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3.1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沉思錄》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沉思錄》讀書筆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1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所處混亂世界之身的感受,他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不僅要思考善,還要付諸行動,他的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治學為人的思想不謀而合。

時刻沉思自身能力修養。奧勒留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學習過希臘文學,修辭,哲學,法律與繪畫等。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古羅馬帝國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儘管他以其堅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哲學,他試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從馬可·奧勒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是單單以地位,金錢,容貌來衡量的人,而是一個時刻自省自律的人,一個敢於挑戰勇於挑戰自己的人。在這個快速進步,充滿競爭的社會裏,人心難免變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須不斷與自身進行對話,在反思自己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剖析自身修養,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告誡,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

時刻沉思自身責任良知。我們要時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責任,時刻想到要對人民負責,對事業負責,做一個有責任良知的黨員幹部。馬可·奧勒留在文中寫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頌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名利觀,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立足本職崗位,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當愛崗敬業黨員幹部;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把對上承擔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主動解決問題。對自身的工作失誤,要勇於承認主動挑起責任,為成就事業樹立威信,凝聚力量。

時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質。馬可·奧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寫道:"從我的母親,我濡染了虔誠,仁愛和不僅戒除惡行,甚而戒除惡唸的品質,以及遠離奢侈的簡樸生活方式。"一個人的良好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黨員幹部的優良品德在和平年代也應該繼承我們黨一如既往的優良革命傳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銘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優良品德,在本職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為名,如馬可·奧勒留一樣常思"我為普遍利益做過什麼事情嗎"。要正確對待羣眾,真正把人民羣眾當主人,把自己當成人民羣眾的公僕,走進羣眾,深入羣眾,傾聽羣眾心聲,把羣眾滿意作為工作的最高目標,把羣眾情緒作為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羣眾意願化作決策思路。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2

沉思錄 讀書筆記 從柏拉圖主義者亞歷山大,我學習到---在不必要時不可常對任何人説,或在信裏説:“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為藉口而逃避我們對人應盡的義務。

常常在電話裏説到也聽到"太忙了"這三個字."太忙了"是口頭禪,是一種生活狀態,亦是一種所向無敵的"藉口",藉以逃避,責任義務內心......很忙嗎?真的很忙嗎?在忙些什麼呢?忙得充實忙得快樂忙得有希望嗎?

一個人應該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長得純淨,無論是濃烈綻放,還是靜靜地搖曳,都只關乎自己。關乎自己是一朵花,應該象一朵花一樣生死輪迴。

他既不魯莽,亦不驕橫,做事從容不迫,永無汗流浹背的狼狽之狀;每件事都是一人獨處考慮,好整以暇、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勇敢而堅定。有許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絕,但一般普通人則只是貪求而不能禁絕。

主意打定之前仔細考慮,主意打定之後堅決不移。

做事從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腳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狽地行走,且有時覺得永無終結。卻原來有一些人可以從容不迫,可以勇敢堅定,可以堅決不移。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是對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確自己內心的需求,是肯定後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後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從容不迫,勇敢堅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任何事都不聽從運氣,除了理性之外,絕不仰仗任何東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歸去,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應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獨立的人格,才能讓我們更加肯定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所謂幸運的人乃是自己給自己安排命運的人,所謂幸運乃是靈魂之良好的趨向,良好的動機,良好的行為。"瑪克斯.奧勒留在另一章節中這樣解釋.

當你的環境好像是強迫你煩惱不安的時候,趕快斂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諧的狀態之中.不斷地返回到內省和諧的安靜,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並不否認環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惡劣的環境當作一枚試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樣有力優秀或者無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麼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是不要窺察別人內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開始以為與此語有相通之處,後發現這兩句話強調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指向和諧的人際關係,與人為善,容忍別人,剋制自己。奧勒留指向自身修養,他認為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不會去八卦別人的是是非非,不會關注這些流傳在眾人之中的閒言碎語,不會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他只關注自己前方的目標。

凡有所為不要出於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裝飾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別人所能給你的寧靜。

違心、自私、輕率、強勉?今天你這樣做了嗎?直接地坦露你並不光明並不無私的內心?今天你這樣做了嗎?

