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2.61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為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為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説,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為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説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不感興趣,還不如騰出時間學語文數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麼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上課偷寫作業。教師們佈置作業,學生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餘時間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着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説《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於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擇。

 三、教師的身教作用發揮不好。教學方法較單一,對學生缺乏深入瞭解情況,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説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説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把玩耍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

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經過幾年的執教實踐過程,我有很多心得體會,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學反思。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是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鑽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在我們使用的《品德與社會》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數課都是圖片比較多,文字量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每學期我們學校都開展公開課活動,上完課學校領導和同事都會及時給予點評指導,指出優缺點,在平時的教學中領導有空的時候也會深入班級聽課,及時把握我們教學動態,幫助我們儘快成長起來,這幾年學校也多次安排我們去其他學校聽精品課、參加培訓,這一系列的活動,給我們幫助很大,及時給我們指明瞭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大方向,幫助我們摸索出更好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使我們能更快的勝任工作。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也在課前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例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上或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學設計的道理、案例、必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況下進行豐富、取捨、轉換、替代,可以把知識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詞、最古老動人傳説典故、發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鮮的新聞資訊和時事、在身邊而常見卻視而不見的生活事例、讓人在笑聲中感悟的詼諧、幽默、恰當的比喻等等作為載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種教學資源能夠在一瞬間打動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震撼的效果,能夠一下子讓學生進入我願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參與課堂,融入課堂,達到教育優化的效果。

三、用心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老師,心中有學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僅把學生單純的看作一個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羣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慾望,我們成年人有的他們都有,與我們平等的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差距越大,老師想達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師要想真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要做到用心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用心去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在教學中,老師要帶着鼓勵,帶着微笑走向學生;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於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四、注重教學反思

我清晰的記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長給我們這些教師提出的一點希望就是“堅持寫教學反思”,一年來我一直堅持寫教學反思,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新課改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師,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來更加嚴峻的挑戰,為適應新課改的變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應該體現從教材走向生活。《發生在我家裏的事》這一課正是基於此的一種教學實踐。通過學習教材讓學生了解節儉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與作用,懂得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讓學生觀看《洗手》、《打包》兩段錄相。看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看法,並適時給予評價,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區分什麼樣的行為是節儉,什麼樣的行為是浪費。

二、聯繫實際,實話實説

先讓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的三個故事,聯繫實際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然後通過小記者採訪,讓學生髮現一些源於生活的節儉與浪費現象。

三、課前調查彙報

構建開放的課堂,課前讓學生到社會去調查,並把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整理。課上各小組採用照片、幻燈片、錄像、實物展示、小品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彙報。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節儉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年輕一代應該繼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導生活

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聯繫我國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與人口矛盾日漸突出等國情,使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節儉的意義,並且把這個傳統美德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將節儉轉化為自覺、持久的行為習慣。

通過本節課“從教材走向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所學對自己的意義:以節儉為榮,以揮霍為恥。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我多年從事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來。反思過去,有許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裏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通過學案式教學培訓,我認識到,應該緊跟形勢,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為此,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鑽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為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反思以往,很有必要,為此淺談點滴體會。

一、老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要倒給學生一懷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着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老師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老師也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但是,面對知識爆炸時代,老師所掌握的知識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

2、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老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我每上一節課後,都對自己本節課寫上那麼一兩句,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上課時學生的一句話我都很在意。“吾日三省吾身”我儘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還是能做到。特別注意學生的言行,説話較為恢諧,學生不反感,有時就是一個眼神,學生都很在意。幾乎每上一節課,只要有不如意時,會多寫一點,如果覺得這節課有興奮點也記下。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1)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2)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記得有一次,社會實踐時,要求學生走路,我一直與學生在一起。學校要求師生説普通話,我一直堅持説,有學生當第一次聽我説地方話時都覺得彆扭。當我有錯別字時,學生能立即幫助我改正。當我説普通話發音不準時,學生能及時指出。這些都是我這幾年的收穫。我每隔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建議,凡是學生提意見的我評作業時,寫一句“謝謝你給我提出這麼好的建議。”學生有什麼意見才會直接説。正因為我能正確對待我所範的錯,學生也深受影響。一次學生在課堂上違犯紀律了,當時我也不能準確知道是誰,但我説了一句,犯錯誤沒關係,只要承認錯誤並改正,我們大家都會原諒他的,説完,有同學站起來了。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不用我去一個個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尷尬。

