中受到教育。本課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10歲左右的兒童,他們正處於思維活躍的階段,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本班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較強,大部分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表述課文內容的能力。在重點句段的理解和課內問題解決學習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基礎。

【設計理念】

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設計正是依據此理念,在引導學生閲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讀質疑,自讀釋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文本充分對話,獲得閲讀體驗。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發現、感受、理解與體驗。

【教學目標】

1、抓住描寫包公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斷案入神。

2、繼續學習抓重點詞句品讀、批註的方法。

3、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抓重點詞句感悟包公審案的足智多謀、出神入化。

【教學難點】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會抓重點詞句進行簡要批註。

【教學流程

一、整體感知,質疑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包公審驢》。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能用小標題的形式回答嗎?(告驢——審驢——得驢)

2、結合課文的主要內容,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預設:為什麼告驢?怎樣審驢?)

二、自主釋疑,感悟足智多謀:

1、指導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劉五為什麼要告驢?我們先來看看他要告的究竟是一頭怎樣的驢?自由讀課文1——2自然段,勾畫描寫驢的句子。

(2)學生彙報:

A.這頭驢是劉五唯一的財產,因此,劉五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它。他不但把這頭驢喂得毛色發亮,還親手給毛驢做了一個漂亮轡頭。

(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麼?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帶着你的體會讀一讀。)

B.驢還拴在樹上,驢背上鞍子還是那個鞍子,套在驢嘴上的轡頭也是自己親手做的那個漂亮轡頭,可是驢卻是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了!

(劉五的珍寶一般的毛色發亮的驢在短短的時間裏變成了一頭怎樣的驢?(毛色難看)而驢子的其它裝束有沒有發生變化?劉五看到這頭毛色難看的驢第一反應是什麼?(大吃一驚)他有多吃驚呢?一起讀一讀。)

(3)師:面對這樣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劉五的心情怎樣?(引讀“劉五驚慌失措……最後決定告這頭瘦弱的驢。”)

過渡:就這樣,劉五帶着滿腔憤怒和萬般無奈將毛驢告到了衙門。面對着這樣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審案的呢?

2、“半扶半放”學習“審驢”部分(3-11自然段)

(1)請自由地小聲地朗讀課文的311段,勾畫出描寫包公審案的重點的句子。

(2)彙報: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皺着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叫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B.“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用勁打!”

C.“現在把它放了,隨它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3)指導批註“一審”並有感情朗讀。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皺着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叫道:“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①讀一讀這段話,想一想包公“一審”的方法是什麼,你從哪裏體會到的?指導給重點詞句“別給它吃,別給它喝!”“嚴嚴實實”“關”“三”“加着重號,並批註“餓”。

②包公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餓”的方法來審呢?指導聯繫“皺着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叫道”思考:包公都想了些什麼?指導批註“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智慧過人”等。

③當學生交流到此,順勢指導學生讀出包公的威嚴、胸有成竹和

沉着,並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謀的品質。

(4)自主學習“二審”“三審”。

自學提示:

①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包公第二次和第三次審驢的句子。

《包公審驢》教學設計(第二課時)②思:包公這兩次審驢的方法分別是什麼?用“”標出關鍵詞。

③批註:再分別讀一讀這兩處句子,簡要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5)集體交流,彙報所得。

(6)師:包公審驢的過程妙趣橫生,他通過一餓二打三放的方法幫窮人劉五找回了驢,咱們再把他審驢的過程讀一讀,相信包公的形象在你的心中會越來越豐滿。(讀完後)你覺得包公是一個怎樣的人?(足智多謀、博學多才、才智過人、智慧超羣、博聞強識、斷案如神……)

四、小結全課,鞏固拓展:

1、這個故事裏都有誰使用了計謀?

(包公審驢計:以驢為突破口,巧用計謀破了案,找到劉五的驢,抓住了小偷,伸張了正義,稱得上是“智謀”)(小偷掉包計:把劉五的好驢給換了,乾的是損人利己的勾當,他的行為只能説是“陰謀”。)

2、小結:所以我們也要向包公一樣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正確的地方,將來才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材!

3、足智多謀的包公不僅審過驢,還審過很多奇案呢!他還審過牛,審過石頭……大家想讀這些故事嗎?推薦好書:《包青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