墮落之一是:對任何發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對於自然的違逆,因為一切的事物都不過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樂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為或意向漫無目標,對任何事都掉以輕心不加考慮,殊不知最瑣細的事也應顧慮到其結果。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適用於疾病、老化、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樣接受那些已來的未來的事情。抱怨只會讓我們失去接受的勇氣與力量,無益於他。

苦痛與享樂,哪個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苦痛,更容易激發鬥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風,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樂,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陽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經的夢想。

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性格。

“我的運氣不好,竟遇到這樣的事!”不,應該這樣説:"我好幸運,雖然遇到這樣的事,我並未受傷,既未被現狀粉碎,對將來亦無恐懼。”

讓我想到一個小朋友某日丟了一百元,和我見面後很開心地説:“你今天差點見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説:“要不是丟了一百元,還不知道我會出什麼事呢。”多麼有趣的想法! 請記住這句格言:“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於勇敢擔當而變成為幸事。”

你時常怎樣想,你的心靈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薰染的。不斷地用些思想去薰染它:“忠於自己的內心,理性節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樣的盡你的責任,無論你是凍得發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毀謗或是讚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這一件事的時候也要把當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動,反覆默唸。

適應你命中註定的環境,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愛。

愛這美麗的山村(喧譁的城市),愛這落後純樸的鄉親(匆匆而過的陌生人),愛這蒼蒼白髮的父母(嘮叨甚至對你還有些失望)......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3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於他的戰功,不在於他的勵精圖治,而在於他留給後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xx餘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孔子説過“學而不思則罔”, 人學會了思考,就不會使自己迷茫,沉淪,見識膚淺。

拜讀了《沉思錄》,我只能説是稍有意會,尚不能參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閲歷淺,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夠深刻,但我還是被這本書吸引,至少它讓我震撼同時讓我學會了思考。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作者好似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自我靈魂解剖,對自己進行告誡。孔子也説:“吾日三省吾身”, 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便能戰勝一切,而這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歡緬懷過去,有些人活着喜歡幻想未來,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揮霍現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當下。

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裊裊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不是過去,不是將來。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説,它是禮物,也是恩賜。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裏在想什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讓你把自身隔絕於塵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刻看清自己的內心,不隨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評或妄言而隨意改變人生信條。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我覺得它與《沉思錄》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應該珍惜在塵世歷練的這次機遇,未必功成名就,並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聞達諸侯,高居廟堂,只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顆包容的心,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裏。

不要等!有愛,請現在説出;有夢,請現在追逐;有事,請現在去做...... “活在當下”——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禮物。

《沉思錄》是一本樸實無華又真誠無比的書,它就像青橄欖,第一口咬下去,有點澀口,細細品味,又甘之如飴!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4

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一位國王得了重病,太醫告訴他要找到一件快樂的人的襯衫穿到身上才好。國王立馬派了一個官員出去尋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個破舊的房子,房子裏的人在説笑,官員還發現,那些人的衣服破爛不堪,像窮人,官員問,他們是否有件襯衫,他們回答:我們連一件襯衫也沒有啊!

從這裏知道,物質上的富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知足——對一切滿足,之所以這樣,因為即使自己擁有再大的財富,還是對自己不滿意的話,就永遠得不到快樂和幸福。我們再回想一下剛才的故事,幾位十分平窮的.人雖然沒有物質上的富有,但是他們知足、快樂。從某種觀念上説,一個知足、快樂的窮人比一個不知足、不快樂的富人更富有,因為他們懂得滿足,滿足於現狀,只有這樣才會快樂,因而得到人們的尊重。

古人云:“知足常足,終身不辱”,意思就是,只要我們對自己知足,那麼事實上就已經足夠完美了,但是我們不知足,反而事情就會越來越差。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5

温總理在記者採訪中説:“我把《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於是我也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一本温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閲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讀後,感想頗多,受益匪淺。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讓我有了四點感悟。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國小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説: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慾多福。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的確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我終於明白了温總理為什麼把這本書放在牀頭,為什麼讀了不下100遍。《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悟的,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多讀,多想,多實踐,讓《沉思錄》真正的帶給我成長。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6

《沉思錄》讀書筆記 《沉思錄》這樣的一本書,不適合快速閲讀,只能讓你慢慢瀏覽,靜靜品讀,凝神靜氣反覆摸索。這是一本有着點化之功容易讓人浮想聯翩,讓人邊讀邊走神兒的書。我讀《沉思錄》的時候,會經常深入其思想,脱離日常的喧雜而進入沉思······

