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土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1.94W
  閏土人物形象分析[篇1]

短篇小説《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賣掉故宅,帶着家屬來到北京。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三十,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説《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人物形象。

閏土人物形象分析

一、少年閏土的形象

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是美好的,“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説: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而少年閏土就生活在作者記憶中的故鄉,用故鄉的美好來襯托少年閏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描寫少年閏土外貌肖像的句子雖然不多,但是通過對其外貌的解讀,可以看出少年的閏土是一個典型的淳樸天真、可親可愛的農村少年的形象。

(二)動作、對話描寫“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是作者筆下閏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説:“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這是作者筆下閏土雪地捕鳥的景象。

“我們沙地裏,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這是作者筆下閏土海邊撿貝殼。

少年閏土:月夜刺猹,雪地捕鳥,月夜刺猹,海邊撿貝殼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説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説也説不完。通過這些動作和對話描寫展示閏土聰明勇敢、活潑開朗的性格特點。

(三)閏土對“我”的態度

由於我們年紀相仿,“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説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説明了我和閏土之間兩小無猜,童心未泯,雙方流露出的是情真意切,親密無間的少年玩伴。

(四)閏土對生活的態度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描繪出少年閏土生活在農村,社會經驗豐富,生活閲歷也較多,表現出少年閏土的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二、中年閏土的形象

(一)外貌描寫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二)動作、對話對照

中年閏土:説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他説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説自己的苦狀;説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

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説明閏土心裏有説不盡、道不明的苦處。“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三)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

1、對我: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而“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兒時那種情真意切,親密無間玩伴形象當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2、對生活: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台”。而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等我記憶中的,他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生態度也一去不復返了。二是將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

《閏土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三、總結

中年閏土雖然善良、忠厚、勤勞、樸實,但已經飽受苦難,憔悴不堪,自卑、遲鈍、麻木。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與“我”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脱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予渺茫的神佛保佑。

  閏土人物形象分析[篇2]

小説明顯地使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但小説一開始並不是直接描寫故事的主人公,而是通過環境的對比描寫來映襯人物的心境。“我”回故鄉是在寒冬時候,凜冽的冷風,蒼黃的`天地,蕭索的荒村,這些死氣沉沉的場景反映出了人心理的心灰意冷,以及當時農村經濟日趨破產的現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接下來為閏土前後不同的遭遇做了鋪墊。

到了對閏土年少與成年的描寫,小説主要從肖像、動作以及“我”和閏土關係這三個方面進行對比描寫。肖像上,少年的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手捏一柄鋼叉”,這是一個淳樸、天真無邪又帶着幾分英勇氣的農村少年;成年的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歲月的打磨已經使二十年前的閏土完全變了樣。動作上,年少的潤土聰明機靈、會捕鳥、沙地看瓜、月夜刺猹;成年的閏土遲鈍、少話、“彷彿是個木偶人”,已然從活潑童氣變成了木訥農民。年少時,“我”和閏土“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無拘無束;成年後“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兩個人之間已產生了無形的屏礙。對比描寫表現出了二十年間閏土命運的鉅變。

魯迅棄醫從文,其目的就是為了發現民族之病狀,揭露社會之敝疾,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故而其筆下的人物多是具有典型性的,能夠體現出大多數人的“劣根性”。魯迅深切關注農民的悲慘命運,塑造了逃避現實的阿Q,抗爭失敗的祥林嫂,迷信愚昧的柳媽,還有屈從命運的閏土等典型的農民形象,他希望通過悲劇的藝術力量促使國民覺醒,奮起爭得做人的資格。

