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1.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中寫了他從無憂無慮的百草園到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的事。

百草園是魯迅兒時的樂園,裏面的一花、一草、一木,對魯迅來説都有着無窮的樂趣。在裏面,可以爬上石井欄,口渴時可以摘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似的覆盆子,含在嘴裏是滿滿的甜蜜。可以在冬天支起架子捕鳥,可以翻開磚頭找蜈蚣,也可以在裏面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那些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憂傷,沒有焦急,沒有痛苦,就像一個夢,兒時的魯迅則是夢中的人。許多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忘記這個夢,所以他把這個夢記錄了下來,在閒暇時可以再次瀏覽,重温那兒時的記憶。

但是好景不長,他被家裏人送去了全城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開始了自己的學業。每天都要和令人厭煩、繞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園因為沒有人去,也逐漸變得荒蕪了。三味書屋的後面也有一個園,但在裏面得到的樂趣是遠遠不如百草園的。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無趣的,但魯迅先生卻很懷念那個令人厭煩的地方,他的老師壽鏡吾老先生也成了他一生所懷念的人。

讀着這篇文章,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魯迅先生以孩子的角度來寫,讀起來絲毫不吃力,感到十分親切。文章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封建教育給孩子的摧殘的批判。

我們也有自己的“百草園”,也有自己的“三味書屋”。那些深藏在我們記憶中在“百草園”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我們到了中學,要在“三味書屋”中奮鬥,讓我們珍惜這六年的歲月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2

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令我尤其喜歡。讓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童年的快樂時光。百草園是快樂的,那是魯迅先生兒時的樂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細緻地刻畫了百草園的景象,給人一種靜態美。“鳴蟬長吟,黃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直衝雲霄……”抓住了動態美。動靜結合,描繪了百草園的美好畫面,讓人神往。這也正襯托了魯迅童年的無限樂趣。”“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作者用充滿趣味的語言寫出了油蛉、蟋蟀們吟叫的畫面。我的心彷彿已飛到了百草園,和那些昆蟲們一起演奏音樂了。

百草園的一切都是快樂的,自由的,閃爍着最真實的燦爛光輝。

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時讀書的地方,那裏枯燥無味。書屋裏充斥着嚴厲和孩子們的無奈。但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孩子們課後經常去那裏玩耍,所有的無奈和枯燥去到那裏都會被淨化成快樂和無憂,化作春雨,滋潤田苗。

不知道什麼時候,童年彷彿已不再屬於我,離我越來越遙遠。也許是因為我已經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學習和複雜紛擾的生活當中。也許是因為我長大了,童年就插上翅膀飛走了,它去尋找下一個更需要它的人去了。雖然它不再屬於我,但甜美的童年之夢仍然是我最珍貴的寶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品味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味着文章裏散發出來的天真爛漫的氣息,我享受着字裏行間的青春的美好年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3

看了魯迅爺爺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魯迅爺爺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和他上課的學校——三味書屋。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魯迅故里遊玩,親身經歷了一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春寒料峭,天下着綿綿的細雨,我和爸爸打着傘,首先來到了百草園。一進門,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綠綠的菜畦,還有一堵長滿野草的矮牆。我走到一口井邊,咦,這就是光滑的石井欄嗎?我用手摸了摸,嗬,還真有點光滑呢!園中點綴着幾棵高高的大樹,由於樹上還沒長出葉子,我就辨別不出它們是什麼樹,只有皂莢樹上還掛滿了一顆顆的果實,我還能認出來。爸爸幫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樹,可惜沒有紫紅的桑椹。魯迅爺爺筆下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樣一個他兒時的樂園,可現在在我的眼中顯得有些貧乏無味,令人失望。

從百草園出來,我們來到了三味書屋,這是一座既古老又破舊的房子,白色的牆,烏黑的門,石板鋪成的地。我們又找到了魯迅讀書的“教室”,“教室”中間的上方掛着一塊“三味書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樹下。“教室”裏只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左邊的一個角落裏,桌子的右下角還刻着一個“早”字呢!見證了魯迅堅持早起不遲到的決心。

魯迅兒時的樂園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菜園,他讀書的“學校”只是一座破舊、簡陋的房子。然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卻走出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我們現在有現代化的公園和學校,有一流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那麼,從這裏又會走出怎樣的偉人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4

他放開了我,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只是對我説了一句:“笨蛋?放棄對你的追求猶如穿過一個季節。如果是我的錯,我願意用一生來糾正。原來在他的心裏,我是間接殺死他母親的罪人;宿鳥哀啼,天色昏暗。老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願做綠葉,護花使者,樂為人梯。你曾經在一個多麼錯誤的時間愛上了一個多麼正確的人!