我欽佩於奧勒留,這個一代帝王的偉大卓越的思想與其人格魅力,他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神話。奧勒留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受過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奧勒留也許是西方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學家皇帝。梁實秋曾感歎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學家者除了奧勒留外,恐無第二人了。”

奧勒留利用辛勞當中的片暇,他不斷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從而著就了永懸後世的《沉思錄》。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和高貴,它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處宮廷和身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進他的沉思,且聽他的心靈之語,不知會不如他一樣寧靜下來?“一切的事物消逝得這麼快,他們的形體消失在這宇宙裏,在永恆中他們亦很快被遺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誘惑我們的,或用痛苦威嚇我們的,或被虛榮所豔羨的——多麼無價值??”這沉思着的奧勒留,彷彿是赫拉克里特了——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構成價值,所謂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麼呢?正是由於他這種超越塵世的思維,使得奧勒留非常淡薄他那萬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並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當成自然安排給他的一個過程,一個職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這個自然的過程,盡善盡美地做好他職責之內的事情。奧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澤於民,但他否認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讚譽。他在他的《沉思錄》裏寫道:“名譽算什麼呢?試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遺忘,過去與未來是什麼的一片空虛!讚美之辭是何等的虛妄!” 奧勒留具有強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種靈魂的生活,像蘇格拉底那樣。羅素在《西方哲學史》裏説:“他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各種慾望裏,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種就是‘引退並去一個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願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誠然,他沒有去做莊子式的隱士,飄逸於林間。也不像佛祖那樣放棄王位去託缽尋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張的,在其位,則謀其政,積極做好他的政務,為了羅馬帝國,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懷着一種出世的精神,悲憫入世吧。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奧勒留亦是這樣想着的麼?他説:“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嚮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你自已的心裏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已的靈魂更為清淨,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即邊可獲得寧靜。”隱居在自已的心靈裏去,這是一種怎樣的靈魂?奧勒留並沒有隱於朝,他兢兢業業治理國家,隱居在靈魂裏。 奧勒留戎馬一生,寵辱不驚,他沒有把權力看作是莊子認為的腐鼠,也不沉迷權力,而是把皇權視為他生命中的職責。他恪守羅馬法律,權力受制於憲政體制。公元161年,奧勒留為了實現權力的更大分立,特別邀請維魯斯做皇帝,於是羅馬帝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兩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為具有宇宙意識的哲學家,視物質為稍縱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寬容是他思想意識的必然。公元175年,羅馬將軍卡西烏斯在亞洲反叛,自立為帝,奧勒留為了避免內戰的爆發,表示願意遜位給他的叛將,後卡西烏斯被部將所殺,叛亂就此平息。當將領們前來進獻卡西烏斯的頭顱時,奧勒留説:“我甚遺憾沒有寬恕他的機會了。”他這樣説並非是如某類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視人世若塵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體現。

奧勒留深受蘇格拉底的倫理學影響,認為幸福是過一種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為德,“不管別人怎麼説,我終歸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顏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進的人,永遠不能妨礙你做正義的事。”他像一個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樣去做一個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觀又不時地有宗教色彩在閃現,對神充滿了虔敬。他説:“要愛人類,要追隨神。”一邊愛着人類,一邊追隨神,具體這樣心靈的人,淡泊於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兩千年前奧勒留寫下了《沉思錄》,兩千年後,今天的人們讀來依然會感到震撼,這也許就是偉大作品的偉大之處。但在今天看來,這位帝王的“獨白與沉思”,與其説是悲觀的,倒不如説是更接近於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寧靜和豁達。一個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遠矚的意識,心理視野就開闊多了,塵世的瑣屑煩惱肯定也不至於對他造成多大的傷害。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7

重温《沉思錄》,如涓涓清泉從古羅馬哲人深幽而寧靜的山谷,流入我乾涸的心田,我聽到馬可奧勒留那振聾發聵的沉思,那關於生命深刻而徹底的認知穿越時空,我看見愛比克泰德站在神廟之巔,那睿智而聖靈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人性的美麗和光輝,理性的莊嚴與完美,寬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寧靜與淡然。。。

