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案

來源:文萃谷 1.65W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海不死》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1

導入新課

説明文中除了運用一定的説明順序和恰當的説明方法來突出説明對象的特徵外,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還有生動形象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死海不死》這一課是如何體現語言的準確和生動的。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數字的準確性,瞭解確數和約數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話傳説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瞭解全文所用的列數據的説明方法,具體包括確切的數字和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説明簡明、概括、具體,具有説服力。為了科學説明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後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説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確定的,數字用語也是很準確的。

文中除了用數字表現準確外,還用了“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等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説明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本文的語言不僅準確,而且生動,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話傳説上,前者體現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無魚蝦木草的特徵,具體形象,後者則形象地説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增強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情況

1.複習提問

(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徵?

説明對象是死海,特徵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徵鹹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麼説明順序?

採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裏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於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説:第3和5自然段。

2.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1)文中所用的説明方法,是用來説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麼作用?

①舉例子:第1~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説明死海的表面特徵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説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説明死海水中含鹽多、鹹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説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後一段所列數字説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於人體的密度。説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説: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淹不死的傳説,説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説,説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角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的説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質特徵。

引傳説不僅增強了説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祕,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麼?

(1)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傳説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傳説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3)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在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4)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後也可能幹涸。

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後乾涸。

以上4組句子都是第1個句子好,“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為這些表示估計、猜測的詞語,是經過作者仔細考慮選用的,在沒有充分的依據或確鑿的證據之前,只能用這些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説明文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4.閲練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麼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鹹度很高。

(2)為什麼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裏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佔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於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佔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麼?

不能,因為用“至”説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佔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説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大家聽。

(四)。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瞭解位於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鹹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鹹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並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於不死。在文章的結尾處,看到死海即將乾涸,不禁痛心,同學們,只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死海的將來就會掌握在我們手中。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第二題。(《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是客觀的,而我們課文則運用了多種方法,多角度説明,有具體生動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説,這些使課文比《辭海》中的有關死海的介紹更生動、具體,更吸引讀者。)

2.課下廣泛閲讀科普知識,豐富自己,多多瞭解我們的生活空間。

(六)板書設計

死海不死

語言:

2.生動:引用神話傳説

參考資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氣中如水增多了,雜質也增多,空氣中的水蒸氣氣壓相對增大,那麼空氣中的含氧量也就減少,人就會感到氣悶不暢。如果空氣中的水氣少、雜質少,水蒸氣氣壓小,含氧量特別高,對人體健康有利,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温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2.關於“鹽”,一般來説,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屬原子置換所成的化合物,課文中的氯化鈣、氯化鉀、氯化鈉(食鹽),都屬於鹽類。溴、鍶不是鹽類。

3.大裂谷:由於地殼運動,巖石產生褶皺、斷裂,其較大的長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4.對課文引用神話傳説的不同看法。

(1)遊離於文章的主線之外

這一種觀點認為:文章裏的第二個神話傳説遊離了文章的主線,而且篇幅過長。理由是:在科學性與趣味性結合上應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科普宣傳的根本任務是傳播科學知識,因此科學性是前提,是靈魂,趣味性必須服從科學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學本身奇趣重重,引人入勝,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學本身的趣味來吸引讀者,揭示科學奧祕。趣味性如不能為科學性服務,就失去了趣味的意義,必然造成文章詳略處理不當的弊病。

(2)反映了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

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幻想,遠古時代的人,受低下的生產力的限制,知識水平極低,對於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無法進行科學的解釋,便歸之於神的意志和權力,於是幻想出許多神話故事。上帝懲罰村民這個神話故事,當然是不科學的,但是,作者採用這個神話,除了可以增強説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以外,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祕,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的解釋;人們對死海成因的認識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因此,神話本身是不科學的,但是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也是合理的。

5.對死海的幾點補充説明

(1)死海的水含鹽量比一般海水約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鹽分最多的一個水域。雖然每天平均有四百七十五萬噸淡水從北面的約旦河和其他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氣候酷熱,淡水一到這裏就立即蒸發了。

(2)死海附近氣候炎熱,乾旱少雨,當地所分佈的沙漠和石灰巖中,含鹽量又特別高。水流經這些地區時,鹽分大量地溶於水中。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河水進入死海之後,又在死海中進一步受烈日的烘曬,使水分大量蒸發,海水不斷濃縮,正如同在鍋裏熬鹽一般,死海水中的含鹽量,就越來越高。

