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來源:文萃谷 2.36W

學校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是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工作上,我們可以把自己合理化建議提出來。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寫給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建議書,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給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更多熱門學校建議書☟☟

  ▅▃教師對學校工作合理化建議書▃▅

  ▅▃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合理化建議▃▅

  ▅▃學生實習後對學校實習單位的建議▃▅

  ▅▃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建設合理化的建議▃▅

  給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建議篇一

通過這次實習,我覺得對於教學有幾點建議:

一、課時練習設計方面:

課時練習是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反饋信息、凸顯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學生對新知識應用上的不足,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及時講解很快獲得矯正性信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減負背景下,要讓課時練習“做有成效”,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

1、習題形式多樣:結合學科實際,佈置可以動手做的(包括探究實驗、製作學具、查找資料等)、可以看的背的(觀看經典電影片段或背誦學科術語等),更可以聽的(聽力、朗誦等)。

2、習題內容有特點:生活化: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真正落實學以致用;開放化:選擇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問題,讓學生分析、篩選、思考、整合。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有效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娛樂性:從練習素材的選取到呈現,從練習活動的安排到組織,都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實事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例根據所學內容課時練習中設計“連連看”、“小試牛刀”、“激流勇進”等欄目。

3、靈活使用課時練習:有些題可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有些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些題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的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三、如何構建清晰課堂?

1、教師指導好預習,讓學生學會“記疑”

①劃出概念和名詞術語,不使模糊或混淆。②記下疑點難點,注意老師在課 上的解釋分析。③設想相關問題,草擬預習筆記。

2.教會學生正確處理聽課與記筆記的關係。

教師的文字板書、圖示表解等,都是在對教材進行分析、提煉的基礎上加以設計的、憑藉它們來反映知識的要點,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繫,所以這些都是學生應該記錄的(教師課前應設計好板書)。但上課時又不可為記筆記而放鬆對問題的思考,課上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聽老師的講解、點撥和自己的思考、質疑、領會問題上。如果兩者發生矛盾,應以聽懂課為目的,可以暫時不記,留下空白處,或作一記號,課後再去回憶、補充、整理。最好將筆記本的每頁對摺一下,左邊記課堂筆記,右邊專留給課後整理筆記時補充。教師可在學案的相應位置留白,便於學生記筆記。

這只是對於這次實習我的個人觀點。

  給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建議篇二

1.建立新的教師培訓機制,切實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切實做好各級培訓工作。充分重視和有效利用網絡平台和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師培訓的最大效益及可持續性。各級教研員應以學校為基點,以課改研究為中心,切實抓好校本研修。同時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和教研活動,造就一批吃透新課程理念、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富有教學特色的學科骨幹教師。

2、要從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樹立“沉進去”、“走出去”、“坐下來”、“鑽進去”、“放開來”的五種“意識”,要認真細緻地抓好新課程實驗的落實工作。實行工作例會制度,定期進行工作佈置、專題研究和階段總結;重視信息交流和資料積累制度。教研員應經常深入學校,走進課堂,虛心學習,與教師平等對話、交流。幫助教師及時總結經驗,為教師搭建學習交流的平台,在學習和總結中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提高。

3、.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和加強學校教研組的建設,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要不斷指導和督查各校集體備課、集體評議課制度的實施;引導教師通過教學實踐,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課題研究,鼓勵教師針對新課程實驗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教學研究。提倡教師自覺加強專業學習、進行自我反思、開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實現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4、.加強案例研究,直面教學新問題 。通過典型的課例,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如課程、教材的整合問題,教材與學生學習實際有效結合的問題;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以及達成“三維目標”的途徑問題;學習方式變革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如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教師的教學過程、方法和諧統一的問題;接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個體學習和集體學習的關係問題;小組合作探究的效益問題等等。

5、.對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各種層次和各種形式的交流和研討,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解決辦法。在系統總結必修課開設經驗的基礎上,重點對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關係、選修課程的資源開發、選修課程的教學組織方式、學生選課的平衡性、如何指導學生選課、選修課程的評價等問題加以認真細緻研究,並制訂有效方案。

6、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學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其中包括校內和校外課程資源、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等。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等特點。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是新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豐富的、適切的課程資源是新課程順利實施的基礎和保障。

7、應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等各類教學設施的作用。圖書館是師生能接觸到的最方便的資源之一。音像資料包括圖片、照片、錄音、錄像和題材的影視作品等,是一種較為現代化的課程資源形式。有條件的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條件和多媒體技術,收集豐富的網上資源、製作課件、展示資料、製作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網頁和進行遠程學習等,有效地發揮公共網絡資源的價值,使學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瞭解,在更大的範圍內共享高質量的課程資源。對現代技術的成功運用,是新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發展趨勢

  給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建議篇三

現行課程非改不可:

1999年召開第三次全教會和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着手推出,2001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基教會作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構建新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從而加快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

《綱要》提出了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四有新人。

此外,為實現這一總體目標,《綱要》提出了具體改革思路:

1、是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要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顯然,如果不及時、有效地改革基礎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勢必要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全民素質的提高。高中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的必修科目,教學改革正方興未艾,前景看好。

根據2002年10月1日人民網報道:教育部基教司高中處劉月霞副處長在昨日召開的高中課程改革與發展論壇上,透露的一組調查數據:86%的學生不喜歡自己老師的教課方式,62%的高中生從沒上過校內選修課……,表明現行的高中課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組調查數據具體為:86%的學生不喜歡以老師教授為主的講課方式;69%的學生關注自身的基本知識及創新能力;62%的學生從沒學過選修課;72%的學生沒有機會或從沒參加實踐活動課;84%的學生作業都為練習性書面作業。

通過以上一組調查數據,劉月霞認為片面追求升學率,阻礙學生個性發展已成為現行高中課程的痼疾。據劉月霞透露,高中新課程方案思路是,教材內容涉及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等實用性內容,緊扣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重視基礎知識,課程更加豐富,體現多樣化選擇性。同時倡導學生自訂學習計劃,實行學分制,賦予學校開發課程自主性。

(二)新課程改革浪潮的衝擊中學校園

據《南京日報》報道,最近教育部官員透露:醖釀中的新高中課程不是教科書的改朝換代,而是教育理念、制度與管理、教師專業發展、教學體系、學校資源利用開發、學校文化建設的整體變革,這比現行課程有很大變化,分為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前者分語言與文學、人文與社會等8個學習領域,分60個大模塊若干小模塊。由此,課程改革浪潮正風起雲湧,猛烈衝擊着中國小校園。一系列新課標和新教材正脱穎而出,今年義烏實行國中課改試點,不久金華大市將推開全市課改試驗,這既是難得的機遇,更是嚴峻的挑戰。

在新形勢下的課程開發和改革必須着力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確立課程改革目標,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應當定位在使課程內容更為密切的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學生有一個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識價值觀,確立最符合時代要求、最符合學生髮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的觀念;三是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觀,以人本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髮展為本考慮課程設計;四是拓展課程適應內容,改進教育方法,使課程內容密切聯繫社會實際,貼近學習生活,挖掘隱性課程的德育滲透功能,加強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樹立個性化的教育觀。

(三) 目前課程改革的部分動態:

為切實推進課改工程,各界聞風而動,主要可參考如下:

1、書籍類:教育部基教司編寫由北師大出版社推出了《走進新課程叢書》系列,包括綜合類和各科標準解讀;首都師大出版社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程》系列叢書;北師大出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華師大學出版社的《學科教育展望叢書》;金華市教科所編寫的《金華市課程改革與教育科研專題學術報告會資料》等。

2、論文類:陳其: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新進展,歷史教學2000,(5);陳其:《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進展與思考—— 從《全日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談起》,課程 教材 教法 2000,(9);靳玉樂:論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4);余文森: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教育研究,2002,(4);張靜:新一輪歷史課程和社會科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歷史教學2002,(5);陸安:試論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學改革,教學與管理,2001,(12);單懷俊:歷史教育的演進:從歷史教育大綱到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學,2002,(3);馬衞東:談談對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幾個熱點問題的認識,歷史教學,2002,(1);張增強 張桂芳 張靜:實施素質教育 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歷史教學,2002,(2);陸安:新課程理念在歷史課堂的軟着陸,歷史教學2002,(4);王蘇: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歷史教學,2002,(6);孫軍業:研究型課程呼喚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教育發展研究,2002,(5);李玉玲 朱江:《淺析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學,2002(8);吳剛平:《教學改革的課程論意義》,教育研究,2002,(9);黃大龍 丁學東:《課程改革面臨的困惑及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2,(9);朱煜:《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程教材教法,2002,(9);葉小兵:《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進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歷史教學,2002,(10);及朱漢國教授的報告《歷史課程改革的背景與思路》等。

3、網絡材料:如K12網種教育資源攔目的課程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在線網的相關內容。

4、大學教材和課程的調整:許多大學着手調整各專業門類的課程設置,逐步走向綜合寬泛,例如北京師大在大一和大二不分系科以打好基礎,第三年再作分化;同時組織了面向21世紀的教材,極大改變了多年來教材的陳舊老化局面。

5、歷史學科動態:其中國中新編歷史教科書以有四種,另據瞭解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設計是,由三門必修課和七門選修課構成,由此國中打通史框架,高中開專題課提高。進而國中新課程改革已在部分地區試點,據悉,新的高中課程草案年內有望通過,20x年9月開設高中課程實驗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