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精選18篇)

來源:文萃谷 2.43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精選1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精選18篇)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

一、教學內容生動有趣

國小生天性活潑可愛,翻開我們的國小教材就會發現,國小數學課本教材與其它學科教材有着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充滿童趣,並與學生的生活是一體的。我們打開數學課本,就如同在看童話故事,一幅幅色彩豔麗的畫面映入視野,一個個學生喜歡的小動物、一處處學生喜歡的遊樂場所,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到色彩斑斕並令人神往的數學世界。比如,數學所展示出來的美,它不是“人為的”,通過虛構而得到的美,而是一種科學美、智慧美、和諧美和自然美,是由其自身的完美結構所決定並綻放出來的。

如,數量關係的和諧美,數學定律的自然美,幾何圖形的精緻美,數學應用的智慧美,等等,它帶給學生的還是一種本真的、質樸的、向善的和生動的美。數學知識的生動有趣還在於它的簡潔性。簡潔性是數學中最令人折服的特徵之一,國小數學中簡潔性的特質隨處可見。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阿拉伯數字,僅用0~9十個符號就可標記出任意一個自然數;用+、-、×、÷四個符號,就能表示出數量之間的基本關係,並可進行運算;“九九乘法口訣”語言的精煉,形式的整齊,語音的美韻,令全世界人們叫絕。

二、學科精神以人為本

數學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結晶,我們的數學學科不是冷酷無情的,相反,它飽含着人文光采。數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引領學生感悟“數學之外”的這些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上進精神。數學學科是一門求真的學科,研究對象具有穩定性、確定性,研究的方法要符合邏輯性。

因此這種學科特點也造就了數學人文精神,遷移到數學教育中就應要求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要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這與學生個人基本品格的形成是相通的。例如,教學中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圓周率的發展史,使學生了解從《周髀算經》記載的“週三經一”,到漢朝張衡提出3.1623,再到南北朝時期祖沖之算出約為3.14159261,以及現代人藉助電子計算機可以算出圓周率精確到任意位數的值。通過這種學習,使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是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歷程,它需要歷代數學家的艱辛努力。科學家的這種研究既反映了他們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也反映了他們對數學積極投入的精神。數學發展歷程中少不了科學家為此作出的奉獻。

用數學思想指導教學

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自主參與

素質教育觀念的主要標誌之一,是強調給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是給學生一個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着眼於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和諧發展。可以説,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或與同伴一起參與完成活動的目標,是衡量一節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內容時,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使之形成渴望學習的內部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思想是教學設計指導思想。教學設計是構思學生認識數學、建立概念的教學活動過程。它不僅是對歷史上數學發展的濃縮或再現數學家的思維活動過程,而且還是滲透數學思想,實現再創造的過程。如何使學生學得主動,教師教得輕鬆,以及教與學的彼此滲透、融合,這些只能依靠數學思想作指導。深刻的思想,產生智慧熠爍的創新設計,引發波瀾起伏的思維活動;膚淺的理解,只能是隨意的、簡單的認識過程。

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索成為可能,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動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並精選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材料,以活動的、開放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2

一、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

二、重視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新課標中的教學目標,是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能夠按照自己的特點得到儘可能的發揮,以獲取新的知識,因為學生的大部分創新都是通過發散思維獲得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標,改進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表現機會、多一些創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會。在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自身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等積極因素,去感染、帶動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教師不能把學生視為容納知識的容器,而是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的奧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每個時機,對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發現都予以肯定、激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的職責將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精神。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可以這樣下評語:“這幾天我們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誰誰同學通過努力,能收集、記錄、整理各種數據,在這方面是班裏最好的。但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希繼續努力。等級評定,優。”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3

摘要:目前,隨着我國新課改教育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國小數學教學的模式與教學方法,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探究,也逐漸成為國小數學教師關注的主要教學問題。在開展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何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的進行學習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對於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非常重要。本文將簡要分析,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方面的相關內容,旨在進一步促進國小數學教學活動順利的開展下去。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有效情境;創設與利用

當前,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發展中,對國小數學教師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數學教師必須及時的進行角色的轉變,才能全面、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與利用,不但可以緩解國小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緊張情緒,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之可以更加全面的學習數學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基礎的前提下,有效的進行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活動。

一、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的重要意義

現今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國小數學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有效的開展國小數學教學活動,創設的情境必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教學情境的理解力與接受力都有所不同。有效的情境創設與利用,需要數學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年齡及學習心理特點,才能有效的進行教學活動。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發揮完善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積極的探究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方法,對於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

在國小數學教學活動中,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積極的探究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通常情況下,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主要包括: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操作情境;在數學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在數學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在數學課堂整個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問題情境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可以通過創設懸念情境、創設生活情境、創設衝突式情境等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使學生在關注學習情境的同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環節學生的學習壓力,促使學生可以在相對輕鬆的氛圍中,學會數學課程中的相關概念與原理知識。因此,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問題情境,是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二)在新知然就中,創設操作情境

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操作情境,是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的基本內容之一。在開展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操作情境,需要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時間活動中,參與教師佈置的實踐活動,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動探究活動,提高數學知識運用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操作情境,可有效的促進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在數學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在數學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也是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之一。在數學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主要是指數學教師通過傳創設實踐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的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因此,在數學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對於順利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四)在數學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研究中發現,在數學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有利於數學教師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緊迫感,促使學生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積極的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及原理,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及知識的運用能力。

(五)在數學課堂整個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如何在數學課堂整個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也是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策略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數學課堂整個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改善師生之間相對緊張的關係,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情境中,也極易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並不斷的努力學習數學知識。因此,為了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有效性,數學教師應積極的探究如何在在數學課堂整個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並將其作為一種教學哦策略,有計劃的實施教學方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進程有序推進的過程中,積極的開展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的相關活動,對於實現國小數學教學的質量提高,以及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小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合理、有效的設計課堂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及平台,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活動中,重視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薛小平.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J].新課程導學,2013,(16).

[2]齊洪臻.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75).

[3]王豔.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0).

[4]宋平.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J].少兒科學週刊(教學版),2014,(07).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4

摘要:體驗式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只有學生親身體驗了,才能真正體會知識內在的魅力,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生感悟,思考的過程,是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穫快樂和自信心。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國小數學;樂趣

學生的學習應該是積極主動的,並且是是一個富有樂趣的過程。在國小數學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現實,讓學生在親身體驗數學的過程中收穫知識,只有這樣,國小數學課堂才能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國小生才能對複雜的數學計算提起興趣,保持那一份熱情。從而讓學生真正獲得生命力的數學知識,深刻體會到數學的巨大價值和無窮魅力。

1、在快樂中體驗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了興趣,學生才有了學習新知識,探索新知識的動力。而學生只有自己親身參與體驗才能真正產生對數學的興趣,所以我們應設計情景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情景互動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在國小課堂中,採用科學合理的情景教學模式,可以極大的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壓力大的時候,進行大腦的休息,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佔主體地位的優勢,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誼,教師不再是所謂的“長者”,而是一起學習,一起遊戲的知心朋友。所以,國小數學的課堂應積極轉變陳舊的教學思想,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過度到採用新型的情景互動形式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的遊戲、競賽,並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其中並體驗數學的魅力,從而在收穫快樂的基礎上收穫知識。在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小組競賽讓學生體驗真正的數學。首先教師要先準備好競賽的題目,並將規則制定好,其次教師要公平監督,讓競賽得以有序地進行,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作總結,親身體驗總結,並對數學知識進一步掌握。再例如當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情景,3只猴子分8桃子,最後結果卻是3只猴子打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計算髮現,每隻猴子分3只桃子,不夠分,每隻猴子分2只桃子,分不完,所以猴子會打起來。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入被3整除的數的概念。之後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有多少隻桃子猴子才不會打起來,學生思考過後會回答:9只,12只……這也就是能被3整除的數了。在教師設置的情景或者競賽中,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從而更高效率地學習。

