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

來源:文萃谷 2.64W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要注重培養學生具備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人人都能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都能從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益。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筆者就如何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進行了探究。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

一、激發學習情感,讓學生“樂學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才能有效改變學生“被動學”和“不願學”的狀態。國小生年齡尚小,自主學習能力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其他新奇事物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師必須使自己成為激發情感的高手,將學生情感發現線索與數學學科特點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比如在學習“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就可以聯繫實際設計問題:“草地上有5只小白兔,現在又來了3只,請問這時草地上一共有幾隻?”這樣既能化抽象為形象,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傳授學法要領,讓學生“實踐學”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生掌握知識不如幫助學生懂得如何運用知識。教師可以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後延展。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知識點時,我先請學生在課前蒐集有關人民幣的資料,瞭解人民幣都有哪些分類和麪值,顏色;接着在上課時用多媒體展示人民幣,考察預習結果,完善知識體系;課後佈置有關人民幣兑換方面的作業,鞏固知識。

三、重視合作學習,讓學生“互相學”

國小生還處於認識和學習知識的初級階段,學習能力及習慣尚未形成,所以藉助學習活動、教師幫助和同學互助是非常

必要的,因此國小數學教師應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合作性學習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分組、分題。比如在學習“第幾”相關知識時,我將學生分成小組,製作號碼牌,以小組為一個單位,每人一組1~8的數字卡,請學生自己排列,這樣學生就可以共同探討怎樣排序,共同學習了。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並非一日之功,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為國小數學教學貢獻力量。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 [篇2]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説,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自主學習”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課題,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積極地、獨立地進行學習,對所學內容感興趣,能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因此,教師僅看到學生是主體還不夠,還要對學生進行自覺主動學習的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下面,本人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懸念,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為數學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繫起來,從數學的角度,並運用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對之進行解釋、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想學”、“我要學”。例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採用講故事激發學生提問題:孫悟空分西瓜。悟空説:“我分給八戒1/3個西瓜,分給沙師弟

2/6個西瓜“孫悟空的話還未説完,八戒就大叫起來:“猴哥這樣分不公平!”聽完這個故事後,請同學們來評評理:“孫悟空分得公平嗎?”故事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團:“八戒分得份數少,是否分得少呢?”“兩個分數誰大誰少該怎麼比較呢?”這樣,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下,學生心裏想提的問題就多了。又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採用聯繫日常生活,引入新課。課前做一個套圈遊戲,把全班同學排成一個長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獎勵。其中幾個同學叫起來:“這樣不公平。”為什麼這樣做遊戲不公平?(因為有的同學離中心近,有的同學離中心遠)那應該怎麼站才公平?(圍成一個圓)為什麼?那圓究竟有什麼特徵?這樣,學生就能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二、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 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 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數學能力,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讓他們在動口、動腦、動手中自己去發現,去感悟。如在教學“圖形的拼組”時,我先讓每個同學用一種喜愛的學具拼擺,然後小組合作拼擺,在個體不同擺法的基礎上,相互合作,相互接納,發揮了

學習共同體的特點和優勢。整體拼擺活動伴隨着説(用了多少個什麼學具)、比(比哪個拼的圖形多、美,哪一組合作好)、幫(組內相互激勵幫助)等環節。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經歷了自主學習的全過程,體驗了自主學習的艱辛與樂趣。老師在整個活動中始終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會學“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將使他們受益終身。我是這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的:(1)、預習習慣,學生進行預習,可以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課前看一看課本;第二種是看課本做做練習;第三種是看課本後能夠自己作簡單的總結,找出自己的收穫或困惑。學生達到何種層次,與教師堅持要求、督促檢查有關。不同章節應該有不同層次的預習要求。 (2)、閲讀與思考習慣, 閲讀時,眼睛首先從書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圖象的信息。把不懂的問題寫在本子上,或獨立思考,或請教同學。這樣,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3)、鼓勵合作學習,把班上的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拿到小組裏去討論解決。這樣,既能充分讓他們自主學習,又能增強他們的協作精神。每個同學在小組裏都是平等的個體,可以自如地發表意見。(4)複習習慣,可以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先複習,後做作業;第二種先做作業,有時間再複習;第三種

是安排時間複習,注意整理歸納,形成知識結構。教師應從“教”的角度來喚醒學生“學”的意識,尤其是對於缺乏認知基礎,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學生,應適當地加大教師指導所佔的比重。學生只有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才能進一步主動探究、學習。隨着學習的進一步深入,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於教師長期不懈地努力。

四、挖掘認知潛能,推動自主探索

學生的認知結構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識,也包括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一些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認知內容的需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經驗,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繫,使模糊的認識明朗化,具體的對象概括化,成為學習新知中可利用的認知條件,這不僅利於學生主動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作為國小數學教師有義務與責任去尊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小能主動獲取自己所需的數學知識,學會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