4、老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為自己為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副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級的課時,因現在會考只作為等級,學生不太在乎,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覺得聽這課沒興趣,便抄寫英語筆記,當時我特生氣,將她的筆記本當着同學的面撕成兩半,頓時,教室很安靜,因為我一般情況是不會生氣的。繼續將內容上完,課後與學生談話瞭解她的想法,我給她道歉,“我不應該撕筆記本,畢竟你花了那麼多心血”。學生也承認了她的錯,後來我上課時,當着全班的面給學生道歉,有學生不理解,我解釋教師也有犯錯誤時。就這樣我迎得了學生的信任,於是學生有什麼心理話都與我説。請我為她們出主意。我尊重了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沒上課的學生對我都很親近。我在學校哪怕在累,只要與學生相處,煩惱就沒有了,學生只要看我臉色不好,都會説,教師別太累着了,多休息,保重身體。

5、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的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課時,兩位學生在座位上因一點小事吵起來。當時我也很生氣,臉沉下來,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學生都説,老師請別生氣,生氣會老的。我一聽,立即調節好情緒繼續上課,課後單獨找學生談話。事後我還對學生説謝謝。就這樣我與學生的關係相處融洽。也是我不斷反思的結果。

二、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為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徵博引,廣泛查閲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六、合作探究,拓展昇華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並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觀念,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小組成員的學習活動,它首先要制定一個小組學習目標,然後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對小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合作學習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對於合作學習,國外學者做過很多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國的弗徹斯等人進行了一項關於國小生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小組成員的構成結構和小組規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什麼影響。弗徹斯等人的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可簡要概括如下:第一,合作學習情形都明顯優於獨立作業情形。在對複雜作務的完成方面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的互動質量。第二,在異質二人小組中,複雜任務的學習可明顯地促進成績較差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三,在參與水平上,二人組成的小組明顯高於四人組成的小組,差生在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第四,不論哪種背景情況,差生的參與度都明顯低於其他成員,這意味着調動差生參與積極性是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方面。所謂“探究學習”是相對“接受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即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認識活動。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倡導探究學習。它具有以下特點:①學習目標的方向性更強。②具有較強的生活實踐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樣性。④更加重視學習過程的操作。概括起來講,在新課改倡導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要讓學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適度的探究。我們之所以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其理論依據是:1、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倡導一種“非指導教學”、“自由學習”、“自我指導的學習”等教學觀點。之後,美國心理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法、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理論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源於“以學生為本”,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意味着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和尊重學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2、學會學習的思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部影響巨大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這個報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這是向全世界教育機構發出的警告。隨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裏,把“學會求知”作為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對教學實踐而言,我們主要採用的是合作的學習方式,這裏應注意合作的必要性,有無必要合作;合作的有效性,能否解決問題;合作的組織性,幾個人為好,分工如何;合作的科學性,如何通過有效合作解決複雜、疑難問題。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小論文的形式出現,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吸引學生研究學習、生活中的有價值的問題,闡述意義價值,尋找形成原因,探究解決辦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快樂》一課,可以説是“百易其稿”,要上好一節課真非易事。這篇課文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內容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就因為太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會覺得司空見慣,對課文的內容無動於衷,不能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所以如何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主動去幫助他人,就成了這課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在執教《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快樂》一課後,積累了自己的幾點心得,下面簡單地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

一、聯繫生活中的“大愛”撥動學生的心絃

在授課時我舉了兩個例子,一是令世人哀痛的汶川地震,一是令世人為之驚喜的北京奧運。這兩件事可以説是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我抓住這兩件大事,緊緊聯繫課文,以助人的角度為切入點展開教學。當學生看到汶川地震的視頻中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助人場景時,有的學生流下了感動的眼淚。當學生看到在包括自己的無數人的幫助下,災區的孩子已重返課堂學習的温馨畫面時,學生由衷地體會到助人的快樂。當看到北京奧運會上辛勤忙碌而又快樂的志願者時,當聽到看到奧委會主席羅格稱讚自願者的話語時,當看到悉尼的“志願者林”時,學生體會到了助人是得到世人普遍為之稱頌的高尚行為。能讓自己更快樂、生活得更有意義。併發自肺腑地説出了“我長大了也要當志願者”的動人話語,讓人深深感到祖國後繼有人。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我重組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助人的快樂。併產生了要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的願望。

