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2.65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

教學中,我把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把品德與生活課與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缺少主體參與。本學期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領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教室”、“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一起玩遊戲”這個單元教育學生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要求學生能夠自己動腦、動手,養成探究的習慣,學習探究的方法;能夠應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並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 在教“交流多愉快”這個單元時,我組織學生開了一個展示會,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是如何應用於生活實踐、取得的收穫是什麼。教育學生講文明、有禮貌,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併為此而高興,並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4.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你好,祖國媽媽”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家鄉、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家鄉的風景名勝和資源,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5.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説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二年級的班主任兼品德教師,我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勞動編織美好生活”這個單元教育學生負責任、有愛心、愛勞動地生活 ,要求學生誠實、勤勞,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説謊,做誠實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認真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愛護班級榮譽,關心和愛護同伴;收集、瞭解勞動者的辛苦,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同時深入了感恩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每一節課有當堂課的目標,但也是其它目標的延伸、應用和鞏固。為配合好品德與生活教學,我制定了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2

在區品德學科培訓活動中,我執教了一堂課,課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我認為在這堂課中,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包括師與生的對話,生與生的對話,生與文本的對話等。本堂課是借班上課,課前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少,學生對我很陌生,所以創設良好的對話情境,才能拉進師與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樂於談話,樂於交流。上課伊始,我播放了學生喜歡的歌曲《可愛的家庭》,會唱的小朋友馬上跟着唱了起來,不會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課堂氣氛很温馨。讓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義,學生覺得很新奇,不知不覺消除了與我之間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敍述了我先生因為女兒半夜發燒急得哭了的真實事件,學生深受感動,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自己的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都爭着、搶着告訴大家爸爸媽媽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小朋友一一敍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組互説,在這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激發了熱愛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學強調回歸生活。正如杜威所説:“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本堂課學生説話的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藉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發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激發起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雖然説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歡樂,包含着父母對子女的愛,都很真實。課外延伸中安排的兩個實踐活動:

(1)自己設計一張感恩卡,寫一句最想説的話,送給自己最想送的人。

(2)回家後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們高興的事。

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到生活。

3、評價注重過程性。在聽課教師的發言中,我感到老師們對我採用的評價方式特別感興趣。我是這樣做的:課堂上每發言一次得一顆星,學生自己用筆畫在課題的旁邊,發言聲音響亮、語言流暢、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顆星;一節課得三顆以上星的可以畫一顆笑臉。這堂課沒能得笑臉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彌補。這種延時評價為更多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多種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讓更多的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級,我每月、每半個學期、一個學期都小結一次,避免了評價的主觀性,學生非常開心。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3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懷着新奇與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節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對於本課的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進行的。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説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説,“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説,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於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課我們很有收穫,孩子們在寬鬆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張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為一名國小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以上是我今天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願我們攜手同行!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4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本冊教學的主題是“家鄉”,在上課之前我事先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我們渠縣的文化、風土人情,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問同學等途徑認識瞭解我們的家鄉——渠縣。在課堂上同學們能滔滔不絕的講解宕渠文化、渠縣黃花,有的同學還講到漢闕遺址。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5

一直以來“迴歸生活”是理解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基本線索,更是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而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課則恰恰是把生活作為本源,將“坐、站、走”三個學生生活中經常忽略卻又急待解決、糾正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可謂是貼近學生生活,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如何組織教學,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效也成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既發現了適合低年級兒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活動也找到了在教學實施中需要不斷改進、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課堂教學後的一點收穫。

一、兒歌在教學中的應用

千百年來“兒歌”成為孩子們最熟悉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琅琅上口易於熟記,孩子們總能在不輕易間理解其內涵,所以如果能在課堂上選好、用好兒歌,讓孩子們在課後也樂於去説去玩則是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將被動接受轉為自主發現,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正因為這一點,教學中我在對“坐”、“站”、“走”三個行為習慣的糾正中向兒童介紹了這首簡短的兒歌,即:

