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7.03K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是本單元重點訓練用段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所以這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教育的好教材。

  學情分析:

啟智七年級是有六名學生組成,全部都是男生,年齡在14—19歲之間,學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較強。

  本班學生可分為兩類:

A類:朱海龍、車明浩、胡鈞豪。能夠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且完成效果較好,識字能力強、閲讀分析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

B類:宋明富、高銘、任崇彬。能夠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學任務,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在老師的幫助和提示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差。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看圖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解灕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學習“總—分—總”的敍述方法,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讓學生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難點: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含義,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運用教學分析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相關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環境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你喜歡旅遊嗎?上節課我們初步遊覽了風景秀麗的桂林。今天我們繼續桂林之旅。希望同學們在遊覽的過程中能仔細觀察,用心體會。(談話導入時,出示圖片,對課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激發學生進一步欣賞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為下面的課文分析做鋪墊。

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第6課,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第6課的課題是什麼?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課題的印象,瞭解課文的描寫重點。

  二、分析課文

(一)播放視頻課文朗讀及畫面,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

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説説作用。(播放視頻)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課文的朗讀,觀察生動的畫面,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鋪墊。

學生回答問題:説説“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作用。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這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寫出桂林山水的秀麗,也抒發作者讚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設計意圖:通過課文的朗讀,讓學生能夠學會概括和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圍繞中心句,瞭解內容,理清思路。

老師提問:文章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是怎樣一步一步寫的?(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給予提示與指導)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理清思路,按“總起—分述—總結”的方法。)

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先總的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體描寫灕江的水是怎樣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山,最後寫遊覽桂林山水總的印象和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瞭解“總—分—總”的敍述方法。

(三)圍繞中心句,學習詞句,領悟感情。

1、教學灕江的水的特點。

教師:從哪些詞句能看出灕江的水“甲天下”?課文寫了灕江水的哪些特點?用什麼方法寫的?我們來一起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學生齊讀後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在描寫灕江的水的特點時,採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①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可作者説“從沒見過灕江這樣的水”,説明灕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是用“比較”的方法寫出灕江的水“甲天下”。

②灕江的水有“靜、清、綠”三個特點。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特點之三“綠”。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

指導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呀”。“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句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讓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真綠呀”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

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後半句。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對比的描寫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分析,和教師的講解,配合運用多媒體課件精美的圖片,幫助學生體會山水之秀,語言之美。圖文結合,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的重點字詞的意思,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説話能力。培養了語感。讓學們自主探究的同時,加深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慾望,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課件,達到預期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讀出美感。

2、教學桂林山的特點

教師出示思考題:從哪些詞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課文寫了桂林山的哪些特點?用什麼方法寫的?結合思考題,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結合圖片進行演示,並進行補充。

生自由讀課文,回答問題:作者先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桂林的山勝過泰山和香山,説明桂林的山“甲天下”。再用生動的比喻描寫出桂林的山“奇”。

同樣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桂林的山“秀”。

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葱葱,色彩明麗。

桂林的山很“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  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生結合看圖,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還有的山像什麼?(師出示圖片)

結合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翠綠的屏障”的意思、“危峯兀立”、“怪石嶙峋”的詞意。

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學生讀後一部分。

教師指導朗讀: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學,既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思維。加深學生對排比句式的瞭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讀出美感。

3、作者遊覽桂林山水總的印象和感受。

教師提問: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麼樣聯繫?②山水交融,已經很美了,不僅如此,在這山水之間還有空中的雲霧迷茫,山間的綠樹、紅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點綴,使這幅畫顯得更美了。在這美麗的景色中行船,會有什麼感覺?為什麼?

生齊讀課文,回答問題:①水的周圍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②因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麗的畫卷,因此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就彷彿置身於畫卷中游覽、觀賞。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盪舟灕江的深刻感受。

師講解:“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説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