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漢修先生讀後感閲讀心得感悟

來源:文萃谷 3.12W

親愛的漢修先生是美國作家貝芙莉·克萊瑞創作的一本國際大獎小説,通過閲讀,你都有哪些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親愛漢修先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親愛漢修先生讀後感閲讀心得感悟

  親愛漢修先生讀後感篇一

暑假裏,經過老師的推介,我買了一本由美國作家貝芙莉*克萊瑞寫的國際大獎小説《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

故事的主人公雷伊是一個六年級學生,他在二年級時讀了一本課外書,他很喜歡那本書的作者漢修先生,便寫信與他聯繫。 轉眼間,六年級到了,雷伊因為父母離異轉學了,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他和漢修先生聯繫的更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説出了他父母離異的實情、自己轉學後的寂寞與無助。通過和漢修先生的書信來往,雷伊不但學會了應該如何面對生活,理解了父母無法共處的原因,體會到了父母對他的關愛,而且還練就了一手好的文筆--- 一篇描寫他和爸爸做卡車出遊的文章得了榮譽入圍獎,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成為作家的信心

這本書中,雷伊的媽媽也讓我很感動,她能夠正確地引導孩子,讓他樂觀堅強地面對人生,她説:“我每次望着海浪,都會覺得不管事情看起來多糟,人生還是可以走下去的。”媽媽對人生堅強的態度對雷伊產生了影響。

在家裏,媽媽給了他充足的慈愛和尊重;在信中,漢修先生讓他懂得了父母對他的愛和如何面對生活。

讀完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我想到一句俗語:世界上無論是什麼事都要經過磕磕絆絆,不可能一帆風順的。

  親愛漢修先生讀後感篇二

在這個寒假剛開始的幾天裏,我和盧老師一起讀了美國作家貝弗利·克萊瑞雪的兒童文學作品《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曾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   書中主人公鮑雷伊在國小二年級時,讀了一本課外讀物,她很喜歡那本書的作者漢修先生,便寫信同他聯繫。之後幾乎每年、每個學期甚至每週、有時候還是一兩天,鮑雷伊就給漢修先生寫信。到了六年級,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他跟漢修先生聯繫得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鮑雷伊説出了他父母離異的事情、自己轉學後的不適應以及內心的孤單。通過和漢修先生的書信往來,鮑雷伊不但學會了應該如何面對生活,還理解了父母無法共處的原因,體會了父母對他的關愛,而且練就了一手好文筆。一篇描述他和爸爸坐卡車出遊的文章,使他獲得了小作家徵文的榮譽入圍獎,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成為一名作家的決心。   漢修先生告訴鮑雷伊,成為作家的方法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並且要多聽——聽別人講話,把內容記下來。我在平時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對事情的觀察也不夠仔細。其實漢修先生對鮑雷伊説的話,也是對我説的,我以後要爭取養成這些好習慣。   鮑雷伊到新學校後,午餐總是被偷,所以下午經常餓得頭暈眼花。他聽從了別人的建議,在午餐袋裏裝了一個防盜警報器。但他沒有真正地抓住小偷,而是原諒了他。鮑雷伊真善良呀!   漢修先生給鮑雷伊的建議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些建議,對我的各個方面都有幫助。所以,我要認真閲讀這本書和更多的書籍,相信這些書籍會使我在我的成長路上越走越好。

  親愛漢修先生讀後感篇三

之前聽説過《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但對於具體內容和寫法不是很清楚,借的時候看到是書信體的,心裏也沒有底兒,不知道六歲的孩子是否接受。借回來之後,孩子果然有些牴觸:“裏面圖太少了!”的確,裏面的插圖很少,一整本書中只有大概十多幅插圖,而且還是黑白的,孩子牴觸得有道理。咱們就放着吧。

一段時間之後,閲讀開始,最先引起孩子興趣的是,第一章每封信後的署名。第一章都是鮑雷伊寫給作家漢修先生的信,從鮑雷伊上二年級時寫給漢修先生的第一封信開始,第一封信中還有錯別字呢,直到鮑雷伊上國小六年級了,他給漢修先生的信越來越長,問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深度。我們沒有看到漢修先生的回信,但是從鮑雷伊的信裏我們可以知道漢修先生在回信裏都説了什麼。