坐如鐘,挺胸膛,腿併攏,腳放平。

站立時,背挺直,頭抬起,看前方。

走如風,腳步輕,收腹擺臂挺起胸。

可以説這首兒歌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講清了正確“坐、站、走”的關鍵,對指導孩子們的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孩子們在邊説邊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漸漸疲勞的課堂教學中有了精神,覺得有趣,樂於參與到“玩”的氛圍中,在講清教學重點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善於利用“比”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我覺得如果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間這種“比”的精神,對課堂教學的開展實施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本課的導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優勢開展了不同的活動。 “比”的優勢在行為訓練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學生間要比一比誰的姿勢最美,最標準,誰的動作最迅速,學生還要和軍人、松樹比一比看誰做到了“坐如鐘”、“站如鬆”、“走如風”,可以説這一競爭性的教學活動讓枯燥的訓練增添了情趣,對課堂的組織教學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看來善於利用“比”的精神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我發現各種教學活動、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處理好其中的關係並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嘗試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得能力。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6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教材從兒童生活和社會實際切入,注重兒童在真實生活中的感受,體驗、探究、交流和領悟,主張結合具體生活實例,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以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啟發道德自覺,避免生硬説教就能獲得良好教學效果。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體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品德教學的生活化。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課堂”。教學中,我從兒童的生活出發,選擇生活中的例子,設計生活化的活動。

二、努力體現品德教學的“活動化”。課程標準將該課程定義為活動型綜合課程,即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教材中設計的情境對話、人物旁白、提示語以及大量的空白都在引發兒童活動,讓兒童在活動中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實現兒童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體驗活動,力求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使學生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難處,從而能調身處地地為他們着想,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一開始,我讓學生蒙上眼睛從教室一角到另一角拿東西,活動中學生初步體會到作為盲人找尋事物是多麼不容易,學生進一步想象:如果我們蒙上眼睛放學後獨自回家結果會是怎樣?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失去光明是多麼痛苦。接着讓學生體驗肢殘人單手穿衣的感受,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特別無助。通過這兩種角度體驗活動,學生真實地感到殘疾人生活是多麼不容易,而此時幫幫殘疾人就成為學生髮自內心的呼喚。相信,我一道德品質也會在學生以後的生活中逐步養成。

三、努力體現品德教學的開放性。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節課教材中只安排了“他們不容易”和“我能為你做什麼”?兩部分內容。我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了合理整合,努力構建一個生活化、活動化的課堂,以期待關心幫助殘疾人能成為我們每一個應有的美德。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給予學生直觀感覺,教學效果很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7

我講授了《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和感受到了交通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為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為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閲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8

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生命力更加旺盛。作為擔任《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老師,我也在努力探索、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少一點距離,多一份親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往往是師教生學,進行權威性的“對子”交往,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則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自我介紹:“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華莊中心國小,成為一名國小生,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我們以後會在一起學習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各科知識,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楊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二、少一點束縛,多一份空間。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説一説、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三、少一點説教,多一份體驗。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是通過一兩個生動的故事或事例來傳授一個道德觀點。儘管這些故事大都是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但這些事例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同於直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品德與生活》掃除了空洞説教,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讓學生有了親身實踐的體驗,使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像《盼盼遲到了》、《上學路上》等課文都可以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將自我融入情境,自覺地生情,潛移默化地移情,達到自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來體驗,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就開展了“坐立走比賽”,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體驗,自由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最後評選出班內“坐立走”小明星並頒獎。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在頒獎時,充分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點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的評價更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重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於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説,單調機械地重複“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語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類似頒獎、送禮物等比較生活化的激勵方式卻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給新年的禮物》一課中,我就針對學生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扮成了童話裏的新年老人將準備好的有關的“小明星”證書、獎狀、小獎品等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學生。送禮物時,我更關注那些“不起眼”的學生,尊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讓他們增添信心。這堂課上,每一位學生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充分體驗到了當“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堂生動有趣、充滿熱情的課,能對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讓教學發揮出最大效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9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羣中的弱勢羣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羣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羣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悦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0