(3)據研究,在遙遠的地質時期裏,死海水面比現在高出200多米。現在雖然北有約旦河注入,東南有阿薩河流進,而死海並無出口,但河流帶來的水量都被蒸發掉了,所以並不能使水面上升,這也是死海含鹽度特別高的原因。

(4)隨着科學迅猛地發展,人們必能找到防止死海乾涸的辦法。據説,約旦人正在。計劃開闢一條長運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由於地中海的水平面高出死海392米,還可以利用這種水位差來發電。一旦這個。計劃實現,死海不僅不會死,甚至會變得很活。

《死海不死》教案2

教材説明:

《死海不死》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

教學思路:

一直以來,説明文的教學工作很難做,課堂上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非常普遍。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教好説明文?在誘思探究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用“自學——提問——練習”的教學模式進行説明文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

1、閲讀課文,認識死海的特點。瞭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現象。

2、體味課文寫法的生動性。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湖泊、河流、海洋遍佈地球。在它們中,有着許多奇妙的現象。同時,人們也給與它許多神奇的傳説。(教師展開世界地圖)在亞洲西部,有一個“死海”,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地方。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 整體感知課文

1、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死海有什麼特點,用自己的話將它們概括出來。

明確:死海的特點是圍繞着“死”與“不死”來展開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水中沒有生物,海邊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會下沉。

(3)、含有大量的礦物質,特別是氯化鈉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於人體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們介紹“死海”特徵的同時,遵循着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還介紹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開發與前景,請找到課文中相關的段落,給課文分段。

死海的特徵

死海的成因

死海的開發與前景

三、 品讀課文

1、 課文並不是冷冰冰的向我們闡釋“死海不死”這一科學事理,而是穿插了幾個有趣的故事,將死海賦予了生動的人文色彩。誰能夠給大家講講這幾個故事呢?

引導學生體會故事的生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 引導探究:“死海不死”中“死”與“不死”的含義。

“死”的本義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對而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從標題到內容無不賦予“死”豐富的內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徵--寸草不生。(2)死海的未來--乾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2)開發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義。

四、總結

課文的結尾説:“死海數百年後也可能幹涸。”請同學們想一個挽救死海的辦法。

 五、佈置作業,賞析語段

那麼,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麼這樣大呢?因為海水的鹹度很高。據統計,死海水裏含有多種礦物質:有135.46億噸氯化納(食鹽);有63.7億噸氯化鈣;有20億噸氯化鉀;另外還有溴、鍶等。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佔死海全部海水質量的23%~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於人體的密度,無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來,沉不下去。

1、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

2、本段首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其作用是。

3、本段文字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至,第二層至,其結構特點是。

4、本段運用的最主要的説明方法是,體現的標誌是。

5、“死海水裏含有許多種礦物質”一句後邊的冒號的作用是。

《死海不死》教案3

一、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是義務教育朝鮮族學校漢語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説明文。生活離不開科學,科學推動着世界,這個單元的課文就是與科學相關的説明文,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我們的求知慾望,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説明文,介紹了死海的特點及成因,本文除了運用一般説明文常用的列數字進行説明,還運用了“插入神話傳説”的輔助説明法,此外,本文説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趣味性對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知識修養、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學情分析

在國中階段,漢語教學應該把幫助學生獲得漢語知識,培養學生應用漢語的能力當作首要的任務,兼顧接受各科文化,思想感情的薰陶感染。從學生的角度來講,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識字量和閲讀量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制定了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 學習本文説古道今,運用神話,傳説和列數據的説明方法,體會説明及語言的準確性,瞭解死海的特點及成因。

② 訓練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轉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並進行相關的複述。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自然界的神祕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領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三、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提出:“漢語是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漢語課程的首要性質是工具性,同時兼顧人文性,這種提法強調的是語言文字作為交際工具的實用功能,而且,課程標準談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應把漢語的工具性擺在第一位。”這裏的工具性,首先必須關注漢語的口語交際能力。

人與人的往來接觸,信息的溝通有無,都離不開口語交際,對民族學生而言,學會聽説漢語是他們學習漢語基礎知識,掌握漢語的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結合本文的內容,把本節課重點分為三大模塊:複述神話和傳説;看圖表講述死海浮力大的內在原理;以導遊的身份介紹死海。三個部分層層深入,有淺入深,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口語能力也得到鍛鍊。

