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寧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1.36W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説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嬰寧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嬰寧人物形象分析
  嬰寧人物形象分析 篇1

《聊齋志異》塑造了眾多花妖狐魅的形象,有濃厚的人情味,各具姿態,清人馮鎮巒在《讀聊齋雜説》一文中曾評説:“人各面目,每篇各具局面,排場不一,意境翻新,令讀者每至一篇,另長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別開世界;如太池未央,萬户千門;如武陵桃源,自闢村落。不似他手,黃茅白葦,令人一覽而盡。”在這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中,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嬰寧,一位最愛笑的奇女子。她敢説敢笑,天真爛漫,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禮教約束,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是聰明、勤勞、知禮、慮事縝密而又具有深沉的感情。嬰寧是對封建禮教下的婦女形象的顛覆,她的一顰一笑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愛笑的嬰寧

笑是人類最美的語言,也是人類特有的表情。都説女子當笑不露齒,古代的女子笑得時候總是低着頭用手絹遮住口鼻。且不説大笑了,光是露出牙齒也是有違常理的。然而蒲松齡筆下的嬰寧是笑得最美的少女,不僅愛笑,而是喜歡大笑,見人就笑,似是痴憨。《嬰寧》全文四千字,涉及到“笑”竟然達到四十處之多。含笑、隱笑、嗤笑、可笑、復笑、縱笑、狂笑、微笑、憨笑、忍笑、濃笑……真是笑得搖曳多姿,美不勝收!嬰寧是笑着出場的,“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使書生“注目不移,竟忘顧忌”,而嬰寧看到書生的呆狀,笑吟吟地説了句“個兒郎,目灼灼似賊”,遂“遺花地上,笑語自去”。蒲松齡不厭其煩地巧妙地寫出了她在不同場合的無拘無束和純真笑語,無不感染着眾多讀者。她的笑聲可以解憂———“每值母憂怒,女至一笑即解”;可以去苦———“奴婢小過,恐遭鞭楚,輒求詣母共話,罪婢投見恆得免”;可博人愛———“鄰女少—婦,爭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處嫣然,狂而不損其媚,人皆樂之”。好一個狐女!好一個奇女子!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女性早已被打入了另冊,社會只是男人的世界,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庸,婦女一舉一動都被封建綱常禮教所束縛。而嬰寧的笑,笑傻了封建禮教,笑進了所鍾愛的情人家,她幾乎把封建時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願笑乃至不會笑的條條框框全都打破了。。蒲松齡將嬰寧千姿百態的笑描繪得惟妙惟肖,令人稱奇,讓讀者跟着一起笑。

  二、愛花的嬰寧。

“愛花”是嬰寧另外一個突出的特性。初次見面,只見她“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再次出場是“執杏花一朵”,見到王子服後是“含笑拈花而入”。嬰寧的住處,“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豆棚花架滿庭中”。和王子服成親以後,自己變賣首飾,買了很多花種在門院。蒲松齡有意為嬰寧選擇了一個遠離俗世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環境,其居所離城三十多裏,“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門前皆絲柳。牆外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花已經是嬰寧生活的一部分,愛花象徵着她的善良,心地的美好,且對嬰寧愛笑性格起襯托作用,使嬰寧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三、真實的嬰寧

在閲讀作品時,不難看出愛花、愛笑、純真得近乎痴憨的嬰寧絕不是痴憨不知禮,缺少教誨的人,而是一個勤勞、知禮而又具有深沉感情的人。在笑的帷幕後面,隱藏着另一個嬰寧。她大約不願使自己形同世俗之女,又有少女的羞澀之心,所以才以天真爛漫的面目出之。

她對王子服講述自己的身世、請求王子服將其父母合葬的那段話,更是真摯感人,讓人不禁為之動容。蒲松齡在“異史氏曰”中説:“觀其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者;而牆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至悽戀鬼母,反笑為哭,我嬰寧殆隱於笑者矣。”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孜孜憨笑”、“似無心肝”只是她的外在特點,而在笑的帷幕後面,隱藏着另一個嬰寧。這個嬰寧是相當的聰明狡黠。上元節有意遺花地上,看似無心而實是有意,借吳生之口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住處,正是這個狡黠的嬰寧之所為。這個聰明狡黠的嬰寧的性格,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打着鮮明的現實烙印。後來嬰寧天真爛漫的性格不容於現實,婆母嫌她“太憨生”,接着又因為懲罰了西鄰之子險些被逮對質公堂,經婆母一番封建禮教的訓誡,嬰寧“矢不復笑”,天真爛漫的理想性格消失了。嬰寧的從笑到不笑,正是蒲松齡筆下的理想性格與現實的尖鋭矛盾導致的變化,是女性的悲哀。嬰寧性格中現實性的一面最終代替了理想性的一面,雖不免讓讀者感到惋惜,但卻符合封建社會殘酷的生活規律,進一步增強了嬰寧形象的現實性。同時在蒲松齡深深的歎息中,我們也看到了他對女性真性情的肯定和讚揚。

