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教學設計(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1.95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q正傳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阿q正傳教學設計(通用5篇)

阿q正傳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課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動地描繪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莊時的心理及行為,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教學目的:

1、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主題思想。

2、欣賞人物形象,初步瞭解阿Q的性格特點,典型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喜劇外衣下的悲劇人物及社會內涵。

教學設想:

1、加強預習指導,要求通讀課文,記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處,並試做練習一第一小題的前半部分。

2、將教學的主要環節分為“走近阿Q”、“尋找幽默”、“體會嚴肅”三個步驟,試圖以“幽默”作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社會內涵。

3、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整篇課文的教學安排三課時,本課時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文學作品寓教於樂。魯迅的小説也往往以喜劇外衣包涵悲劇的內核。創設情境,並引導學生注意本課時的教學重點。

走近阿Q①簡介的基本情況。

②問題引導: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麼?在他出場之前,還寫到了什麼?

③播放電影片斷,引導回憶作品描繪的畫面。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情節:

未莊風傳革命;

阿Q宣佈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機革命。引導學生通過這一環節把握課文的情節,整體感知阿Q這一人物。

尋找幽默問題引導:

①圍繞着“革命”這件事,作者寫了一些很幽默的情節。你覺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們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為民眾和地主階級,阿Q的幽默又可分為兩個階段,你所找的幽默屬於哪一類?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處,並説説它屬於哪一類。

(“民眾的幽默”如:認為辛亥革命是替崇禎皇帝報仇,並把“崇禎”誤説成“崇正”;“地主階級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趙秀才相約去尼姑庵革命,順手拿走了宣德爐……)

把“幽默”作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

同時,尋找“幽默”的過程,其實就是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能力的過程。也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內涵打下基礎。

體會嚴肅簡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點”,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幽默背後的深刻意義。體會這些“幽默”背後的嚴肅:①民眾的“幽默”説明了他們的愚昧落後、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階級的“幽默”則説明了他們的狡詐、投機革命。

簡略處理這一部分內容,以突出下一步對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體分析“阿Q的幽默”背後的嚴肅:

⒈把握阿Q性格特點

①在宣佈革命的時候,阿Q有兩句話:“……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黨了。”“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這兩句話表現了阿Q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②阿Q對革命有哪些幻想?從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麼?進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⒉理解小説的社會意義:

阿Q雖然可笑,但歷代農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樣嗎?從中我們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嗎?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隱藏着深層的悲哀。學生思考回答:

①宣佈革命時的這兩句話,表現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另外,“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也就是阿Q對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們可將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為:報私仇、搶東西、挑女人。這些願望中雖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現了他的愚昧落後與不覺悟。試圖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對阿Q的形象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且體會作者在這兩個最滑稽的場面中所藴藏的深刻的社會內涵。

課堂小結嘲諷的筆調,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學的主線,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認識。

鞏固拓展①課內練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文學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麼新認識?

②聯繫課外閲讀的類似的作品,寫一篇賞析文章。

①完成課內練習;

②課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學習增進學生對文學創作一般規律的認識;使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

附:(一)、板書設計

喜劇的外衣,嘲諷的筆調,

悲劇的內核。良苦的用心。

(二)、課件投影選段

阿q正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掌握閲讀欣賞小説的方法——分析小説的情節結構,分析小説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説人物形象生活的環境,分析小説的藝術特色。

2.正確理解阿Q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認識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3.培養學生朗讀小説的能力。

教學設想

1.《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作為中國的高中生應當閲讀《阿Q正傳》的全文。可在上課前兩三週安排在閲讀課上閲讀。不開設閲讀課的學校,可提早佈置讓學生在課外自學。即使這樣,可能仍有一些學生未讀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課時時,還需教師把選文前後幾章的故事梗概作點間要複述。

2.現在的學生對產生阿Q的那個時代比較陌生,魯迅先生的文筆又比較迂迴含蓄,為了更好地瞭解阿Q這個獨特的形象,在教學中介紹一點時代背景是必要的。

3.課文內容深邃,語言幽默,句式多變,還有不少新詞典故,如果僅讓學生自學,由老師重點分析幾個問題,那就會失去許多精彩的地方。為此,我們安排四課時,採用串講的形式,在師生邊閲讀(主要是朗讀)、邊欣賞、邊訓練、邊總結等共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審美情趣,完成教學任務。