2、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

課堂的交流必不可少,交流互動可以讓課堂氛圍更融洽,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從而真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當然課堂的交流互動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授過程中多多創新方法,為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改變以往自己為課堂主體的框架,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無論它們是否正確。例如,在討論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時,學生對老師的答案產生了異議,此時老師應該耐心的聽學生完整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很不可理喻,而後老師應該委婉的從側面引導學生,將學生帶到解答問題的正確思路上來。此時,教師不再是講述者,而是傾聽者。學生也從曾經的被動變成如今的主動,他們學習了新知識,二者互動的堪稱完美。毋庸置疑,肢體語言在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直接受到它的影響。分組合作討論,使得在小範圍內,每個學生都能進行數學體驗,而且每個學生的想法得到展現,得到肯定的過程無疑為他們樹立了自信。例如在進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的知識講解過程,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拿出提前準備的12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進行拼接,看一看每個小組能拼成幾種長方形,這些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又是多少,並對最後結果進行記錄,之後小組內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如在講授年月日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講授完結時,讓學生同桌之間動手製作日曆,製作日曆的過程便是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也是同學之間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過程,更是一起掌握知識的過程。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新知,而且還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學習

俗話説“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數學課堂只是教師一味地為學生解答問題,講解問題,學生完全體驗不到數學的內在魅力,而學生學習到的只是解一道題的方法,而非一類題的方法。所以,在國小數學的教授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多多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學習,而不是知識灌輸。自主學習是學生在熱愛數學,喜歡數學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進度,自己對數學進行預習,複習等一系列的自主學習過程,也是學生主動體驗數學的過程。而且數學不是憑藉記憶力就能學好的,它需要學生有邏輯性,有抽象思維並進行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提升課堂的效率。而數學是需要學生自主思考,自己掌握的,所以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自主體驗學習。例如,學習簡單的四則運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數一數自己的家中有多少人,自己家人數比同學家人數多多少或者少多少人,假如自己家有4個人,同學家有7個人,那麼自己家便比同學家少3人。國小生天生愛動愛交流,所以這個計算對國小生來説非常非常有吸引力,從而他們在不斷地親身參與並體驗計算練習的過程中,計算準確率不斷提升,這也證明了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識。數學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及科學性,而且它也包含了很多複雜的計算,而國小生的思維能力並沒有那麼高,所以學習過程中的希望學到的知識與真正學到的知識的落差容易讓國小生喪失了對數學的興趣。此時教師需要發揮其本該有的作用,建立學生對數學的自信。而體驗式教學恰好滿足這一點,教師通過設計不同的做法,讓學生每節課都能真正體驗數學內在的魅力,收穫知識,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收穫自信和各種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文斌.淺談在國小數學體驗式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數學的思維能力及提升其數學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11(1):56-58.

[2]陶志俠.國小數學體驗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上旬,2014(1):46-52.

[3]黃麗環.國小數學體驗式教學的幾點策略[J].新課程國小,2015,2(1):56-58.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5

摘要:新課標改革之後,要求教師上課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就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體驗式學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介紹什麼是體驗式學習及體驗式學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數學教學;應用效果

隨着新課標在全日制教育中的逐步實施,教師日漸認識到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學校教師和教育領導一致認為體驗式學習對學生主動學習有很大幫助,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信地學習,學習興趣被激發。體驗式學習一方面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能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教學方式正是新課標的要求,是現代教育中值得學習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

1、什麼是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主要是在教師授課的時候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憑藉自己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通過參加實踐活動的方式將教師在課堂上教的知識點反覆鞏固練習,每位學生得出自己的總結和反思。體驗式學習有四個特點:第一情境性,雖然國小數學理論知識很少,但是知識點比較難,教師教學的時候應當注重創設情境,一個豐富和真實的情境能夠有好的預期結果。學生在豐富真實的情境中進行體驗式學習,會留下深刻印象,有助於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點。第二親歷性,學生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全程參與,是體驗式教學的前提條件。學習理論之後,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三實踐性,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主動參與其中,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第四情感性,傳統學習重視的是教師的傳道授業,學生被動接受,體驗式學習重視的是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感情培養,尊重學生情感表達。

2、體驗式學習在國小教學中的應用

2.1情境教學中的應用

國小生由於年齡較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外界一點動靜都會引起國小生的注意,上課很難注意力集中,國小數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書本上知識點比較繁雜,理論知識比較枯燥無味,國小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國小生由於年齡太小,思維能力不強,遇到難題容易退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對學習的知識點不能很好地掌握。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通過創建學習情境,如給學生錢讓學生去商店買文具,通過買文具的數量和價格學習簡單的加減乘除,這樣國小生比較容易接受,在實踐中提高積極性。

2.2探究教學中的應用

隨着新課標的深入,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當前教學重要內容,國小教材隨之發上變化,在探究性教學中應用到體驗式學習。學習完每一章基本理論知識後,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國小生分成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對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主動分析,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有一道探究問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固定一個被減數,然後使用十幾減這個被減數,小組學生計算答案並分析總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處於主動狀態,學生在計算的時候不停思考、驗證、探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

2.3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不斷進行行動是思維不斷髮展的前提,是實踐經驗的結果,也就是説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實踐進行鞏固和完善,因此,要加強國小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實踐,在實踐中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例如學習圓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可以自己畫一個圓,然後剪切下來進行摺疊,在摺疊實踐中認識到圓的半徑、直徑、圓的周長,在這種實踐教學中,學生能迅速掌握學習的知識,同時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

3、結語

體驗式學習在國小數學中的應用很有成效,體驗式學習是一種重視實踐,將教師教學與學生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加深學習印象,便於記住課本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項仲萍.體驗式學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42.

[2]劉芳.淺談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J].少兒科學週刊(教育版),2014(4):206.

[3]曾豔妮,陳蘭,邢婧,等.“體驗式學習”理論下的“數學思想與應用”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185-186,194.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6

【摘要】隨着新課改的不斷髮展,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當前課改的大背景下最有實踐意義的一種數學教學方法。在傳統數學教育枯燥乏味的情況下,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不僅有多種數學教學方式,還對國小生思維的培養有積極作用。隨着素質教育的普及,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得到越來越多國小教師和學校的關注。

【關鍵詞】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國小數學教學;運用文先對當前的國小數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再提出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及。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不僅打破了傳統數學教學的呆板性,還拓展了國小生的思維。本文重點介紹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的與優勢,通過舉例子的方法説明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式,最後闡述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給國小生學習帶來的影響。

一、當前數學教學現狀和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

(一)當前數學教學現狀

數學是國小生在學習上最難理解的一門學科。很多國小教師選擇佈置大量的作業題讓國小生學習數學。用種方式學習數學不僅很枯燥呆板,減少國小生課外活動的時間,大量的數學作業也會限制國小生的思維,甚至使國小生失去興趣。大多數國小教師在數學教學的時候,注重國小生對加減乘除等的使用。在解答運用題的時候,很多國小教師會選擇將運用題的條件和問題進行説明後給出數學公式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不僅不利於國小生對數學的學習,更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

(二)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的

在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中,國小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是以國小生為主體,採用多種方式調動國小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指導國小生獨立思考並得出結論的一種數學教學方法。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以國小教師講解為主、國小生被動接受的數學教學方式。國小生在理解學習內容的情況下,才能將所學的內容進行運用,數學教學質量才能提高。

二、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數學的內容雖然較為複雜和枯燥,但是使用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會使數學課充滿樂趣。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可採用遊戲化數學、數學故事、翻轉課堂、交互式電子白板、導學式、電子書包等多種方式。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時候,國小教師可教國小生辨認國小生所買文具中的三角尺,教國小生拼三角尺並沿三角尺的邊沿畫直線和圖形。啟發式教學在國小數學中的運用,可大量地使用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實現新課改的目標。啟發式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的運用過程中,也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如果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啟發式教學上而沒有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會耽誤國小生接下來的學習,國小教師可以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

三、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對國小生的影響及其優勢

(一)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數學教學不僅不利於國小生理解數學內容,還使得國小生在以後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逐漸失去興趣。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可以根據國小生所具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採用提問的方式,情景創設的方法,遊戲互動等多種方式對國小生進行數學教學。例如,某節課上國小教師提出一個遊戲。遊戲內容是國小教師站在中間,國小生圍成一個圈,手拉手圍着國小教師向右轉,當國小教師説出數字“3”的時候,需要有三名同學牽手,牽手的人數超過3則犯規,國小教師可進行簡單處罰,牽手的人數不足3,則不需進行處罰。國小生立即對這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全班的國小生都主動參加。

(二)引導國小生主動思考並對教師進行提問

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以國小生為主體,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國小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學的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便於國小生理解。在國小生主動思考數學教學內容時,國小教師鼓勵國小生對自己進行提問,能幫助國小生學習數學內容。國小生能夠勇敢地向國小教師提問,這在國小生未來的學習中也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某節課上,國小教師説到同學們早上來上學的時候有沒有坐公交車的?如果公交車停車的時候,車上原來有4個人,後來又上來了6個人,公交車到了下一站的時候,又上來了3個人下去了2個人,請問同學們,這個時候公交車上有多少人?這個問題不僅貼近國小生的生活,也注重培養國小生對身邊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的積極性。

