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來源:文萃谷 2.21W

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非常之高的地位:第一次在黨的報告中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並列的高度;第一次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佈局之一;第一次在黨的報告中用一個單設的篇章部分來論述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黨章。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的這四個第一次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第一,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報告清晰地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生態文明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生態文明,不同於匍匐於大自然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更是對征服大自然的工業文明的超越。它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工業文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雖然在發展生產力上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災難。作為資本主義批判者出現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實現對資本主義的超越,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實現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二,深刻説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作用

報告不僅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本國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且還強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實現全人類共同的福祉。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生態環境問題中最重要的部分,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不再是區域性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肩負起了推動全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

第三,奠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重要地位

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説明,生態文明建設不像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具有明確的、獨立的邊界,它或滲透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或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間。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生態文明就如一條“紅線”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在之前,包括在十七大上,我國已經提出了一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政策,但是一直沒有提出一份完善的制度框架體系。報告在我國明確提出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及社會制度建設之後,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並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制度。

一是建立生態文明的評價體系。報告提出建立生態文明的評價體系時,強調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生態文明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這就是説,要改變現有的“唯gdp至上”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單純的強制性環境約束指標轉變為有效衡量生態文明發展的考核標準,從根本上優化單純gdp的評價體系。這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核心。

二是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這就是要按照區域經濟差異建設生態文明。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少。扣除必須保護的耕地和已有建設用地,今後可用於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及其他方面建設的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里左右,約佔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3%,必須走空間節約集約的發展道路。而且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很大,發展不均衡,因此,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控應該區別對待、分類指導,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

三是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所反映的產品的市場價格;二是資源性產品對生態系統影響所體現的生態價值。因此,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既要放開國家干預,讓市場合理定價,還要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加上由國家確定其生態價值,即生態補償。

四是建立排放(污)權交易制度。我國在排放(污)權交易已經有了一定進展,尤其是碳排放權的交易。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碳市場作為碳減排的重要工具,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構建自己的碳交易市場。由於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碳排放的大國,遭受了巨大的.國內外碳減排的壓力,因此我國已經開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了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廣東湖北被確定為首批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並提出2017年我國全面啟動基於國家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交易。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非常之高的地位:第一次在黨的報告中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並列的高度;第一次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佈局之一;第一次在黨的報告中用一個單設的篇章部分來論述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黨章。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第2張

的這四個第一次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第一,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報告清晰地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生態文明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生態文明,不同於匍匐於大自然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更是對征服大自然的工業文明的超越。它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工業文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雖然在發展生產力上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災難。作為資本主義批判者出現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實現對資本主義的超越,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實現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二,深刻説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作用

報告不僅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本國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且還強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實現全人類共同的福祉。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生態環境問題中最重要的部分,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不再是區域性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肩負起了推動全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

第三,奠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重要地位

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説明,生態文明建設不像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具有明確的、獨立的邊界,它或滲透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或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間。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生態文明就如一條“紅線”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在之前,包括在十七大上,我國已經提出了一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政策,但是一直沒有提出一份完善的制度框架體系。報告在我國明確提出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及社會制度建設之後,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並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制度。

一是建立生態文明的評價體系。報告提出建立生態文明的評價體系時,強調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生態文明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這就是説,要改變現有的“唯gdp至上”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單純的強制性環境約束指標轉變為有效衡量生態文明發展的考核標準,從根本上優化單純gdp的評價體系。這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核心。

二是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這就是要按照區域經濟差異建設生態文明。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少。扣除必須保護的耕地和已有建設用地,今後可用於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及其他方面建設的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里左右,約佔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3%,必須走空間節約集約的發展道路。而且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很大,發展不均衡,因此,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控應該區別對待、分類指導,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

三是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所反映的產品的市場價格;二是資源性產品對生態系統影響所體現的生態價值。因此,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既要放開國家干預,讓市場合理定價,還要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加上由國家確定其生態價值,即生態補償。

四是建立排放(污)權交易制度。我國在排放(污)權交易已經有了一定進展,尤其是碳排放權的交易。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碳市場作為碳減排的重要工具,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構建自己的碳交易市場。由於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碳排放的大國,遭受了巨大的.國內外碳減排的壓力,因此我國已經開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了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廣東和湖北被確定為首批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並提出2017年我國全面啟動基於國家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交易。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