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臨牀執業醫師藥理學複習資料

來源:文萃谷 1.63W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年臨牀執業醫師藥理學複習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備考。

2017年臨牀執業醫師藥理學複習資料

  第一章 概論

  一、藥理學的性質與任務

藥理學(Pharmacology):研究藥物防治疾病的道理和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規律、以及如何合理應用藥物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是指導臨牀合理用藥提供理論基礎的橋樑學科。

藥理學研究內容:

1.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 ,藥效學)—研究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作用(藥物作用、毒性作用、作用機制)和作用規律。

2.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藥動學)—研究機體對藥物所產生的作用(吸收、分佈、生物轉化、排泄)和作用規律。

藥物(Drugs):指可查明或改善機體生理功能或病理狀態,對用藥者有益,達到預防、診斷、治療疾病和計劃生育目的的物質。

毒物(poison):對機體產生毒害作用、損害機體健康的物質。

藥物分類:

天然藥(傳統藥),合成藥(現代藥),基因工程藥;

國家基本藥物;

特殊管理藥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法定藥、非法定藥

處方藥(prescription),

非處方藥( nonprescription, OTC drug — over the counter drug )。

藥物命名規則:

專利名(商品名)

非專利名(通用名)

藥理學學科的任務:

闡明藥物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藥物療效、為臨牀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同時,也為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提供試驗資料。此外,還研究開發新藥。

  第二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

 一、 藥物的跨膜轉運

(一)藥物跨膜轉運的類型

1.被動轉運

特點:a 順濃度差;b不耗能 ;c 受藥物分子大小、脂溶性、極性等因素影響。

(1)脂溶擴散(簡單擴散):脂溶性高的藥物可解於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內擴散到膜的另一側。

(2)膜孔擴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質通過膜的含水微孔進行擴散。

脂溶性高(極性小、非解離型)、分子量小的藥物易通過被動轉運方式轉運。

2.主動轉運

脂溶性小,分子量大的藥物,或需逆濃度差轉運的藥物通過此方式轉運。

特點:逆濃度差;耗能; 需膜上載體;因而有飽和現象;具選擇性,因而可出現竟爭抑制現象。

大多數藥物在體內的轉運過程屬於被動轉運。

(二)跨膜轉運規律

藥物多以弱酸或弱鹼性形式存在,均有解離現象,這種解離-離子化程度又受其pka(酸性藥物解離常數的負對數值)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

藥物解離度可用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計算:

如:弱酸型藥物的pH - pka = 0 時,藥物有50%解離;

其差為1時,有90%解離;

其差為2時,有99%解離;

其差為3時,有99.9%解離。

而其差為-1時,有10%解離;

其差為-2時,有1%解離;其差為-3時,有0.1%解離。

同樣,弱鹼性藥物以pka - pH 的差值類推。

由此,藥物的跨膜轉運規律是:

弱酸性藥物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解離,容易由偏酸的'一側跨膜轉運到偏鹼的一側,當擴散達到平衡時,弱酸性藥物在鹼側液體中的濃度遠遠高於酸性液體一側。

弱鹼性藥物則相反,容易由鹼的一側跨膜擴散到偏酸的一側。當擴散達到平衡時,弱鹼性藥物在酸側液體中的濃度遠遠高於鹼性液體一側。

因而,弱酸性藥物在胃液中易被吸收,在酸化的尿液中也易被腎小管再吸收。

弱鹼性藥物則易在鹼性腸液中吸收;在鹼化的尿液中也易於被再吸收。

 三、藥物體內過程的動態規律

1.(一)時量曲線(time concentration curve)

以縱座標為血藥濃度,橫座標為時間得到的一條血中藥物濃度變化的動態曲線。

(二)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指非血管內給藥時,藥物由給藥部位吸收進入體循環的程度(相對量)和速度。

2.二室模型

同一室模型給藥方式和作圖,得出雙指數衰減曲線,初期血濃下降迅速,稱α相,是分佈、消除同時進行的結果,此時t1/2=0.693/α;