二、聯繫生活中的“小我”撥動學生的心絃

有了關於汶川地震中的“大愛”的鋪墊,學生的情緒已被很好地調動了起來,我適時引導學生去回顧生活中助人的事情,啟發學生用心體會從中獲得的快樂。“運動會上,我受傷了,是××扶着去醫務室。”“我的鄰居是一位獨居的老奶奶,我經常去和老奶奶説説話,給老奶奶解悶。”……課堂上是如此温馨、快樂,學生們進一步深深地體會到了幫助助人的快樂,及被別人幫助時從中獲得的快樂,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原來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助人還能讓社會美好。

三、創設體驗活動撥動學生的心絃

在導入新課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遺漏課題,讓學生幫着尋找。”在課堂上,我又設置了一個小遊戲:“給笑臉貼鼻子。”而遊戲者必須在全體同學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讓學生一次次地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從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中獲得的快樂。學生興趣盎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淡化完美,追求真實;淡化説教,追求無痕;淡化概念,追求情景;活化教材,追求深度;拓展教材探索空間;發掘教學個性內涵;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教學內容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多樣化;注重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建立寬容互動的師生關係,這就是品德課所追求的境界。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走近殘疾人》是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5課中的第一個內容。本課的設計意圖在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殘疾人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感受殘疾人面對困難時的那種頑強不屈的意志,激發學生尊重殘疾人、理解殘疾人,從而能夠願意主動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本節課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殘疾人,我設計了三個體驗活動,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將這三個活動逐一進行(也可分組——每個小組領取任務後,分別展開體驗,同時進行能夠節省時間,但是那樣的話很可能給孩子一種做遊戲的感覺,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在不自覺中使這節課變成了一堂生動有趣的遊戲課從而失去了我們設計這幾個環節的本來意義)。

在進行體驗殘疾疾人這一環節時,同學們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較順利。三個體驗活動中,我感覺讓學生體驗肢體有殘疾時學生的體會最深刻。因為前面兩個活動我採用的是請同學來體驗,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然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來完成的。而這次的活動,要求所有的同學都親自參加體驗,當他們用雙手將自己上衣的.拉鍊輕輕鬆鬆就拉開的時候,他們的臉上帶着得意的笑容。我問他們是什麼感覺的時候——“太簡單了”、“輕鬆極了”、“小意思”……這些詞脱口而出。但是當我讓他們將左手背到身後,只用右手將拉鍊再拉上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再去説上面説過的詞語了,只見他們有的用牙咬;有的一隻手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還有的同位之間在互相幫忙……等我再問他們感覺怎麼樣時,他們的回答變成了——“太難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們已經真正的感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體會他們在做某一件事情時,需要付出比我們常人多得多的努力,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

整堂課完成下來,我感覺同學們與老師的配合比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再做進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環節的銜接還不是那麼連貫,對於同學們回答完問題時的評價、藉助孩子們的回答及時補充、引導同學們思考問題等方面,自己説得還是過於多,應該再多給孩子們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一課。教材呈現的是兒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長的過程,旨在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經歷。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説應該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認,現在的獨生子女對家人的疼愛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數學生習慣了家人的疼愛,覺得這是應該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並懂得關心、體諒父母長輩,儘量少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少給他們添麻煩。並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這是個充滿親情的話題。按照教材所呈現的思路先感受後體驗,最後明理,這也是符合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的。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完成一項"護蛋“活動,至少保護雞蛋從早到晚安全和自己回家下一課在彙報自己”護蛋“的結果和感受體驗,最後總結明理。我把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父母長輩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的辛勞,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親情故事——親情再現。我想讓親情“從生活中來”,然後“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豐富教材,也想通過學生真實的親情故事引起心靈的碰撞,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使之成為一堂親情湧動的思品課。

通過學習體驗,活動參與,學生們都感受到了家人對自己的愛,並能用自己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效果還真的不錯。

當然教學中出現這樣那樣值得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我想這些不足將會在我下一課時中一定會引以為戒。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熠熠生輝。孩子們興趣盎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在學校生活中,同學之間的關係是最基本的關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國小階段要在一起學習、生活6年,可能是學習生涯中彼此在一起時間最長的階段。我們如何引導學生在幾年的學校生活中建立純潔的友誼,學會與人平等相處,尊重和理解不同性格、不同特點的同學,是學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怎樣幫助學生增進相互之間的瞭解是建立學校道德秩序的基礎,學校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如果一個人瞭解他人,就更容易重視他人並對他們有一種親近感。在學校中創設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相互瞭解、互相尊重、互相關心是非常重要的。