四、教法

本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創造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學生在漢語學習中不愛開口的想象是很常見、很普通的,經過專家研究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不愛開口是由於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障礙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本節課採用了合唱式答問、表述提要、自我暗示、小組教學等教法,使學生克服種種障礙,達到開口説話的目的,最終實現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

五、學法

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漢語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漢語學科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閲讀、探究的興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因此,我們的課堂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在閲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課前可以上網查閲死海的資料,準備交流;

2、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1、一次“非常”旅遊

2、介紹西藏

設計意圖:

使學生從多方面獲得了知識,瞭解地方文化,遊樂一定的文化積澱,同時語言也得到了鍛鍊。

(二)導入

師:死海是一片神奇的水域,它是怎樣形成的?在那裏有着怎樣的神奇故事?帶着種種的疑惑,讓我們共同走進這節課。

師:板書課題

師:老師這裏有一些關於死海的資料,它將帶領我們遊覽死海——播放短片

生:觀看短片

師: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死海的知識?

生:發表

(三)新授

設計意圖:

精心利用教材,通過對文章的整體感悟,學生從中歸納要點。這一環節,目的是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分析、比較能力。美國實用注意教育學家杜威曾説過:“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於知識的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只有積極思考、獨立深究、善於發現、敢於質疑,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動機潛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度:我們知道了這麼多有關死海的知識,在作者的筆下,他有是怎樣介紹死海的呢?現在我們大聲地閲讀課文,解決這樣兩個問題:

①“死海不死”中的“死”與“不死”有什麼不同含義?

②本文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舉例説明。

師:引資料,作者用了兩個傳説分別是——

生:屢淹不死,先知魯特的故事

師:現在我們回顧課文,然後找同學講述這兩個故事

設計意圖:

學習引資料的説明方法,利用神話傳説來説明事物,增強文章的趣味性,説説文章中有關死海的成因,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師;用引資料的説明方法,作者解釋了海水浮力大的原因,那是因為——

生:鹹度高

師:那有誰能根據圖表向我們説明一下其中的原理?

生:看圖表講述死海浮力大的內在原理

設計意圖:

使文章的內容直接展示在我們面前,一目瞭然,容易理解。根據圖表解釋其中的原理,使學生體會到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師: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能解釋屢淹不死的奧祕所在,那是因為——

生:排列;鹹度高——密度大——浮力大——淹不死人

設計意圖:

瞭解死海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師:死海這樣神奇,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帶着這個問題,齊讀第5自然段

生:朗讀思考

師: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被人們利用,那未來呢?

生:可能幹涸

師:你有什麼辦法拯救死海?

生:思考回答

(四)知識遷移

師:這樣死海將美麗永存,既然地球上有這樣一處人間聖地,現在,如果你是導遊,你怎樣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介紹死海?

前後四人為一組,可以進行討論。

生:以導遊的身份介紹死海

設計意圖:

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達到“學以致用”,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學生的日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重實效,營造輕鬆、和諧,富有情趣的教學環境,通過不同內容的話題,開展可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出發點,輔之以相應的教學策略,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餓交際性和實踐性,從而使學生的交際由簡單膚淺到豐富深入,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和諧發展,漢語的基本素養得到提升。

七、小結

八、佈置作業

把“以導遊的身份介紹死海”整理成文

板書設計:

18、死海不死

特點:鹹度高

成因:1、地形特點

2、水蒸發、礦物質沉澱

《死海不死》教案4

教學建議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死海不死”,新穎、巧妙,引人入勝。“死海不死”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徵。全文圍繞“死”與“不死”展開説明,先説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説死海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最後又説到死海的“死”(死海終將乾涸),重點説“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耐人尋味。這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法,常被人們採用,例如“天空不空”“恆星不恆”“愚公不愚”“孤兒不孤”等等,新奇有趣,發人深思。