當達平衡後,曲線進入緩慢衰落的β相,反應藥物從體內的消除,此時, t1/2=0.693/β

藥時曲線計算公式:

C=A×e - αt+B × e - βt

α、β分別表示分佈與消除速率常數;

A:實測值與β相上相應點的差值作圖得出的另一條直線外展指縱座標的截距;

B:藥時曲線β相外展至縱座標截距;

A、B分別表示分佈與消除時的C0。

  四、藥物消除動力學

消除(elimination):

指血中藥物經分佈、代謝、排泄使血藥濃度不斷衰減的過程。

(一)一級動力學消除(恆比消除)

特點:

1.藥物在房室或某部位轉運速率與其藥量或濃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轉運呈指數衰減,每單位時間內轉運的%不變,但藥物轉運量隨時間而下降;

3.T1/2恆定,與劑量(濃度)無關,T1/2=0.693/k

4.按相同劑量相同間隔時間給藥,約5個t1/2達穩態,停藥後經5個t1/2藥物基本消除。

根據公式At=A0e-ket, t按半衰期計,即t = n×t1/2,式中n為半衰期個數,則各半衰期消除的藥量:At =A0e-ket = A0e-0.693/t1/2×n ×t1/2= A0e-0.693n = A0(0.5)n= A0(1/2)n

再根據At=A0(1-e-ket)計算各半衰期藥物存留量:At = A0(1-e-0.693/t1/2 × t1/2n)= A0(1-e-0.693n) =A0[1-(1/2)n]

(二)零級動力學消除(恆量消除)

特點:

1.藥物在房室或某部位轉運速率與其藥量或濃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2.轉運速率與劑量或濃度無關,按衡量轉運,但每單位時間內轉運的%隨時間變化;

3.t1/2不恆定,與初始藥物濃度(給藥量)有關,劑量越大,t1/2越長,t1/2=1/2C0/k=0.5C0/k。

零級動力學過程是主動轉運的過程。

任何耗能的逆濃度梯度轉運的藥物,用藥劑量過大,超過其負荷能力,均可出現飽和限速而成為零級動力學消除過程。

(三)常見藥動學參數

1.消除速率常數(K)

表示單位時間內(如min-1、h-1)消除量與現存量之間的比值(百分率)。

例:某藥K=0.5 h-1

表示每小時藥物瞬間消除量是50%。

按t1/2=0.693/k,

則:t1/2 = 0.693/0.5=1.39h

表示藥物在1.39h消除50%;

再按At=A0e-ket計算,t假定為1h,則1h後體內藥物尚存60.7%。

2.半衰期(t1/2)

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時間。

T1/2 = 0.693 / k。

T1/2意義:

(1)反映藥物消除速度和能力

(2)一次用藥經過4-6個T1/2體內藥物基本消除,反覆用藥經4-6個T1/2體內藥量達穩態水平

(3)決定每天給藥次數。

3.曲線下面積(AUC)

指時量曲線和橫座標圍成的區域。表示一定時間內藥物在血漿中相對的累積量,是計算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參數。

4.表觀分佈容積(Vd)

理論上藥物分佈在體內所佔有的容積。

5.消除率(CLs)

指單位時間內多少毫升血漿中藥物被消除。

CLs是肝清除率、腎清除率和其他途徑清除率的總和。

6.多次給藥與穩態血藥濃度

坪值(穩態血藥濃度):

此時給藥速度與消除速度相等。

(1)等劑量等間隔給藥法:

約經4-6個半衰期血藥濃度達穩態

(2)負荷劑量(DL)給藥法:

A.如為等間隔時間(t1/2)給藥:

體內Ass是Dm與殘留量的和:

(Css)=Dm+Ass. e-ket

∵ DL=Dm/(1-e-ket)

∴ DL=Dm/(1-e-0.693)=D/0.5=2D

表示第一次給藥時應給予常用劑量的2倍

B.當iv給藥時,負荷劑量(DL)給予法:

Ass= =RA/ke =RA/(0.693/t1/2) =1.44t1/2RA

RA:給藥速度。

上述結果表示,應在第一個半衰期內將1.44倍的藥物量首先推注給病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