(三)發散國小生的思維

傳統數學教學不僅教學形式呆板,還固定了國小生的思維,傳統數學教學中繁重的作業,加重國小生的煩惱的同時,也將國小生的思維限制了。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中,國小教師可運用數學教學道具,例如正方體,粉筆等,不僅幫助國小生理解和學習,也發散國小生的思維。例如,國小教師講到這樣一個例子。樹上有10只鳥,獵人用槍打死了1只,請問還剩多少隻鳥。這時就會有國小生回答0和9。國小教師對回答的國小生進行表揚,並告訴國小生按理説10減1等於9,但是獵人的槍聲把小鳥驚飛了。9雖然不是正確的答案,但是這道題卻可讓國小生的思維發散。

結語

如何提高本班本學校的數學教學水平是每個國小教師和學校都頭疼的問題。如若在教育方式上,學校鼓勵國小教師採用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國小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注意使用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這不僅能發散國小生的思維,也能讓國小生對當前乃至於以後的數學學習都充滿興趣。

【參考文獻】

[1]單燕紅.遊戲化數學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

[2]劉玉成,閔凡餘.淺析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

[3]李輝.啟發式數學教學方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學.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7

摘要:近些年來,數學建模思想在國小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因為這種教學的形式不僅僅能夠幫助我們的學生去感知事物的表面現象也可以讓他們去探究知識的根本並準確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在國小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可以應用數學建模的思想來輔助教學。今天我們就建模思想在國小數學中的應用條件和意義做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我們國小數學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建模思想;國小數學;應用

一、什麼是數學建模

既然説數學建模在國小數學中的應用,那麼什麼是數學建模呢?它指的是通過用數學的思維來進行計算,並用計算的結果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且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二、建模思想在國小數學中的應用條件

建模的思想要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得以應用,應該需要哪些條件呢?

(一)創建教學的情境,理論聯繫實際

要想給學生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首先我們的教學要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眾所周知,數學的思想本來就是從我們的具體生活實際中提煉出來的,數學起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多與生活的實際進行關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體驗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舉例而言:在平均數的概念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進行一個統計,然後計算出總和,再除以人數得出平均數,平均身高為1.31,平均體重為30KG,那麼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我們的學生去進行思考“咱們班的平均身高是1.31米,那是每個學生都是1.31米麼,平均體重是30KG,那麼每個學生都是30KG麼”,學生們肯定會進行否定,那麼咱們班的平均身高1.31米説明什麼呢?説明有的人是高於這個數,有的人低於這個數,他們的平均數就是1.31。在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定了解之後,教師再趁熱打鐵,咱們學校教師的平均工資是2800塊,那是所有的教師都是2800塊麼?這個2800代表的是什麼呢?是平均的工資水平。這種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們在具體生活的情境中對知識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也讓他們知道在對總體數據進行統計的時候“平均數”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積極地引導學生去構建數學的模型

在我們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公式和定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不帶領學生去進行探究,而是讓學生去進行死記硬背,這種形式的教學對於構建數學模型是不利的,那麼教師應該怎麼去積極地引導學生構建數學的模型呢?首先,在學習一些定理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去積極地進行探究,這條定理是怎麼得來的,在帶領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舉例而言:學生們都已經學習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那麼圓柱體的表面積怎麼計算呢?學生們肯定會説還是把幾個面的面積進行加和啊,也就是兩個底面加上一個側面的面積,兩個底面是園,面積好算,側面的面積怎麼算呢?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果把側面展開側面就是一個矩形,它的寬是多少,它的長又是多少,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探索,最終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反覆進行了探究、討論、驗證、計算,這不就是在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建模思想麼。

(三)引導學生使用嚴格的語言去進行描述

國小階段的學生往往説話沒有邏輯,在説着A現象的時候會突然轉到B現象,中間沒有過渡,也沒有依據,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師就需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在進行語言描述的時候有一個嚴密的邏輯和推斷過程,例如:小明同學有10塊錢,小紅同學有8塊錢,因為他們擁有的總金額是18塊錢,一共是兩個人,所以可以得到他們的平均金額為18/2=9。這就是依據有着邏輯的語言,有數據的初始狀態和計算過程,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運用這樣的形式去進行描述,這樣數學建模思想才會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逐步佔據主導地位。

三、數學建模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對於我們的學生有着很大的幫助:首先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探究去感受到了知識的起源,自然記憶起來比教師灌輸給自己的那些知識要更加牢固,數學的成績自然也就突飛猛進;其次,幫助學生解決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在以前的時候學生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很難想到用數學的思維去進行解決,例如“一個圓柱形的水桶可以容下多少水”這樣的問題,以前學生們都會想到拿着水桶稱一下重然後再盛滿水稱一下重,這種形式比較繁瑣而且一旦水灑出來一點就導致了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之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先計算一下水桶的體積,它的體積不也就是能夠裝下的水的體積麼,幫助學生切實解決了生活中的難題。

總述在國小教學中,數學建模思想不是學生通過一朝一夕學習就能獲得並進行應用的,這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不斷努力,去找出最好的方法來教學,從而使我們的數學知識真的與實際緊密聯繫起來。

參考文獻:

[1]孫丹.淺談國小數學中滲透建模思想的策略與意義.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1(11)

[2]陳立華.建模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吉林教育:綜合,2012(4Z)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8

隨着我國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小數學學科的教學工作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如今我國國小數學教師將生活情境運用在教學工作中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有所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境的運用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更好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成績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數學學科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因此國小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將生活情境運用於教學工作中,從而讓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基於以上內容,教師需要將教學工作和生活建立更多聯繫,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生便可以對抽象數學知識進行更好地理解,而教師通過生活情境的運用可以對學生創新及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下面我將就運用方面教學工作進行分析。

一、將生活情境運用於例題教學

國小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通常會通過例題向學生講授知識點,基於以上情況,我國國小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到例題中,從而使學生對例題題意更容易理解,並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習得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對“比一比”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將全部的學生進行分組,並讓每組的學生按照身高順序進行排隊。通過這種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教師可以將知識的內容更好地進行表述;再例如,教師在對“認識物體和圖形”進行講解時,可以事先準備正方體、長方體、球以及圓柱體形狀的多種商品,然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後,讓學生扮演店員及顧客等角色,教師為學生下達命令。比如,教師要求學生購買球類商品,學生便去挑選皮球、籃球等商品,教師要求學生購買圓柱體類商品,學生便可以去挑選鉛筆等圓柱物體。教師運用“購買商品”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學生對各類物體圖形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有更多認識,充分調動學生對國小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運用生活情境,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建立聯繫及在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二、將生活情境運用於國小數學導入教學

若想使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做好教學的導入,基於以上要求,我國國小教師已經將生活情境運用於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中,從而使學生將更多注意力集中於數學課堂,提高課堂效率。通常情況下,教師將生活情境運用到教學的導入環節,學生便可以在教學工作伊始便對本節課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產生探究的興趣,並對知識產生更多熟悉和親切感。第一印象對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同樣重要,而教師通過生活情境的融入來導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便會扭轉對數學知識枯燥乏味的認識,從而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產生更多興趣。例如,教師對“分數的初步認識”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將生活中“過生日切蛋糕”的情境向學生進行展示,教師請四位學生來到講台,讓學生把蛋糕進行切分,學生不知該如何切才比較公平,這時教師沿着蛋糕(圓形的)的兩個垂直對稱軸將其平均的分成四份分給學生。通過此類生活情境,教師便可以對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更好導入,學生可以對數學知識點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在課堂開始時便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將生活情境運用於數學思維的培養教學

