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人力資源開發現狀研究論文

來源:文萃谷 3.19W

1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內涵

鄉鎮人力資源開發現狀研究論文

人力資源主要是關於人的勞動能力及其勞動價值的一種經濟學觀點。有關人力資源的理論,可以追溯到現代意義的經濟學創立之初。英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之一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理論觀點的提出,首次充分肯定了人的勞動及其能力的經濟作用。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力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內外學者對人力資源的含義也不斷產生新的認識。該文將人力資源界定為人口總體所持有的勞動能力的總和,由人們所具備的知識、智力、體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構成,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所謂農村人力資源,主要是指農村區域內人口總體所具備的能夠從事價值創造活動的勞動能力的總和。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指通過認真分析農村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等因素,加大對農村人口生育、醫療保健和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資,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思想、文化、技術和身體素質,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利用,以充分發揮農村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推動農村經濟不斷增長。理論界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的關注源於人力資本理論和人力資源開發理論的不斷研究與發展。第一個把關注的目光“從物質資源轉移到人力資源”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他最早創建了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的理論體系,對經濟發展的動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釋。舒爾茨指出,在美國經濟半個多世紀的增長中,物質資源投資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卻增加了17。5倍。舒爾茨教授還指出,從1919年到1957年,美國38年中的生產總值增長額,49%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1]。舒爾茨高度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在傳統農業改造中的作用,指出傳統農業生產率低下,主要是因為特殊的要素投入,如研究和教育的缺少,而不是可再生生產資本的短缺,並在此基礎上系統闡述了向農民投資的問題,指出人力資本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農業科技和農民教育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兩大方面。舒爾茨“向農民投資”的重要思想應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舒爾茨理論觀點的影響下,有關人力資本、人力資源的論着大量出現。1971年以來,共有5位經濟學家因在這一領域做出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獎。當然,現階段實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村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義已超出了改造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的功能,它將在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農村人力資源存量大,質量低

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的數量特徵集中表現為存量大。農村人力資源的數量首先取決於人口總量及其通過人口的再生產形成的人口變化。2010年中國統計年鑑顯示:2009年,河北省農村人口總數為4009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57%,是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省份。河北省農村人口的絕對數在全國排第4位,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比例居全國第11位。如此龐大的農村勞動力人口已成為河北省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隨着人口的不斷增長,農村勞動力人口總數還將進一步上升,這將提供更豐富的農村人力資源。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特徵集中表現為農村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偏低。首先,從文化素質看,文盲半文盲人口眾多。《河北農村統計年鑑2010》數據顯示,2009年,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1。67人,國小文化程度17。47人,國中文化程度59。28人,高中文化程度17。3人,中專文化程度2。47人,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1。81人。可見,在河北省農民家庭勞動力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狀況依然存在。其次,從技術素質看,農村勞動力技能低,結構不合理。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中,中專、大專及以上有知識、有文化、掌握某方面技術的新型農民僅為106萬餘人,約佔鄉村勞動力人口的3.3%,數量極為有限。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仍屬於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還沒有掌握現代生產技術。再次,從思想素質看,農民思想觀念落後,適應市場經濟能力較差。大部分農民因循守舊,思想觀念落後,不能轉變傳統的生產觀念,缺乏市場經濟主體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進入市場、尋求發展的內在衝動,缺乏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和組織生產的能力,競爭觀念淡薄,與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不相適應[2]。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的高低會嚴重影響勞動生產率,河北省雖然每年都有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但其對經濟增長產生極大促進作用的人力資本卻始終缺乏,過高的人口增長率只會給經濟帶來很大的負擔。

