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3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品德教學反思1

今年,我擔任了三、四、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剛剛接觸,沒啥經驗。鑑於這些現象,我除了向老教師請教經驗外,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指出那些不文明行為》一課中,我因勢利導,除了找出圖中的錯誤做法外,還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文明的時候,從而分清是非,有利於今後規範自己。這樣不但學會了觀察事物,鍛鍊了表達能力,又進了文明禮貌教育,同時又培養了交流與合作意識,課堂氛圍較活躍。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藴藏着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説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然後讓學生説説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説説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剛剛開始,今後的路還很長,現在的教師難當了。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1、傾聽學生説,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做,獨立思考、獨立説話,教師相機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於教材又不拘於教材;要服務於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6、誠實守信,嚴傳身教,教書育人。對學生的“人格行為”不要過分要求。

總之,教育學生就要從正面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教師與學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師要愛學生,用心去愛,用行動去愛,對於學生所犯錯誤,不能只批評不教育,要寬容善待,並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學基本功要過硬,教學業務能力要強,教學水平要高。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具備良好的師德。這樣你就能撐起一藍天,用你的道德行為感染學生,學生就會愛戴你,家長就會信任你,你的教學改革就會成功。

品德教學反思2

思想道德教育任重道遠,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思想道德教育也充滿了樂趣,總是有無窮無盡的探索。接下來,我將對國中政治教學進行以下思考:

1.堅持聯想教學: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主動性是一個關鍵問題。聯想教學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特點,通過縱向和橫向的聯繫,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動性,從而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就我個人而言,我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學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力,接觸已知知識,發揮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和老師一步一步地討論和延伸,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享受生活。這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教師討論和交流的教學方法稱為聯想教學。

2、始終堅持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作為思想品德教學的一般方法,不僅是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目標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改革成功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我堅持深入學習教材,探索教材中的啟發因素,設計啟發問題。問題本身是一個學生不知道的新問題,能夠反映教學的關鍵材料,適應學生的認知技能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但又難又易。這是他們跳躍後可以摘的“桃子”。問題的表達清晰明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相互尊重為課堂教學的基準。沒有情感的教學就沒有生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學科學習有強烈的興趣時,才能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因此,課堂教學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前沿科學知識,從學科、生活、社會的結合點出發,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始終對每一門學科充滿神祕感,堅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4.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一些活生生的動態知識總結成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使學生注重知識點的記憶,而不是學生去探索和思考。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探究活動的難點在於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慣性,摒棄“依賴”、“恐懼”等不良學習習慣。教師應始終研究如何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目的,激發探究動機,努力營造濃厚的探究學習氛圍。

一句話,教師應該努力開闢一個多維互動的課堂,讓學生自由組合、自由發揮,減少規章制度,讓非統一的教學模式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迸發智慧的浪花,激發創新的活力和成功的喜悦,教師的勞動將顯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品德教學反思3

在七年級思品課教學中,我思考了很多,感觸也很多。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效果不錯。

首先,中學是生活的轉折點,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的,有高興的,有自豪的,也有害怕的,甚至帶有許多疑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及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温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從少年抽象思維不發達的特點出發,並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把道理寓於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

其次,自主學習,事半功倍

“自主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對中學生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要在上課前預習文本,劃出知識點,找出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這一過程十分關鍵,因為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個體,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課上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問題;二是要在課堂上,對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中遇到的問題,要自覺主動提出,將問題當堂解決,不留死角;三是要在上課後,教師要在學生明確本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留置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四要在解決所有疑難後,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有必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思考,找出自己認識上、知識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糾偏補錯,及時複習,融會貫通。

然後,合作探究,拓展昇華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並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課前,根據班級學生數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再就是制定一個小組學習目標,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對小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然後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

“探究學習”是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認識活動。新課程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要倡導探究式學習。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要讓學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適度的探究。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時,注意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有效性,合作的組織性,合作的科學性。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吸引學生研究學習、生活中的有價值的問題,闡述意義價值,尋找形成原因,探究解決辦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品德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以後,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彙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穫。此後,可以聯繫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昇華,最後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

品德教學反思5

導入新課,應該簡潔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這課的需要。教師要發揮創造性,使開頭新穎、別緻、巧妙。

列舉幾種常用的開頭形式予以説明:

1、問題引入:

根據教學內容的設問讓學生回答,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2、小品表演:

把教材內容編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導入新課。

3、情境渲染:

通過播放錄音、電影、錄像片斷、放映幻燈等,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和啟示。

4、啟發談話:

把握教學要求,捕捉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用情真意切的語言,親切自然地導入新課。

5、設置懸念:

教師先把課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衝突揭示出來,設置懸念,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新課,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6、遊藝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猜謎、遊戲、競賽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遊藝活動導入新課,給學生創設“以情激情”、“實物、圖片演示”、崐“承上啟下”、“開門見山”、“對比分析”、“故事引題”等導入新課的方法。總之,思想品德課的導入環節沒有固定模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精心設計。鬆愉快的學習氣氛。

品德教學反思6

《擁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一個主題。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選取學習材料、引發真情實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説真話,抒真情,正確對待煩惱。針對書上的案例,讓學生為來噹噹醫生,為李萌解除煩惱開個“藥方” , 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我力圖在課堂中體現本課程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我在這節課中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為習慣。

《擁有好心情》是孩子們和我非常喜歡的一節課,通過真正和學生“零距離”的交流,體驗到了新教材給我帶來的歡樂,它不僅讓我轉變觀念,而且品德與生活與心理輔導進行整合後,更感到其內容上的魅力。本節課是第二課時──變煩惱為快樂,擁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們一起放飛心情。課堂來源於前期大量的調查,使我們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説真話,達到對孩子生活有真正幫助的效果。我認為這堂課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學生生活的過程。

品德教學反思7

光陰似箭,歲月如歌。不知不覺間,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告別20xx,走近20xx,驀然回首,才發現過去一學期留下的並非只有歡笑,也曾有過失敗和遺憾。

本學期我負責七年級3個班政治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我謙虛謹慎,嚴謹治學,勤學上進,為搞好政治教研教學工作堅持不懈地努力。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全面反思和總結。

一、主要做好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教學常規工作:(1)認真鑽研教材、課程標準。熟悉教材及其指導思想,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認真細緻的批發學生作業,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教學效果較好。(2)虛心學習,多聽課,鑽研教材,豐富自身專業理論。(3)認真及時寫好計劃,按計劃實施教學工作,成果達到預期目標。

2.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平時注重再學習,瀏覽百科,攝取與政治學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當代社會新科技發展信息,滲透到教學中去,使教學更有説服力。

3.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1)優化課堂教學。教學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學習,採用討論、閲讀、自學、練習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達到優化。(2)鼓勵優生積極靈活學習同時輔助差生。做好個別差生思想工作,利用課餘時間輔導,提高了差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自信心。

4.嚴於律己,教書育人:立足本職工作,熱心向學生傳授真理。言傳身教,平等對待愛護學生。工作認真細緻負責,教育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讓學生喜歡學習政治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5.立足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學習:(1)"聽課"的指導。要求學生不但要認真聽教師講課,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在聽中想、聽中記,以想促聽,以聽助記。(2)"看"的指導。指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看板書、投影, 這些手段展示出一節課的重點、難點。學生只要認真觀看就會一目瞭然。(3)"筆記"的指導。指導學生閲讀教科書時,必須拿筆,或圈或點或畫或批註、記錄課堂上重要的知識要點。(4)"討論"的指導。即議論、討論、爭論,這是思維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們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大膽提問,討論爭論。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都可以質疑、爭論,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系統。(5) "總結"的指導。每課結束我要求學生按我掌握的觀點,我懂得的道理,我還存在的疑問的思路進行總結,達到知行的統一。只要長期堅持,就會培養學生善於總結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獲得了明顯的學習效果。

6.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為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經常翻閲相關書籍、上網查詢大量的資料,與經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還爭取機會多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

二、教研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所帶班級多,再加上學科的侷限性,致使與學生交流不多,認識學生有限,對學生關注不夠,影響了師生關係。

2.本學期教學時間短,後期課堂上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因而降低了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和興趣。

3..作業單一,本學期我在培養學生自學、複習總結方面能力增強了,但卻忽視了學生專業術語和答題技巧方面的訓練。

4.在作業批改方面,我在大面積鼓勵學生的同時,對特優生的培養忽視了,同時也弱化了學生在學習中、作業中暴露的問題。

5.對於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總是以教學任務重為藉口,逃避研究,也沒有深入進行分析,更不要説形成文字了,因而教研力度不夠。

6.主動聽課的多,請求指導的少,更不要説邀請聽課了,致使課堂教學走的還是老路,教學水平停滯不前。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1.將教研與教學結合起來,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搞教研,把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最終目標,真正做到以教研指導教學,以教學促進教研。

2.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提倡交流形式多樣化,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真正做到師生關係和諧,人人樂學、愛學。

3.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出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學以致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深入細緻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思想通了,其它問題就好辦了。

5.深入鑽研教材,在備課上下功夫,課前準備得越細,課堂教學就越自如,學生就越容易學懂,課堂效率就越高。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有法,但無定法。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探索教學規律,改進教法,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把教學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性的勞動,堅持不懈地去摸索和總結,我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穫!