時刻與哲人相伴,讓自己的心境趨於自然和完美,客服慾望的誘惑,和一切邪惡的雜念,不隨意衝動,但也不能喪失生活的激情與鬥志,堅定意念,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我是一塊翡翠,我要始終保持我的顏色隨時準備迎接任何命運的打擊,站穩腳跟,不要他人攙扶

保持一顆寬容之心,即使對待惡毒的人,不要輕易發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則

面容要聽從心靈的支配,不阿諛奉承,也不惡意攻擊,真誠的讚美和恰當的提醒

對自然持敬畏之心,不狂妄自大,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和自然的恩惠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合乎自然與人性,所思利人,所行利人

對生活持一顆激情之心,不消極,不沮喪,不對他人潑冷水,讓別人和自己在一起時如沐春風。。

堅定信念,樹立理想,但要切記行動不可遲緩,言談不可無章

珍惜時間,切記空話不做無意義的'事或與自己信念相牴觸的行或言,

珍惜友情,學會感恩,以博愛之心處事,已嚴謹之心做人

不為做過的事而後悔,但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生命的本質就在於今天,在於此刻,我是一株會思想的葦草,過去和將來都是虛無的,擁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擁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着,不受世俗的羈絆和心靈的束縛。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8

雨後陽光,墮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靈銘記,我在深思,我在讀完《沉思錄》後,它給予我的力量是什麼,或許它帶給我的文化內涵之餘,我可能需要點更多的昇華。某年某月開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麼能催促我成長,一本新書翻開,總有些來自別處的氣味,聞過之後,我可以確定它最後能不能屬於我。來來去去這麼多年,把《沉思錄》翻來翻去,追逐了青澀的我,瞭解了現在的生活。

《沉思錄》的作者是奧勒,來自擁有古典氣息的古羅馬,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其實,對於《沉思錄》的主題而言,他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必須瞭解自己,把自己從剖析學方面進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簡單的倫理解決自己的不足,或是換做另外一種死角。用盡一切進行解決、清除。然而,作者將自己剖析之後,便是從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體現。《沉思錄》一如中國的《論語》,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深奧無用的修飾,雖然説的是哲學問題,可讀起來並不想大學課本那樣生澀、枯燥,比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於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最高尚的報復方式是不要變成你的敵人那樣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閃爍着人類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問題的角度都顯出一種大氣與深遠,充滿浩然博大的氣質,讀起來讓人冷靜,令人思考,使我們把更多的關注從浮華的娛樂社會現象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平靜的面對內心,思索一些得失、進退、生死的哲學問題,也好好問一問自己,慾望讓我們終日追逐,想要的東西是不是內心真正的.需要。

温總理曾經這樣描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看來《沉思錄》在各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確實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把腳步放慢,我們去聽,用心對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對於每個人都不可能像奧勒那樣時時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後又去反省,如此的反覆,為的就是如何實現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何為嚴格,你從某些個方面,某些個切分點去證明,這是這本書最想體現的。我們去讀一本書,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賞儒雅的文字,交匯另一種心態,把文字變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這裏,你會發現精神意志在昇華,我去讀這本書,我從中去體會,人人去讀這本書,不是人人去體會,至此,《沉思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需求,更是現代普遍社會現象所出現的問題,把一切歸為一類,這本書的精神構造牽引着每一個讀者,是作者帶給我們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來警戒他人,用心讀它的自懂,心何處,它何處,一如既往,每本書的意志所在不同,對這本書沉迷於心底的感覺怎麼説,換做社會上的一份子,我們怎麼去自省自己。

就這樣,我一遍遍翻着一頁一頁。説不通的《沉思錄》,用零點零一的視野欣賞。終究,我還是未看夠,奧勒帶給我的另一種觸動顛覆了以前的我,心靈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將《沉思錄》埋在這裏,幾百年的輪迴,獻給讀者的訴聽,不經意的將我們讀者帶進,這是源於一種靈魂的讀物,我因此深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9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發展歷史上的兩大主題。

哲學的作用似乎是為虛無縹緲的理論,發現並去證實其存在。

讀書的過程中會時不時看到這樣的字眼,到底何謂“形而上學”?