在嬰寧的笑語聲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無憂無慮、不拘禮俗、坦蕩無私而又極其機智的少女形象;而她的“哭聲”卻是難能可貴的體現出了她內心的善良和孝順。嬰寧作為一個柔弱的女子,慧潔之中,以哭,對王子服透露出對仰慕的孝心,如此聰明嫻靜的女子在任何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蒲松齡從多角度、多側面表現了她那富有人情味的內心世界,也正是《嬰寧》這顆明珠的奪目之處。

  嬰寧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嬰寧是個內心善良美麗,有着普通老百姓的優秀品質的女子。她放縱而有節制,率性而有知禮,玩笑而有分寸,粗狂而有細膩;活潑而不風騷,熱情而不輕狂,詼諧而不粗俗,機警而不怪訛,和氣而不盲從,尊重而不遷就……。她針線活“精巧絕倫”;對公婆孝敬如賓;對奴婢寬懷大度;對丈夫痴情尊重;而其愛花成癖,私下典當了首飾買種栽花,改善環境使家園面目一新的舉動,更讓人真的感動;至於對臨西花—花—公—子的懲處,那更是其善惡分明品質的寫照

蒲松齡塑造出這樣一個形象,顯然是對封建禮教的一個挑戰。在封建社會裏,封建的經濟關係、社會關係等扭曲了“人性”;而嬰寧,卻像野花一樣的爛漫,山泉一樣的清澄,山鳥一樣的靈秀,花一樣時刻展露着她的心靈和笑語。這是蒲松齡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表現了蒲松齡對於歸真返樸的人性的嚮往。蒲松齡以浪漫主義的方法塑造他的人物,但他對生活的觀察卻是一個清的現實主義者。

嬰寧是蒲松齡塑造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嬰寧由笑到不笑到哭,這是那個時代的社會導致的一個結果,封建禮教無處不在,封建禮法的力量竟迫使一個人改變天性,它的震懾力量如此巨大,足見其殘酷性。

他不甘心愛笑的嬰寧就這樣消失,不希望笑聲在人間消逝,就在文章的最後安排了這樣一個結尾:“女逾年,生一子。在懷抱中,不畏生人,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雲。”

  嬰寧人物形象分析 篇3

清代著名小説家蒲松齡雖然一生仕途不順,屢試不第,但卻才華蓋世,以其獨特的藝術想象創造了一個奇幻瑰麗、美不勝收的鬼狐世界,留下一部《聊齋志異》傳於後世。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一生的嘔心血之作,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讚。而這當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描寫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感情的篇章。小説雖然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説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處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理性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説:“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可見在這部小説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是作者憤懣中的吶喊,絕望中的希望。可以説《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用心血寫就的一部憤書。