2.2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

目前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不利於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三大產業從業人口結構不合理。2009年,在農村從業人員中,農林牧漁業人數為1466。34萬人,是三大產業中份額最大的,約佔52。6%,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然偏高[3]。雖然近年來隨着户籍制度的鬆動以及鄉鎮企業的較快發展,部分農村勞動力開始不斷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但是由於多數農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技能低下,與二、三產業對就業人員較高文化與技能水平的需求不相適應。所以,總體來看,河北省農村從業人員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因行業准入門檻較高而偏低。2009年,河北省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村人口分別為556。64萬人、766。72萬人,分別佔全省農村人口總數的19。95%和27。48%[4]。其次,行業分佈不合理。2009年,河北省農村勞動力人口總量為3206。59萬人。科技、經濟、工程等農業一線人才力量薄弱。人力資源行業的畸形分佈,限制了人才整體優勢的發揮,間接造成了人才這種稀缺資源的浪費,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2.3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尚不健全,阻礙了良好的人才環境的形成和人力資源整體優勢的發揮。

集中表現在:

第一,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沿襲計劃經濟人才單位所有的行政方法,導致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

第二,人力資源引留機制不健全,近年來,河北省農村人才外流現象比較普遍,大量青壯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學,留守人員則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主體結構性的缺失給實施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帶來了一定困難。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資源引留機制,為經濟發展做好必備的人才儲備工作,實現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轉變,才能真正走出貧困。

第三,競爭激勵機制缺乏。競爭激勵機制是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效措施,對於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河北省擁有豐富的農村人力資源,如何千方百計地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這是河北農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關鍵。目前,河北省在人才選拔和使用中,大多還存在着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水平、論資排輩和“長官意志”等現象,合理的人才選拔體系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尚未形成,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礙着人才的脱穎而出,影響了高素質人才聰明才智的有效發揮。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背後是機制的競爭,體制的落後將制約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約因素

3.1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

政府在農村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投入長期不足,是導致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質量低下的關鍵因素。從農村教育方面來看,近年來,河北省財政支出中用於農業支出的比重不斷降低,2009年的河北省財政支出中用於農業支出的達到264。78億元,而這其中大部分又用於農業生產支出,用於人力資源開發的支出少之又少。農村大多數地方對農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

其一,不少領導及羣眾的教育觀念落後,許多人僅僅把農村基礎教育當作是以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為目的的升學、就業的手段;

其二,職業教育則因農村的職業學校在師資、經費、設備等各方面的困難而有名無實;

其三,鄉鎮的農民培訓機構較少,對青少年和農民下一代的培訓重視不夠,既沒有現實的有效途徑,也沒有一套系統的教育體制來保障,出現培訓方面的短期行為。從醫療衞生投入方面來看,2009年,河北省地方財政支出中用於衞生支出的比例僅為7。4%。儘管目前河北省農村的醫療衞生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農村醫療衞生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農村衞生管理體制改革的落後、農村高素質衞生技術人才匱乏及農村公共衞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難以得到保證等均導致河北省農村醫療衞生事業發展水平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的醫療衞生和保健需要。

3.2人均收入偏低,開發成本過高

河北省農民人均收入偏低是制約其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2009年,河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149。67元,比2008年增長7。4%。雖然,近年來河北省農民收入水平呈不斷提高趨勢,從2000年到2009年,河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環比增長8。46%,但較全國來看,仍處於較低水平,與整體實現小康也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國各項資料中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數據實際上基本出自對未剔除成本因素的農民毛收入的統計,這説明農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水平要低得多。受收入水平制約,農民不得不首先滿足自己的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在沉重的基本生活開支壓力下,他們不得不減少在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人力資本投資,忽視教育、健康投資等對改善自身福利的重要性。另外,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成本的高低也是影響農民是否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着農村教育、醫療、遷移等人力資源開發項目等投資成本的不斷增加,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也不斷增加,這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進程。教育投入、醫療開銷等已大大超出農民的支付能力,農民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資則只能是有心無力。農民把有限的收入用於家庭的衣食消費、生活開支、子女受教育的.學費和再生產後就所剩無幾,再加上醫療、生老病死的開支,農民能用於進行再教育和培訓的費用就少之又少。尤其在那些勉強達到温飽水平的貧困地區,農民根本無力支付個人教育投資。