品德教學反思8

現在思想品德課該怎樣上

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讓學生的主科學得更好,發展更好,有前途,讓學生多學,保證他們的學習時間,在這新形勢下,我要求學生早自習必須讀英語、語文,課外活動做數學,兩節晚自習再學習語、數、英、理化。以前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學好這些是學生學好的保證。那麼,哪些時間學習“思品”呢?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也就只有三個課空、課堂上和週末。因此,我想叫學生課空預習所學的知識,課上加大課堂的效率,爭取讓學生當堂達標,那可不是簡單的畫畫背背,而是在活動中感悟,理解,掌握並運用知識。課上情境引入課題後,一是結合知識點小組交流填空、展示,看預習情況。二是,針對展示結合情景出示問題探究,讓學生得出本節課的重點問題並對難點突破。三是結合實例知識運用,加深理解.四是談一談自己的收穫,包括優點和不足。五是深化練習,當堂達標。

《家,温馨的港灣》教學反思

現在的學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動,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學生的體驗,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有的學生對家長不滿甚至看不起父母,也與他們缺乏對父母的理解,不會感受或感受不到親情呵護有關。因此,要通過活動,讓同齡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輕鬆的氛圍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獲得的愛。

在教學中,通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教材中的理論觀點結合起來,通過分析實際問題獲得新知,並能夠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開展活動時,老師要善於引導,可以用具體事例來啟發;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圍;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發動學生積極地説、積極地體驗就行了;要有意識地從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責任兩個方面來啟發,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學生從反面衝突來講,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藴涵的愛,把學生引導到愛父母、愛家庭上來。

《學會與父母溝通》教學反思

國中生,大多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精心呵護與關愛,會將父母的付出認為是理所當然,又由於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心理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愛心,感受不到家中的親情,因而存在對父母的付出不知回報的問題,因而這一課很有必要。

品德教學反思9

教材分析

《主動溝通 健康成長》是八年級上冊《思想品德》第二單元(3~4課)中第四課《師友結伴同行》的第二框題內容。

國中思想政治課程八年級上冊主題是交往——“我與他人的關係”。根據學生生活世界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不斷生長、延伸的規律,第二單元的內容定位在學校人際交往上,在八年級上冊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單元包括第三課《同儕攜手共進》和第四課《老師伴我成長》兩課,第三課《同儕攜手共進》突出“生生交往”,第四課《老師伴我成長》突出“師生交往”,其中第一框題講“我知我師,我愛我師”,引導學生全面瞭解自己的老師,從而產生對老師的敬愛。第二框題講“主動溝通,健康成長”, 主要學習從師生交往觀念的改變到與教師有效溝通的原則、策略。

“主動溝通,健康成長”分為兩個目,第一目 “師生交往新觀念” 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探討師生關係,通過反思傳統的師生關係,探討新型的師生關係以及在新型的師生觀下如何打開師生交往的新空間,形成師生交往新行為。第二目“共築師生情感的橋樑”是本框的重點,主要引導學生主動與教師溝通、善於與教師溝通,側重日常學校生活情境中如何化解與教師的矛盾衝突及交往的基本準則,掌握有效溝通的方法、策略。

學校的人際交往是學生交往的主要領域,師生關係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影響着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心理、情感、道德的發展和交往意識與能力的提升。因此,第四課《老師伴我成長》在八年級上冊中佔重要地位,而第二框題“主動溝通,健康成長”又是本課的落腳點。

學情分析

當前國中生在與教師的人際交往中面臨着兩個問題。

第一,時代價值的轉型。新課程改革使教與學的關係產生了轉變,建立在傳統等級秩序意義上的以“師道尊嚴”為核心的師生交往正在被“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觀所取代。價值觀的轉型對學生如何與教師交往影響巨大。有些學生認為師生“民主平等”就可以不分場合地對老師“隨隨便便”,甚至不尊重,導致常常發生課堂與老師頂嘴、衝突的現象。

第二,個體心理髮展的轉型,主要是從國小時代的“向師型”到國中的“獨立型”的轉變,既迫切渴望與教師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師生關係,又難以擺脱對老師的遵從甚至害怕的心理,因此,如何有效地與教師進行溝通是國中學生面臨的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框主要是從觀念和溝通技巧兩個方面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對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新型師生關係的基本內涵;

②能夠説出與教師交往和溝通的基本準則。

2、能力目標

①能夠運用認知轉換的方法解釋師生交往的不同行為;