同學之間交往要誠實守信,引導學生做誠實守信的人是家長、老師和社會共同的希望。誠信問題也是近幾年來人們,引導學生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課主要從學生身邊的一些事例入手,讓同學們自己去判斷,去思考,老師啟發引導學生,以及通過一些正面的榜樣進行教育,使同學們懂得:和同學們相處要團結友愛,這樣的集體生活才會更加温暖,充滿快樂。而要想和同學搞好團結就要能夠做到關心和愛護同伴,同伴遇到困難要給予幫助。培養學生關心和愛護同伴的良好品質。

同學之間交往要誠實守信,引導學生做誠實守信的人是家長、老師和社會共同的希望。誠信問題也是近幾年來人們,通過講故事和列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引導學生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我體會到,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在學校裏比在家裏還要幸福得多,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讓他們在學校裏開開心心的學,快快樂樂的學。

現行品德與社會教材力求讓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讓學生在參與調查、訪問過程中發展認知和情感,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四點:

1、找準切入點。

2、抓好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抓好興趣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3、注重知識點。課程標準儘管對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仍然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學習目標。

4、挖掘出德育點。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品德與社會》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規範學生的行為。教師在組織以社會知識為主的課文學習時,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結合課程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品德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一封特別的來信》是粵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6課,主要通過一封信瞭解那位寫信的學生是怎樣走向犯罪道路的,進而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內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基本表現,學會明辨是非;認識自己並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與習慣。

黃老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主要通過談話引入→讀信知意→學法執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認錯改錯→警句長鳴→作業超市等八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老師從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壞習慣。最後老師以案例警示和一則震撼心扉的視頻,使學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能一環扣一環,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認錯改錯”作為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讓學生從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確它的危害性,讓學生剖析自己的壞習慣或不良行為,去矯正自己,達到提高思想認識,改正行為的效果。教師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強,學生學得認真,感情投入。課堂上,都能大膽地説、積極地議、清晰地辨,課堂學習氛圍濃厚。

俗話説“人無完人”,這節課也有一點小瑕疵。或許因為老師一時疏忽,板書時把“搶劫”的“劫”錯寫為“卻”字。有一位學生立即舉手指出老師的錯誤,老師可能因為慌亂,一時沒想起那個字怎麼寫吧,就説:“等會老師再去改。”過了好一會想起來了才改。我想:當時老師若一時想不起這個字,可以這樣説:“請你上來把這個字改過來,好嗎?”當學生改對後,就表揚他學習很認真,觀察真仔細等那就更好了!在課堂上,我們老師應多一點教學機智。

當然,瑕不掩瑜,這節課教學設計科學巧妙,教師課堂上循循善誘,學生學得認真深入,教學效果很好,是一節優秀的國小思品課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為了能比較細緻地描繪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使其具有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兒童的觀念,本文以課堂敍事的形式,呈現教學案例。

一、案例實施環境

“遊遍天下,不及塘棲廊下。”“商賈齊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塘棲之寶地也……”“塘棲之水鄉情韻以古橋、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故事。”但時過境遷,往日的舊跡已萍蹤難覓。廣濟橋、七環連橋、小橋流水已是陳年舊跡,美人靠,牌樓,廊坊也已成為歷史的遲暮,茶餘飯後的聊資。水鄉的遺韻也只能在點點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現,家鄉的記憶也在韶華遺逝中漸漸模散了。)

《品德與社會》課中,與孩子們談及塘棲的種種好處,也似乎顯得蒼白無力,孩子們雖身處此地卻無從談及,更不用説為家鄉而自豪之類的話,這一節“家鄉真美麗”的課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場。孩子們的議論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對同桌説:“塘棲和別的地方沒什麼不同啊!”馮穌則乾脆説:“還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鳴陽似乎懂得很多:“我去過同裏、烏鎮,那裏才叫水鄉呢,到處是老房子,石板橋……”“還説是花果之地,魚米之鄉呢?什麼都沒有啊……”面對這些言論,我能説什麼呢?

