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來源:文萃谷 2.97W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是小編整的關於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七年級下冊語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品味作者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深厚情感

教學用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掃清閲讀障礙,增加詞彙積累

2.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九·一八”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了解歷史的熱情和愛國主義感情

老師:製作課件

教學手段與教具:多媒體影視系統演示

教學步驟:

2008年8月8日

導入:幻燈片顯示:

師:看到這兩個數字,同學們知道這兩天裏有什麼事情發生嗎?

生:前面一個是“嫦娥”一號繞月衞星成功發射日子,後面一個是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隆重開幕時間

師:是啊這是兩個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日子,我們都充滿了自豪感但是,我們同時不能忘懷這個令我們恥辱的日子

1931.9.18

幻燈片顯示: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通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後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3’)

二、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3’)

怪誕(dàn ) 亙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穢(huì )

熾痛 (chì ) 嗥鳴 (háo) 讕語( lán )

  三、整體感知(10’)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讀、合作探究(20’)

1、四人一小組,結合課文內容及所瞭解的東北信息,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

2、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慾望與熱情:(出示投影片)

[問題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對土地發出了怎樣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問題二]:作者為什麼要發出這樣的誓言?

[問題三]:他的家鄉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問題四]:他對故鄉有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問題五]: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

3.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解決自學疑問,明確:

[問題一]: 作者面對土地發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誓言”

[問題二]:作者熱愛家鄉,可故鄉被日本人侵佔了,回不去

[問題三]:作者的故鄉關東原野是一片美麗、豐饒的土地,從作者對家鄉的回憶可以看出

[問題四]:深切懷念、熱情讚頌、憂傷回憶、憤怒吶喊,從作者的傾訴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問題五]:

(1)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學生再次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讀出對土地的眷念之情,體現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

  五、反思 總結 (3’)

1、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總結自己寫作體會

  六、課堂小結(2’)

本課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瞭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土地上發生的美好往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在我們這片灑滿熱血的土地上,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七、佈置作業(任選一題)(1’)

1、寫一首同名詩歌 ——《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2、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他的'情感字數不限(寫過的可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 對故鄉的熱愛、 懷念、眷戀之情

傾訴 回到母親(故鄉)的身邊,為她而戰鬥而犧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覺得有點生澀,文章修辭手法多變,景物疊加、詞語移用、人稱變換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順然而即使如此,卻依舊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噴薄情感是悲憤,是感傷,是低沉,是激昂,一種感動在閲讀時油然而生

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它作為一種“愛國精神的顯現”的文章放進這一單元然而對七年級學生來説,那種背井離鄉之苦,家破國喪之痛是根本無法體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點,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問題,更不用説去感受文字的內涵了

那麼,究竟用不用去講解文本中所傳遞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繪的景物,譬如運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讀文章,覺得還有很多東西難以理解,尤其是本課的練習題繁多瑣碎,涉及詞語、句子含義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講解這些東西?

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憶自己的故鄉的景物,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抒發要收復故土的願望那些形式都只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頓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噴薄情感,難道不是一種獲得麼?語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詞句才行麼?“不求甚解”也是一種解法吧!於是,我以“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以文動情、以情感文”為目標設計了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1、以偉人愛國名言導入愛國主題

2、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的鏡頭

3、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壯的歌聲,觸目悽慘的畫面,使學生處於一種悲憤的情感狀態,為理解文章中國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鋪墊

以文動情、以情感文

1、 範讀課文,學生感受文章藴涵的情感

2、 畫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朗讀

(教師範讀過程中的語氣變化,或舒緩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優美或悲愴,都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字所藴涵的情感力量學生在朗讀的時候,也能滿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間要傾訴的感情)

至於那些寫作手法等等,學生在揣摩語氣,探究質疑的時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樣的一種情感氛圍下,學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為什麼這樣寫,也沒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後,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配樂朗讀做一堂課的結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僅增加了課堂容量,也是從另一個方面對課文的詮釋和補充

一堂課下來,感受頗深確實,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課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説出個所以然來好象虧欠了學生似的其實,學生也有他獨立的感悟能力,我們只要創設合適的氛圍,幫助學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的閲讀更是如此喚起學生內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動心靈,少一點傳輸,多一點共鳴,我想,這樣的課堂學生會更喜歡,也更有語文課獨特的魅力吧

課後,很多學生在日記裏寫到了聽這堂課的感受一個學生這樣寫道:“今天學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動開始的時候,看老師放的那些日本軍隊在東北燒殺的場面,我氣憤極了,聽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聲,我幾乎要流下眼淚……我大聲地朗讀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打動了我,每一個字都如熾熱的火在燃燒,我感覺到了熱血在沸騰……”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並沒有我原來預想中的感覺乏味,感覺難懂反而是充滿了熱情,或許他們並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澀的語句,但是他們依舊能從中讀出作者熾熱的情感

由此我更進一步想到,面對教材,我們教師一定要有主體意識,該舍的舍該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對待教學參考、備課資料等工具書,絕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對課後練習也不一定要處處落實尤其是對一些比較“難”的文章,如果它的語言並沒有極其重要的學習價值,我們要大膽捨棄,許多語句並不需要去分析去鑑賞,否則只會讓學生聽得雲裏霧裏不知所云

只要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文本善於取捨教學內容,善於選擇合適的切入口,找準文本和學生對話的共鳴點,就能揚長避短,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和激情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生動起來,語文才會精彩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