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2.95W

沙僧,又叫沙和尚、,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是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五主人公之一。在書中也稱黃婆,土母、刀圭,五行屬土,俗稱沙和尚、沙僧。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又稱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陳禕)西天拜佛求取真經。沙僧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踏踏實實,謹守本分,最終功德圓滿,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金身羅漢。

沙僧形象分析

《西遊記》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一宵晚景題過,明早,那老王父子,又來相見這長老。昨日相見,還是王禮,今日就行師禮。那三個小王子對行者、八戒、沙僧當面叩頭,拜問道:“尊師之兵器,還借出與弟-子們看看。”八戒聞言,欣然取出釘鈀,拋在地下。沙僧將寶杖拋出,倚在牆邊。二王子與三王子跳起去便拿,就如蜻蜓撼石柱,一個個掙得紅頭赤臉,莫想拿動半分毫。大王子見了,叫道:“兄弟,莫費力了。師-父的兵器,俱是神兵,不知有多少重哩!”八戒笑道:“我的鈀也沒多重,只有一藏之數,連柄五千零四十八斤。”

分析沙僧形象的論文以張靜二(1983)《論沙僧》(輯入劉世德編《國古典小説研究》)比較全面。張靜二認為,在史實上沙僧“似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文學作品裏,則由絢爛的深沙神,變成了沉默的苦行僧。”謂沙僧:“相貌相當清晰,地位相當重要,而個性相當分明。”沙僧在取經途中表現了合作、順從與隨和的態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 從另個角度看,後來的“和事佬”角色,與初出場時兇相畢露,曾經兩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稱。顯然,在故事發展中,使沙僧的兇猛品性被改變了。

沙和尚一度曾在項下掛了九個骷髏頭。這九個骷髏頭,據説是路過這裏的九個取經人的頭顱,也是在這河上唯一沉不下去的東西,所以,沙和尚把它們留了下來。後來,這九個骷髏頭和木吒拿來的葫蘆一起,化作一隻法船,幫助唐僧等人順利地渡過了八百里流沙河。為什麼是九個取經人的骷髏頭?我想,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九”和一個“經”,加在一起,不正是個“久經”的意思嗎?我們常説一個詞彙:久經考驗。沙和尚的人性不就是需要久經考驗,才能最終修煉到不受外界影響嗎?

還有一種説法是唐僧是十世靈童轉世,取了十世經,前九次都是獨自一人去,走到流沙河就被沙和尚吃了,沙和尚脖子上帶的九個取經人頭顱便是唐僧的,因那頭顱在鵝毛浮不起的流沙河裏沉不下去,沙僧覺得奇怪,便將它串起來玩耍,最後唐僧靠自己的九個頭顱度過了流沙河。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沒有人能渡自己,只有自渡。

有不少人認為小説作者未能賦予沙和尚更鮮明的形象。

趙天池(1983)《西遊記探微》引張易克的話説:“沙僧確實經常擔起調和與凝聚的任務。沙僧的調和通常是表現在止爭與順從兩方面。”止爭是止息悟空與八戒、唐僧之爭,“以和為尚”;凝聚則體現在比其它三人專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誤會悟空已死,“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裏分”外,沙和尚從不説散夥一類的話。四十回連悟空也想散夥,反而沙僧勸大家不要散夥,意志十分堅強。他從不埋怨路途遙遠,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苦行僧。三十回黃袍怪疑心渾家百花羞送信去寶象國請兵來救,要殺她,就拿她與被擒的沙僧對質。沙僧急中生智,説是國王畫影圖形,唐僧因較早時被捉在洞中見過公主,向國王説起經歷,這才救了公主一命。這情節既顯示沙僧的急智,也體現他為他人着想,不欲恩將仇報之精神。

張靜二説,文評家看待沙僧有三種類型:三藏型的對他無所置評;悟空型的説他和順、忠厚;八戒型的指他柔懦、沒有個性、尸位素餐。我們以為這正反映了沙僧的形象並不鮮明突出。

沙和尚沙僧原先是天宮中的捲簾大將。這個職位在天庭是非常尷尬的,究其職責也只是為玉皇大帝進出門的時候掀門簾一類的工作。這個工作一方面説明了天宮中人浮於事,一方面也説明了沙僧一直在天宮中不得志。至少從他一路跟隨唐僧取經和佔流沙河為王的實際來看,他在天宮中應該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位子。這也是他為什麼在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盞及被貶下界的原因。琉璃盞在天宮想不過是一件普通器物,但捲簾大將卻因失手打破一個酒杯就遭天譴,未免有些説不過去。打碎一個酒杯和打碎夜明珠(白龍馬)、調戲嫦娥(豬八戒)竟然一個罪名,這不得不説是玉皇大帝早已經想廢掉這個“捲簾大將”。因此,原本躊躇滿志的捲簾大將沒有受到天庭重用下界為妖就能説得通了。當他一心向善,又深得觀音和唐僧的賞識(畢竟一路上唐僧只收了三個徒弟),因此才知恩圖報,為修正果一路上對唐僧忠心耿耿。沙僧還十分精明,表現在他對時局形勢的判斷準確,沙僧在小説中第一次亮相大戰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旁觀的孫悟空看到這種鬥殺場面,恨得“咬牙切齒,擦掌磨拳,掄起鐵棒,往那怪着頭一下,那怪急轉身,慌忙躲走,徑鑽流沙河裏”。沙僧對自己實力有自知之明,同實力相差無幾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見到實力遠高於自己的悟空,卻立即躲避,能打就打,打不贏就溜,任憑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罵,他就是不上當,弄得實力超強的悟空乾着急卻束手無策。

《沙僧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