4.為了使講課和學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們理出作者在這兩章中的文章思路,歸納成三條線索:①未莊在革命中的變化,②阿Q“投降革命黨”的過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機革命的行徑。而②和③又組成了一對矛盾,故事情節就在這矛盾鬥爭中開展。

5.上課前後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請電影公司調撥)。

6.參照話劇《阿Q正傳》,組織師生演出其中的片斷。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激發學生學習《阿Q正傳》的興趣。

2.介紹《阿Q正傳》全文的故事梗概。

3.講讀課文開頭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瞭解阿Q所處的環境。

教學過程

一、啟發性講話。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説,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這個世界畫廊中的著名形象。當它於1921年在北京《晨報副刊》上連載不到一半的時候,茅盾先生就敏鋭地指出,它“實是一部傑作”。鄭振鐸更預言它“將成為世界最熟識的中國現代的代表作”。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至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説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我們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但是,《阿Q正傳》這篇小説究竟有什麼深遠意義?阿Q到底是怎樣一個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內容?等等,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吧。

二、介紹《阿Q正傳》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説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的身世、處境;第二章“優勝記略”和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着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三章屬於小説的交代部分,在情節結構上屬序幕和開端。第四章“戀愛悲劇”,第五章“生計問題”,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是小説情節的發展,着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準革命”,即課文節選部分,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莊以後,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對辛亥革命極度失望。這是小説情節的高潮。第九章“大團圓”描寫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也是小説情節的結局。在介紹每一章時可簡要敍述該章的主要情節。

三、講讀課文。

1.教師朗讀開頭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敍述語氣,平穩中稍有起伏。

釋疑(每節讀後由學生提出疑難的地方,教師擇要解釋,下同):宣統:清朝末代皇帝的年號。三更四點:舊時夜間用打更(敲竹筒、鑼)計時,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三更四點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碼頭。魆(xū):暗。伊:五四前後的白話文沒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紹興土話中,也用“伊”代“他”。

提問:

①這三段文字是什麼描寫?學生議論。教師小結:(複習第三冊第四單元知識)宣統三年、三更四點、黎明、未莊等——自然環境。鄉下人睡得熟、舉人老爺、趙秀才、“轉折親”等——社會環境。總起來為環境描寫。

②“大不安”主要表現在哪些方向?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舉人老爺把衣箱寄放到未莊,跟趙家排了“轉折親”,未莊人心搖動,謠言旺盛等。

③“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為什 麼他們還是排了“轉折親”?學生議論。教師小結:對革命恐懼心理,為保護各自的私利使他們聯合起來,同時為下文城鄉反動勢力相互勾結、投機革命留下伏筆。

④未莊的人把革命説成是“個個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麼?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反映了羣眾對辛亥革命的認識非常模糊,以為是為明王朝報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傳播到廣大農村,嚴重脱離羣眾的現實。

總結:這部分文字生動地記敍了在杭州、紹興光復的當天半夜,城裏的舉人老爺就把財物轉到鄉下藏匿,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對當時封建勢力的猛烈衝擊,他們那度惶誠恐的虛弱本質躍然紙上。可是由於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忽視喚起民眾的覺悟,即使未莊的農民也人心搖動,想參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孤寂的環境中。

板書:未莊(環境):不安

四、佈置作業。

1.預習朗讀從“老Q”至“説着自去了”這段課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語氣。

2.阿Q參加革命的目的是什麼?

阿q正傳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閲讀分析小説的故事內容。

2、賞析小説中描寫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3、聯繫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4、領悟課文主旨,分析評論我們身邊的阿Q精神。

【教學重點】

人物、語言、主題

【教學難點】

學生對小説人物的加工能力,讓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裏鮮活起來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方法】

自讀研讀法

引言

十四、五歲時讀《阿Q正傳》,覺得《阿Q正傳》是世界上最難懂的書,雖然老師講過《阿Q正傳》是偉大名著,但十幾頁一口氣讀下來,像是一碗飯裏藏着三分之二的生米,實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問,於是在心裏反覆尋思。尋思的主題是:阿Q到底是白痴還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

二十歲時讀《阿Q正傳》,覺得《阿Q正傳》是世界上最滑稽的書,讀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

三十歲時讀《阿Q正傳》,《阿Q正傳》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書。

阿Q是多麼的熟悉,在哪裏我見過他。阿Q是如此的親切,他是我的鄰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邊所有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他的影子隨處可見,無法磨滅。