第一章裏共有二十封寫給漢修先生的信,鮑雷伊的署名有“您的明友鮑雷伊(男孩)”(第一封信中有錯別字)、“您最棒的讀者鮑雷伊”、“您最喜歡的讀者鮑雷伊”、“學生鮑雷伊”、“您的頭號書迷鮑雷伊”、“討厭您的鮑雷伊”、“鮑雷伊”、“筋疲力盡的讀者鮑雷伊”、“您以前的朋友鮑雷伊”、“還在生氣的鮑雷伊”、“受夠您的鮑雷伊”、“疑惑的讀者鮑雷伊”、“感激您的朋友鮑雷伊”等等,這些署名我是按照它們在文中的順序羅列的,有幾個重複的就沒有再羅列,從這些署名中,我們可以看出寫信者的心情,看出他的情緒變化。這也對讀者理解鮑雷伊在信中的感情很有幫助。這些不斷變化的署名引起了孩子的注意,也吸引着她想進一步瞭解鮑雷伊的故事。在注意到這些署名之後,孩子沒有再牴觸過這本書。

本書共有八章,以一章書信一章日記的形式推進,從開始的書信長日記短,發展到後面的書信越來越短少,日記越來越長,越來越精彩。採取這樣的形式非常符合鮑雷伊成長的實際,也符合他寫作水平不斷提升的實際,當然也符合現實——不可能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作家寫那麼多的信,真正的成長還是在自己寫給自己的“信”——日記——中。

書中的.線索有三條,一是小男孩鮑雷伊與作家漢修先生的通信交流,二是鮑雷伊在新學校的事情,主要有午餐被盜、小作家徵文比賽,三是鮑雷伊的家庭,包括爸爸媽媽的婚姻、鮑雷伊對父母情感的變化等。這些線索交叉推進,故事看似普通,但因為有鮑雷伊豐富的情感變化、心理成長在裏面,所以又引人入勝,感人至深。

對於孩子來説,理解鮑雷伊的深層心理、情感還是比較難的,畢竟她只有六歲。所以當讀到最後,我都有些哽咽時(我的“淚點”較低),她還在欣賞最後一張插圖,圖中媽媽翹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喝咖啡,她學着圖中媽媽的神態,示範給我看。不過,理解表層的故事和心理對孩子來説沒有問題,比如,鮑雷伊在聽到電話中有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否帶他去吃披薩時的心理,孩子就能理解,爸爸媽媽離婚了,但鮑雷伊還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復婚,電話中“披薩小男孩”的出現讓鮑雷伊的希望幻滅了,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開始感動我的是校工法蘭德林先生對鮑雷伊的關注。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小男孩父母離異,跟媽媽過着貧困的生活,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還有人經常偷他的午餐,他的心情會怎樣呢?法蘭德林先生看似不經意的關心讓小男孩倍感温暖,也讓他信心大增。後來,圖書館館員的關注也讓鮑雷伊格外温暖。我們每個人心底其實都是渴望被人關注的,尤其是身處逆境的時候,一份小小的關注,帶給我們的力量是巨大的。

隨着情節的深入,讓我感動終至落淚的是鮑雷伊對父母複合的期望和父母對複合的不同態度。爸爸雖然已漸漸淡出鮑雷伊的生活,但是一直不曾遠去,因為他就藏在鮑雷伊的心裏,在他的思念裏。所以信和日記中有很多關於爸爸的記憶,對這個被媽媽看作“永遠長不大”的爸爸,鮑雷伊懷抱着極其複雜的感情,愛與恨並存,可愛總是為主。鮑雷伊的媽媽曾是一個邊遠小鎮的女孩,由於貧困沒有上大學,後來遇到開貨車的鮑雷伊的爸爸就跟着他四處奔波,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女人的心常常是需要一個港灣的,需要安定和穩固,所以當有一天鮑雷伊降生,媽媽就厭倦了這種漂泊生活,而熱愛卡車、熱愛路上生活的爸爸還保持着原來的

興趣和愛好。而當媽媽忍受不了等待的寂寞和無奈時,他們的婚姻就走到了盡頭。一段似乎很普通的感情故事,但是依然有動人的力量。   的確,“平實而感人”是我對這本書故事的理解,也是它最終非常感動我的原因。當拋棄各種複雜的技巧和華麗的辭藻依然能把故事講述得感人至深,那才是最讓人佩服的。

不少評論者對《親愛的漢修先生》推薦語中,總會有讓孩子通過這本書來學習寫作的內容。是的,通過閲讀這本書孩子能學到不少寫作方法,比如書信、日記的寫法,如何寫出真正的自己,從身邊事寫起等等,這些經驗似乎太沒有“創意”了,但是就是如此平實的道理今天也已經為很多人忘記,不少人只是喜歡寫作太過離奇的故事,使用太過炫麗的語言,真正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可真正能留給讀者思考的東西卻越來越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