《商品無國界》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國小《品德與生活》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同在一片藍天下》第三課《我們手拉手》中的第二色塊的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結合生活實際,認識到自己置身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中,並對這種現象的根源進行深入的探究。如何能將比較成人化的經濟問題,變成簡單易行的、樂於被學生接受的手段,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現在看來,這節課成功在以下幾點:

一、創設精彩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精彩的導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融入課堂、參與課堂,這為課堂上深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有效的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如在上課前,我先讓學生欣賞歌曲《我和你》,通過音樂畫面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無國界,從而導入本節課題:商品也無國界。

二、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實效。

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實用的的評價語言,更能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孩子因為老師啟發式的評價愛上動腦。如在交流身邊的各國產品這一環節,學生一開始交流的大部分是汽車、手機、家電類的商品,範圍比較窄,我就引導孩子“我注意到了剛才同學們説的都是家電、汽車、手機,那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國外的食品或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呢?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在比如,在交流加入世貿的好處時,有的學生説“我們可以通過引進別人的技術,在他的基礎上再加以創新,提高我們的水平。”我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你太了不起了,將來一定是個優秀的企業家。”一句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猶如一縷春風,輕輕拂過,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被激發的淋漓盡致,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個孩子的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所以在課堂上他們的每次發言都希望得到老師與眾不同的評價,這時候我們就要根據孩子獨具個性的發言給予差異化的評價,如在交流中國有哪些產品走出國門時,我根據學生的發言,給了他們差異化的評價。

生:伊利牛奶走出國門。 師:嗯,奧運會上選用的伊利牛奶,讓他走進了世界各國。

生:海爾的家電走出國門了。師:是啊,我們家就特別喜歡用海爾的冰箱。

生:李寧的服裝出口到很多國家。師:嗯,李寧奧運冠軍龍服,伴隨着奧運會國旗一次次升起,確實受到中國迷的追捧。

師:我還知道青島啤酒也遠銷海外。師: 對,這也是我們山東的驕傲。

三、將課堂與社會現實連接起來。

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小品德課程是為關注現實而生,為解決問題而立。在設計你我共贏這環節中,怎樣從身邊那麼多的商品中挑選出學生感興趣的商品來研究,是我們當時一直在猶豫不定的問題。後來,我們想到目前爭議最大的蘋果手機,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而在蘋果的案例分析上,我們主要研究兩個問題

(1)圈出蘋果的供應商和參與組裝的國家。

(2)根據蘋果的利潤分配圖,談談你的發現。

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理解“世界科技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關係”這一目標,而第二個問題,引發的學生的思考比較深遠,可以是創造與製造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不同,一個是中國的現狀:人力資源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價格比較低廉。這些都是社會的熱點問題,也都引發學生深深的思考。再如,前些年,有個美國記者發起了一次“抵制中國製造”的活動,並且寫了一本書《離開中國製造的日子》。所以在“你中有我”的環節中,我們將這個社會焦點拿到課堂上,既讓學生感受到世界人們離不開中國,又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原來身邊的很多事件都折射出品社課中的問題。

四、活動為主,超越文本,促進學生成長。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綜合課程。活動是品德課的靈魂,在交流“我國出口的商品”這環節時,學生一一起來回答,並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國力的增強,於是我設計了“藉助資料,將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地圖上插上國旗”這一活動。最後學生看到鮮豔的國旗在世界各國高高飄揚,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教育的目的真正達到了“無痕”。

總之,本節課通過多樣的活動、多元化的評價將比較難、深的經濟問題演變成學生能夠樂於接受的、勇於積極探索、思考的品社課堂,相信本課之後,學生會以嶄新的思維方式審視身邊的經濟問題。最終回到新課標提到“學生通過教材、教學所學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改變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態度、價值觀等等。”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1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北師大版國小《品德與生活》第三冊以“我愛我生活的地方”為主題的內容,通過這節課要使學生明白,人人都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喜歡優美的環境,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反感。接下來我來談談教後的反思。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教育性較強的學科,這門學科把課堂與生活緊密活動聯繫在一起。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旨在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和源泉,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選取兒童所感興趣、所必須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和生活性。