二、多種説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説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説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舉例子。舉出實例説明比較抽象、複雜的事物或事理,讓人信服。舉例説明分為列舉例子、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例子,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説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説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説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説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數據。用數字來説明事物的本質特徵。如第四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説明死海的浮力為什麼這樣大。第六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説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最後一段,列舉一個數據,説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關資料來作説明的依據或充實説明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如第三段,弓1用“屢淹不死”的傳説,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徵,帶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話,説明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猜測,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詮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或特點作適當的解釋,揭示其部分含義。如第一段,“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這裏的“死”指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鹹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徵。第二段,“真是‘死海不死’!”這裏的第二個“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説死海浮力大,人不會被淹死。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徵。最後一段,“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這裏的第二個“死”指死海的乾涸,揭示了死海的未來。

三、運用數字説明

運用數字説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數字分確數(確切的數字)和約數(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説明更簡明、概括、具體,更有説服力。為了科學的説明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很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後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説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而確定的,數字用語也都是準確的。

四、引用神話傳説的作用

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説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徵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説、神話對説明死海的特徵起着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説,對説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説是傳説,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説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徵説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閲讀興味。 同時,也從時間上説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語教學建議

《死海不死》一課要求學生在閲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老師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佔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説明文中卻起着這麼重要的説明作用。學生閲讀文章的慾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

教課文後半篇時,中國學習聯盟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麼會是個確數?有的説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説,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説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複習提問。

(l)説明文最重要的是什麼?(抓事物特徵)

(2)説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於什麼説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

(3)説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説明文和文藝性説明文,文藝性説明文也叫

科學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詞。(略)

三、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麼和想知道什麼?

(2)同學們自願讀課文,一人一段。

(3)複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於死海的含鹽量高、鹹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澱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鹹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後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於蒸發量大於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幹涸。

(4)根據上面的複述,你知道了什麼?

(説明對象:死海。説明對象的特徵:死與不死,本質特徵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麼?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麼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説説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徵: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説,説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説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説明順序是什麼?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説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麼?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説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長度、寬度、深度→源頭→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説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乾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豔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温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並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徵。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説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用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徵及説明方法。

(説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徵是成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説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後也可能幹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乾涸嗎?

(由於蒸發量大於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着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乾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徵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採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説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説明死海的特徵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説明對象的特徵,作者還採用了列數字的説明方法。在説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説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後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説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裏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遊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徵就是鹹度高。)

《死海不死》教案5

 —、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死海不死 第一課時。(數字的準確性)

2.複習“抓事物特徵説明”的方法。

3.體會在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説的作用。

4.瞭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祕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體會説明文中數字説明的作用。

難點:1.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説的作用。

2.關於新穎、巧妙的標題如何理解。

解決辦法:1.利用實驗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這樣形象直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利用討論比較的方法,加深對説明文語言準確性(數字使用)的理解,和對説明文中引用神話傳説的作用的理解。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實驗,並描述實驗過程,要求層次清楚、語言簡煉、準確。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複述課文,語言力求簡潔,重點內容突出,無口語中的毛病。

3.分組討論,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並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4.蒐集有關死海的資料,瞭解死海的現狀及未來,班上進行信息交流。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用一個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雞蛋,雞蛋下沉;再取出雞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鹽(按23%~25%計算),再將雞蛋放入,觀察雞蛋的浮沉情況,請同學們講述一下這個實驗的過程,並用兩句話概括一下雞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語言力求簡練、準確,描述層次清楚,順序得當。

(原因:由於水的密度小於雞蛋的密度,所以雞蛋下沉;又由於鹽水的密度大於雞蛋的密度,所以雞蛋浮在水中,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死海不死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複習“抓特徵説明”的方法。

2.瞭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祕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鹹水湖知識的科學小品文,文章緊緊抓住死海的特徵,從“死”與“不死”入手,寫了死海中沒有魚蝦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會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後層層分析,指出這是由於鹹度高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具體説明了死海的形成過程,最後説明了死海的過去荒涼(死),現在充滿生機(不死),將來將會乾涸(死),全文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義:“死海”,魚蝦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乾涸。

題目巧妙的把“死”與“不死”統一起來,新穎、引人入勝,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徵,這樣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寸草不生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的“不死”一死海終將乾涸的“死”,這種寫法耐人尋味。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複習提問。

(1)説明文最重要的是什麼?(抓事物特徵)

(2)説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於什麼説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

(3)説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説明文和文藝性説明文,文藝性説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詞。

遊弋(yì,不能讀作gē):(兵船)巡邏,這裏指游來游去。

諭(yù,不能讀作yú)告:告訴,使人知道。(舊指上級對下級或長

輩對晚輩。)

安然無恙(yànq):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麼病害或禍害。

大驚失色:形容非常吃驚。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不知覺悟。

3.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麼和想知道什麼?