很多時候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應將方法教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可以將教授的內容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基於此,國小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對學生數學思維方面的培養工作產生足夠重視,從而實現新時期自主學習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思維教學及方法教學工作中,從而使學生可以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更好地解決學習及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教師為學生布置題目:如何將本班的40名學生分成8組?每個小組由幾人組成?教師在對此類問題進行講解時,學生往往無法對教師講解的內容更好地理解,實際解題過程中更是漏洞百出;然而教師可能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場景,在組織班級學生進行遊戲時,需要將學生分成8組,這時學生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學生進行分組,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對以上情況進行思考,發現學生未能將該類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建立聯繫,未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轉換思維式思考,將數學學科和生活獨立開來進行理解,未能形成數學思維。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將遊戲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之間建立聯繫,輔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從而使教學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總之,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自然、合理地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從而使學生掌握利用數學知識點解決學習及生活中各類問題的方法,達到國小數學學科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小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本文就生活情境的運用工作進行研究分析,對生活情境在教學工作中的導入教學、思維培養以及例題講解等幾個模塊的應用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我國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幫助,更好地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培養。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9

數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歷來具有“邏輯思維藝術”的美譽。而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目標即使學生學會應用數學基礎知識、數學意識及方式方法,讓學生具有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與能力。倘若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應用單一化的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的枯燥乏味,並片面認為教學是不具有趣味性與形象性的學科,從而在數學學習方面缺乏主動性。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感。雖然數學學科中抽象性與單調性是主要特點,但是要怎樣消除這樣的抽象性與單調性營造出數學教學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呢?筆者認為可將情境教學法巧妙融入並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中,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成效。這是當前數學教學發展趨勢。筆者依據自身多年以來在教學方面的實踐經驗對情境教學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並作出如下初步論述。

一、創設情境小遊戲,玩中學、學中玩

國小生由於年齡關係,具有天真活潑、生性好動的特點,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倘若教師直接指令學生全身心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較難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教師應該依據兒童自身具有的天性因勢利導合理利用,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時將數學知識較好地融入其中,使學生寓教於樂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部分小遊戲,讓學生在課堂上輕鬆的達成各項學習任務。例如,教師可在設計的小遊戲當中融入部分競技性元素,學習“20以內加減法”時,所有學生都可向教師領取到相同數量的教具小棒,可由老師讓每兩個學生組成一個計算小組,教師出題給學生進行加減法計算,計算正確次數最多的小組,獲得“計算小能手”的榮譽稱號並獲得獎勵。藉助這樣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生動有趣,可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遊戲學習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全身心融入學習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能力,在寓教於樂當中快樂學習。而部分較活潑好動的學生對數學練習的枯燥乏味不感興趣,只要融合數學練習與遊戲活動之後,即能有效轉變這一狀況。讓國小生身心都沉浸在遊戲中,興趣盎然地進行着數學遊戲,這樣不但可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具有深入理解與熟練掌握,而且可有效增強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境,教學與實際相結合

國小生正處於思維成長時期,其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及想象力都較薄弱,作為一門抽象性與單調性的學科,對國小生而言感到數學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將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有充分結合,可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學生可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當中汲取知識,從中增長閲歷與經驗。使學生較好地認知與理解數學知識,並學會實際應用。以此有效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例如,學習圓形與橢圓形知識時,可從現實生活當中充分發掘出相關實例,教學時用現實生活當中常見的圓形與橢圓形物體舉例,教師在教學當中有意識地創設出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與現實生活實例聯繫起來,可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外,使學生從學習知識的角度客觀全面地看待現實生活,使學生懂得所有知識都源自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讓學生充分認知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使學生懂得可從學習知識的角度客觀全面地看待現實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目的在於為學生構建起“知識生活化”平台,使學生更具有學習主動性,對數學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快樂地學習。

三、創設操作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

國小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同時思維活躍、動手實作能力較強,數學課上不少學生會出現“不安分”的行為,如會在作業本上胡亂塗鴉,摺疊紙張。而這一些行為卻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需要使學生在實際操作當中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同時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出可供其實際操作的情境,使學生在實際當中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以此培養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在學習過程當中動手動腦,使學生具有發散性思維能力,深入理解與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立足各種形式的操作活動,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當中學習與掌握數學的基本思想與方法。例如:學習分數大小時,可安排學生分橡皮泥,指導學生將一團平整的大橡皮泥均等地分成二等份,取用其中一份;將其再均等地分成四等份,再分取一份,將其再均等地分成八等份,讓學生對這些橡皮泥學習和理解分數大小這一知識點。藉助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增強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數學時主動思考,讓學生較好地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總之,國小生在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藉助創設遊戲學習、實踐操作、現實生活等各種情境方式,讓國小數學課堂教學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氣息,營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習知識的過程具有更多趣味性。另外,藉助運用此種方法,促進學生髮散性思維與創新發展意識發展,讓學生學會積極思考,以此有效提升國小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0

摘要: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對教育的重視,使得許多中國學生的學習壓力空前增大,不僅是高中生、國中生,連國小生也有所波及,對此,很多人深有體會。如何能讓國小生快樂的學習,自主的學習,成為當今教育界主要的課題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的專家進行了長期而不懈的努力,經過學習國外的教育經驗,然後結合中國的教育特點,最終決定,讓國小生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是最好的方法。

遊戲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遊戲,它不僅影響着我們的學習,還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和認知方式。比如,大人之間的喝酒划拳,青少年之間的打籃球,小孩子之間的丟沙包等等。對於國小生,遊戲可以給她們創造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幅和諧的畫面。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地去觀察,去體驗,然後經過反思,領悟到在今天的傳統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便是遊戲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自從我國實行教育改革以來,各種各樣的教育正在不斷地改革創新,現在國家重視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包括學生的素質和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種大的趨勢下,學生的素質培養和創新培養正在成為國小教育改革的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的教學目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快樂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這便是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經過多年的觀察,我們發現,簡單的數學遊戲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一、活躍了課堂氣氛

傳統的教學課堂氣氛很嚴肅,換句話説,可以形容傳統教學課堂很壓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反應靈敏度相當差,學習效率很低,完全不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在上面認真的講課,而學生全部都無精打采,感覺很壓抑,有種昏昏欲睡的感覺,雖然老師很努力,但結果卻是徒勞的。我們提倡在課堂上做一些數學小遊戲,比如,對於國小的加減乘除法,如果僅僅讓國小生去死記硬背,去做一些很無聊的題目,那麼他們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煩的心態,但是如果假設一個做生意找零錢的遊戲,讓學生們都去參加,每個學生手裏一共多少錢,然後假設一些商品的價格,讓學生們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後結賬,讓學生們自己去算,一共用多少錢,應該找零多少錢,就會大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興趣培養起來了,學生們的學習動機也就被激發了出來。在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反應的靈敏度增強了,那麼她們的學習效率也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小生遊戲不僅僅是一個遊戲,它還可以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看過動物世界的人們都知道,動物們從出生就開始做各種遊戲,從這些遊戲中,它們學習到了如何去和同伴相處,如何去捕獵,如何去在困境中謀取生存,這些遊戲使它們後來的生活中受益匪淺。我們人類也是一樣,從小就對遊戲情有獨鍾,學生們從各種遊戲中,不僅收穫了快樂,而且還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大多數遊戲中充滿了對智力的考驗,而國小生們的好奇心又是天生的,在遊戲中,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如果將遊戲貫穿在數學的學習中,就會提高學習數學的動機,更好的達到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遊戲也鍛鍊了國小生們的合作與交流能力,就比如買東西,學生們彼此之間要進行交流溝通,去搞價還價,爭取以最低的價格買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遊戲化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卸下了精神“包袱”,在遇到困難時,不會再像傳統教學模式下那樣產生厭學情緒,而是去努力的通過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了學生們的自信心,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發展了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以虛擬的小遊戲,鍛鍊了它們在面對現實生活中應對解決困難的能力。

三、激發了學習興趣與動機

數學學習的過程,更主要的是一種思維活動的過程,而國小生的思維水平正處於發展的階段,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思維不流暢甚至中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老師多加以引導,把抽象的數學公式遊戲化,避免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保證學生的思維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會出現阻塞。而數學遊戲恰恰可以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因為過於抽象化的概念而是國小生產生厭學的心態,這就顯現出來數學遊戲在國小教學應用中的重要地位。把學習過程遊戲化,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更加的積極,以合作或競爭的方式使學生們愛上數學。比如講幾何圖形時,老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剪,比比看誰剪的比較好,對其進行一些口頭上的誇獎,這樣會大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相對於傳統的教師講解與模型展示,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把同學們進行分組,然後給他們留一些任務,看看哪一組先完成,哪一組完成的質量好,不僅促進了學生們之間情感的交流,更加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