百草園是作者童年時代的遊樂園,在那裏有享不盡的快樂:在那裏可以盡情地捉螞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斕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聽媽媽講故事:“從前,有一條蛇......”。冬天的百草園雖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滿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書屋裏,老師是嚴厲的,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的事;他還是一個好心腸的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的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一個痴迷於讀書的人,在讀到最好的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裏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魯迅先生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裏是枯燥的、無趣的'。我從小出生在城市裏,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的百草園,只有假期時偶爾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雖然現在時代發展了,但社會競爭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着上學習班,都比着上哪所好學校,跟過去的孩子來比,我們少了很多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5

當我讀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心中立刻湧出了2種不同的看法。

當我讀完“百草園”這一部分後我心中是羨慕的。羨慕魯迅小時候的自在,可以快樂的融入大自然,不像我現在在家中寫着作業。還羨慕魯迅能有一個這麼好的環境,擁有一個這麼生機勃勃的大園子,可以在園中觀察植物,昆蟲。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一個這樣的小花園。

當我讀完“三味書屋”這一部分後,我心中是有些震驚的,震驚舊社會老師的嚴厲,那可比百草園的昆蟲要厲害的多。也正是這私塾讓魯迅失去了自由、快樂。我不禁為魯迅捏了把汗。

讀到魯迅偷偷描畫時,我又被兒童的天真給逗樂了,反過來一想,正是這“三味書屋”裏先生的嚴厲,博學、才能教導出這麼優秀的魯迅先生。同時也從魯迅對先生的描寫中,深刻的感覺到他是多麼的懷念和感激自己的老師啊。

整篇文章讀下來,我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舊社會先生的嚴厲。這篇文章還引發了我的聯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也是這樣的嗎?幼兒時可以去公園盡情的玩耍,慢慢長大後,開始學習,10歲時開始正式進入艱難的學習征途,長大後,一定不會忘記自己的恩師。人的一生,就是這樣過去,如果我們不珍惜每一個時光,就會覺得這一生沒有意義,但如果我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一定會覺得很快樂,很美好。

整篇文章讀下來,感覺很順暢,細細品味後,卻感受到了許多新看法,難道不是這樣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6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一個多麼令孩童神往的所在。

興許這在大人們看來,只是一個無比荒涼的園子,可是,孩童可以用那鮮活的心,去找到這園子裏的美妙!

碧綠的菜畦,油亮油亮的;光滑的石井欄,充滿趣味;高大的皂莢樹,不知藏着些什麼;紫紅的桑葚,彷彿只一眼,便已經嚐到甜……

雪,也是會飄的,輕盈地,便來了。我想——在百草園,興許雪是這樣的——一片片雪的精靈落在光滑的石井欄上,悠悠的;落在皂莢樹上,輕輕的;落在泥牆上,融融的;落在那幹了的,脆了的,枯黃的長草上,潤潤的……

這聽啊,不僅僅是蟋蟀的彈唱,不僅僅是叫天子的啼鳴,還是那赤練蛇與美女蛇的故事。想必,孩子的眼裏,一定是有這蛇的。草裏的黑影,樹葉的顫動,泥牆邊的聲響,都是這蛇!

一定有的。孩子總是這麼想。

百草園裏野趣頗多。味,更是佔了一大部分。

比如,“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讓人簡直想立刻捧下一串來嚐嚐,可又怕弄壞了這些美麗可愛的小寶石。

再説吧,還有那何首烏的根,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説,也吸引着天真的孩子。

這味,還有精神上的味,給了一個孩子多麼美好的童年!

相比之下,那三味書屋後面的園子顯得多麼促狹!野趣少得多了。雖也有吸引孩子之處,但與百草園相比,也就不足一提了。

當年的魯迅,甚是無憂無慮,想必這份野趣,正是他日後心靈力量的源泉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7

這個假期,我翻開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頗有收穫。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文章,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浙江紹興人,祖上曾是達官貴人,但到了他這一代便家道中落。魯迅童年時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時東渡日本學習醫學,後因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棄醫從文終成一代文豪。而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實的寫照。

雖説百草園“園如其名”,只是一個長滿野草的園子,但在童年魯迅眼裏,卻是一個充滿童趣的樂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百草園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花園;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故事、拍雪人、捕鳥雀……百草園又是一個樂趣滿滿的遊樂場。在這裏,童年魯迅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無比的自在。