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可觀可感的層面,認識較為膚淺和片面,對上面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棲有如此之美,現在大不一樣。”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能否認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讓兒童在與課程文本對話之外,與生活進行對話,與社會進行對話。使兒童對生活所知所感與文本互融共通。實現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案例過程實錄(敍述整理)

又一節《品德與社會》課,我為了實施這一尋訪計劃作了精心佈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塘棲的特產、塘棲的建築、塘棲的名人、塘棲的歷史四個板塊,要求通過詢問、調查、訪談、查閲書籍和史料、上網等方法、途徑,全面查找塘棲的風土人情。

孩子們聽了都忙活開了,有的定時間,有的約地點。

一週後,我們組織學生對調查情況進行了彙報,還沒走進教室,就見孩子們三五成羣地圍在一起高聲談論着什麼,還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為上課準備物品。教室裏亂亂的,每一個人好像都很忙。見我走進教室,平時寡言少語的朱亞微一站在門口對我笑眯眯的,尤顯得可愛。大家都朝我圍過來,七嘴八舌,七手八腳亂起來。看到這個情景,我知道這節課肯定有戲了,我示意他們坐下來,上課鈴聲接隨而至。還沒等我師生問好,小莫里就站了起來,這節課看來只能在匆匆忙忙中開始了,她臉上似乎很興奮,一改上節課沮喪的表情,只見她打開一本藍封面的筆記本,説:“我們組,八位同學調查的任務是‘塘棲的特產’,我們問了我媽媽中學裏的一位地理老師,他告訴我們,塘棲的特產其實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薺、桔子、超山的楊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組的範嘉其,樓肖航根據介紹忙着傳遞圖片和實物樣本,一邊還指手畫腳起來,看來挺有默契。莫里繼續介紹:“水產品有丁山河的鰱魚、黑魚、扁魚、鯽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她一路説着,一路比劃着,顯得很興奮。“什麼是……是‘青魚’啊?”突然,一個怯怯的聲音傳來。我接過他的話:“青魚,又叫烏青魚,和草魚、鰱魚、鱅魚(包頭魚)稱四大家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養殖面積廣,產量多,製成的青魚乾、青魚片袋包裝暢銷全國各地,十分有名……”沒等我説完,同組的楊洋就大聲叫起來:“對!對!”顯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過我的話茬説:“我的家鄉在東塘,聽我爸説,青魚最珍貴的地方在魚尾,肉嫩鮮活,魚尾還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這老風濕,經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聲中,欣然坐下。他們組剩下的陸斌,金鳴陽等介紹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楊梅的特點,其中,塘南的枇杷還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還沒等幾個小傢伙説完,同組的仲易已把手舉得很高,沒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來介紹起他的成果來了,朱亞微也樂滋滋地跑上來,為他當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説:“我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小吃,我的內容是我奶奶講給我聽的,我奶奶説,塘棲有四大風味小吃?刺毛肉元、細沙羊尾、豬油八寶飯、鍋巴湯……這些小吃在聖盪漾菜場都買的到,我們組已經調查過了,還問了賣的人怎麼做的呢!”朱亞微這平時一聲不吭的傢伙,今天卻一反常態,異常興奮,四大風味小吃圖片的展示一個不錯,還逗得大家個個喜笑顏開。他的表現贏得了大家一致歡呼,他更賣勁了,把拿圖片的手舉得更高了。這幾種平常大家見慣,吃慣的小吃,今天卻變得神乎其神,特別那細沙羊尾,匯得真讓人垂涎欲滴,掌聲又開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聲中,仲易和朱亞微同時向大家敬了個隊禮,心滿意足地走下講台。忽然他倆又折回身向我跑來,手裏多了兩個盤子,原來這幾個機靈鬼不僅拍了照,還帶來了實物──細沙羊尾,刺毛肉元,説是給我品嚐,看來還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雙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卻了,僧多飯少啊!