四、結語

當然,教育遊戲本身有它的侷限性,在國小教學學科中有其自己的原則,總的説要適當,應該在合適的時間適度的引入一些遊戲。教育遊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們快樂地學習,體驗學習中的樂趣,只有適當的運用遊戲,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完成。最後希望,國小生們快快樂樂的學習,健健康康的成長,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參考文獻:

[1]侯衍捍.國小英語教育遊戲的設計與應用[D].山東師範大學2008

[2]趙春梅.國小低年級數學遊戲教學的設計及課堂實踐探索[D].東北師範大學2007

[3]張軍英.國小數學體驗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07

[4]方芳.教育遊戲的理論基礎及應用模式[D].上海交通大學2007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1

【摘要】隨着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義務教育時期的數學教育在理念上也取得了不斷的進步。被動的教學方式,已經逐漸阻礙了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進行,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而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活躍在課堂上,所以,怎樣在自主、合作和活躍的氣氛下進行國小數學教學,已然成了教育制度不斷改革的新方向。就目前教育制度下被動的教學方式的問題,本文在對國小數學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導學式教學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導學;教學方法;國小數學教學;應用;新課程改革

當今時代為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數學作為一種抽象化的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要求。國小生處於懵懂單純的階段,對萬事萬物都具有好奇心和無盡的想象能力,但邏輯思維能力的欠缺卻影響了國小數學教學的質量。

一、國小數學教學特點

數學作為國小時期的重點學科,是一門以數字為主體的科目。學生學習過程相對枯燥乏味,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較低,缺乏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育制度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國小數學的教學方法也受到了重視,不斷的修改和完善。然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徵。而數學的抽象化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來説,接受程度並不高。由於老師教學方式的單一性,學生對事物的形象化理解程度低,更加阻礙了學生學習和發展。

二、導學式教學特點

導學式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只作為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完成教學內容。利用‘導’與‘學’相結合,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學習更高效。以下為導學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一)“導”與“學”相結合

國小生處於淘氣的階段,喜歡輕鬆愉悦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老師營造出一種歡快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使他們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環境聯繫起來,將知識熟練的應用到現實,同時要注重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二)強化學生思維方式

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各個方面尚未發展成熟,這時候老師扮演着引導者的重要角色,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思考方向,從而讓他們在正確的方向上自主學習合作,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

(三)知識較規範

在教學中,要提高國小生的認知能力和比較能力,培養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聯繫起來的能力,並分析所學知識的不同。同樣在教學中需要選擇一定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的行為,通過教導來説明道理。

三、導學式教學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問題情境導入

由於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有對事物抽象化的思考能力,而處於國小階段的學生心理和生理均不成熟,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對數學產生厭煩,而導學式教學法利用情境導入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課堂上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一上課便對同學們説:首先我們以做遊戲的方式來開始今天的課堂學習,同學們可以隨意説出一個數字,老師無須筆算就可以判斷你説的這個數是不是能夠被2或5整除,我們可以來試一下。此時大多數學生都會在驚奇之餘踴躍參加到這個遊戲中,好勝心驅使他們積極發言以期駁倒老師的説法,然而老師卻能夠快速而準確地回答出結果,同學們就會產生好奇心理,急於想知道老師是用什麼方法來快速計算出結果,隨後,學生們帶着這種強烈的求知慾開始了新課程的學習,輕鬆愉悦地進入到學習氛圍中,帶着充分的熱情進行主動學習。當然,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注意提出的問題或導入點要與課本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問題或導入點要新穎、獨特,且要控制好其難度,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和吸引力,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促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情境教學導入

作為重要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激發學生興趣成了現代教學理念的一個重要提升和完善,國小生尚處於兒童時期,天性活潑好動,教育者可以根據國小生的這個共有特性設計出相關的課堂遊戲,讓學生把學和玩有效結合起來,學習也會更輕鬆。教師可以參考國小數學課本中部分遊戲設計,如:擲硬幣、植樹問題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課本內容設計出合理有趣的小遊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效果。

(三)行動導入教學

國小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過渡階段,將行動導入教學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對問題有一個準確全面規範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加法的過程中,3+2的問題,學生不知道如何理解,就可以採用行動導入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將自己的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放三本書,一部分放兩本書,然後讓他們把兩部分書放在一起,數一下一共是幾本書,以這種行動的方式來告訴學生加法的運算,這樣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最大限度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表現,以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情況等為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比如,對於相對較難的習題,若成績較為平常的學生能準確地回答,教師就應進行相應的鼓勵和肯定,鼓勵大家向該學生學習,讓其在老師與同學的肯定中獲取自信,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拉近學生與教師間的關係,讓學生從心底喜歡老師,主動進行學習。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2

【摘要】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學生擁有創新能力需要教師教學中的培養,學生每一門學科的學習教師用對方法都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本文簡要闡述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國小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要具有創新能力才能將數學這門學科學好,那麼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能使數學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同時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國小數學教學中亟需培養國小生的創新能力。

一、以興趣導入,助推創新興趣的激發

學生如果對知識感興趣,就會願意對知識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多種能力都能得以培養,當然創新能力也不例外,因此國小數學教師在教學時首先需要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出,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興趣的激發需要從導入環節開始進行,學生從課程的開端就感興趣,那麼整節課都能受益。例如在進行“間隔排列”內容的教學時,筆者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導入,首先筆者請10名女同學來到講台前依次排開,並請男同學分別間隔站在女同學間。為這些同學拍好照片投放到多媒體上,隨後筆者請學生選擇兩種自己喜歡的物體來進行繪畫,並要求學生間隔去畫,例如一個蘋果,一個香蕉,學生在這兩個環節中還沒有明白筆者的意圖,因此興趣就被吸引了,想知道筆者究竟要講什麼內容,這時教師將學生的作品與照片對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去分析他們有哪些相似的特點,學生很快會發現每兩個相同的物體間間隔一個不同的物體,但是總有一種物體會比另一物體少一個,這樣才是間隔排列。這樣的導入使得學生學習的激情得以點燃,帶着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地投入到了新知的學習中來,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動機與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思維,創新的火焰得以點燃,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以情境引導,助推創新能力的發展

情境法在現在教學中比較常用,情境法可以用到各個教學環節,同時其比較靈活,能達到多種效果。國小數學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定辯證性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情境進行來引導學生對情境中內容進行質疑,進而來助推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例如《可能性》這一內容,筆者進行教學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筆者拿了一個黑色的盒子,裏面裝有10個小球,筆者隨機抽取了五個小球都是白色的,於是筆者得出了結論,盒子裏面都是白色的小球。筆者在進行了這一情境創設後許多學生贊同筆者的想法,但有的學生卻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些學生説要想確定盒子裏面都是白球就需要將十個球都拿出來看看,如果都是白的才能像老師那樣説。當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之後,筆者請學生們猜想盒子裏的小球到底會有幾種顏色呢?學生通過剛剛的質疑想到了,盒子裏剩下的小球顏色有多種情況,它可以有1-5種顏色的可能性。按照這樣的思路筆者請學生自己去設計關於可能、不可能、一定的方案,學生在這樣情境的引導以及對情境的質疑中設計出了多種方案,而且方案多樣,創新性得以體現。在這一內容教學中,因為有了特別情境的依託,學生才會去質疑,才有了創造性的發現,並體現除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使創新能力在這樣的教學中得到發展。

三、以動手操作,助推創新能力的提升

實踐是學生學習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會深入,而且其創新能力也不會有較大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對自己有疑惑的內容通過實際動手操作來進行驗證,通過操作來了解其內涵,在操作中不斷的去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筆者在進行“圓”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半徑統一圓內的半徑都相等這些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操作自己去進行探索的,首先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筆和紙張,讓學生徒手去畫一個圓,學生嘗試了多次,畫的都不盡如人意,這時筆者拿出了一些工具,其中包括圖釘,鉛筆、線,引導學生使用這些工具去畫圓,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如何用這些工具將圓畫出來,學生在分析時想到畫圓時,圖釘要固定,線繩要拉緊。這反映出學生對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及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距離相等有了豐富的感知。這種感悟不是靠教師的指點去量出來的,而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材料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比按照教師的安排下被動進行操作獲得的認識要深刻得多,有價值得多。學生依據“畫圓時線繩長度始終不變”的感性認識,概括出“同一圓內所有半徑相等”的理性認識。這就是創新,其間的每一步判斷和推理,都閃耀着學生智慧的火花。四、總結創新能力不是一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培養過程需要教師進行鑽研。創新能力對學生髮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需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創新性進行滲透,以此來促進國小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使他們一生受益。