(2)同學們自願讀課文,一人一段。

(3)複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於死海的含鹽量高,鹹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澱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鹹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後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於蒸發量大於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幹涸。

(4)根據上面的複述,你知道了什麼?

(説明對象:死海。

説明對象的特徵:死與不死,即鹹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麼?(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麼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説説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徵: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説,説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説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説明順序是什麼?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説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

《死海不死》教案6

教學目的:

1.瞭解是一介紹知識的説明文,必須對介紹的內容有正確的依據。

2.學習説明方法:舉事例、列數據。

3.學習巧妙地運用題目的方法。

教學方法:

整體把握全文的內容,搞清“死海不死”,這兩個“死”字各有什麼含義。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

世界上有許多不解之迷,你們能舉出實例嗎?〈提示〉所謂不解之迷,是因為人們還沒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現在,世界上有許多科學家正利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探索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的奧祕,以便一個個解開這些迷團,使它們為人類服務,《死海不死》這篇文章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訂正生字:

遊弋(yì) 耶路撒冷(sā) 告誡(jiè) 不遜(xùn)

安然無恙(yàng) 乾涸(hé) 溴(xiù) 鍶(sī)

沉澱(diàn) 家眷(juàn) 諭告(yìn) 執迷不悟(zhí)

解題:

1.是介紹海洋知識的説明文,那麼課文中哪一句話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

2.《死海不死》這個標題新穎,生動,引人入勝,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內容,又了全文的結構線索,我們應當緊緊抓住“死”和“不死”的關係來理解課文。

劃分段落(見書)

(一)介紹死海的特徵

(二)説明死海的成因

(三)簡介死海的現狀和未來

分析課文:

指名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節。

①開點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轉,運用“竟沒有”“甚至”這些詞語,舉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誰能想到”的奇異現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麼?

(魚蝦,草木的死)

②2節,文章用“然而”再轉,運用“竟能”“即使”“也總是”等詞語舉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驚歎”的奇異現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麼?

(指人在海中不會淹死)

③課文引用什麼材料説明人不會淹死?

(引用古羅馬的傳説,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卻安然無恙,説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這三節描述死海不死,説明的是表面特徵,而浮力很大的本質特徵又是什麼呢?

(鹹度很高)

第4節通過設問,揭示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很高,引用統計數據,科學説明死海的浮力為什麼這樣大。

⑤列舉各種礦物質的絕對含量,數字如何排列?

(從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這樣”代什麼?

(代上面的礦物質的絕對含量與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這四個數據的作用,而自然得出“無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結論)

指名朗讀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對於自己提出的這個問題,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先引用神話傳説,反映遠古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後用科學知識進行分析)這樣寫是為了進行對比,以突出科學知識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話傳説得出一個什麼結論?

(神話是人們無訣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也就是説由於缺乏科學知識技術,古人對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種種猜測的迷惘中。

③6節哪句話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見書)

這句話有哪兩點含義?

(死海的本質特徵,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麼?

(一、地形特點 二、化學成分,礦物質多 三、物理變化,蒸發、沉澱)

朗讀第三部分

①課文最後説,死海“數百年後也可能幹涸”,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見書P47)

“也可能”是人們對死海未來的一種預測,是據當前情況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變萬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未來下完全肯定的結論,因此,加上這三個字,文章的語言更準確。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麼?

(死海最終將消失,乾涸,不復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7

內容預覽: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説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説和數據説明事物的方法。

二、瞭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説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採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附】有關資料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牀上一樣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學參考書》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麼病害或災禍。

〔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藉;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

〔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後面的括號裏。

A失生去命 B不顧性命、堅決 C不活動、不靈活 D不通的 E指乾涸 F古板 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A)

二、審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説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説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説,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徵和它的形成過程。 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徵,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後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説明死海的特徵:水的鹹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説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説説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在第一部分裏,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説,把死海浮力之大説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後,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徵,作為科學的説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於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徵:海水的鹹度很高,所以不適於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遊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方法是説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鑑。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説明死海的成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鹹的鹹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蹟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後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祕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説。從神話的説明到科學的説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説,在説明死海中起到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説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徵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説、神話對説明死海的特徵起着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説,對説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説是傳説,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説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徵説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閲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説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麼要引用大量數據?