閏土無疑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有着悲慘的命運。少年閏土是以一個小英雄的形象登場,他見多識廣,有着美好的童年,對事物無所畏懼,一舉一動都體現出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對未來應該也是滿懷希望的。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當時的社會不可能為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年提供走向美好生活的條件,這時候悲劇的降臨就不可避免了。成年的閏土,一個樸實憨厚的農民,見了多年未見的童年玩伴“我”之後,內心定是激動不已的,最後卻只是“動着嘴脣,卻沒有做聲”,這是因為沉重的現實已經把他“馴服”。“他景況也很不如意”,“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台,一杆抬秤”,一堆的子女,家人的活計,繁重的苛捐雜税。在這樣的重壓下,閏土不得不向命運屈服,埋葬少年時的希望,成為和他父親一樣的窮苦農民。

造成閏土悲慘命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會迫—害,二是人物自身精神上的麻木。在《<吶喊>自序》中,魯迅主要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棄醫從文的緣由,同時説明了以“吶喊”命名的緣由及寫作小説的動機。可以知道,魯迅的家族在以前應該是比較繁榮的,但到魯迅魯迅出生時家境已經衰落,父親又多病,成年的道路也充滿了艱辛,不幸的遭遇使得其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當時社會對於人的迫害。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並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之路,取代中央集權的是政權割據,軍閥之間相互征戰,西方殖民者肆意掠奪,使社會經濟趨於崩潰,民不聊生。

對於殘酷的社會現實,魯迅通過《故鄉》中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把它展現了出來。小説一開頭就通過景象的描寫來反映農村的不堪現狀。“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雖然閏土身上有着中國農民特有的勤勞、善良、樸實的特徵,但曾經西瓜地上那個少年已經被活生生折磨成了一個木偶人,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使得他異常艱苦、貧窮。造成閏土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無疑是這個吃人的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壓迫下的社會剝奪了普通民眾生存的權利,他們像狗一樣忍受着折磨和屈辱。作為人的尊嚴在這樣的社會已不復存在,社會底層的人為了活着而活着,最終不可避免地像閏土一樣淪為一個個木偶人。

現實上的遭遇決定人精神上的感知。多子女、苛捐雜税是造成閏土經濟上貧窮的原因,而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則是造成其思想上貧窮的原因。封建思想意識給閏土扣上了精神枷鎖,受尊卑觀念所愚弄,閏土和“我”之間的情誼是不曾變過的,他常向母親問候“我”的消息,“我”回家後趕來看“我”時臉上是喜悦的,但對主僕身份的認識使得他分明叫了“我”一聲“老爺”,“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嚴重的等級觀念毒害遮蔽了二人打小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那個手持鋼叉向猹刺去的閏土是多麼富有朝氣,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多麼勇敢,但封建的禮法觀念逐漸壓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極地忍耐。他已經沒有反抗現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閏土把所有這一切都視為根本不能戰勝的,只能選擇忍受,儘量不去思考這些痛苦,麻木地活着。久而久之,閏土便變成了和那些在刑場上一樣的麻木地看客,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人生的追求,更沒有衝破鐵屋子的意識和勇氣,屈從於被侮辱、被損害、被扭曲、被殘殺的悲慘命運。這種麻木的精神意識和社會現實釀成了閏土的悲劇。

閏土不僅僅是《故鄉》裏的一個人物,他也是當時中國農民的一個典型形象,在那樣的社會裏有着千千萬萬個和閏土一樣不幸遭遇的人,這才是魯迅要告訴我們的。“閏土們”深受封建思想意識、封建禮教的禍害,是“換湯不換藥”的辛亥革命的無辜的犧牲品,他們面對無盡的災難,受盡社會各種邪—惡勢力的壓榨和剝削,他們在無盡的苦難中對造成苦難的根源有直覺,但又沒有改變的覺悟和勇氣。

魯迅筆下的中國是個病狀的中國,這個病狀的中國是通過其塑造的眾多典型人物形象表現出來的,通過這些人物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觀念、封建等級觀念是怎樣窒息人的心靈,摧殘人的肉體,揭露社會的病根,希望以此換得民族衝破“鐵屋子”的機會。閏土就是眾多典型人物形象中的一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