【參考文獻】

[1]郭靖.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週刊

[2]李觀芳.探究國小數學教學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J].亞太教育

[3]何智堯.在國小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亞太教育

[4]簡淑端.淺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實施[J].考試周刊

[5]陳鳴婕.淺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

[6]苑紹宏.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積極性的探析[J].數學大世界(下旬)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3

近年來全體教師通過領悟新課標改革精神,數學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數學知識為人類服務,成為21世紀每個公民應具備的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種數學教育觀念的變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呼喚“開放式”,反對一言堂、齊步走的“封閉式”教學。

一、營造教學氛圍的開放——讓課堂成為一池“活”水

心理學家皮亞傑説:“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所以,我主張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立體課堂,讓學生動起來。而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是點燃學生創新火花的導火索。陶行知老先生指出:“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充分相信每個學生。教師不要長期居高臨下,認為自己就是權威,而應作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商討問題,鼓勵學生多提問題,無論多麼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都應予以鼓勵,這樣學生上才喜歡提問題,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下,靈感才容易被誘發,擦出創新的火花。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倡導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數學課堂不再是“聽講”的課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二、把握教學內容的開放——讓數學知識有趣而有益。

開放教學內容,就是要創造性地應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學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藉。教師要善於把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繫起來,挖掘學生身邊藴藏的許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數學問題、數學教學的“活”教材,為教學所用,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讓學生能用數學思維方法去審視、去分析、去解答實際問題。如有位二年級數學老師在學生初步瞭解並解決數的排列組織問題的基礎上,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明、小亮、小強獲獎,現在要他們分別為一二三等獎,有幾種不同的排序方法請你們排一排。這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知不覺的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如在運用統計知識進行社會時間活動時,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方法:首先創設問題情景:我國六百個城市中,有四百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有110個,全國城市缺水量達60億立方米。一方面,缺水情況嚴重,而另一方面水源浪費資源同樣不容樂觀,下面我們通過實踐活動來説明: 如果你在刷牙時任憑水流淌,後果將會怎樣。

⑴記錄自己整個刷牙的時間。

⑵打開水龍頭讓水流到一個大盆內,10秒後用量杯測量盆中水量。

⑶運用⑵中的數據計算,如果你在刷牙時任水量流淌會浪費多少水。

⑷收集全班的數據,然後計算出所有數據的平均數。

⑸假定每個人刷牙時都任水流淌,估計一年裏你們班所有同學因刷牙浪費水的數量(設想每個同學一天刷牙兩次)繼續估計全國人每年浪費於刷牙的水量。

這個實踐活動可能缺乏常規應用題的嚴謹與規範,但它可操作、富有挑戰性,學生學習興趣高昂的參與其中,鍛鍊了測量、統計、運算等實踐能力,使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數學並不僅僅是枯燥的書本知識和杜撰的無聊題目,相反地它就顯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學生增強了環保意識,初步感受到了為社會的發展貢獻才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瞭如何在更大範圍內運用數學服務與社會的思考。

三、落實教學目標的開放——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目標就是預期的教學成果,一般可分為實質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實質性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技巧;發展性目標包括髮展學生的體力和心理素質及能力兩個方面。在實際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學目標應該體現實質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的統一,其中實質性目標是基礎,發展性目標是核心。運用網絡教學手段,可以使這兩種目標更為和諧地統一,也進一步促進了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開放。以《圓的周長》一課為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理解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2)能力方面:藉助計算機網絡資源和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團結協作、勇於探索的精神,通過實踐探索,掌握規律,發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通過介紹和自己網上查找蒐集有關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事例和數據,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以上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來看,開放性比較強,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這些認知因素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也注意了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學生的表達、組織、操作、創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4

隨着多媒體設備在各中國小校的普及使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以往在形式上、方法上比較保守的教學方式亦將隨着多媒體課堂的出現而在發生鉅變。利用計算機、網絡、投影、音響等設備將能更合理、更形象生動地輔助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效益性,使之更精彩地呈現在師生面前。

一、創設形象生動的課堂情景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説課堂教學已收到一半的效益,另一半就看教師如何運作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置不同層次的疑點,引導學生生疑;要善於利用不同事物、不同的方式,創設各種新穎的、巧妙的、有趣的、針對性強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或發現問題;尤其是數學教學,知識的邏輯性強,甚至比較抽象,一般教學輔助器材難以作出形象生動的演示,讓學生具體理解真理,這就需要發揮多媒體的巨大功能。

如在教授“圓柱和圓錐”的內容時,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圓錐的母線相當於展開圖中扇形所在圓的半徑,圓錐底面的周長相當於扇形的弧長。這一點許多學生不理解,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大屏幕上畫出一個扇形和圓錐,向學生提出問題:看看這兩個圖形有什麼不同之處?(一個是平面圖一個是立體圖)當把扇形捲起來又能成為什麼圖形?學生在動手操作後,得出的圖形是圓錐;既然扇形和圓錐有一定的聯繫,那麼如果要求圓錐的側面積,應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一提出,很多同學肯定會陷入困窘中。隨着學生對問題興趣的產生,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利用預先設計好的動畫過程:讓圓錐的側面慢慢展開,時停時展把整個過程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看,同時在圓錐上用不同顏色標出母線及圓錐的底面,從動態的角度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一過程,生動形象的展示很明白地告訴學生:圓錐的側面積就是展開的.扇形的面積。在輕鬆愉快的課堂中,學生既學到到了數學知識,有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以後學習數學奠定更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無窮的探索慾望

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探索精神,就看它是睡眠在這個人心中還是活躍於他(她)的腦門之外。對於數學教學,如何喚起學生探索數學奧妙世界的慾望,比數學教學本身更加重要,教師應當做學生的引路人。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更容易更好地實現這一點。

教師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更多探究性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猜想和歸納,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意識,形成獲取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並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多媒體可以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多種感官並用,提高對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教學“軸對稱”的內容時,通過電腦動畫的操作,讓“對稱”的線條活動起來,讓學生自己體驗在拖動鼠標的過程中發現諸如“在河邊什麼地方修建水泵站可以使到在河同側的兩個村莊使用的水管最短”的問題,大大增強了學生追求新知、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此之外,多媒體課堂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大大豐富相關內容,並給學生提供更多趣味無窮的例子、數學人物故事、數學前沿知識等等。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課本的內容,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形象生動的數學世界的不斷探索,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新課標課程標準對國中數學的教學目的有這樣的闡述:“使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逐步形成數學創新意識。”顯而易見,多媒體課堂不僅使數學課堂更加生動精彩,也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對未知數學世界的探究。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5

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制定強調從以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可以説,促進學生的終生可持續發展是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所以,課堂教學中運用什麼樣的策略指導並開展課堂教學,對教學價值的體現,學生成長的方向,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1.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國小數學課堂中,應採取哪些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首先,巧設導入語激趣。上課伊始,教師應根據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重難點,設計一段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導人語引入新課,以激活學生學習動力,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其次,設計擂台賽出情趣。國小生表現欲強,愛爭強好勝,喜歡受人誇獎。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國小生這一年齡特點,有意識地設計競賽題和競賽形式.,學生會興致盎然,熱情高漲,學習空前活躍。如把基礎數學知識或口答題設計成搶答競賽形式,把中等難度題設計成限時必答競賽形式,把難度較大的題設計成小數奧賽形式,讓學生以賽激趣,以賽促學,以賽提效。總之,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徵,選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激趣方法,會使數學課趣味盎然,高潮迭起;會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2.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善於運用教材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第一、領會編者意圖,提高駕馭能力。是否領會編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從國小數學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和與之配套的教學參考書,全面瞭解國小數學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國小數學教材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第二、結合教學實際,適當調整內容。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同時也要注意改革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教學再加工,從而真正達到優化教學之目的。

3.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4.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為:2+6(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説:"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説:"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説:"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5.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多讓孩子動手。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把不好操作的轉為好操作的,這樣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老師可和孩子一起做數學遊戲,通過有目的的遊戲促進孩子在數學認知、空間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發展。例題:有兩堆石子,如果從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則兩堆的石子數相等,由這個條件你能得出關於這兩堆石子的什麼判斷?這道題顯然是開放性的題目,可以讓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

