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與小説讀解

來源:文萃谷 1.77W

導語:通過分析人物的塑造,引入對人物性格特徵及社會意義的分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物形象分析與小説讀解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人物形象分析與小説讀解

(一)人物理論觀念

十九世紀後期,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的某些觀點在現代主義小説及其理論中都有明顯的投影,一些現實主義小説家和小説論者,還有處於臨界點的小説家和小説論者的小説理論與創作,也在一些方面對現代主義產生影響。如福樓拜強調“取消私人性格主義”,主張不偏不倚地再現生活,要求小説家與其小説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離。陀斯妥耶夫斯基聯繫客觀現實描寫人物內心的同時,主張通過夢幻、意識流等手法,開闊人的深層意識,表現人物的變態心理、雙重人格;他創作的“復調小説”的主人公具有獨立意識,獨立性,被看作是一個自身的充分思想觀念的創造者,已經“不是作者言論的客體”,“也不是作者意識的傳聲筒”,與作者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契科夫淡化情節。康拉德在小説中追求風格的完美,着力從心理深度上刻畫人物,他時而讓小説中的人物擔任敍述者,與“我”對話,時而又由幾個人充當敍述者,而且他認為展示人物,不應按時間先後平鋪直敍,打破敍述時間的順序。這些小説理論和小説創作的衍化、發展,進一步表現從外部世界遁入內心世界的“心理真實”,小説家退出小説等理論觀點。這種情況,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亨利詹姆斯的小説理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結構分析興起來後,對人物的理解就形成了兩種意見:“純粹派”的論點——如今在批評家中佔優勢——指出,人物只是作為使他們得以產生並使他們的行動作為各種形象和事件的一部分而存在,除此之外,他們根本就不存在。倘若費盡心機想把他們從特定的上下文中抽取出來,把他們當作真實的人加以導輪,那就是感情用事地誤解了文學的性質。各種現實主義的觀點傾向於在某種“還原性”的參照中來理解人物,把人物視為某種人性、個性、心理本質、性格類型等等。“非還原”的觀點認為人物的具體特徵是屬於語言的,而非再現的或實體的。“在符號學批評的庇護下,人物失去了他們的特權,他們的中心地位,以及他們的定義。……他們被文本化了。和一篇封閉的文本中的片斷一樣,人物充其量只是重複的模式,只是不斷地被置於其他主題構成的上下文的'問題。在符號學批評中人物被融化了”(威英。謝麥爾《人物理論》)

(二)人物典型化的原則

人物性格的塑造,在菲爾丁看來,應該遵守可信性的原則,同時也不可超出蓋然性的範圍。他認為,小説家應當注意人物的概括性。他強調“我描寫的不是某甲、某乙,我描寫的是性格,不是某個人,而是類型。”他曾就“類型”作過這樣的解釋:讀者不要一聽見驛車中律師的聲音,便説這是某某人,應該懂得“那位律師不僅現在活着,而且四千年來他一直活着,我希望上帝容忍他再活上四千年。”(《約瑟夫。安德魯斯》)狄德羅十分強調人物的差異。並欣賞理查遜的長篇小説《克拉利莎》,説在這部作品裏:“有如春天的大自然一樣,看不到同樣翠綠的兩片葉子。”在《理查遜贊》裏,他讚賞道:“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他的表情、他的語調”。歌德對於古典主義理論家津津樂道的類型説,則持否定説,他宣稱:“類型概念使我們漠然無動於衷。”繼而指出:“我們還不滿足於此,我們要求回到個別的東西進行充分的欣賞。”這“個別的東西”即顯示個性特徵的東西。黑格爾在歐美文論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的論點。他認為“理想就是從一大堆個別偶爾的東西之中所揀回來的現實,因為內在因素在這種與抽象普遍性相對立的外在形象裏顯現為活的個性。”巴爾扎克在典型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物再現的原則”。他認為,小説應通過人物形象把“一個系代呈現出來”。有鑑於此,光憑一兩個典型人物是無法實現這一要求的,必須有兩三千個出色的人物,林林總總的人物畫廊,而且人物,包括典型人物也可以在各部小説中反覆出現,互相穿插,以反映出正在發展的時代的面貌。這一原則,能使各部小説勾連起來,具有極強的整體感,從而更真實、更概括地再現歷史的衍化,和時代的變遷。別林斯基則將典型概括為:“熟悉的陌生人”。並強調指出了典型人物與環境的內在聯繫:因此,“我們的作家在描寫人的同時,便自然地描繪了社會”。