最近在讀《沉思錄》,剛開始是從頭到尾囫圇吞棗般瀏覽了一遍,現在在看第二遍,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卻不容易理解,而且我認為,讀一遍兩遍根本就很難對哲學這種存在有較深的認識,書中許多地方表述讓人覺得很高尚。其中有些我認為很耐人尋味的句子想分享給大家。

1、早晨當你不情願地起牀時,讓這一思想出現——我正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帶入這一世界的工作,那麼我有什麼不滿意呢?難道我是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裏睡眠而生的嗎?——但這是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快樂,而全然不是為了行動和盡力嗎?你沒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鳥、螞蟻、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從而有條不紊地盡它們在宇宙中的職分嗎?你不願做一個人的工作,不趕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嗎?——但休息也是必要的。

——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為這確定了界限,她為吃喝規定了界限,但你還是越過了這些限制,超出了足夠的範圍;而你的行動卻不是這樣,在還沒有做你能做的之前就停止了。所以你不愛你自己,因為,如果你愛,你就將愛你的本性及其意志。那些熱愛他們各自的技藝的人都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盡,他們沒有洗浴,沒有食物;而你對你的本性的尊重卻甚至還不如雜耍藝人尊重雜耍技藝、舞蹈家尊重舞蹈技藝、聚財者尊重他的金錢,或者虛榮者尊重他小小的光榮。這些人,當他們對一件事懷有一種強烈的愛好時,寧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們所關心的事情。而你在你的眼裏,難道有益於社會的行為是討厭的,竟不值得你勞作嗎?

2、在這個世界上,低等的東西是為了高等的東西而存在的,無生命的存在是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麼,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説理性的動物(人)是為何和怎樣存在的呢?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

3、人除理性外還具有社會性,《沉思錄》的作者認為,在人和別的事物之間有三種聯繫:一種是與環繞着他的物體的聯繫;一種是與所有事物所產生的神聖原因的聯繫;一種是與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聯繫。

相應地,人也就有三重責任、三重義務,就要處理好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對神或者説普遍的理性、對自己的鄰人這三種關係。人對普遍理性的態度就是要尊重、順從和虔誠。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斯多亞派一直評價頗低,基本上認為它們作為元素的結合和分解,並沒有什麼恆久的價值。身體只是我們需要暫時忍受的一副皮囊罷了,要緊的是不要讓它妨礙靈魂,不要讓它的慾望或痛苦使靈魂紛憂不安。至於我們和鄰人的關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交往,斯多亞派則給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實上,人的德行就主要體現在這一層面。

4、斯多亞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和達觀的生活,他們把一切對他們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分;另一方面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

5、斯多亞派哲學的力量可以從它貢獻的兩個著名代表看出:一個是奴隸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個就是《沉思錄》的作者,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懸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卻相當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安東尼作為柏拉圖所夢想的"哲學家王",他的政績、他所治理的國家狀況卻和理想狀態相去甚遠。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斯多亞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境的差別而造成同一種純淨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這種精神的相當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於零,因為它本質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為的因素。

讀到第一個片段時,很驚訝,原來懶牀居然可以解釋這麼讓人愧疚。“你沒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鳥、螞蟻、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從而有條不紊地盡它們在宇宙中的職分嗎?你不願做一個人的工作,不趕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嗎?”

雖然還沒有仔細得看一遍這本書,但是我覺得書中所説的哲學,似乎在提醒我們,人應該更關注本心,按照本性生活,那麼所謂的煩惱只不過是你對事情的意見,當然,你可以隨時改變這種意見,只要你想。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10

《論友誼》是西塞羅眾多名著中的璀璨一隅,主要論述了跟友誼相關的倫理,簡潔有力,發人深思,做讀書筆記用來反思和鞭策自己。

友誼是神靈賦予人類的最好的東西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間自然形成一種關係,它把我們大家聯結在一起,,而且彼此越親近,這種關係也就越牢固。跟自己的同胞和親戚相比,友誼包含永久成分——感情,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只有兩個人或者少數幾個人才能分享這份感情,同胞和親戚可以成為友誼關係,但是它們不等於友誼關係。與友誼相比,財富、健康、權力、官職甚至感官的快樂都顯得脆弱無常,而德行成為友誼的孕育和保護者。有預言家的理論提出:宇宙中凡是不可變的東西都是靠友誼這種結合的力量才如此,凡是可變的東西都是由於傾軋的力量才如此。