②能夠運用角色互換的方法理解師生交往中的矛盾衝突,能夠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③能夠遵循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與教師交往。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主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尊敬教師,理解教師,體諒教師;

②認同新型師生關係之民主、平等的基本價值取向,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共築師生情感的橋樑”。主要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實現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以化解矛盾衝突,重點是換位思考化解師生衝突、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和批評,有助於增進師生情感。

2、難點:“師生交往新觀念”。反思傳統的師生關係(權威—遵從),探討新型師生關係的內涵(民主平等,亦師亦生)以及在新型師生觀下如何打開師生交往的新空間,形成師生交往新行為。

品德教學反思10

當前國中思想品德科目試題實行開卷考試。這一考試模式的改革必然與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發生衝突。但是,它的實施對於促進思想政治課堂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活躍課堂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進行開卷考試,這是教育體現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要求,強化對考生素質能力的考核,培養考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對廣大政治教師來説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為適應開卷考試的“指揮棒”,培養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應突破傳統知識教育的束縛,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新構築全新的教學理念。作為政治老師,必須對開卷考試後產生的新情況作出判斷和分析,以便得出對應辦法。

開卷考試最大的變化就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東西少了,學生就要適應這種考試模式,調整學習方法。首先該記的內容還是要記,沒有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記憶,沒有知識的積累,運用時就難以得心應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紮實的知識基礎是所必需的。由於新會考強調不拘泥於教學大綱,試題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因此,滿足於課本知識的講解顯然是不夠的,應該對教材內容結構作大膽調整,不拘泥於對課本內容具體詳盡的講解,一些知識性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騰出時間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或選取有價值的能力型的熱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啟迪思維。因此,教師在複習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變“灌”為“導”。即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複習課上得生動與否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的熱情、複習的效果。因此,採取多種形式上活複習課是非常必需的。例如,進行小組複習競賽、讓學生來上提問其他人答疑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導學生把知識歸類、比較,從而理清知識脈絡,更好把握教材。例如,第七年級第七單元八年級第八單元和九年級第六課都是在講法律方面的內容,可以就某些案例一起復習;注重學生的理解和運用,尤其是探究型學習,已經成為這幾年的熱點問題,它側重於學生的綜合能力考查;等等…

第三,抓住熱點,釋疑難點,理論聯繫實際。即引導學生關心時政熱點,關心天下大事,把課堂內容與時政熱點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我採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導學生閲讀各類書刊、雜誌,並做好摘記;二是讓學生多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和《社會寫真》等節目;三是開展社會小調查,撰寫實踐報告,進行班內評比。這樣,思想品德課教學逐步將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傳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於“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中學政治課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目前,廣大政治課教師仍以傳授課本知識為己任,把政治課學習應有的廣闊空間侷限在課堂之內。因而教師要敢於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樹立“大政治”的觀念,不僅指導學生學好教材,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政治課外書籍,努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僅搞好課堂教學,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好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最後,在複習教學中還必須重視學習實用性,對學生進行定量的訓練是必要的,但切忌以題海戰術反覆做題,檢查的內容要注重靈活性和創造性,而且要講求質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品德教學反思11

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1、用問題導入,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直接進入課題,水到渠成。我聯繫本單元上兩節的內容,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

2、充分運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3、學生根據自己積澱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要求他們先不看書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再看書做對比,看看自己的理解與教材觀點的異同,這樣可以給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的理解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從而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與記憶。

4、巧妙地處理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中,教材一共羅列了11則材料來幫助我們理解教材,我只選取其中4個比較典型的材料作例子來分析教材,這樣既節約了時間突出了重點,又能有時間突破了難點,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了教材;通過提問學生,他們回答的問題基本正確,所作的練習也基本準確。

本課的不足之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還不夠強,在課堂中老師講得較多,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相對少了一些。教師的課堂機智仍然欠缺,尤其是對學生課堂上的意外生成不能很好的予以評價和點播

2、某些環節過渡語不靈活,課的流暢性感受一定影響。對材料的挖掘和運用度不夠,不能充分發揮其有效價值

3、由於教材有地方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理解以及時間的分配方面也有些不夠合理,有前鬆後緊的現象。

4、對教材的拓展度不夠。

品德教學反思12

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學習中體驗道德,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

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當然,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教育他們。

例如,一位同學在聽課過程中坐姿很標準,我向全班詢問哪位同學的坐姿最標準,同學們紛紛用食指指向那位學生,這時我對同學們説,“如果我們把另外的四根手指也展開是不是比只用食指要有禮貌的多呢?”大家在聽到我的提醒後全都伸平了手,在這以後的課上很少再有同學用食指指向他人。