在教學《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一課時,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髮展的課程新思想與課改新理念。我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

《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和學校與地方特色的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科書為教師因地、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而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而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地看圖講述或讓兒童死記硬背的課本。教師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實際需要,靈活地使用,在保證實現課程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應當把學生的生活世界(班級、學校、家庭、社區)、直接經驗、感知體驗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的課程,或按照實際情況靈活地變動或生成符合實際情況的主題,擴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按照教科書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出示本地一些優美環境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很美,需要大家的保護。後來又展現了一些亂倒垃圾,亂張貼和污水亂排放的圖片,讓學生對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產生反感。由於這些圖片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所有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很大的震撼。道德情感得到提升。

二、精心設計活動,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

1、調查彙報,課前讓學生去調查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課中讓學生彙報,詳實的資料學生有了對破壞環境行為的初步認識。

2、表演,學生表演住樓上的同學往樓下扔東西的情景,引發學生的道德思考。

3、遊戲,通過拍手歌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學到得知識。

4、合作制定環保小公約。

三,存在的問題

課的一開始用了喜洋洋評環保小衞士的情景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在辨析導行時,沒有把評選貫徹到底。課堂上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學缺少鼓勵性的評語。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2

《綠色小衞士》是《品德與社會》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的內容,通過這節課要使學生明白,人人都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而且能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為環保貢獻自己的一點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教育性較強的學科,這門學科把課堂與生活緊密活動聯繫在一起。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旨在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和源泉,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選取兒童所感興趣、所必須的以及有發展意義的內容設計主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具有較強的活動性和生活性。 在教學《綠色小衞士》一課時,我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髮展的課程新思想與課改新理念。我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課堂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

教學過程中的激情、明理、導行等環節都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例如在激情這個環節中,我就利用課件播放學生蒐集到的在村莊、廣場、街道等實地拍到的破壞環境的圖片。圖片的直觀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也讓他們發出了“真髒啊!”“太可怕了!”這樣的感慨。就這樣,學生在切身的體驗過程中熱愛生活環境的情感油然而生,明白了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調動起來了,為學好本課的主題打好了基礎。

在明理這個環節中,我選取兒童最熟悉的“生活事件”——“吐痰”圖作為範例,先讓學生看圖,再思考小朋友為什麼把痰吐在紙上。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就被調動了,他們自己體驗過吐痰,也見過亂吐痰的情形,因此談起自己的想法,説起隨地吐痰的種種危害也就得心應手了。

本節課教學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生活出發談談自己經驗、體會,構建一個真實互動的生活化課堂,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原則

新課標認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轉變,應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注意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觀去觀摩、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

因此,我首先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課程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把教材內容的重點確定為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通過圖例的辨析使學生明確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三)以小組和作為主要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同學們有的表示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積極宣傳,使每個人都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的表示要勤奮學習,長大以後為保護環境,美化祖國作貢獻。還有的表示,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為保護環境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顧整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教好《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只有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便捷操作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為學生今後的信息素養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3

"好"、"壞"這兩個詞語是人們對他人進行的經常性的總體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也經常使用這兩個字眼來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學,新課程改革進行一個學期以來,靜下心來,我再次細心的解讀新的課程規範,新課標中對同學的評價也進行了相應的新的改革,《新課程規範》中指出:全面實施評價機制,應該注重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自我評價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相互結合,加強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相互評價的提高,還應該讓同學家長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對同學的日常表示,應以鼓勵、褒揚等積極的評價方法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課程實踐。