(三)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怎樣創造典型呢?托爾斯泰在談到《戰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這一典型人物時説:“我拿過達尼雅來,把她與蘇尼雅一同搗碎,於是就出現了娜塔莎”。同時在他的一則日記裏寫道“藝術是藝術家用來窺視自己靈魂的奧祕,並向人們展示這些一切人都有的奧祕的一架顯微鏡。”車爾尼雪夫斯基將其理論概括為“心靈的辨證法”。黑格爾對人物性格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豐富性、明確性、堅定性。所謂“豐富性”是指人物性格不是單一而是多面的和豐滿的。他歸納荷馬史詩中的人物性格特點:“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同時他強調要處理好性格的主導方面與其他方面的關係,否則“複雜性格的種種方面就會是一盤散沙,毫無意義。”乃至“使性格失其為性格。”這裏指的是性格的明確性。所謂堅定性,即人物必須依據自己的意志發出動作,作到自己與自己融貫一致,使其性格成為堅定的統一體。杜勃羅留波夫論典型方法説“一個感受力比較敏鋭的人,一個有‘藝術家’氣質的人,當他在周圍的現實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物的最初事實時,他就會發生強烈的感動。他雖然還沒有能夠在理論上解釋這種事實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卻看見了,這裏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特別的東西,他就熱心而好奇地注視着這個事實,把它攝取到自己的心靈中來,開頭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形象,加以孕育,後來就使它和其他同類的事實與現象結合起來,而最後,終於創造了典型。”(《黑暗的王國》)

(四)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

針對於典型化的理論,雷內韋爾克和奧斯汀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一書中,他們認為對典型問題的強調是毫無意義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更強調人的多面性和複雜性。於是佛斯特的圓行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論十分流行。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論比典型的區分要寬泛些。扁平人物又被稱為類型或漫畫人物,在最純粹的形式中,他們依循着一個單純的理念或性質而被創造出來。扁平人物指性格單一的人物。圓形人物則是性格複雜的人物。莫里哀筆下的戲劇人物都是扁平人物,而莎士比亞筆下的則是圓形人物。狄更斯小説裏的人物幾乎都屬於扁平型,卻又不失人性的深度。佛斯特認為,一本複雜的小説常常需要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出入其間,兩者相互襯托的結果可以表現出人生複雜真相。劉再復認為:

(1)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都可能具有共名現象,如“阿Q”與假洋鬼子。

(2)具有共名現象的圓形人物,是典型,具有共名現象的扁平人物一般是類型。前者的審美價值一般高於後者。

(3)不能產生“共名”效果的圓形人物,也可能是藝術典型,而能產生共名效果的人物,卻不一定能成為典型。

(4)一般情況下,悲劇典型是圓形人物,喜劇典型是扁形人物。扁形人物當他是戲劇性人物時更能獲得成功。

(5)在一部內容豐富的作品中,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可以同時並存,但應當以圓形人物為主。

(五)人物形象小説閲讀分析

宋江、李逵是圓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劉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紅樓夢》中對於襯托王熙鳳等圓形人物,推動情節發展,表現賈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圓形人物理論充分考慮到人性的複雜性。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彙集或結合了幾種類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與人性的複雜性互為表裏,角色與性格又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因而人在特定的時空、特定的人物關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林沖在公眾場合是威風凜凜的80萬禁軍教頭,在高衙內面前是他父親手下的一個高級奴隸,在妻子面前,是一個情意綿綿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入火、柔腸似水而又忍辱負重的複雜性格。因此當高衙內調戲他妻子時,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映。佛斯特認為:“通常一本構思複雜的小説不僅需要有扁平人物,也要有圓形人物。他們之間的不協調反而使人生顯得比道格拉斯先生所描繪的更為真實。”(《小説面面觀》)在《阿Q正傳》裏,既有屬於圓形人物的“阿Q”,也有屬於扁形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這樣的圓形人物,又有“善女人”這樣的扁形人物。

參考書目

1.歐美近代小説理論史稿 翁義欽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12)

2.小説美學 陸志平著 人民出版社 1991(10)

3.性格組合論 劉再復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1)

4.文學批評術語詞典 王先霈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