討論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徵博引,説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説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説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鹹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鹹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説明。最後,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於説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説明效果。讀到這裏,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板書設計:

死海 不適應動植物生存

特徵 現實 人們自由遊七

不死 傳説 奴隸屢淹不死

原因 鹹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傳説 懲罰執迷不悟的人們

實質 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現狀與未來 現狀 開發利用

未來 可能幹涸

聽讀材料

海水燃燒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燒的物質很多,然而你聽説過海水燃燒嗎?水火不容,是人們早巳熟知的自然規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確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東南部孟加拉灣附近的海域,突然颳起猛烈的颶風,頓時海浪咆哮,剎那間海面上出現了奇蹟:高達三四十米的浪峯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紅彤彤的火焰與湛藍的海水交相輝映,照耀着幾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為壯觀,看到者無不目瞪口呆。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這場海上大火從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當時海面上並沒有油船,難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原來這場大火的縱火犯就是颶風。在海洋上形成的颶風,風速有時可高達70米/秒,颶風所到之處,掀起巨浪,由於颶風與海水摩擦,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產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氫氣和能助燃的氧氣,所以在某一瞬間引起了氫氣的燃燒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場大火。

據科學家測定,這次大火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00顆氫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難怪其燃燒場面是那樣驚心動魄,令人膽寒。在能源緊張的未來,如果人類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風能、水中的化學能以及太陽的光能,那該多好啊!

思考題:

1.海水燃燒的原因是什麼?

2.文章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來説明這一奇怪現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數字、作比較

《死海不死》教案8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是一篇介紹知識的説明文,必須對介紹的內容有正確的依據。

2、學習本文説明方法:舉事例、列數據。

3、學習本文巧妙地運用題目的方法。

二、教學方法:

整體把握全文的內容,搞清“死海不死”,這兩個“死”字各有什麼含義。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導語:

1、(提問)世界上有許多不解之迷,你們能舉出實例嗎?

2、〈提示〉所謂不解之迷,是因為人們還沒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現在,世界上有許多科學家正利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探索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的奧祕,以便一個個解開這些迷團,使它們為人類服務,《死海不死》這篇文章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二)訂正生字:

遊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誡(jiè)、不遜(xùn)、安然無恙(yàng)、乾涸(hé)、溴(xiù)、鍶(sī)、沉澱(diàn)、家眷(juàn)、諭告(yìn)、執迷不悟(zhí)。

(三)解題:

1、本文是介紹海洋知識的説明文,那麼課文中哪一句話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

2、《死海不死》這個標題新穎,生動,引人入勝,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內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結構線索,我們應當緊緊抓住“死”和“不死”的關係來理解課文。

劃分段落(見書)

(1)介紹死海的特徵。

(2)説明死海的成因。

(3)簡介死海的現狀和未來。

分析課文:

指名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節。

①開篇點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轉,運用“竟沒有”“甚至”這些詞語,舉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誰能想到”的奇異現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麼?(魚蝦,草木的死)

②2節,文章用“然而”再轉,運用“竟能”“即使”“也總是”等詞語舉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驚歎”的奇異現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麼?(指人在海中不會淹死)

③課文引用什麼材料説明人不會淹死?(引用古羅馬的傳説,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卻安然無恙,説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

④這三節描述死海不死,説明的是表面特徵,而浮力很大的本質特徵又是什麼呢?(鹹度很高)

第4節通過設問,揭示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很高,引用統計數據,科學説明死海的浮力為什麼這樣大。

⑤列舉各種礦物質的絕對含量,數字如何排列?(從大到小依次排列)

⑥“這樣”代什麼?(代上面的礦物質的絕對含量與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這四個數據的.作用,而自然得出“無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結論)

指名朗讀第二部分:

①“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對於自己提出的這個問題,作者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先引用神話傳説,反映遠古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然後用科學知識進行分析)這樣寫是為了進行對比,以突出科學知識的巨大作用。

②引用神話傳説得出一個什麼結論?(神話是人們無訣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也就是説由於缺乏科學知識技術,古人對死海成因的探索只能陷入種種猜測的迷惘中。

