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國小生作文

來源:文萃谷 1.76W

寫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教學生作文就是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達出來。然而,學生的作文,往往脱離自己的生活實際,東拼西湊,移植抄襲,具有真材實料的文章卻寥寥無幾,國小生寫作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往往是因為不會觀察、不會積累、不會表達,寫起文章來一是無話可説,二是有話説不出。為了幫助學生突破作文難關,提高寫作水平,我在近幾年進行了一些探索,着重採取了下列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如何教國小生作文

1指導觀察,開闊視野,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作文訓練首先要指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觀察事物,學會積累材料,做到有話可説,言之有物。過去,我上作文指導課的時候,總是按照老辦法:幫助學生審題、立意,然後根據立意在解決寫作材料時,便由老師提供或自寫一篇範文供學生借鑑。結果既束縛了學生的寫作思路,養成依賴老師提供材料而後寫作的壞習慣,也難造成大半文章內容雷同的弊玻當老師一旦不提供材料或不給範文時,學生便難於下筆,寫出的文章內容空泛,言而無物。那麼,如何讓學生在作文時做到言之有物呢?在國小生的生活中,他們所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如繁星閃爍、琳琅滿目,這需要我們作指導,幫助他們去發現、去觀察、去積累、去寫作。因此,我多想辦法,盡力改變這種現狀。

1.1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變供材料為自找材料。魯迅先生曾説過:“要創作,第一要觀察。”首先我指導學生結合實際,掌握觀察的方法:瞄準觀察點,確定觀察的順序,並抓住重點、特點進行細緻的觀察。如:在初學人物素描時,我找了一位同學站在講台前當模特兒,引導學生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抓住這位學生的外貌、衣着、神情的特點進行觀察。初步掌握方法後,還讓學生聯繫觀察動、植物和其他方面的內容。

1.2為學生創設情境,積累寫作素材。我經常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結合不同的活動地點開展習作。如:組織學生外出遊覽,指導學生寫遊覽的文章;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時;指導學生寫《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等等。此外,我還注意把握時機,抓住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場景及時指導學生習作,積累材料。因為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學生身邊,所以學生寫起來感到親切,有話可説,變供材料為自找材料。

2重視説話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作文教學應該從説到寫,“説”是寫的基礎,只有“説”好了,才能寫得好。

2.1讓學生大膽地説。堂上設各種獎勵,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答對的獲“準確獎”;大聲回答的獲“聲音響亮獎”;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並能陳述理由的獲“勇敢獎”;平時少舉手,這堂課舉手多了,獲“進步獎”,目的是讓大家都開口説。這樣,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甚高。多製造機會讓學生大膽説話,如舉行朗誦比賽、故事會,讓人人都會有機會當眾説話。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的説話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2.2讓學生説規範的話。我們地處冀南方言區,學生平時説話,習作中經常出現方言。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將方言翻譯成普通話。例如:每次習作,我總會把出現的方言記下來,評講時念給大家聽,常常引得大家鬨堂大笑,然後,讓大家來一次口頭翻譯,學生印象非常深刻,另外,因受語言環境的影響,生活中很多常用的語言,學生不會用普通話來表達,生活中很多事情及現象學生不會用普通話來敍述,也就更不會在練習中運用規範的書面語言。因此,學生僅在堂上使用普通話還不夠,必須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話,使他們的詞彙更豐富,才會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於是,我要求學生課內、課外都要用普通話跟老師、同學交流,還在班裏成立了推普小組,推普小組的成員由外地來的同學組成,同學們平時説話遇到不會表達的可以請教老師,也可以請教推普小組的成員。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同學們的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習作中出現的方言減少了,使用的語言準確、豐富多了。

3重視對學生進行自改作文的指導

葉聖陶先生説過:“學生學會了修改,才可以‘受用終身’。”所以,我從四年級開始指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3.1集體評議。習作完成後,我先瀏覽一番,對全班作文有個大致的瞭解,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的修改意見。然後找兩篇文章(優等、中等各一篇),放在實物投影機上進行集體評議。先改“優”的一篇,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那些地方好?好在哪裏?哪些地方還不夠?不夠在哪裏?讓學生評議一番,再動筆修改。有了好的文章作示範,再改中等的一篇,學生很快就通過與優等的文章作對照比較,找出不足之處。如:內容不具體,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字詞句段的毛病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