  一、《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形象

《聊齋志異》中創造了眾多的狐女形象,她們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審美化的藝術形象,是美和愛的象徵。深受中國悠久的狐女文化的滋養,尤其是在唐傳奇《任氏傳》中任氏原型的直接啟示下,《聊齋志異》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狐形象,如美麗多情、行動拘謹的青風,嬌俏聰慧、無私助人的嬌娜,詼諧風趣、善於屬對的狐女,俠肝義膽的紅玉、舜華,“百折千磨、之死靡他”的鴉頭,慧眼識人、見識超卓的青梅、封三娘,大智大勇的小翠,寬宏大度的蓮香等等,數不勝數。《聊齋志異》對狐女的描寫與以前小説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她們寓言式地人格化,使她們充分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到她們是一個個可近可信、活生生的真實的人。嬰寧笑聲不斷,似無心肝,至悽戀鬼母,反笑為哭,令人動容;青鳳既感耿生知己之情,又念叔父撫育之恩,情深意重;嬌娜見孔生為救自己而死,大哭曰:“孔郎為我而死,我何生矣”,與孔生結下矢共生死的情誼,但她也忠於自己的丈夫吳郎;舜華見張生是風雅之士,便推扉自薦,備極歡好。當張生提出離家三年,想念妻子,求舜華攜歸時,舜華立即微露不悦,她與世俗女子一樣,也有嫉妒之心,然而雖有私心,她最後還是選擇攜張生回家與妻子團聚;小翠終日嬉鬧,雖多次遭到翁姑的訶責,但惟憨笑,並不置一詞。她以開玩笑的方式幫助公公挫敗了官場宿敵,又用甕蒸衾蒙之術使痴呆的丈夫得以治癒。最後因失手打碎了玉瓶,受到公婆責罵,不堪侮辱,負氣出走。她善良聰明,情深而獨立。這些虛誕的超現實的狐女都具有人類社會的感情,她們的愛憎和追求都具有現實生活中人的性格特徵,象現實社會中的人一樣充滿着矛盾,具備了豐富多彩的人性。正因為如此,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讀者才能在她們的故事中體嚐到一些現實世界的人間煙火味,才能與她們產生共鳴。蒲公筆下的狐女,不僅美麗、善良,而且還能"灑談燕",得此女子,何嘗不是讀書人苦難中的美夢,不是累入科場而不仕的蒲公夢寐以求的慰藉。但是在清冷的現實生活中,蒲公只能浮白載筆,為千萬個同在青燈黃卷下砥礪心志的士子提供精神的幻想和安慰。

  二、嬰寧形象分析

在這眾多的狐女形象中,嬰寧也許不是最美的,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最真的那一個。蒲松齡稱嬰寧是“我嬰寧”,愛惜之情溢於言表,口吻之親密真像是稱呼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

嬰寧是蒲松齡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他着力渲染的寧馨兒。首先看“嬰寧”的命名,這個名字沒有“雲翠仙”的神話色彩,也沒有“嬌娜”的巧俏豔麗,也不沒有“蓮香”、“胭脂”的世俗風情,但是這個名字簡約而不簡單,單從名字上就可看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偏愛。嬰寧二字語出《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何謂攖寧?歷來各家對於這段話都有不同的解釋。綜合各家之説,攖寧大約是“擾亂中保持安寧”[1]的意思。那麼,有着這樣一個非凡的名字的人物,必然是傾注了作者深沉的感情的,嬰寧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凝聚了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特質,是紛繁世界中作者留給自己心靈的最後一方淨土。

文章中,嬰寧一出場就不同凡響,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她超脱凡俗的藝術形象,她“容華絕代”,手捻一支梅花,走在上元節如雲的遊人當中,是那麼的與眾不同。生生的看痴了的王子服,竟不顧封建禮教之大防的露出“灼灼似賊”的目光。當嬰寧發現王子服不合禮儀的盯着她的時候,不怒反笑,並把手中梅花像一方香帕一樣遺於地上,這對於一個封建時代的未字少女是大不檢點的行為。文章開篇,作者就用寥寥數語對嬰寧的形象進行了一個輪廓的勾畫,她美麗、純真、愛笑、愛花,確是一個“出於幻境,頓入人間”的精靈。這之後寫王子服對嬰寧茶飯不思的痴戀也是對嬰寧的側面烘托,正是嬰寧的卓然獨有的美和魅力,才使得王子服“忽忽若迷”,也為後來王子服按照吳生的話到西南山中尋找嬰寧埋下伏筆。在王子服歸家後的一大段描寫中,王子服的輾轉反側,吳生的奔走,王母的憂心,字裏行間都有嬰寧的存在,雖然沒有正面描寫,但也從側面烘托了嬰寧的美好形象。

當王子服終於不耐相思決定隻身去尋所愛,文章就寫到了嬰寧的住處,“空翠肌爽”、“叢花亂樹”,“牆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住在這樣清雅脱俗的所在的女孩子,也該是不染紅塵的仙子吧。把他的“我嬰寧”安排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所在,作者對嬰寧的偏愛可見一斑。描寫完住處,女主角再次出場,“一女郎由東而西,執杏花一朵,俯首自簪;舉頭見生,遂不復簪,含笑拈花而入”,又是花,又是笑,嬰寧的出場總是和這兩樣東西分不開。轉回頭看嬰寧初見王子服的“顧”而笑,這頗具挑逗性的回眸一笑使得王子服一介書生痴痴地走了三十里路來尋嬰寧。這次的“含笑”又使王子服生出了無限的希望,在門外傻傻的從日出等到日落。簪花一節也值得推敲,本是要“俯首自簪”的,看到生來卻把簪花的動作停了下來,“含笑捻花而入”,這個舉動是羞怯麼?應該不是。所以我想這可以算作再一次的暗示,簪花人已來,又何必自己動手呢。王子服的精誠終於有所致,鬼母扶杖出門來詢問來意,並由此得以認親,還得到小住的.機會。