然而不久後,魯迅便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母將他送進了書塾,在少年魯迅的眼裏,這似乎是對他的一種懲罰。在書塾裏,雖然有先生嚴厲的管教,但是依然掩蓋不了孩子們淘氣的天性。當先生不在教室時,魯迅和夥伴們便跑到園子裏折梅花、尋蟬蜕、捉了蒼蠅喂螞蟻;當先生讀書得讀入迷時,魯迅和夥伴們又在下面用紙糊的盔甲來做戲,或是把宣紙蒙在小説上描繡像。雖説不像在百草園裏那樣歡脱,但少年魯迅在三味書屋依舊快樂地成長着。

這篇文章充滿了魯迅對童年的懷念。但其實,魯迅的童年並不完全是幸福的。由於家道中落,父親病重,魯迅不得不奔走於當鋪和藥鋪之間。正是因為他既體會了操勞家事的辛酸,又感受了無邪童年的美好,所以魯迅先生才瞭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魯迅先生最終成長成為文化的鬥士,立志要以文字喚醒國人,讓中國強大,讓少年兒童們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8

仔細品味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哪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現一幅幅令人嚮往的自然畫。

“不必説碧綠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藍,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清潔的叫天子忽然從草簡直竄到雲霄裏去了……”

我讀魯迅先生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魯迅先生那份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年情懷。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與夥伴一齊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園中的“赤練蛇”。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與百草園不一樣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將三味書屋的陳腐味描述了出來。但魯迅先生並未將三味書屋寫的死氣沉沉,而是經過兒童在課餘時間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趁機偷樂的兩個小故事的描述,表現了兒童喜歡玩耍這種不可改變的天性。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將自我的身體印在上頭,從來都沒有感覺到過冷,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樂趣;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一齊建造一個自認為很了不起的工程。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時我在讀了文章後有了那麼多感動。

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的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鎖的記憶,倒不如仔細品味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驗一下那個不一樣時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為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書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0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時而寬時而窄,可我們都必須踏上這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讀時,只是覺得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得出神入化,並沒有聯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細細品味時,腦海裏便浮現出許多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裏的快樂生活,以及後來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變得如何枯燥無味。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時期的我們是多麼無憂無慮,沒有拘束,不用想着自己該如何謀生,可以盡情地玩耍,可以不帶任何目的地快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會揹負起長輩或家人的希望,我們必須要學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我們也作/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給我們的壓力。這不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人的啟示嗎?

現在很多孩子拒絕長大,上了中學還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希望維持着童年的純真和任性,願望和想法固然好,現實卻不允許這樣。沒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園”裏,我們總有一天要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很枯燥,也無趣,但那又是我們人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成長曆程之後,在你能夠獨立生活時,回頭再看“百草園”,不也是很美好的麼?

我們應該從“百草園”中走出來,大跨步地邁向“三味書屋”,經過“三味書屋”的洗禮,讓自己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有責任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1

初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有趣。魯迅先生將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繪得生動而又富有趣味。那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是一種我們已經體會不到了的生活。

通讀整篇文章,無處不是妙趣橫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的景物,更是讓我對那種生活充滿了好奇與羨慕:菜畦、皂莢樹、桑葚、蟬、黃蜂、叫田子、油蛉、木蓮、覆盆子……數不勝數,光是這一長串名字,就已經把我帶進了那個充滿生趣的世界。魯迅先生説起它們來精細生動,如數家珍,可見,“百草園”也真是個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

聽媽媽説,她小時候就是在鄉村長大的,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也可以在小溪裏嬉戲;可以去給兔子割草餵食,也可以抓些昆蟲玩耍;可以去河裏釣大大的魚,也可以在一片金黃的麥田中幫忙……這樣充實而又美好的生活,是我從未見過的,也是我萬分憧憬的。有時放了假,我也會去農村玩上幾天。那裏清新的空氣、筆直的田埂、油綠的秧苗、成羣的雞鴨,以及樸實的人們都會令我驚奇。對於在城市的煙塵與樓林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那確實是一幅畫卷般的美景。

魯迅先生的“百草園”是美麗的,但就像每個人都必須成長一樣,魯迅先生也跨入了他的“三味書屋”。現在,我們已進入了我們自己的“三味書屋”,並且還會不斷地努力前行。而我們的“百草園”,則將和童年的記憶一起,為我們的人生永遠地留下多彩的一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2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起他嚴肅莊重的面孔。讀了《朝花夕拾》後,令我感觸頗深。特別是其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它向我展開了魯迅的童年之窗,將我帶進了魯迅的童年,讓我看到了魯迅先生也有頑皮的一面。

魯迅的童年,是沉浸在燦爛的陽光中的。無味的冬天也藏有童趣,在小小的不玩耍中,充滿了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

百草園是“快樂”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追趕着雲雀,直到它們飛上雲霄;拿着樹枝像趕着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這些都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

