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2.88W

項羽和劉邦是楚漢相爭的兩大主角。項羽霸氣逼人,鋭不可當,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軍隊精鋭。劉邦出身低微,流氓習氣,遊手好閒,狡詐無賴。但劉邦卻打敗了項羽,使項羽無可奈何自刎烏江,劉邦因此成就偉業,開創大漢王朝。

劉邦人物形象分析

一、 不同的性格

項羽出身貴族,自小受到叔父項梁的嚴加管教。但他“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這説明他學習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項梁教育他:“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而項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説明他沒有恆心,意志力不強。雖然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但是他暴戾殘忍而沒有謀略,志向高遠但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且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項羽在戰場上剛毅勇武,對待敵人兇狠殘暴。對待身邊的人温和仁慈。對待愛人柔腸百結,所以才有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單純淺顯,容易被欺騙和背叛利用。由於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獨立性,沒有面對險惡社會的經驗,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貴族文化培養出他誠信守義、光明磊落的品質,面對狡詐多端,無賴流氓一樣的劉邦,沒有辦法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於是多次被處於被動地位。對於“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承諾,他認為對劉邦已是背信棄義,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礙。所以在鴻門宴上一時不忍,放過了劉邦。當抓住劉邦老父之時,被劉邦的無賴行徑花言巧語所矇騙,又釋放了劉邦的家人。項羽剛愎自用,盲目自大,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諫,於是失去了很切實的建議和珍貴的人才,使原來的人才濟濟,全都叛逃歸於敵手。

劉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輕時整日遊手好閒,好吃懶做。但從不妄自菲薄,而是強烈要求改變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偉業。他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進行規範,收斂自己的性情,以提高個人修養,力圖

改變自己散漫無能的一面。“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是一種很堅強的意志力和決心。除此之外,他擁有超乎尋常的自信和進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幹平庸,同樣發憤圖強。他還有一種冒險家的精神,敢於運用各種人才。劉邦看起來不拘小節,而且情感外化,這也是他工於心計的一個表現。這種假象可以讓人感到劉邦輕浮淺層,容易被信服。他為人豁達,從諫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謀劃策。他的工於心計表現在在項羽欲烹劉邦老父時,無賴地要分一杯羹,令項羽大為吃驚。劉邦的鬥爭之路並非坦途,經常遇到艱難險阻,與項羽的悲劇英雄觀不同,劉邦鍥而不捨,積極進取,勇敢地向困難挑戰,憑藉自己和背後團隊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險為夷,這不得不説是樂觀主義的正面力量。

史記中有很經典的一段描寫,生動地描寫出兩個人的性格特點。秦始皇出遊,兩個人都親眼看到,項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劉邦則道,大丈夫應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偉業的心情,但項羽為人豪爽,毫無心計,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氣,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而劉邦隱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羨慕仰望之心韜光養晦。

二、 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一個領導者,善於收攏人才,取得民心是制勝關鍵。人才可以彌補領導者的個人缺陷,集思廣益。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廣泛的羣眾基礎。

項羽行軍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卻忽略了掌握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獲得廣大羣眾的支持。秦末社會混亂,民生凋敝。項羽的反秦鬥爭是得到人們支持的。然而在勝利的同時,他殘忍暴虐,四處燒殺,坑殺秦卒二十餘萬,入關後不但殺掉子嬰,甚至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經過之處無不殘滅,逐漸失去人心。他為人剛愎自用而且心胸狹窄,不能真誠地對待人才,也不能聽取他人的意見,這就無法收束人才的心。項羽性格上的直率簡單和政治上的幼稚淺顯在戰爭中漸漸地表現出來。雖然可以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採取穩定百姓的措施,也就無法得到羣眾基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強的軍事實力,再尖鋭的部隊,也無法取得勝利。

劉邦出身平民,最能瞭解普通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於是着重於收買人

心。劉邦入關,不擾秦人,婉言拒絕秦人的慰勞品,對於子嬰也多加保護。他與秦父老約法三章,不濫殺無辜,於是得到了秦人的擁護。劉邦求賢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膽任用韓信,為自己帶來很大的裨益。在默默無聞時期,劉邦就結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長與人打交道,廣泛地接觸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三教九流,魚龍混雜。注重對人際關係的運用,通過感情聯絡獲取忠實友誼。劉邦知人善任,善於根據情勢揣摩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比如他與項伯約為婚姻,後來在鴻門宴上就得到保護。他麾下人才濟濟,為之忠誠效命,奉獻一生。劉邦曾經對大臣説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敗,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創建漢朝霸業歸因於他任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人才,能夠謙虛地肯定他們的才能,理解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體現出劉邦是一位深諳用人藝術的傑出領導者。劉邦非常瞭解三傑,張良有謀劃才能,蕭何有管理組織才能,韓信有統帥千軍克敵制勝才能。正是因為他能夠了解人才的特點,才能夠揚長避短,綜合力量。劉邦的周圍始終有一個智囊團和一批追隨者,為他更好地決策、謀劃贏得了更多時間和更大空間。

三、 策略上的區別

項羽具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勇猛無敵,殲敵無數。破釜沉舟彰顯了他萬夫莫敵的勇氣,鉅鹿之戰創造了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成功戰例,攻城略地滅暴秦,“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在征戰過程中,也漸漸養成了獨斷專行的性格和個人英雄主義的霸權作風。他的戰爭壯舉是功不可沒的,但是也無法彌補他政治手段上失誤。函谷關大怒是他由盛轉衰的轉折,由龐大的軍事業績到殘缺低劣的政治業績的轉換。在政治鬥爭中,他的表現是很被動的。在著名的鴻門宴上,他大施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失去了大好的機會,暴露了他被動的局面。項羽的失敗過分依賴軍事理論,雖“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實則把自己推向風頭浪尖,也無形中造成了他與楚懷王之間的君臣隔閡。項羽不顧民心,以坑殺和屠城的行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殘忍和毀滅性。在宣傳方面幾乎無所作為,沒有做任何的輿-論準備,對百姓關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問題也沒有任何迴應。

劉邦老謀深算,油滑狡詐,在軍事實力較弱的初期,韜光養晦,避開鋒芒,用爭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彌補軍事上的差距,獲得牢固的後方根據地。在勢力稍強之時,逐步擴張,乘其不備直搗後方,採用張良計拉攏韓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終大敗項羽於四面楚歌的垓下。先進入關中佔得先機,接受了樊噲、張良的勸諫,“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既贏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又獲取了民心。在輿-論宣傳上,劉邦也做足了功夫。利用楚懷王打擊項羽,樹立他寬厚仁愛的政治形象,以爭取民心。在強大而有效地宣傳攻勢之下,劉邦借義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擊了項羽。在宣傳戰上佔據了主動,讓項羽成為眾矢之的。在採納、利用幕僚資源的過程中屢次獲勝,數次化險為夷,不斷髮展壯大,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他利用資源、廣泛納諫的個性品質。

項羽無疑是一個英雄,他的軍事能力首屈一指,是個英勇的將領。但因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傳,所以並不具備帝王之才。劉邦為人並不光明磊落,但是善於攻心,從諫如流,而且豁達寬容,具有帝王的風度和謀略。

參考文獻:

[1] 豔齊.《史記》[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7.

[2] 婁性誠 .從鴻門宴看項羽的悲劇[J]. 黔東南民族師範學報,2004.(5):33-34

[3] 王娟 .從“流氓”到“天子”[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11).

[4] 楊寧寧 .在“義”的視域下看項羽的道德錯位[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7,1.

[5] 王立羣. 王立羣讀《史記》之項羽[M] .重慶:重慶出版集團, 201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