在一節《品德與生活》活動課上,我組織全班同學"憧憬新學期"讓他們説説新學期裏想學會什麼身手?自身還有哪些缺乏需要改進?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説:"我想學會打乒乓球。"有的説:"我想學習成果比上學期更好。"有的説:"我想擁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説:"我想這學期一次也不再遲到。"突然,坐在角落裏的家強同學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着這難能可貴的手,我毫不猶豫地請他站起來,他説:"老師,我有一件事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微笑着點點頭,説:"什麼苦惱?老師能夠協助你嗎?"他説:"文吉的爸爸説我的字寫得好看,謝軍的爸爸説我的字寫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望着平時學習不好,字跡潦草,糾正了好幾次都改正不過來的同學,我腦子裏閃過了一個念頭:這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既然他有此煩惱,説明他就有認真練好字的決心。於是,我懇切地説:"你上學期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最近老師看到你寫的字進步了。"家強原本怯生生的臉上,頓時從嘴角邊露出笑容:"老師,那新學期裏我想把字練得漂亮些。"我微笑着説:"老師相信你。"這節課也因為有了我與這位同學的一番對話,課堂氣氛更濃了……

課後,我不得不再一次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對同學的學習成果,以和各個方面的能力,我經常以單純的"好"與"壞"兩個字來評價他們,對於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從來都疏忽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對於學習相對比較壞的同學,經常採用"罰""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進步法"來取得自身設想的教學效果。像家強這樣的同學,一頁頁難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見效果,同學發生逆反心理不説,自身也被氣得夠嗆,從來沒有想到試着用別的方法來教育同學。其實,每一個同學都有他自身"閃光"的一面,關鍵在於教師善於發現和捕獲,也許這位同學的作業本從外表上看的確是糊塗潦草,但只要做為老師的認真去找,應該會找到一個或者兩個特別工整的字,若能抓住這個字來加以鼓勵和褒揚,那可能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

新課改提倡:對同學的評價的多樣化是從主體多樣化、角度的多樣化、尺度的多樣化來進行評價的,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示。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的方式和家長以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假如説,這位同學的進步是老師的教育,那應該感謝那位給予他鼓勵的同學家長與這位同學的求知和進取,更應該歸功於新課程的理念。

"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的同學,為了同學的一切",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同學的生長,多用鼓勵和褒揚,注重對同學的過程性評價,把同學的優點和亮點用愛去"篩選",加以肯定並且"發揚光大",猶如播種希望,將會收穫一個金燦燦的秋季;循序漸進的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課改實踐中,使課改下的同學真正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4

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上是採用了討論與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的。

首先我從發生在學生和老師身邊的故事説起,在我的提示下,同學們能夠去尋找班上的感人故事,從而感受到了集體的温暖,友愛和團結,增強了熱愛集體的思想感情。

另外,道德能力的提高依賴於學生直接參與的道德實踐活動,因而要使學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交往中學會交往,在幫助他人和感激他人中建立我要關心他人的意識。於是我在每次的活動中適時地加以總結,從而促使學生的活動目標更加明朗化。

在最後的一個教學環節:製作感謝卡的時候,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以及我對於他們思路的引導,同學們明白了:感謝他人不是走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的表達,除了製作感謝卡之外、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比如:一句“謝謝您”“多謝您了”,既是禮節,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他們也知道了,感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實際行動。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學反思。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活動是教師教與兒童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情境化,課堂教學活動化,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探究、感悟,已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學反思《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也竭力試圖將這一理念貫徹始終。在課的開始,我就帶領學生走進他們的家庭生活,回憶、講述自己的父母為家庭辛勞的事,感受父母對自己傾注的深厚的愛;配樂詩朗誦《媽媽的愛》把學生帶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憶中;體驗一下當父母的感覺這一活動,讓孩子換個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樣的感受,從而能理解、體諒父母的苦心;讀讀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進行深入內心的交流和溝通。教學中,老師堅持“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又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特別是課前讓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在上課時,讓孩子打開來讀這封來自父母的信這一環節,真實地反映了家長對孩子的看法,讓孩子瞭解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溝通,因而孩子們在説內心感受以及自己該怎樣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時,真情充分流露,説得也非常感人。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要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課堂實踐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活動中去了解、感受、體驗,讓社會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實際內容和實踐陣地。為此,我設計了課後延伸的實踐活動,並且將行為落實到“你最想做的一件事”這個雖小但很集中的目標上,並讓家長參與評價,旨在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體驗,真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懂得生活,學會做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