現在的我不敢再讀《阿Q正傳》,因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書。阿Q成了我,我就是阿Q,而在千千萬萬人中,我發現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還有小D……這些活寶們都來到了我的身邊,可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為我知道自己也有一個圓,因為太努力,結果畫成了瓜子形。

有關教學的一些想法:

1、《阿Q正傳》是經典篇目,要上出新意,體現新課標精神。

2、在上課之前,想辦法讓學生最起碼看三遍,名篇精讀嘛。

3、他們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讓他們寫下來,因為新的一代人對此肯定會有新的想法。

4、不要先入為主,把老的東西灌輸給他們,而是通過課堂讓新舊觀念碰撞,擦出火花來。

5、強調閲讀《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併產生鑑賞的美感。

6、學習不是老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從中感知了多少,讓學生都能對阿Q“評頭品足”。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提前一個星期佈置,跨一個週末,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初讀課文,感知阿Q;再讀阿Q,寫下隨筆;Q,Q。

第一課時:基本解讀

先略去時代背景的累贅介紹,直麪人物,讓人物自己與學生對話,讓學生從人物話語與文章自身的背景資料去領會阿Q生活的社會風貌。

1、阿Q人物形象分析——從原文當中找

出身:(低微,體現在哪裏,姓名、與人的'交往等,第一自然段等)

職業:(無固定職業 第二自然段 )

外貌:(高、矮、胖、瘦,讓他們自己去想象,找出原文“瘦伶仃”、“赤膊”第三自然段)

衣着:(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描寫去發揮,雖有電影有插圖但不主張先看)

經濟狀況:(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目前狀況)

性格與嗜好:(打人、罵人、賭博、耍流氓等)

語言分析:“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一類的“名言”。説説表現了阿Q什麼心態。又讓學生列舉:

“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

(簡略分析,點到即可,主要是熟悉課文)

行為分析:集中分析結合“思考·探究·練習”第二題來講解五次動手打人

2、阿Q周圍的人物分析:本選段主要是王胡、小尼姑

3、阿Q生活的環境分析:周圍的人對阿Q的態度——很不屑,註定其悲劇的命運與結局。

(注:熟悉課文,初步感知人物,視條件可放映《阿Q正傳》的電影片段,為精神勝利法的分析做準備)

第二課時:問題討論與分析

1、有人説:阿Q性格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你認為呢?

讓學生自行充分討論,老師小結歸納。

精神勝利法的分析:

引用

(1)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

(2)率真任性又正統衞道

(3)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

(4)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

(5)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

(6)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

(7)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

(8)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滿現狀又安於現狀

每一點均要求學生在原文找出相應的語言與動作。

2、討論:阿Q精神有無可取之處?

3、討論:阿Q只是屬於那個腐朽的年代,現代的生活已經沒有了阿Q生存的土壤了,你贊成這種説法嗎?

4、阿Q可以被改造嗎?救治良方在文中有提示嗎?

魯迅一直致力於改造國民的Q被改造過來了嗎?你在小説中標能不能找到?

5、和阿Q一樣的短工也有不少,是什麼造成了阿Q獨特的性格特點?

第三課時:深入探討與拓展

一、問題探究:

1、注意體會趙太爺的動作和表情,抓住“會姓趙”“配姓趙”,説説這裏刻畫了怎樣一個趙太爺。

姓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本不存在會不會姓什麼、配不配姓什麼的道理,而趙太爺卻説阿Q不會姓趙,也不配姓趙;並對阿Q又罵又打,他此時心裏一定是覺得阿Q如果姓趙,是丟了他們趙家的臉,當然他不準阿Q姓趙;其實阿Q姓趙真是説不清楚,最可惡而可笑的是,趙太爺太不講理,他的所作所為,活脱

2、阿Q的姓名籍貫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樣的地位和處境?

連姓、名、籍貫都渺茫的人,可見其地位之低。中國農村特別注重姓氏宗族,勢單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負,Q沒有姓,沒有名,也沒有籍貫,那就是無可依靠,其悲慘處境,自不待言。

3、阿Q一方面以進過城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裏人”,這又表現了阿Q什麼樣的心態?

可以説這是一種矛盾心態。以進過城而自負,是對於未莊人的自負,某種程度上表現他盲目趨時,以為進過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莊人沒有看見過的東西;而“鄙薄城裏人”則表現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保守。

4、“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想法表現了阿Q什麼心理?