三味書屋是“枯燥”的。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就是魯迅先生的生活。但是,在學習之餘,魯迅先生還能折梅花、尋蟬蜕、喂螞蟻……讓枯燥的學習生活中,又充滿了生趣。

看了魯迅的童年,不禁讓我想到我的童年。我們的童年可以説是幸福的。看,我們有有趣的玩具、美麗的洋娃娃……我們當然是幸福的。但我們似乎少了大自然的薰陶。我們一直在接愛父母的關愛,生活在温室中,父母把我們保護的無微不至,然而,正是由於這樣,我們缺乏了對大自然的瞭解,缺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看着魯迅先生的快樂童年,羨慕之情由然而生,多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童年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3

我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後,心裏大有感觸。

它的主要內容是:“我”家屋後的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於此體驗到了無限的欣悦,那裏有各色植物及可愛的小動物,還隱藏有新奇動人的傳説。到了冬天,百草園是捕鳥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學生生活並沒有禁錮“我”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觀察。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無限嚮往及對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一個個都被困在家中。要麼玩兒那些對身體有害的電子遊戲;要麼看電視;要麼就是在家長的監督下“認認真真”地學習。可就是沒有在户外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和朋友們談天説地或與朋友們快樂地在一起玩耍的時間。我們每天幾乎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話,那麼家長就又該發出讓所有人聽了都心煩

意亂的嘮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書,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兒瘋。結果為了應付媽媽,我就像蚊子一樣哼哼了起來。媽媽見了便説:“你聲音不能大點兒嗎?要是你到演講大會上這樣講的話,大家都該睡着了;再説了,大聲背書更容易記牢……”沒辦法,我只好乖乖地大聲背了,怎麼樣,我媽的嘮叨“神功”夠厲害吧!再看看魯迅,他小時候多自在,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他家屋後的百草園是他的樂園;不像我們現在住的樓房,一點玩樂的地方都沒有,害得我們都像一隻只籠裏的小鳥一樣,孤獨無助。而且我們現在的輔導班也是一個接一個,跟魯迅相比我們真是太悲催了!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體會到魯迅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制也能相應的改改,讓現在的孩子們也有一個快樂而值得回憶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4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我的人生道路,它時而寬時而窄,可我們都必須踏上這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讀時,只是覺得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得出神入化,並沒有聯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細細品味時,腦海裏便浮現出許多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裏的歡樂生活,以及之後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變得如何枯燥無味。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時期的我們是多麼無憂無慮,沒有拘束,不用想着自我該如何謀生,能夠盡情地玩耍,能夠不帶任何目的地歡樂。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會揹負起長輩或家人的期望,我們必須要學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我們也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給我們的壓力。這不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人的啟示嗎?

此刻很多孩子拒絕長大,上了中學還期望一向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期望維持着童年的純真和任性,願望和想法固然好,現實卻不允許這樣。沒有人能一向待在“百草園”裏,我們總有一天要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很枯燥,也無趣,但那又是我們人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成長曆程之後,在你能夠獨立生活時,回頭再看“百草園”,不也是很完美的麼?

我們應當從“百草園”中走出來,大跨步地邁向“三味書屋”,經過“三味書屋”的洗禮,讓自我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有職責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15

老師講了一篇重點課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很有童真的課文。

他筆下的百草園,是那麼的生機勃勃。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和高大的皂莢樹,何首烏藤,木蓮藤還有覆盆子是那麼的自然;他筆下的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還有蜈蚣。整個泥牆根一帶,都洋溢着歡樂和自由。我更喜歡魯迅寫的關於美女蛇和赤練蛇的故事,增加了百草園的神祕色彩,更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還有何首烏藤的傳説,“我”夢想成仙,於是經常拔起來,顯出我的天真和那傻乎乎的“幼稚”。

後面則是寫“我”到三味書屋裏生活的事情。我想先生詢問“怪哉蟲”一事,但是先生卻有了怒色。我也喜歡那善良、極方正、質樸的先生。整篇文章下來,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反映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自由生活得心理,更抒發了作者對封建教育強烈的不滿。但是,魯迅筆下的童年,還是有些樂趣的,至少還有陪伴他的百草園。而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小孩子們,陪伴我們的也只是不斷翻新的玩具和令人激動的電子遊戲,生長在大都市裏的我們,哪裏有一片綠色?

天啊,魯迅多少年後卻仍然記得自己的童年並用極其優美的語言把他描繪到每一個人的心中。而我們呢,當我們長大是回憶自己的童年會是什麼樣的呢?是一堆的補習班還是摞起來高的像塔的作業?不得否認,現在小孩子的生活,很無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