二、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童趣、易為學生接受的教學活動

對於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侷限於講解課本,學生也不是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通過觀察、實驗、探索等活動,真實地去感受、體驗、發現、理解。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講故事、猜謎語、觀看教學視頻、畫畫、動手製作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三、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一年級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在課堂遇到理解不到位的問題時首先應請同學們集體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啟發,在討論結束時你會發現,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已接近正確答案。

在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尋找能獨立思考且回答思路接近正確答案的同學,這些同學通常知識面廣,因而在教學中要適當的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珍惜學生在參與課程時產生的問題,對於他們提出的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想法時,不能一味否定,要讓他説出他的理解,之後尋找解決辦法。一年級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

品德教學反思13

這一課的題目為我背上了新書包。一個題目就很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背上了新書包,就意味着許許多多的事情發生了變化,自己的身份變了,自己生活的環境變了,自己所擁有的生活變了,學校這個大家庭是快樂的。我們成為了國小生,我們有了自己的工作。教學中通過看錄像,回憶自己入學時的快樂情景,使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美好,並且把自己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在高興幻想之餘,沒有忘記明確國小生的學習任務。 活動二讓學生比較現在的生活與以前的不同,有自己的新課桌,課程表,還有新書,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國小生就要按照課程表上所安排的課程來學習各種知識、各項本領。這也是國小生與幼兒的不同。期間,學生就談到自己發了新書,我問他們,你們喜歡這些新書嗎?我們應該怎樣愛惜課本呢?

第三個環節利用課件讓學生認識校園中的各種設施,如圖書室,操場,還有校園文化牆。有的學生會背三字經,我告訴他們文化牆上有三字經的內容,雖然你們會背,但字卻不認識,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就能看懂上面的內容了。

最後以一首學生喜歡的歌曲《上學歌》結束本節課。學生情緒高漲。這節課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已成為了一名國小生,知道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讓學生喜歡上學,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融入到國小生活當中。

不足之處,教師説的太多,總是牽着孩子走,不能放開,在以後的課堂中,儘量讓孩子多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品德教學反思14

對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課標是這麼要求的: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在能力方面是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安排。在知識方面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走向自強的道理。基於這些要求,我對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是:1、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2、掌握培養自立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學案帶着問題去預習,防止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沒有目標而不知道要幹什麼。還有一個就是,思品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道理,如果沒有導學案,用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情境會非常不方便。學生預習完之後安排學生合作學習,在交流中解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交流一些好的觀點和方法。最後就是課上展示,這個時候一定要發揮教師的點播作用,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真正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在課上,比較遺憾的是我沒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適時引導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深化如何做到自立這一知識點。比如:對於實現自立,我們要做到自主作出決定。對於這一點,學生可能會説很多具體的事情,但是我沒有去引導,很是遺憾。我只關注學生根據教案的自主展示,沒有注重課堂生成。最後我安排學生自主總結,學生基本能夠按照思品的教學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思路總結出來。最後,學生完成當堂達標,效果不錯。

品德教學反思15

高效課堂是近些年來課堂改革的又一個新指標,它為我們一方面指明瞭當今課堂的癥結是低效,一方面指明瞭我們努力的方向。

但時至今日高效課堂依然難見成效,其實一線教師都明白的很,高效課堂只不過是又一件“皇帝的新裝”,都在為其叫好,又不能説出實情。

高效課堂的核心是生本課堂,這是對的,只有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課堂才會煥發活力,課堂才會高效。但問題是“生本”能否實現,如果實現不了,高效課堂只能是一句空話。

按當今的教育體制,生本是實現不了的。

關於“生本”的“本”,當下以成為對某一方面表示重示的一個標誌,凡是成了“本”,就足見其重要,要是成了“末”,那就慘了。要是“本”、“末”倒置,那就更慘了。

比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足見教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足見教師對於一個國家教育的重要。

但口號歸口號,現實中教育成了“本”了嗎?教師成了“本”了嗎?別的不説,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的那個“4%”提出十幾年了,實現了嗎?説是今年要實現,但不到實現那天,我們仍不敢確認它會否再次成為空頭支票。還有教師的待遇讓教師感覺自己成了本了,還是被各方面搞的團團轉讓教師們感覺成本了。

再比如“以民為本”、“民本社會”,這當然並不是人民地位重要的首個提法,因為我們對於“人民當家作主”早就習以為常。這也不是我們的發明,“民本思想”不但在歐洲資產階級思想家的理論中,就連中國唐朝的李世民都會説“民為水,君為舟”。

都但誰都知道,今天民是否真成了本。

既然整個社會本末倒置了,能指望獨在教育領域出現“世外桃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