表現阿Q實際上失敗了,但又不願意面對失敗,而找些藉口來安慰自己從而取得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心態。

5、怎樣理解這一句裏“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與“贏”自相矛盾,但實際表明,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見那是怎樣的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幾乎失敗”,阿Q這一次面臨失敗的真正考驗,但實際上他的精神勝利法又一次神奇地發生了作用。作者用這樣的話意在表明,連這樣的失敗都沒有使阿Q的精神勝利法失效,可見阿Q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

6、聯繫上下文,説説“蒙”在此處有什麼含義。

捱打也像榮幸地蒙受恩惠,這個意思在後文有詳細的説明。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為代價換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7、阿Q“得意”什麼?

他得意因為曾經受過趙太爺的打而換來了人們對他的“彷彿格外尊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結局。

8、“照例”説明什麼?

“照例”説明阿Q總處於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牆上碰頭遠不止一次,而是一種家常便飯。

9、“等候”一詞用得妙在何處?

“等候”一詞,不僅表明阿Q的奴隸性,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動地接受懲罰。這種奴性人格,變成某種受虐狂,讓人觸目驚心。

10、“呆笑”對刻畫阿Q起什麼作用?

摩着,來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滿色情成分;呆笑,極盡阿Q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之態。

11、與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裏的人”為什麼只有“九分得意”?這揭示出一個怎樣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詞,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帶幽默地鄙夷了“酒店裏的人”即看客:這些看客個個有着一顆骯髒的靈魂,他們因為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癮,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同情心。

12、説説“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既諷刺阿Q,又把阿Q精神與當時的一些國粹家掛上了鈎,順筆諷刺他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13、體會“蓬”“粗”用詞的準確性。

“蓬”是聽覺,“粗”是觸覺,阿Q先聽到竹槓敲在頭上的聲音,再感到竹槓接觸面積的大小,卻單單感覺不到打的輕重,阿Q感覺遲鈍麻木到何種程度!他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僅使他的精神麻木,而且讓他肉體也麻木了。

二、人物形象和背景分析(老師提供,讓學生在自我充分解讀的基礎上,點撥提升對人物的認識)

1、阿Q

《阿Q正傳》通過生動的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阿Q是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只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受殘酷的剝削、壓迫和,處在社會的Q性格的刻畫。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即對於事實上的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Q的這一性格特徵。他對於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與別人口角時卻會説:“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連老婆也娶下上,卻偏偏要Q被迫説:“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這下他該自認失敗了吧?並不,他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他在精神上又勝利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脱“忽忽不樂”時,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個”而在精神上轉敗為勝,表現出他的自我摧殘;被王胡撞頭遭到“平生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喪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擺“鬥”,調戲小尼姑,表現出他的畏強凌弱;阿Q向吳媽求愛,被趙秀才用大竹槓教訓了一頓,過了一會,他聽見外面有聲音,一看是吳媽在那裏哭鬧。“他想打聽,走近趙司晨的身邊。這時他猛然間Q令人難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現實中處處失敗卻用這種法寶取勝。這種“精神勝利法”如同麻醉劑,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經,使他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悲苦命運,過着奴隸不如的生活,至死也未覺醒。生命將要結束時,阿Q還自我安慰地想“孫子才畫得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劣根的集大成。

小説通過塑造阿Q這個典型,深Q的“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和它的嚴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啟示人們振奮起來,拋棄阻礙自己前進的精神枷鎖。

2、阿Q出現的時代意義——背景分析

魯迅創作阿Q這一藝術形象,是特定時代的孕育,意圖有二:一是“畫出沉默國民的魂靈”,“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瞭解長期封建統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二是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魯迅在這篇小説裏,主要是寫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毛澤東《論十大關係》)這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徵、階級特徵、性格特{徵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對這一人物形象,我們認識和分析他的時候應突出兩點: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徵——精神勝利法。明確了這兩點,我們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繪阿Q的悲慘處境,顯然是提醒大家:中國的任何革命必須注意解決億萬貧苦農民的問題。這樣,我們就能深刻地認識到作者寫阿Q傾向革命的本能,顯然是提醒革命者:廣大農民是有革命要求的,決不應該視而不見這支力量。歸納起來,這篇小説表現了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看法,體現了魯迅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熱切的愛國之心。

老師小結:我們Q更注重他不受階級、時代、環境侷限的人性當中之不良的因子,而把其Q給我們的啟示,不管同學們從阿Q身上領悟到什麼,有一點對大家是真實的:阿Q從足夠遠的地方走過來,向我們走近,我們注視着他,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吹着口哨,搖搖擺擺的罵着“媽媽的,老子…”,他就這樣走了很久,很遠,望着他遠去的背影模糊了,而恍惚間阿Q的形象卻更清晰了.

