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本科課堂教學效果的建議

來源:文萃谷 2.76W

本科教學是大學的立校之本,而課堂教學又是本科教學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創新,使大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無疑依託的是不斷更新的大學辦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其中課堂教學的理念與不斷創新的教學思想更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是一門學問,整個過程需要教師豐富的知識來鋪墊,更需要教師的熱情投入與理性思考。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活力、美與精彩。這些年來,社會上的浮躁、功利、造假、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等不良風氣不時侵害着大學校園的課堂教學,“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也影響着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步伐。片面追求學術成就,忽視人才培養質量,以及“育人為本”的理念漸漸被邊緣化等,使課堂教學中原有的精彩漸漸消失,教師的激情也在課堂教學中漸漸淡去,課堂教學缺乏創新,特色與亮點寥若晨星。這種狀況與當前大學教師隊伍不斷提升的學歷層次形成了明顯的不對稱,也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不對應。因此,如何加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堅守“育人為本”的理念,進一步提高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創建一流品質的本科教學,又成為當下教學之重要話題。

提高本科課堂教學效果的建議

一、課堂內容,支撐起課堂教學的效果

課堂內容是整堂課的生命,課堂教學的最終效果也主要靠內容來支撐。如果每位教師能把握好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且在每堂課上都能給予學生新的知識,毫無疑問,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要講好一堂課,除課前要完成大量的案頭工作,其包括:用心寫好教案,策劃板書的編排,做好課堂時間的分配等事項,還應針對重點、難點內容,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進行解析,力求講好講透。

這裏,引用對外語類的文科生講述微積分中的極限定理為例,闡述如何實現重點、難點的提取與突破,使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眾所周知,極限理論是整個微積分的基石,欲掌握微積分,首先要掌握極限概念,而極限理論又是最難理解的一個概念。為此,我們嘗試着首先從極限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談起, 介紹數學發展中的轉折點——笛卡爾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學與積分學也就應運而生了。到十九世紀初,微積分已發展成一門強大的學科,其內容豐富,應用也十分廣泛,但它的薄弱之處是缺乏嚴格的理論基礎。根據史料記載,整個十八世紀微積分的基礎是混亂的,

牛頓、萊布尼茲等數學大師也看到了這一點,但到他們離開人世之前依然未能解決這個問題。直到十九世紀,法國數學家柯西創建了極限理論才有了圓滿的結果。這項成果是微積分發展史上的精華,由此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得到嚴格的論述,微積分發展成現代數學最基礎、最龐大、應用最廣的數學學科。通過這段史料可以引導學生對極限概念的關注。

極限概念是一個與“無限接近”有關的概念,用形容詞“無限接近”來建立極限概念,從文學這一視角無疑是盡善盡美,並能激起文科學生詩一般的想象;然而從數學的角度來審視,這種描述明顯帶有直覺的模糊性,因為它沒有向人們揭示這是一個到什麼程度的“無限”?雖然説,直覺在數學的發展中扮演着充滿活力的積極角色,然而數學不能完全依賴於直覺,因而真正的極限定義還必須用數學語言作出定量描述。1821年,柯西提出的極限定義,把極限過程用兩個帶絕對值的不等式來描述,即:0<|x-x0|<d, d>0,(x≠x0)與 ,前者説明,當x與x0之間的距離| x-x0|足夠小時(但x≠x0),就有 ,(e為任意給定的正數,其小的程度沒有限制),此即為我們通常説的“e-d語言”。

我們就是用這樣的基本思路,把兩個“無限接近”的文學語言過渡到“e-d”的'數學語言,也即從文學語言產生的感性認識過渡到由數學語言表述的理性認識,引導着文科學生去理解與真正掌握這一概念,甚至還能促進他們去提升對“無限接近”的想象,最後達到正確的理解極限的精確定義。

事實上,“ — ”語言已使極限定理的描述達到了極致。通過課堂調查,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聽懂了這個概念的陳述,水到渠成,因此課堂效果十分明顯。像這樣的課就是大學生們期望的課。豐富的內容與精緻、精美的課堂語言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開拓他們不同於文科的思維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獲得美的享受。

開場白、課堂的主體內容以及最後的結語,構成了一堂課內容的整體框架。開場白與結束語,儘管只是兩三分鐘,但是否對其進行了精心設計,其效果也會有明顯差異。

《提高本科課堂教學效果的建議》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