直到這時王子服才第一次和嬰寧正面相見,不是初見的顧而笑,也不是再見的捻花含笑,這次嬰寧還未進門就“嗤嗤笑不已”,進門後更是“笑不可遏”,王子服剛開口她就又笑的不能自制,最後終於忍不住以袖遮口,出門大笑去了。嬰寧在笑什麼呢?大約是在笑這呆頭小子情深如許吧,也欣喜自己果然看對了人,這“賊腔未改”的青年,終於是找上門來了。心中的快樂全化作串串笑聲,終於藉着“視碧桃開未”的理由大笑而去。次日花園又見,王子服向嬰寧出示他所珍藏的上元節嬰寧遺落地上的那支梅花,花已然萎謝,但情依然炙熱,嬰寧卻又裝作不知,説是若是喜歡改天可送王子服一巨捆。看似憨痴懵懂的問話,卻使得王子服一步步坦白説出了自己的真情。同樣是古典小説裏常見的小心的試探、不安的揣測、戀情即將明朗前的難熬而美好的一段,嬰寧的試探具有更多的喜劇色彩,既不像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十八相送咿咿呀呀的唱段使人不耐,也不像紅樓夢裏寶哥哥和林妹妹般讓人揪着一顆心替他們灑淚,但卻取得了異曲同工的妙處。嬰寧的試探是詼諧輕鬆的,好像輕喜劇般的讓人愉悦。尤其是王子服説出了略帶輕薄色彩“夜共枕蓆”之後,嬰寧巧妙地在耳聾的鬼母跟前轉述了他的話,令王子服非常難堪。略施懲罰,卻也不至於太過,誰説嬰寧是一個只懂得嗤嗤憨笑的無心之人,這一連串的試探都顯示了嬰寧的聰慧和有心。嬰寧是個該笑時則笑,不該笑時不笑,該痴時則痴,不該痴時則不痴的聰明姑娘。她在保持一顆嬰兒般明淨的心的同時,也是個聰慧有見識的姑娘。

接下來的情節也是每個故事都會有的結局,嬰寧和王子服結了婚。然而這一次卻不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老套橋段,嬰寧終於進入了一個設置了種種行為規範、人的天性被束縛被扭曲的世俗世界。在這裏,女子當是“目不斜視”的,是“凡笑語,莫高聲”,恪守“婦容、婦功、婦德、婦言”戒律的沒有個性可言的温文淑女。嬰寧天真爛漫的個性能被這個社會所接納麼?這時嬰寧的笑又救了她,自抵家之後即“但聞室嗤嗤,皆嬰寧笑聲”,而當“母入室”,為此女“太憨”而不高興時,還“濃笑不顧”,叫她出來還“極力忍笑”,“才一展拜”,即“翻然遂入”而“放聲大笑”,對封建家庭的應酬禮俗、清規戒律都以笑待之。當舅表吳生到山野查她的來歷時,她也只是“孜孜憨笑而已”,以不置可否的態度巧妙掩飾自己的隱祕。嬰寧的笑也感染俄別人,“滿室婦女,為之粲然”,甚至還迎來了友誼,”鄰女少—婦“也無不”爭承迎之“。即使是”每值母憂“,只要”女至一笑即解“。甚至奴婢有小錯害怕責罰,嬰寧代為求情也可無事。而且嬰寧還精於女紅,雖脱略禮法卻又懂得尊敬老人,每日對母親噓寒問暖,實在是個識大體的好媳婦。生活看似平穩而美好,然而一個轉折使這一切美好戛然而止,嬰寧的親切笑容不僅贏得了鄰里家人的喜愛,也招來了好色的西鄰子,給家人帶來了麻煩,一場訴訟擾亂了原有的祥和安寧,母親呵責嬰寧闖禍,嬰寧從此不復展顏。這一節也是許多學者對嬰寧進行批評的原因,施法術毒死鄰家子,實在是過分了些,全然不像是出於嬰寧之手,然而我想這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藝術形象,她不是單薄的十全十美的完美小姐,她是一個豐滿可信令人親近的狐女形象。而這也正是蒲松齡在處理狐女形象上的過人之處,她們全是有血有肉的,是有缺點有情緒的。行文至此,愛笑的嬰寧終於寂然無聲了,甚至有一天突然哭了起來,説是思念鬼母要報養育之恩。誰能知道這由笑而哭隱藏了幾多心酸?