阿q正傳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分析閲讀小説諷刺性的語言特色。

2.聯繫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賞析小説中描寫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4.領悟課文主旨,分析評論我們身邊的阿Q精神。

教學重點:

人物、語言、主題。

教學難點

對阿Q精神的再認識。

教學方法:

自讀研讀法。

第一課時 默讀理清情節內容

一.教學導入:

由《燈下隨筆》談起,引到本文內容。或由《中國古代小説的發展和規律》引到魯迅對中國小説史的研究,延伸及魯迅的小説創作,均可。

二.複習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小説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雜文集有《墳》《且介亭雜文》《而已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魯迅的名句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無題》)、“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無題(貫於長夜過春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心事浩淼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三.時代背景介紹:

略,見教師用書“寫作背景”。

四.選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兩章,聽錄音。體會作者諷刺性的語言。

五.閲讀全文後,理清內容要點。

第一章,序——介紹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優勝記略——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第五章,生計問題——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準革命——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團圓——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

六.作業佈置:

熟讀課文,領會文中語言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分析賞讀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説內容。(略)

二.閲讀第一章。

1.“彷彿思想裏有鬼似的”,怎麼理解?

提示:是説因為自己所寫的阿Q並非不朽之人,為不朽之人立傳,就覺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本義是什麼?作者取的是什麼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沒有取出來,就難以下筆成文。

3.作者寫趙太爺的一“搶”一“跳”,有何表現作用?

提示:“搶”字表現出他的盛氣凌人;“跳”字既顯出他的惱怒、霸道的醜態,又突出了他內心濃重的封建等級觀念。

4.“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怎麼會姓趙!”兩句話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強調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後者強調對方的地位身份低,兩句話中都包含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觀念。

5.從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6.阿Q的姓名籍貫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樣的地位和處境?

提示:阿Q落到連姓名、籍貫都渺茫的地步,可見其地位之低下。中國農村特別注重姓氏宗族,勢單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負,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沒有姓名,也沒有籍貫,那就是無可依靠,其悲慘處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內容板書小結:

四.閲讀第二章:

1.“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之類的名言,表現出阿Q怎樣的心態?

提示:對現實的窮困感到無奈,用虛無縹緲的闊氣來安慰自己同時壓倒別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

2.阿Q一方面以進過城市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裏人”,這又表現出他什麼樣的心態?

提示:前者是對於未莊人而言,表現他的盲目趨時,以為進過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莊人沒有見過的東西;而“鄙薄城裏人”則表現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保守。阿Q自然樂意,因為這種矛盾可以使他兩面獲勝。

3.“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想法表現了阿Q什麼心理?

提示:表現阿Q實際上失敗了,但又不願面對失敗,而找些藉口來安慰自己從而取得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心態。

4.“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阿Q這一投降怎樣理解?

提示:這是阿Q的又一發明創造,實在打不過就自輕自賤,如果別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獲得了勝利。這又是阿Q的獨特之處,他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了,他是不同於一般奴才的萬劫不復的奴才,他不得意誰得意。

5.“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這一句中“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怎樣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見那是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強調贏錢反遭更大的創痛,“幾乎”表明阿Q這一次失敗千真萬確是事實,但他竟然還是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捱了打,想象成是別人捱打——使自己“逃”過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經徹底麻木,沒有思想了。

五.學習了第二章,你對阿Q的 “精神勝利法”有何體會?我們周圍還有人這樣使用嗎?(討論)

六.小結板書第二章內容:

七.佈置作業:

課外自讀一二章,認真體會對阿Q的心理描寫。

第三課時 分析賞讀第三四章

一.複述前兩章內容,就其中的一處描寫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閲讀第三章:

1.開頭一句中“蒙”這個詞有何含義?

提示:捱打像榮幸地蒙受恩惠。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為代價換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2.阿Q被趙太爺打了嘴巴後,為什麼反覺得“趙太爺高人一籌了”?

提示:又是精神勝利法做怪,因為他自認捱打是一種榮耀,捱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應該感激。再者趙太爺越高人一籌,他自然就越榮耀了。

3.“阿Q此後倒得意了許多年”中阿Q得意什麼?