友誼來不得半點虛假

友誼的目的是為了互惠,以便互相取長補短被?還是,雖然互惠是一種自然屬於友誼的好處,但是友誼還有另一種初始的原因,這種原因更直接的出自我們的本性呢?友誼本身是真誠的、自發的,“愛”是產生友誼感情的原動力。它能給予我們的東西自始至終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它基於美好的不可能改變的本性,而真正的友誼是永恆的。

“為了友誼”是個不名譽的'託詞

請勿要求朋友做壞事;若朋友要你做壞事,你也不要去做。因為“為了友誼”這個託詞是一個不名譽的詞。我們只要求朋友做好事,而且也只為朋友做好事。但我們也不要等人家要求了才去做,永遠要熱心主動的去做,不要遲疑。

貧窮不是尋求友誼的動因

我們應當避免過分親密的友誼,以免一個人要為幾個人擔憂;人們尋求友誼,只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而根本不是出於什麼感情上的動機和愛慕。以上兩種説法實際上常常不得不被棄置一旁。因為你不可能為了避免煩憂,老是拒絕去做道義上要求我們必須去做的事情,或者雖然去做,卻有始無終。如果你摒除了感情,那麼,人和石頭、木頭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還有什麼兩樣?美德在友誼問題上也像在許多其他事情上一樣,是非常柔軟和敏感的,可以説,他是隨朋友的貧富順逆而伸縮易變的。雖然我們常常因為朋友的緣故而招致精神上的痛苦,但是這種痛苦也不足以使我們將友誼從我們的生活中驅除出去。信仰“利害關係”理論的人摧毀了友誼之鏈中最有吸引力的一環。因為使一個人感到愉快的與其説是由於朋友而得到實利,不如説是朋友的一片愛心。我們應當摒除那些精明的雅士關於友誼的論斷。儘管財物的確很經久,但是生活中如果沒有朋友的安慰和做伴,也是絕不會快樂的。

友誼中應當注意各種限制

友誼中應當注意各種限制,但是以下三點你必須持批判態度——第一種是:我們應當像愛我們自己一樣愛我們的朋友,而不應當有過之。因為很多事情我們從不會為自己去做,卻會為朋友去做。第二種是:我們對朋友的愛慕之情應當完全對應和等同於朋友對我們的愛慕之情。真誠的友誼要比這種賬薄式的友誼富足和慷慨。第三種是: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和他的自我評價完全相同。當朋友低落時,我們應當想盡一切辦法讓他振作起來。友誼中必須注意的真正的限制是:兩個朋友的品格必須是純潔無暇的,彼此的興趣、意向和目的必須完全和諧一致,沒有任何例外。當朋友希望我們在某件關涉到他生命或名聲的事情上予以支持,那麼,我們就應當從權做出某種讓步——只要後果不是極其不光彩的,我們就應當助他一臂之力。

缺乏忠誠的友誼是不能持久的

任何缺乏忠誠的友誼是無法持久的。智者在對待朋友的態度方面總是會表現出兩個特徵:第一,他完全沒有虛情假意,因為性格直率的人寧可公開表示厭惡,也不願意裝出一副笑臉掩蓋自己的真情;第二,當朋友受到別人的指責時,他總是認為他的朋友絕不會做錯事情。朋友猶如美酒,越陳越香。

和朋友絕交是一種不幸

和朋友絕交可以説是一種不幸,普通人的友誼中,有時這種不幸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防止朋友之間出現不和。倘若和朋友之間出現了不和,我們也要設法使友誼自然消亡,而非猛然絕交。我們應當小心,別讓友誼變成仇怨,因為仇怨往往是爭執、惡語和怒斥的根源。

獻媚的朋友比尖刻的敵人更壞

姑息朋友的錯誤會讓朋友無所顧忌的走向毀滅。但是,該受責備的是那種拒納直言而最終確為奉承所害的人。我們勸告時不應當太尖刻,責備時不應當使用侮辱性語言。如果提出勸告和接受勸告,前者直爽但不尖刻,後者耐心但不惱恨。奉承不管多麼有害,它只能傷害那種喜歡並且接受奉承的人。

