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赤壁賦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1.3W

導語:我生命裏的温暖就那麼多,我全部給了你,但是你離開了我,你叫我以後怎麼再對別人笑。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有關赤壁賦教學設計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有關赤壁賦教學設計

  有關赤壁賦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人文性:

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工具性:

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徵。作為一篇賦,我覺得應該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針對本文,我又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再者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誦,應把朗讀、背誦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抽查背誦:

二、課文分析:

研習第四段:

(齊讀)

1 、針對客人的悲情,蘇子做了什麼樣的回答?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説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歎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着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這種觀點並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學習第五段:

2 、思考:

⑴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⑵ 這樣結尾有什麼深刻含義?

⑶ 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

⑴ 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⑵ 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⑶ “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

三、總結全文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於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後歸於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四、藝術鑑賞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藴涵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三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説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稱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段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利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婉: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閲讀遷移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後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

課件展示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完成練習。

  有關赤壁賦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學設想】

1、把握這篇賦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2、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

3、把朗讀、背誦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繫背景,遷移導入

步驟:譚嗣同絕命詩→蘇軾絕命詩→蘇軾《赤壁賦》。

導語:古時文人獄中常作絕命詩,大家一定很熟悉譚嗣同臨刑前的《獄中絕筆》: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蘇軾也曾作絕命詩《獄中寄弟弟子由》兩首: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使蘇軾逢凶化吉,死裏逃生。當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投獄中,絕望之餘作此詩,傳到宋神宗手裏,神宗看後大為感動,對他從輕發落,貶到黃州。這就有了蘇子泛舟赤壁,憶古撫今,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後《赤壁賦》也得以誕生。

二、聽讀全文,間接感知

1、播放《赤壁賦》的錄音帶,感受蘇軾的文風。

2、聽讀過程中注意糾正字音,劃清句讀,標註節奏,體會抑揚頓挫。

三、自讀全文,直接體驗

1、自由散讀:藉助課文註釋,查閲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彙。

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清節奏。

2、勾畫圈點:勾畫重要之處、欣賞之處及不懂之處。

板書:

情感線索:樂→悲→喜 三部分

 四、細讀課文,局部強化

1、樂(第一自然段):

⑴ 設疑:蘇子因何而樂?

(景色之美,泛舟遊玩)

從哪可以看出?

(精美語句)

⑵ 細讀:反覆誦讀美言佳句,揣摩蘇子的感情,體會景與情的初步聯繫。

⑶ 互問:提問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讀:點名讀,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中品味讀中悟。

⑵ 討論:蘇子緣何轉悲?有幾層原因?

(客人吹蕭,蕭生悲愁;主客問答,人生苦短)

⑶ 探究: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聯繫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藉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

多媒體顯示: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讀:學生可能意猶未盡,便再讓他們自讀。

⑵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蘇子,會一直悲嗎?為什麼?

五、小結全文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後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