③6節哪句話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見書)

這句話有哪兩點含義?(死海的本質特徵,死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④死海成因到底是什麼?(一、地形特點二、化學成分,礦物質多三、物理變化,蒸發、沉澱)

朗讀第三部分:

①課文最後説,死海“數百年後也可能幹涸”,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見書P47)

“也可能”是人們對死海未來的一種預測,是據當前情況做出的,但是自然界千變萬化,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未來下完全肯定的結論,因此,加上這三個字,文章的語言更準確。

②“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指什麼?(死海最終將消失,乾涸,不復存在)

《死海不死》教案9

教學目的

一、瞭解本文是一篇介紹知識的説明文,必須對所介紹的內容有正確的依據。

二、學習本文説明方法:舉事例;列數據。

三、學習本文巧妙地運用題目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教時。

二、通過預習劃分課文為三大部分,查注詞語的音、義,瞭解有的詞語在説明中的作用。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揭示課題,瞭解題目的運用,教讀課文

講述:本文是一篇介紹海洋知識的説明文。題目新穎,海,怎麼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麼又是“不死”的呢?對這些疑問,課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説明。提問:課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樣劃分?明確: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指名朗讀第一部分,要求思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及對題目的分析。朗讀後,提問:“死海”的“死”指什麼?回答,明確:第一段中介紹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説明這個“死”指魚蝦草木的死。用“竟沒有”“甚至”説明這“誰能想到”的奇異現象。提問:“不死”指什麼?回答,明確:指人即使不會游泳,也總是浮在水上,“不”會海“死”。這種奇異現象,課文怎樣形容?回答,明確:“令人驚歎”。提問:為什麼人不會淹死呢?課文引用什麼材料來説明這一點?回答,明確:引用了古羅馬的傳説,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卻安然無恙,説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提問:對這一特異現象,課文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回答,明確:(狄杜)“大驚失色”。

講述: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説明的是表面特徵,。而浮力很大的本質特徵又是什麼呢?課文第四段用一個設問句領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鹹度很高”。接下來引用統計數據作科學説明。提問:列舉各種礦物質的絕對含量,數字怎樣排列?回答,明確:第四段中的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提問;這段末兩行的“這樣”代什麼?回答,明確:代上面的礦物質的絕對含量與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這四個數據的作用,而自然得出“無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結論。小結:第一部分,介紹了死海的特徵。(板書)

講述:第二部分開始用設問句,可見這一部分要説明死海的成因。(板書)指名朗讀第二部分,要求説出死海的成因。朗讀後提問:課文引用古老的傳説,起什麼作用?回答,明確:引用神話,反映遠古時候“死海”的出現,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提問:第六段用“這當然是神話”承上啟下,再用“其實”~轉,指出死海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回答,明確:成因: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一是地形特點;二是化學成分,礦物質很多;三是物理變化,蒸發。沉澱。

講述:作為一篇介紹知識性的説明文,文章結尾,第三部分簡介死海的變化:現狀和未來。(板書)以引起讀者的重視。指名朗讀,要求思考:結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麼?朗讀後,提問:“死”的含意是什麼?回答,明確:死海真的要死了:這裏的“死”字指死海最終將消失、乾涸。

二、小結

本文運用多種説明方法,把科學知識和神奇的傳説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説明方法(板書)

(一)舉事例。舉例説明分為列舉舉例、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本文用的是前兩種。

①列舉舉例:舉出較多例子來説明。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木生”。

②典型舉例: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説明。舉“人不會被淹死”的例子。

(二)列數據;第四段四個數據,用的是確數,説明統計的精確、具體。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實際變化而確定的。如對客觀事物的瞭解還未達到精確的程度,應用約數來説明。約數是一種力求近似的估計和推測,也是建立在科學計算和調查的?∩系摹a惺?菘捎梅擲嗍?⑵驕???俜直鵲齲?玫煤茫?任淖炙得韝?蠣鰨??呷ㄍ?裕??興搗?α?br>

2、本文題目新穎、巧妙,“死”與“不死”看似矛盾,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先悦“死”,再説“不死”,最後又説“死”,重點是“不死”,與題日呼應。題目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這種相反相成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二;課內練習、鞏固

1、為加點的字注音,對加“凸”的字注者並解釋

沉澱()乾涸()轉瞬()