提示:他得意因為曾經受過趙太爺的打而換來了人們對他的“彷彿格外尊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奴相。

4.阿Q見自己的蝨子比不過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後來卻不平了”,這是為什麼?

提示: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現,美比不過別人,就同別人比醜,贏了也算是一種莫大的勝利。

5.“要拉到牆上照例去碰頭”中“照例”一詞説明什麼?

提示:説明並非第一次了,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6.阿Q“聳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來打,“等候”一詞妙在何處?

提示:不僅表明了阿Q的奴隸性,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動地接受懲罰。這種奴性人格,變成某種受虐狂,實在讓人詫異。

7.阿Q“摩着”小尼姑的頭“呆笑”,對刻畫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詞是來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滿色情成分;“呆笑”,極盡阿Q的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的醜態。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裏人“九分得意地笑”,這是為什麼?這揭示出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詞語,幽默地鄙夷了“酒店裏的人”即看個個有着一顆骯髒的靈魂,他們因為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動腳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隱,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同情心。

三.板書小結第三章內容:

四.閲讀第四章:

1.説説“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既諷刺阿Q,又把阿Q精神與當時的一些國粹家掛上了鈎,順筆諷刺他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

2.説説“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這是正話反説,諷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條,又諷刺了無恥的假道學先生們。

3.概括阿Q的女性觀,並説説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觀有,女人都是水性揚花的;女人是害人的東西。這説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靈魂之骯髒也諷刺了假道學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實質。

4.阿Q“蓬”的一聲,頭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説説“蓬”“粗”二字的準確性。

提示:“蓬”是聽覺效果,“粗”是觸覺感受,阿Q先聽到竹槓敲在頭上的聲音,再感到竹槓接觸面積的大小,卻單單感覺不到打的輕重,阿Q感覺遲鈍麻木到何種程度!他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讓他的肉體也麻木了。

5.本文對地保着墨不多,但躍然紙上。簡要説説他是怎樣的人?

提示:仗勢欺人,趁人之危,實際是趙太爺的爪牙和幫兇。

6.趙太爺那樣分明地列出五條協議,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嘴臉?

提示:這表現了趙太爺敲骨吸髓的兇殘本性。我們看到,這五個條件基本沒有針對這一事件的,而是借題發揮,要敲詐阿Q,把他逼上絕路。

7.簡要評價吳媽這個人。

學生自由評價,不做定論。

五.板書小結第四章內容:

六.作業佈置:

自讀課文三四章,體會作者對阿Q的心理刻畫。

阿q正傳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認識《阿Q正傳》所揭示的國民性弱點及其社會思想根源:統治者的變態心理和對人民進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勞動人民愚昧落後,忘卻壓迫和屈辱,以“精神勝利法”,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二、認識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啟發國民覺醒的極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説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主題的獨特風格,鑑賞小説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説諷刺幽默的語言。

四、掌握閲讀中篇小説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一、魯迅小説的語言風格。

二、理解“精神勝利法”的普遍意義。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要點:掌握內容概貌,理清小説結構

背景介紹: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上,從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連載完畢。後收入小説集《吶喊》。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仍處在封建軍閥統治的最黑暗的時期。魯迅的《阿Q正傳》用生動的形象,揭示了國民性的弱點,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沉痛教訓,目的在於喚起沉睡的民眾。它以辛亥革命前後我國東南地區的一個村鎮“未莊”為背景,以落後的農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慘命運為線索,展開了一場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展示了一幅廣闊生動的歷史畫面。小説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勝利法”,以其巨大時空穿透力,贏得了無數讀者,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明珠,

至今仍給人以深深的啟迪。國民性問題

魯迅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剖析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

魯迅敏鋭的看到了中國的衰敗,在於愚弱的國民。在日本,那個使魯迅受到強烈刺激的日俄戰爭影片的被示眾和看客,使他聯想到所見的“愚弱的國民”,他首先指出國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為特點。醫治國民精神的創傷,正是他棄醫從文的緣由。

3、 寫作動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我怎樣做起小説來〉〉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吶喊〉自序》

他在談到《阿Q正傳》成因時,説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 根據魯迅做小説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着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説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4、 結構梳理:

小説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個問題:小説的名第2章,目、阿Q無姓、無名第3章,、無籍貫,第4章,寫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環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斷,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第8章,刻畫了阿Q畏強凌弱的性格。