回顧全文,從初見面的“遺花地上,笑語自去”,到後來的“隱有笑聲”,“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狂笑欲墜”等等,都有“狂而不損其媚的真與美”,如果説《紅樓夢》中的林妹妹是眼淚的代表,嬰寧便當之無愧是笑的化身。然而這真這美只能存在於作者幻想的世界裏,隨着嬰寧進入俗世,這真和美就被—迫中止,其中隱含的生命中深沉的悲愴令人動容。然而小説到此並未結束,一段由笑而哭得轉折之後,作者寫下了這樣一個結尾:“女逾年生一子,在懷抱中,不畏生人,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雲”。淡淡一筆,卻寓言般讓人深思,這寄予了作者精神世界中生生不息的執著追求,但是也不得不讓人擔心,這新一代的小嬰寧又能開心的笑上多久呢?

歷來研究嬰寧形象地學者大多把嬰寧的性格歸納為天真和狡黠,或認為她渾不知事,終日憨笑而已,或認為她表面天真,卻是個工於心計的利害角色。筆者認為,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的觀點都過於偏頗,蒲松齡在前人的基礎上所塑造出來的狐女形象,已不是簡單的害人的狐魅,勾搭男人吸其精血的妖怪,或者報恩窮書生的添香紅袖,破廟裏的一場邂逅,而是立體豐滿的有着人的情感和個性的新的狐女形象,嬰寧即是這當中的一個。她終日嗤嗤不已似全無心肝,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識大體的聰慧的好姑娘。如果單方面的説她天真或狡黠,都是失之偏頗,不夠公允的。

  三、嬰寧形象的創作動機

作者蒲松齡在《嬰寧》一文中所構建的自然純真富於智慧的人性美,正是藴含在具體人性中的帶有一般共同性特徵的優美的人性素質。這種人性素質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大多數人的一種人性理想和審美追求,這也是嬰寧形象仍在今天讀者心中產生審美愉悦的原因。蒲松齡並沒有寫過關於人的本質或人性問題的理論著作,但他在《嬰寧》等一系列小説中對人的本質和人性問題進行的艱苦探索和深刻思考。他用文學藝術的手法,以人物形象塑造為載體,生動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統治下人異化的社會現實,表達了當時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善良人們的人性理想和對美好人性的追求,這正是蒲松齡的天才貢獻。

如果我們去尋求蒲松齡思考人性問題的動因,不難發現,明代中葉興起的左派王學對蒲松齡自然、純真、智慧的審美取向的形成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左派王學代表人物王艮、李贄等人大力宣揚人的性情,反對程朱理學以理殺人,泯滅人性,大聲疾呼“以情抗理”,積極推崇個性解放,主張“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者也,童心者,真心也”,主張還人以本來面目,充分肯定人的物質精神需求以及情愛的合理性。這種觀點在當時及其明清之際的思想文化領域,尤其是文學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一種重要文化思潮,它所藴含的審美理想和對人性問題的見解必然引發和影響蒲松齡對人性問題的思考,並對蒲松齡審美取向的形成發生作用,進而在作品中折射了出來,嬰寧就是這樣一個寄託了作者理想應運而生的人物。

  嬰寧人物形象分析 篇4

小説主要表現的是嬰寧的憨痴可愛。而這一性格的傳達,作家主要就通過人物的一個典型的行為而達到的。這個典型的行為就是“笑”。

王子服初見嬰寧,嬰寧“笑容可掬”,又“遺花地上,笑語自去”。二見嬰寧,嬰寧“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見嬰寧,嬰寧則更笑得突出:“聞户外隱有笑聲”,“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猶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復笑,不可仰視”,“女又大笑”,“笑聲始縱”;然後又在小園,“見生來,狂笑欲墮”,“女笑之作,倚樹不能行,良久乃罷”;然後便是與王子服同歸王家之後,更是笑得驚世駭俗:“但聞室中吃吃,皆嬰寧笑聲”,“母入室,女猶濃笑不顧”,“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聲大笑”,“至日,使華裝行新婦禮,女笑極不能俯仰”。

縱觀全篇,作家描繪嬰寧,別筆不多,惟一“笑”。這一“笑”貫穿全篇。而也就是這濃墨繪就的一“笑”,卻使人物形神兼備,可説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這一“笑”,彷彿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臟,使那些衞道士們瞠目結舌,口不能言。

嬰寧——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