3.3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

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產生了極為不利影響。

首先,現行户籍制度是制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根源。長期以來,以户籍制度為中心的城鄉分割的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土地等一系列維護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制度剝奪了農民的遷徙權,嚴重阻礙了其在產業間、區域間的自由流動與配置,延緩了城市現代化進程,極大地束縛了生產力的加速發展,阻礙了人力資源質量的提升。與户籍制度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壁壘使得農民無法和諧地融入到城鎮現有的社會經濟組織內,不得不在體制外生存而成為一種漂泊不定的流動人口。這些流動人口進城後一方面沒有正式身份,在幼托、婚嫁、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面臨一系列困難,另一方面在現有不允許土地使用權自由轉讓的農村土地制度下,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態處於進退兩難的狀態,極大地影響了農民向城市“進軍”和“駐軍”的信心和決心。

其次,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導致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無視城市和農村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差別,致使農村教育發展長期滯後,失去了對人才的吸引力,農村人才大量流失。這就導致河北農民整體素質長期低下,難以形成人力資本優勢。

3.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完善,是我國進行人力資源有效開發的必要條件。目前,農村關於教育的法律只有《憲法》和《義務教育法》,這隻從總體上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受教育的權利義務,但在實施上卻沒有嚴格執行。此外,農民工培訓,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及其他教育方面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專門關於農村的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育投資法、教師法、農民培訓等法律的缺失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合理、有序進行。

4加強河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4.1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

教育是人為傳授知識經驗的一種社會活動,是賦予人力資源素質的一種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其對一個地區勞動力素質的高低以及人力資本的形成和利用狀況起決定作用。根據河北省農村教育、經濟發展的現狀,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教育開發應做到:首先,繼續加強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政府應繼續宣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轉變農村居民的教育意識,明確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主體地位,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對貧困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5]。同時,要轉變基礎教育辦學方向,把農村義務教育的主戰場轉到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讓青少年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瞭解農業科技新知識。其次,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通過發展村級、鎮級、社會3個層次的教育,向農民傳授農業基礎文化知識,進行科學實用的農業技術培訓,拓寬就業渠道,並對農村中一些優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進行比較系統的農業科技和農村現代化所需各種知識的教育,培養農村的高層次科技人才。

4.2加快制度機制創新,優化配置人力資源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運用有效市場理論,通過制度和機制創新,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營造適宜人才發展的外部環境,是人力資源開發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應加快體制改革步伐,進行行政機構改革,集中力量搞好人力資源市場化運作,為人力資源市場化運行提供各種有效服務,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6]。其次,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機制,實行待遇傾斜等各種優惠政策,穩定農村實用人才。努力營造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和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激發廣大農民成長興業、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再次,減少户籍制度對人力資源市場準入的限制,取消現行的人才單位所有的限制,消除人才流動的人為障礙。最後,建立健全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人力資源的開發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以保障人力資源的供應者和需求者兩方面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創造一個市場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實現市場的規範有序運作。

4.3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必須採取各種措施,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一是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通過勞動密集型的第二、三產業的加快發展和第一產業的份額的降低,促使更多的農村勞動者自覺學習新產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促進其潛能的發揮,有效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質量,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結構性升級。

二是要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容量。重視農業本身的發展對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的貢獻,調整3次產業間結構,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實現農村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斷協調,提高農村內部吸收就業的能力。三是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政府信息網絡的建設和完善,儘快把緊缺崗位信息儘快提供給農民,並加以正確引導,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4.4增加政府投入,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力度

國家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投資者,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首先,政府應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發展條件。要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穩定農業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8],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教育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其對一個地區勞動力素質的高低以及人力資本的形成和利用狀況起決定作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渠道在於教育,政府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最後,政府應加大農村醫療衞生保健事業投入,幫助農民羣眾抵禦疾病風險,促進勞動者生產能力和身體素質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