第9章,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可悲的結果,第10章,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第11章,寫阿Q走投無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

第14章,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中興”,第15章,再被趙太爺逼到無路可走的經過。

第16章,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寫辛亥革命引起未莊的變化,第19章,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

第20章,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

全文僅僅圍繞阿Q而傳,以阿Q的行狀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進行結構。前三章為情節的開端,中間三節為情節的發展,七、八章為高潮,最後一章是結局。

5、 佈置作業:

1)利用工具書,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2)閲讀全文,初步把握阿Q這個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點。

要點:研讀小説情節,分析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特點和實質

1、 討論問題: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幾個問題?(小説緣起、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

2、魯迅為什麼要給阿Q作傳?(暴露國民弱點,引起療救的注意)

3、給什麼人作傳?(地位卑賤的普通國民)

優勝記略

1、這一章主要記述了阿Q的幾件事?他又是怎麼説、怎麼想或怎麼做的?(注意抓關鍵詞)

2、結合本章的情節和人物語言、心態、動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狹隘保守、盲目趨時;爭強好勝、忍辱屈從;自輕自賤、心滿意足--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續優勝記略

1、本章記述了阿Q的哪幾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關鍵詞語)

(敗在王胡手下、捱了假洋鬼子哭喪棒、調戲小尼姑)

2、結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點。(蠻橫霸道,懦弱卑怯;排斥異端,奴性十足;欺軟怕硬)。

戀愛的悲劇

1、阿Q調戲了小尼姑之後,產生了怎樣的感覺?小説圍繞“女人”一連四次用了“他想”,刻畫了他怎樣的性格和心態?(既體現了他的本能和放縱,又體現了他的正統和衞道)

2、在這一章中,描寫阿Q捱打時,多處用了“彷彿”和“似乎”等詞語,它突出刻畫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變形,明明是被毒打的恥辱,卻感覺麻木,淡化和遺忘)

3、你怎樣看待阿Q向吳媽求愛和悲慘的結局?

生計問題

1、作者是怎樣描寫場面的?體現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點? (動作、語言、神態和側面烘托,阿Q畏強凌弱,死不覺悟)

2、阿Q偷蘿蔔的情節以及與老尼姑的對話,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點? (質樸霸道,圓滑無賴)

從中興到末路

1、説説阿Q從中興到末路的變化過程。

2、結合這一章的情節,分析阿Q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

周圍的人們趨炎附勢、麻木不仁,與革命徹底隔絕,統治者殘酷鎮壓和迫害,這便是產生阿Q精神勝利法的温牀,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準革命

1、阿Q對革命黨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

(“深惡痛絕”--“神往”--“快意”--“投機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麼?主要運用什麼方法描寫的?

(殺仇人、搶財物、討老婆,心理描寫)

3、阿Q去尋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趕出後的心情怎樣?這種心情變化説明了什麼?

(之前:不平,冷落,趕緊去商量,怯怯;之後:憂愁,無聊,漸漸高興起來。這部分細緻深刻的心理描寫,既反映了阿Q的糊塗落後,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將農民羣眾拒之門外)

大團圓

1、阿Q的被抓,被審,畫押的情節各説明了什麼?寫法各有什麼特點? (抓一個糊塗、手無縛雞之力的阿Q卻動用了這麼多人,説明反動統治階級既殘暴又虛弱。誇張諷刺;被關,既説明阿Q的可憐,也説明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壓迫。

其中“高明”是創造性用詞;被審,説明阿Q昏頭昏腦,奴性十足也體現了國民的奴性。細節描寫、雙關語;畫押説明阿Q死愛面子,死到臨頭還不覺悟,體現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細節描寫)

2、阿Q遊街和被殺前的心態是怎樣的?“看客”的反應説明了什麼? (阿Q認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遊街”,死到臨頭,心情如此坦然。他無師自通地喊出“過二十年又是一個。”,他成了革命的犧牲品,還在表演精神勝利法。那些張着嘴的看客,還大聲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藥的國民啊!

關於阿Q的形象分析:

1、關於阿Q的形象,有下列不同的觀點, 讀後談談你的看法。

(1)阿Q是個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義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個集合體形象。理由是:

A、在阿Q這個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階級的各色各樣的阿Q主義,也就是魯迅在前期所説的“國民劣根性”。阿Q就是這種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B、阿Q的精神--精神勝利法不是特定的時代、社會、民族和階級的產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點,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