6.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7.及時反饋,提高教學效果

反饋,是為了使學生課堂學習的正確認知過程和結論得到及時的強化,使不正確的認知和結論得到及時的矯正。只有恰當時刻和恰當強度的反饋信息才能保證最佳反饋效果,信息反饋過遲,對於糾正大多數學生頭腦中的錯誤來説,基本上是無效的。所以信息反饋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把傳統的"教師揹着學生改作業"變成課上改,把教師替學生改變成學生自已改,把重點改正本子上的錯誤變成重點改正學生頭腦裏知識系統中的錯誤。教師課堂組織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聽課反應,及時調節教學方法。學生課內練習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及時調節課外練習的數量和難度,避免機械重複。形成性測試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缺陷,及時調整教學要求,制訂補救方案和措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與學兩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和提高。

總之,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國小數學學科特點,採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數學素質在和諧、民主、快樂、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6

探究性教學是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一種方法。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是通過在課堂上重建一個新的師生關係,即“學生為主,老師為輔”,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獲得自我體驗的一個過程。為了順應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本文就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探究性教學”幾點思考的特徵

1.主動參與性。探究性教學是一個師生一起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該教學過程不僅包括師生合作,還包括學生間的合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探究性教學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學生的參與情況,只有學生主動投入精力,課堂教學才會變得有趣。

2.平等合作性。在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與教師處於平等地位,由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他們會對老師進行各種問題的提問。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無論是怎樣的問題都不能拒絕回答,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促使他們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3.獨立實踐性。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的目的在於有效解決教與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國小數學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發現並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二、對“探究性教學”應用策略的深入探尋

1.提高教師的探究性教學理論水平。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活動的展開,需要一定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探究性教學是在21世紀新課改後得到大範圍普及與應用的,但是教師的一些相關培訓卻遠遠落後於探究性教學的研究進程,導致探究性教學的實際實施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只有在充分掌握探究性教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數學教師的探究性教學實踐水平,減少探究性教學的盲目性,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在實際社會實踐中,可以多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對教師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也可組織探究性教學示範課活動、探究性交流活動,讓每一名教師都能深入理解探究性教學這一新理念。

2.發揮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在國小數學探究性活動中,必須認清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輔助的事實。實施探究性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固有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教給學生,引領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並在探究性教學活動結束後,引領學生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回顧、思考與總結,教師自身也要反思這場探究性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探究性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進行一些相關資料的收集,向學生示範探究性教學活動所採取的方法與對策;在探究性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可進行巡視,在必要時向學生提供幫助與指導;此外,還需要注意,教師介入探究性教學活動時應選擇恰當的時機,介入不可過早也不可過晚。介入過早,將會使學生喪失自主發現並探索問題的機會:介入過晚,則不僅浪費課堂教學時間,也會影響探究性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

3.選擇科學合理的探究性教學內容

(1)探究性教學內容應具有一定的新穎性、趣味性。實踐表明,那些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具有一定新穎性、趣味性的探究內容,可以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有助於學生快速進入自主探究學習的狀態。

例如,在探究“打折與優惠”時,可以要求學生以數學活動小組為單位,由數學活動小組組長組織組員於週末去有折扣的商店瞭解原價與折後價間的關係,並瞭解商店打折的原因。通過調查,他們會發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還藴含着許多數學知識,經過此次探究性活動,數學教師可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交流社會調查體會,並自編自答與“打折銷售”相關的數學應用題,這樣更易於滲透知識。利用兒童愛玩的天性,把一些趣味活動融入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應向學生多提供一些這方面的活動平台,以兒童活動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自主探索、主動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真正能得到發展。

(2)探究性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確保學生經過探索後,可以得到正確答案,而不是學生通過若干步驟探索後,最終得出錯誤的答案,或得不出答案。例如,學習“15+26=?”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就準備好小棒子,首先,讓學生在第一排擺上1捆和5根,在第二排擺上2捆和6根,捆與捆相對,根與根相對,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去發現5根和6根和為11根,從11根裏再取出10根成為一捆和整捆小棒放在一起,那麼單根就只有1根,整捆就有4捆了,這時再啟發學生運用算理進行計算,1捆為10個單根,4捆為40個單根,和1個單根加起來就是41。將這樣類似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將會使教學內容顯得通俗易懂,這對於引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有大有幫助。

此外,探究性教學內容不能太過複雜,一定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即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應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付出一定的努力後,可以基本理解或解決問題。探究性教學內容太難,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樂趣,降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探究性教學內容太容易,學生的學習止步不前,探究性教學也失去了其價值。

4.注重對探究教學過程的評價。

在探究性教學活動中,不同的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探究結果,對於那些達不到教學要求的探究結果,教師不能全盤否定,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給予學生肯定。即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得出了有偏差或大相徑庭的結論,教師也不應該嚴厲地批判學生,而應把這個看成學生積極探究後所得出的結果,並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如筆者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中有這樣一道題:商南新村新蓋的3幢樓房共住了42户。照這樣計算,這個新村25幢這樣的樓房共住了多少户?這時筆者給他們提出以下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個條件?這個條件題目有沒有告訴我們?再根據哪個條件來求?”此時讓學生自己帶着問題去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不應急着指出學生的錯誤,應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找出原因。另外,探究結果出來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與同伴交流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達到共同促進的目的。

5.不斷改進探究性教學的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探究問題。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或多媒體播放等多種方式來向學生呈現一個問題情境,這些問題情境往往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可思索性、現實性等特點,以此來吸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2)確定探究目標,指明探究方向。數學是一門實用型的學科,除了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外,它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認清探究性教學所要達成的目的,向學生指出探究性活動的方向,而不只是拋出問題,讓學生茫然不解。

(3)培養探究技能,注重實踐能力。在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中,一個學生若不具備相應的探究性學習能力,那麼這場教學過程也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因此,探究性教學中,應該重視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譬如觀察能力、推理能力等,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探究技能水平。

在素質教育的時代,國小數學探究性教學對以往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學習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應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發展中的人,積極引導學生去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7

學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學法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實踐和對學習規律的科學認識。因此,用素質教育的學習觀分析學生正確學法的形成和發展,用素質教育的教學觀探索和創造學法指導的策略和藝術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切實加強對學法的指導和研究是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呼喚。

我們黃瓜山國小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由於靠近城區,相當一部分學習優秀的學生外流,再加上學生的家庭整體素質不高,對孩子的教育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對孩子的個性發展缺少持之以恆的有效關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缺少一種深厚的動力輸出。目前學校的大部分學生不僅基礎知識差,而且學習習慣、方法更差,通過調查瞭解,大部分學生從小由於農村所處環境的影響,有很多學生是留 守兒童,因而在學習方法和學習行為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加之附近工廠的污染,出現了不少痴呆低智商的學生。歸結起來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1、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主要有:大量的學生沒有上進心,沒有自尊感,厭學嚴重;對於自己在作業中出現錯誤的知識點,寧願抄寫數遍也沒有主動尋求“為什麼”的意識,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現象嚴重。

2、學生的學習行為問題。主要有:

(1)課前:不會組織調控學習活動,沒有制訂學習計劃的習慣,大部分學生還不會制訂學習計劃;依賴老師,習慣於等着老師講解分析,沒有預習的習慣。

(2)課堂:“等”(學習上的自主性缺乏,只等老師把書教)的現象嚴重。聽課效率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開小差,甚至有長時間發呆的現象;自由隨意,沒有老師的允許也會隨心地和旁邊同學講話討論;習慣於被動聽講,而缺乏主動求知;做題時不求解題的方法而只是願意按照老師分析的某一思路去解題。“欺”(自欺欺人,不求甚解,把一時的聽懂當作全部的理解)的現象較普遍。題目稍有變化,就無法完成,理解應用能力嚴重缺乏。

(3)課後:“拖”(沒有家長或教師的嚴厲督促,作業總是要拖拉、或者等抄)。不善於温故而知新,甚至沒有複習的習慣;死記硬背,只求結論,不重過程,缺乏探究問題、大膽質疑的意識;作業完成的質量差,抄襲作業嚴重;老師佈置的口頭或閲讀作業更是弄虛作假、敷衍應付,缺乏定期歸納小結習慣,甚至不知如何進行知識歸納、聯繫和總結;不願也不會看書;不能正確地使用工具書,也缺乏查資料和課外閲讀的習慣。“懼”(害怕被問和問人),不能發現問題,更極少向同學和教師請教問題;上課只帶着耳朵聽,被動接受,沒有自己的見解,思維不活躍。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教”、不“重學”,只“重教法研究”,不“重學法研究”等方面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情和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質量,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桎梏,也嚴重地影響了我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給學生終身學習帶來不利影響。國內外教育專家關於“青少年的發展將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重要論斷早就闡明瞭對青少年開展有效的幫助或指導的重要性。那麼怎樣開展國小數學學法指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們通過研究和初步實踐,採取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一、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好的學法形成