沈志煒似乎很有紳士風度,等大家鬧完了,才慢條斯理地站起來,開始他們的發現:“我們組調查的是‘塘棲的建築’,我們八個人花了好幾天時間找《塘棲鎮志》,終於在一位老爺爺家裏找到了,從‘塘棲鎮志’上,我們知道了塘棲從公元前602年前後開始建鎮,始為塘西鎮,屬錢塘縣;隋朝開始改名為‘塘棲鎮’,距今有1500多年曆史了。塘棲的建築與安徽的建築相似,依水而建,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民國初年,塘棲就有七十二條半弄堂,遊塘棲一圈,雨天不用打傘。河邊建有美人靠,供遊人休息,觀賞,塘棲最大建築羣為勞家別院和汪家裏弄,其中勞家當年富可敵國,為塘棲首富……”他一邊介紹一邊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應俱全。他像一個歷史學家娓娓道來,這些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奇聞”引得孩子們交頭接耳,嘖嘖稱奇。沈志煒接着説:“由於舊城沒造,大多古代建築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橋剩餘幾間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時間去看一下。市新街還遺留着“子孝女貞”牌坊,聽我爸爸説,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層,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觀……”幾個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聲附和起來:“是的是的,我經常在那裏玩,有很多老房子,原來那是我們家鄉的寶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經他一提醒,孩子們忙開了:

“原來這些就是我們家鄉的特色啊!”

“我們家河邊有一些石頭圍成的河岸,也是寶啊!哈哈!”

“我們八字橋邊的木頭椅子,原來叫美人靠,真有哪個美人靠過嗎?前幾天爸爸還想把它砍了發煤爐呢,原來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説説了,讓他不要砍!”

“那可破壞文物啊!要被抓起來的!!!”

“牌坊幹什麼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們水北小區還有一塊碑呢,我爺爺説,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寫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這算什麼,我媽媽説在塘棲一中裏有一個水南娘娘墳,據説是宋朝小康王落難時為一個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來孩子們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開竅。

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沈韻雯開始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代表自己的組向大家介紹起“塘棲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們組八位同學,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名人,我們資料來源是網上。”説完,她熟練地把軟盤插入計算機,操作起鼠標來,第一個出現的是吳昌碩,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紹,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內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們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當我準備讓徐小云組彙報時,計越凡舉起了他很難得的手,我示意他來説説,他卻朝着沈志煒,大聲地説:“我來糾正一下沈韻文同學的錯誤,吳昌碩不是塘棲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爺爺的爺爺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經常喝酒,我爺爺告訴我,吳昌碩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腳下。”他言語中帶着幾許驕傲和滿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卻又轉向大家,大聲地嚷起來:“我家還有吳昌碩爺爺的畫呢?很值錢的。我爺爺説,這是吳爺爺送給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鎮家之寶’。”天機一泄露,講台下一片譁然,顯然計越凡最喜歡這種轟動的效果,在大家的驚羨聲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裏開始亂起來,藉資料看的,相約放學後去親眼目睹的,討論的不一而足。連我班裏最沒心思聽課的謝斌也有興趣和同學約好去看一下沈志偉介紹的牌坊。比起上節課的死氣沉沉,大家顯然興奮了許多。

通過這堂課,他們知道了很多。他們瞭解了塘棲,找到了塘棲的特色,作為一個塘棲人而感到由衷的驕傲,這正是我想達到的效果,並且我達到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時,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説,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信息,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為,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説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為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着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複習舊知導入本課,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實感受認識到中國的交通發展迅猛給生活帶來方便,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了解大意,並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資料,讓學生看到了交通給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2)我運用本學校校門口“接送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實例,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説。

(3)在教育學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時,我展示了國小生在馬路中間踢球造成車禍、不滿12週歲上路騎車違反交通規則的課件,用貼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4)在談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時,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樣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讓學生進一步真實地感受到新能源帶給我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着力輕鬆。

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説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着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1)在這堂課中,交通事故作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交談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規則,樂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

(2)教師採用詼諧的語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找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污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為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為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數據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説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説説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為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為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教給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關鍵。如何讓學生好學、樂學、主動學習,是老師的任務。在課堂上,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激發他們的好勝心。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網絡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方便,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優點,然後轉換話題,通過具體事例來了解網絡對我們青少年的危害,讓學生小組討論,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最後昇華感情,小組合作,完成網絡公約的制定,使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網絡陷阱,合理利用網絡,讓網絡能夠造福於人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個“線”的作用,把學生蒐集到的資料串起來,並讓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把資料內容上升到思想上來,從思想上認識到網絡的危害,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合理利用網絡,做到健康上網。

在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思想很靈活,有的問題也許教學過程中沒有涉及到,但是學生提了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能力,使得學生圍繞本課進行思考討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