美德是友誼的基礎

美德,也正是美德,它既創造友誼又保持友誼。美德是第一位的,沒有美德就沒有友誼,但除了美德之外,而且僅次於美德,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是友誼。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11

年少者,曾經張狂。

帶着偏激的不羈,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釘子,最終帶着疲累,將要屈服於社會,曾經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卻空少了太多的鋭氣,靈魂開始畏縮,似要變得圓滑。

然後,馬可·奧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則被別人扶直。”

然後,才開始靜下浮躁的心,認真地審視,剖析自己。

然後,才開始接觸了《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這位幾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思想都給記錄下來,最終匯成了這本碩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穩,有力,獨到,以至於我在青春裏讀它,便更有一種難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總是沉湎與記憶,耽於往日的美好,畏懼向前,畏懼改變。馬可·奧勒留説:“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記憶者和被記憶者同樣如此。”過去的已經在過去消逝,記憶的人和被記憶的人都已留在從前。日出時,今天的你已是嶄新,你需要的是創造一個嶄新的明天。既然過去已成定局,那麼除了能給予我們經驗,已不能改變什麼,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應面朝前方,儘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總是迷茫於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平白添得如此愁緒,讓青春如此壓抑。馬可·奧勒留試着闡釋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會失去他現在過的生活,而且他每時每分都在失去他現在所過的生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説生命的長短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儘管過去的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説都具有同樣的意義。”正是如此,時光飛逝,我們抓不住過去,守不住將來,擁有的也就只有現在。時間的無限是無意義的,因為你會因此感覺不到時間—時間也是相對的。我們的人生,所應該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現在了吧。直到現在再也沒有了現在。

我不知道馬可·奧勒留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只是從他的《沉思錄》中學到了沉思。儘管枯燥,儘管無味,但卻深邃,至少,撫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還輕狂。我最終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個夢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種現實。可是,我終究是個任性的孩子,草在結它的種子。我站着不説話,這樣,就十分美好。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12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眼睛看世界,但是卻難以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誠的心態,超凡的勇氣。在《沉思錄》裏,作者似乎是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説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深深地拷問自己。

温總理説:“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是的,這是一部黃金之書,它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文中的每一句話充滿着人生的大哲理與學問,有許多我是不明白的,所以總要思考着。我也就帶着思考讀完了這一本書,讀完後,還沉浸在其中,還在思考。我似乎漸漸明白了温總理為什麼把這本書放在牀頭,為什麼每天都在讀,讀了100遍。《沉思錄》讓我初步地領悟了人生,讓我思考人生。它其中藴涵的哲理不是讀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不斷地讀,不斷地思考,才能真正領悟到真諦。《沉思錄》帶給了我精神上的成長。

《沉思錄》讀書筆記 篇13

前段時間,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送我一本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使我受益頗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雙重身份,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圖一直所期望的“哲學王”。柏拉圖説過:“唯有哲學家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也就是説他認為只有自身品行端正、學識淵博且精通哲學的君主才能建立“理想國”。

馬可·奧勒留無疑具備前述所有的優秀品質,只是儘管他竭忠盡智,夙興夜寐,憑他一己之力也無法挽救古羅馬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他的一生都在應付帝國危機中度過,身先士卒,征戰四方。但是在他的戎馬一生中,馬可·奧勒留從未停止他對人生真諦的思考。他在轉戰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與自己的靈魂對話,並將他的感悟寫成著作《沉思錄》流傳千古。

《沉思錄》中並沒有很多華麗的'詞藻,平實的語言淺顯易懂,但是卻深入淺出地闡述着世界的本源、規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裏行間傳遞出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來,理性、德行、自然是本書的關鍵詞。作者認為,人最優秀的品質在

於理性,他將其視為人與其它物種存在的最本質的區別:“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也無所畏懼。”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匯天下人。只有隨時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力,不至於做出草率的決定。

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位君王,還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時常向身邊的人學習,來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著作對於個體性格的養成和修養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幫助。他為後世提供了這樣一個楷模: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註於他,他都懷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內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保持寧靜,規規矩矩地侍奉它,不説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絕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着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

生活中會有各種紛擾和誘惑,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樸素、善良、嚴肅、不做作、愛正義、恪盡職守。這是我在閲讀本書後,對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