良好學習方法的形成,關鍵在於教師的“教法”,好的教學過程中能體現學法,能引導學生探索掌握知識的方法。這就需要老師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慾望入手,深鑽教材,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創設各種情景。採用任務型教學途徑,佈置各種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學習新知識,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鞏固新知識,在展示任務成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教師應不斷變換課型和教學方式,喚起學生的有效注意。交際課多給學生創造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身臨其境;生活實踐課讓學生學會捕捉信息、檢索信息;經驗交流課鼓勵學生互相切磋,互相學習和借鑑。事實證明:只要課堂教學有吸引力,學生就能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也就會知難而進,從而形成良好的學風,進而轉化為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促進好的學法的形成

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着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而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中國小階段,導致學生數學學習分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髮展的不平衡。因此,只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才能實現學法指導。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品格,增強學習興趣和學習毅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要注意指導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控制學習情緒,排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礙等。要和學生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關係,堅持真誠、信任、平等原則與學生相處,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法。

三、認真研究學習規律,加強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

人們學習數學的過程是:首先是數學語言環境的影響與數學語言材料的輸入,然後是大腦中解決數學問題規則的內化生成,最後達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除了好的語言環境外,後幾個方面都是大腦中自然發生的,這就要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學習技巧,並積極地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精心設計課堂內容,培養學生聽課的專注能力;在紛繁錯綜的語言現象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的能力;強調認知規律,運用聯想、區別歸類、記憶法則和規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創設新的語言情景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性運用知識的思維習慣和能力,但是在不同的學習時期,學生學習規律不同,指導方法應及時、具體、有針對性、啟發性。

我在教學中還注意到:有的學生雖然很勤奮,但是學習效果卻不盡人意。原因何在?經過調查發現,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指點學法,成了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我常常會要求學生在課前要作好預習、在課後要及時複習。但是,預習什麼,複習什麼,怎樣複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生往往知之甚少,認為預習就是看看書,走馬觀花;複習就是做做題,完成了事。我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他們指點不同的學習方法,如三分鐘閉目回想法、自問自答法、聯想法、對比法、系統法、規律法、即景法等等。只有 學生掌握了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們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加強具體環節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 、 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預習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做到:

(1)細讀:通過細讀把握該課的主要內容;

(2)自我“質疑”:在預習中或多或少總會有“攔路虎”,應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自已藉助於以前學過的知識、工具書或與同學討論,設法加以解決;做好預習筆記,對於難於理解的內容做出記號,以便帶着疑問去聽課。通過預習的指導,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 聽、説、算、編技能的指導

聽:要過好語言關,聽懂老師説的話;在聽的過程中要認真聽、快速聯想;要善於跨越障礙,整體理解。

説:願意講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樂於讓別人糾正自己的錯誤;要準備有條理、靈活地表達自已的思想;儘量創造機會,多説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多説為什麼?設法使學生接着老師的引導,把解題思路繼續下去説下去。

讀:有經常性的閲讀計劃;整體理解短文,會抓住主題句,分析數學信息,找到合適的解題的方法;注意總結閲讀數學的方法和技巧,會抓住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編:根據題目要求,會改編應用題;能結合生活實際,自己學會新編寫應用題,並會解答。

3 、課後複習的指導

法國哲學家狄慈根有句名言:“重複是學習之母”。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要求學生每天先閲讀教科書,結合筆記的重點和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和方法,運用類比、記憶、聯想記憶和直觀記憶、掌握重點的知識以及解題的方法,然後獨立完成作業。

4、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單元教學或學期總結時,可以指導學生“三看”:看教科書、看筆記、看單元要點,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的知識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之間的關係,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網絡化;“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性地做一些各種類型的題目,通過做題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形式

指導形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總體上有三種形式

1、講授式:包括課程式和講座式,所謂課程式主要是通過課堂傳授來實現;講座式可分專題進行,可定期舉行一次,着重介紹“怎樣聽好課”、“如何記筆記”等。國小階段主要是採用課程式。

2、交流式:利用課餘時間,採取師生對話、學生交談等形式,介紹各自的學習方法。這種形式學生樂於接受,心情愉快,氣氛活躍,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作用。

3、輔導及談話的方式。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和諮詢,尤其是對學困生更應特別關注,對他們既輔導知識,又輔導方法,努力幫助他們學好,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形成優良的素質,正所謂“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從這個意義上説,學會如何學習,掌握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比學會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

如何認識國小數學教學論文 篇18

【摘要】從國小數學過渡到七年級數學,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有個轉折與適應的過程,因此,打好七年級的數學基礎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論述了怎樣打好七年級數學基礎,為以後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一、注重預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課前必須預習,只有通過預習,才能帶着問題去聽講,提高聽課效率。由於七年級學生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狀態,進入中學後,需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但他們在國小聽慣了詳盡、細緻、形象的講解,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他們雖然有求知慾和思考能力,但自學能力是較差的。七年級教材涉及數、式、方程,這些內容與國小數學中的算術數、簡易方程、算術應用題等知識有關,但七年級數學內容比國小內容更為豐富,抽象,複雜,在教學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而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中學生也不盡一致,他們往往認為看書就是預習。因此,找不出要點,也不知自己有無問題,上課時只得把老師講的內容“鬍子眉毛一起抓”。顯然,這樣做“疲勞有餘,效果不佳”。為此,在上某一新課前,應給學生介紹課型、特點及預習方法。如對概念課,一般是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為學生編排相應預習題,讓學生看書思考去找答案,達到預習的目的。

二、注重聽課方法,向45分鐘要效率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學生只有掌握好正確的聽課方法,才能使課堂上的45分鐘發揮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讀書法”中説過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見聽課必須專心。我結合數學課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謂心到:是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要求學生會圍繞老師講述展開聯想,理清教材文字敍述思路;要善於從特殊到一般,學會分析、判斷與推理。遇到問題後,要多想幾個“為什麼”,思考一下“怎麼辦”。只有會想,才能會學,也才能學會。眼到:是要善於觀察,勤看。既要觀察老師表情和手勢,因為數學上有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教師的眼神、手勢往往會表達的更生動、更形象,利於理解。又要仔細觀察知識語言的表現,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識。耳到:要求學生學會聽,要聽出教師講述的重點難點,聽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問題的實質所在;舊知識要耐心聽,新知識要仔細聽;跨越聽課的學習障礙,不受干擾;聽完一節課後,概念的實質要明確,主次內容要分明。手到:一是嚴格按要求進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學會做筆記,根據教師講課特點和板書習慣,抓住中心實質,在理解基礎上扼要記下重點、難點;思路有時也可以記下。教師形象比喻,深入淺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須親手操作才能逐漸形成。顯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關鍵,善於動腦,勤于思考,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

三、注重複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及時複習是高效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反覆閲讀教材,多方面查閲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及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複習一邊將複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複習方法上,讓學生學會歸納知識,整理知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知識的能力。通過比較可以明確本質,辨析異同,從而收到舉一反三是效果;通過聯想,可以建立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有利於形成知識網絡;通過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便於記憶,利於掌握,並靈活運用。

四、注重解題方法,培養數學能力

七年級學生考慮問題較單純,不善於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往往注意了這一面,忽視了另一面,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這種思維上的不成熟給科目成倍增加、知識內容明顯加深的國中階段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細心捉摸其思考問題的方法,分析其產生錯誤的原因,啟發學生遇到問題要認真分析,不要輕易下結論。同時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培養學生去分析,使學生學會反思。要總結相似的類型題目,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類型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於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惑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並達到啟思悟理,融會貫通。因此,例題的教學,習題的講評教學等既是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形成解題技能的過程,又是對學生思維訓練、培養數學能力的過程。抓住典型題講,循思設疑,引導探索,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防止學生生搬硬套,使訓練既能使學生獲得解題方法又鍛鍊了思維能力。

以上,就七年級數學如何打好基礎針對性解決存在的問題,給同學們出了主意。但如何確實去做到,還要同學們在學習中不斷的去感受去體會,去加深認識理解,去尋找調整適合自己的能夠不斷增強學習信心和興趣的方法方式,相信一定能夠輕鬆學好國中數學課程,取得不俗的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