不遜()告誡()家眷()

安然無恙好)(病)執迷不悟()(堅持)

凸凸

諭告()(告訴;吩咐)

2、分析下列短語中加“凸”的字,是從什麼角度來考慮的。(可先左右議論後舉手回答,教師作結)。

“愚公不愚”:前一個“愚”是愚笨的意思,後一個“愚”從愚公移山具有遠見卓識,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動眾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來考慮。

‘孤兒不孤”:前一個“孤”是無父母的意思,後一個“孤”從祖國處處有親人,雖無父母卻不乏照料,前程仍然遠大的角度來考慮。

學習《死海不死》的命題方法,我們可得到啟發,開拓思路,這樣一篇短小的文章往往就可依此為線索構思而成了。課外可用《愚公不愚》《孤兒不孤》或類似形式的題目來練筆。

四、佈置作業

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確數還是約數,並指出其語法上的正誤。

1、我整整花了一小時左右才把這道題解出。(“一小時左右”是約數,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應去掉‘“整整”二字。)

2、原來生產這台機器成本要五千元,採用先進工藝製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減少一倍。(是“確數”。但數字增加才用倍數,減少不能説幾倍,只能説減少一半。)

3、根據修改後的計劃,生產效率提高,產量要超過原生產定額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確數”。百分數的運用要特別注意,本句應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無語病。)

4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約數”,無語病。)

5、趙州橋大約建於公元605年左右。(是“約數”,但“大約”與“左右”重複,應去掉一詞。)

板書設計

一、課文結構

1、介紹死海的特徵

(一)“死”海: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水邊也寸草木生(列舉事例)——誰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會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驚歎。

(三)傳説:奴隸們投入死海,安然無恙——大驚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鹹度很高”(列數據)。

2、説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懲罰人,大陸變死海(神話傳説)。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點;化學成分;物理變化(列數據)。

3、説明死海的變化

(-)現狀;吸引遊客,治病不遜於温泉。

(二)未來:死海真的要“死”:消失、乾涸(列數據)。

二、説明方法

1、引用

2、舉事例

3、列數據

《死海不死》教案10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説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説和數據説明事物的方法。

二、瞭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説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採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麼病害或災禍。〔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藉;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後面的括號裏。

A失生去命B不顧性命、堅決C不活動、不靈活D不通的E指“乾涸”F固板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屢淹不死?A)

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説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説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説,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徵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徵,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後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説明死海的特徵:水的鹹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説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説説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裏,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説,把死海浮力之大説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後,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徵,作為科學的説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於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徵:海水的鹹度很高,所以不適於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遊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方法是説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鑑。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説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鹹的鹹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蹟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後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祕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説,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説。從神話的説明到科學的説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説,在説明死海中起到什麼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説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徵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説、神話對説明死海的特徵起着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説,對説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説是傳説,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説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徵説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閲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説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麼要引用大量數據?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徵博引,説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説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説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鹹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鹹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説明。最後,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於説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説明效果。讀到這裏,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瞭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據的説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容。

二、講清列數據的説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着人們的認識不斷髮展,有的奧祕已經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海”。(加黑字板書,下同)現在,讓我們隨着作者的思想,看看這“海”為什麼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麼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範讀課文。

一)藉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1遊弋2安然無恙3氯化鈉4告誡5乾涸6執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麼損害。(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4)jiè警告、規勸的意思。(5)hé,水乾,枯竭。(6)wù,執,固執;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安然無恙2告誡3大驚失色4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字,一般分為確數和約數兩種。認真閲讀課文,劃出表確數和約數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説即成。本文共8小節,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説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寫死海的現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提問:關於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説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海“。但人浮於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説“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説明的方法,敍説了歷史傳説,證實了第二節論斷的正確。

3、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裏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談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鹹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醃鹹鴨蛋,鴨蛋為什麼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於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説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説明方法;佈置作業。

1、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麼説“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遊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説“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乾涸。

2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説明方法。

1、提問:本文的説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字。

2、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説刪掉行不行?為什麼?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瞭解到有關“死海“的知識,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説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運用列數字説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和約數的句子,思考數字説明的好處。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説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這是經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運用約數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釐米”。運用數字説明的好處,可使被説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字。或都運用約數,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文後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説明文字,不少於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牀上一樣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