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優秀教案

來源:文萃谷 8.95K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描寫眷戀鄉土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備課,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最新的《土地的誓言》教案範文!

土地的誓言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整體感知文意。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3.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品味作者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深厚情感。

  【教學流程

  一、觀看圖片,導入新課

1.結合圖片簡介背景: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炸燬,卻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軍隊。以此為藉口,日軍隨即攻佔瀋陽,策劃並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短短3個多月,日軍就侵佔了我國東北全境。從此,3000萬東北同胞經受了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日本軍國主義當年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是中華民族遭受的最大災難。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於東北大地,他們是懷着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2.介紹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後畢業於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羣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那麼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説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子。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紅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漢文的筆名。在白色恐怖中發表自己的文章和見解就自由了。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字詞檢測

A讀準字音

1)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2)在那亙古的地層裏,有着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湧着血液一樣。……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裏它們彼此呼喚着,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3)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B寫對字形

4)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羣,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裏的脆響;……我想起悠遠的車鈴,晴天裏馬兒戴着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風。

C選好詞語

5)在那田壟裏(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A 迴響 B 飄蕩 C埋葬

6)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着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種熱情。A澎湃 B 湧動 C氾濫

2.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三、再讀課文,把握內容、情感。

1.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

2.作者為什麼要發出這樣的誓言?他的家鄉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明確:作者熱愛家鄉,可故鄉被日本人侵佔了,回不去。

作者的故鄉關東原野是一片美麗、豐饒的土地,從作者對家鄉的回憶可以看出。

(1)第一自然段,作者列舉了一大串富有東北地域特徵的景色、物產,作者如數家珍,像電影鏡頭一樣展現,展現東北大地的富饒美麗,表現了對故鄉深切的留戀和熾痛的熱愛,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與感染力,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裏,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故鄉特有的景物:“土壤的香氣在田野裏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裏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

3.他對故鄉有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深切懷念、熱情讚頌、憂傷回憶、憤怒吶喊,從作者的傾訴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語句有:

(1)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

(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思考: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最富有感情或最精彩,請找出來並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覆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這裏表現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氾濫奔流,一發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湧動’”等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氾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裏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埋葬”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飄蕩、迴響在田壟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出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這裏用“埋葬”比“飄蕩”、“迴響”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着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裏來的。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湧動着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紅熟的漿液”“燃燒的洪流”。從深層看。這是虛寫。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湧而出。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5.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

作者願意為了土地不惜奮鬥,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賞析特色

思考: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直接對着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裏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鑑。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憶故鄉—— 熱愛、 懷念、眷戀

訴衷腸——為她而戰鬥而犧牲的誓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