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總結

來源:文萃谷 2.63W

引導語:《赤壁賦》想必大家都有讀到過吧,我覺得只要總結,才能更好的進步,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的,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赤壁賦》教學總結

  《赤壁賦》教學總結

《赤壁賦》因其詩情、才情、理趣為人喜愛。

首先介紹蘇軾的才華、生平及仕途:蘇軾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曾自稱讀過天下所有書,識得天下所有字。21歲第一次科考拔得頭籌。可謂少年名成。他多才多藝。唐宋八大散文家“三蘇”,並“歐蘇”並稱,詩“蘇黃”,詞“蘇辛”,書“宋四家”他個性灑脱,很有生活情趣,率真而隨性,生活中處處皆得文章。因其性格和政見被羅織罪名,險丟性命。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是有名無實的官職,還需開墾荒地才能為生。人生遭遇巨大的落差。黃州時期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國中學過《記承天寺夜遊》

  課文分析如下:

  一、 回憶《蘭亭集》,古人的遊記通常會寫哪些內容?

回憶蘭亭寫了時間、季節、地點、聚會原因、人物、環境、事件、及心情:信可樂也。《赤壁賦》也無不相同的交待了這此,時間:七月既望 , 季節:壬戌之秋,地點:遊於赤壁,人物:蘇子與客。環境: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事件:泛舟赤壁、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遊之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樂甚)為了加深對第一段環境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問:為何會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其一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其二、萬頃之茫然(馮虛)其三、縱一葦之所如,泛舟(飄飄、御風)。

  二、赤壁之樂與蘭亭聚之樂有何異同:同:遊中生樂,聚中生樂,美景中生樂。 異:如臨仙境,超脱人世;遊目騁懷,心情開暢

  三、對比《蘭亭》想想古人遊歷山水時為什麼會樂極生悲,為什麼會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1)先分析主客生悲的原因:來看蘇子的歌詞抒發的.感情:屈原的香草美人法在文中的傳承。楚辭的形式傳承。才華橫溢,渴望重視,有所作為。蘇子肯定由景思事:這麼一個上演神話逆轉的地方不能不讓人觸目思懷。他的心情是低落的。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正是他遭遇莫大的打擊寫照,悲愴至極。客為何而悲?其一由此景想到曹操?曹操胸懷奇志,建立了偉業。當時氣勢磅礴的蓋世英雄,現今不在。其悲的原因是:羨慕曹操能施展才華,英名傳世,而自己壯志不酬。人生短暫,不能長久,終為灰燼。其二與曹操相較,自己平凡、普通,在黃州這偏遠處寄生。感受到自然的無窮,自我的渺小。

其三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即使是今晩的樂甚之遊也是如夢幻一樣不可多得,轉瞬即逝,快樂太少太短,人生的主旋律是平淡和不順。

(2)從蘭亭來看:古人有“快然自足時,感慨流年似水,老之將至。”有“情隨事遷,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有“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傷。這正是遊景時對眼中自然的思考,人生的反思,對生命的留戀,一種想有所作為而時不我待的積極的生活態度。此為人之長情,聯繫自己的生活有時間飛逝的感覺是什麼時候,如作業多而難時,也有時間太短。

  四、 蘇子與王羲之是怎樣看待這種悲痛的?

⑴從身邊的景説開去:以山水為例(由景而議,過渡自然)“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此句頗有哲理。因為看問題有不同的角度:“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正如有哲學家説“人不能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可見蘇子的思想已經上升到哲學層面。“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多麼樂觀、曠達的東坡。只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人就會有不同的思想境界。(2)王羲之對悲的態度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體現的是珍惜當下,努力作為。

  五、對比《記承天寺夜遊》與《赤壁賦》有何相同。這兩篇黃州時的作品都有共性,《夜遊》曾有此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也”黃州時的蘇軾就是這樣,在困境中自得其樂的。

對比中前後文章可以互補,綜合學習,知識遷移,形成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