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成裏的舂餈粑散文

來源:文萃谷 5.69K

娘説:“今年中秋做舂餈粑。”一聽“舂餈粑”三個字,就滿口生津。

果成裏的舂餈粑散文

舂餈粑是大冶果成裏用舂的辦法制作的一種餈粑,工序繁雜,還需不少人手。到了中秋節,幾乎家家户户卻都要製作。

舂餈粑的第一道工序,是選糯米和蒸糯米,由女人們操辦,她們心細手靈巧。糯米要山坳的水田種出的。糯稻在三伏天抽蕙灌漿,忌高温,怕缺水,山坳上有山泉,可降温,可在伏旱之時,潺潺不斷向水田供水,糯谷能熟透,達到舂餈粑的要求。蒸糯米時,先把糯米用清水洗淨,用井水浸一天一夜以上的時間發脹,倒到飯甑裏,把飯甑坐到鍋裏用大火蒸,甑頂冒熱氣了,向蒸熱的米里澆些熱水,要做到不幹不濕恰到好處才能舂好餈粑。幹了,餈粑會有夾心,濕了,餈粑會成糊狀。她們在蒸糯米時,就是很會的人,都要叫妯娌嬸孃來參謀,,不諱被人笑話自己沒本事,別人也不怕好了人,把自己的好點子和盤托出。糯米香噴噴軟軟酥酥蒸好了,就是漢子們舂餈粑了。

果成裏每個灣子,都有舂餈粑的.專用工具:餈粑桶和餈粑棍。餈粑桶是韌性好的杉木桶,比水桶大,桶底外有一道沿,中間箍着鐵箍,承受撞擊力強;餈粑棍紋理細密的櫟樹製成,上小,手易握;下粗,舂力大。把蒸好的糯米倒到桶裏,三四個漢子握着餈粑棍,圍在餈粑桶周圍,彎腰一腳跨前,踩住桶底下的沿固定住餈粑桶,用這十分吃力的姿式,舂餈粑才能用上力。把餈粑棍交叉着你一下我一下嗵嗵地往米里舂,直舂到不見米粒,成為一個大餈粑坨。糯米要趁熱舂,不然會舂不融,影響餈粑質量,這道工序,有些人體力不支,堅持不下來,中途得換人。故一桶餈粑,常常輪換好幾次人才能完成。人們舂餈粑,都是幾家相約,你幫我我助你,人手不夠的人家,村裏人不用請,都會去幫忙。舂好之後,漢子們把桶裏的大餈粑坨挑起來,放到灑了炒粉的曬筐,讓女人完成最後一道工序:做餈粑。

她們把餈粑坨在曬筐滾一滾,又餈又黏的的餈粑坨就不黏手黏物了,揉成條形,掐下一小坨一小坨,包上芝麻糖,是現吃的又香又甜且筋且軟入嘴即化的餈粑;把小坨揉成圓形,按成手掌厚碗口大的粑,是可以存放的餈粑,也叫餈粑餅,什麼時候吃,在油鍋裏烤成二面黃,又加上又脆又酥的味道,美不勝收。

很有意思的是,果成裏還有一種餈粑叫懶餈粑,製作時,把浸脹了的糯米舂成粉,攪成稠糊狀,放蒸籠蒸熟成餈粑坨,其餘製作辦法,跟舂餈粑一樣。懶餈粑雖然也是餈粑,但是工序比舂餈粑簡單,味道略遜一籌,於是就有了這諢名。

果成裏的舂餈粑,是男人女人家人外人,大家伸手,動好些力,用好些辦法,互助互幫而成,吃上舂餈粑,不只是品嚐到一種食品的美味,還能品嚐到淳樸智慧的果成里人的味道,更能品出果成里人悠長多彩温暖的日子。開始時,是在慶豐收賀團圓的中秋製作,慢慢的在慶新房落成或娶媳婦等喜慶也作,還作為送友贈客的禮品向山外流傳,遂譽滿鄂東南,現在,有人瞧準了它的魅力,在大冶武漢小城大都,開起專賣食品店,打着“果成裏舂餈粑”的招牌,招徠盈門顧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