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大學英語2課文翻譯「Unit8」

來源:文萃谷 3.03W

新視野大學英語2是由國家級名師上海交通大學鄭樹棠教授擔任總策劃和教材總主編而成的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下面是第八單元的課文翻譯,歡迎閲讀!

新視野大學英語2課文翻譯「Unit8」

  新視野大學英語2課文翻譯【1】

人們常常説:對於青春來説,最令人悲傷的事情莫過於青春在年輕時被浪費掉了。

在讀一份對大學一年級新生作的調查報告時,我又想起了這種惋惜之情:“要是當初我就懂得了現在我領悟到的東西該有多好!”

這份調查報告印證了我以前根據在梅肯和羅賓斯住宿中心對學生進行的非正式民意調查所作的推斷:學生們認為如果某種東西(不管它是何物)沒有實際意義,不能把它當酒喝、當煙抽、當錢花,那麼“它”就基本毫無價值。

基於對188,000多名學生答卷的調查表明,當今的大學新生比這項民意測驗開始17年以來的任何時候的大學新生都“更主張消費主義,同時也少了些理想主義”。

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學生們的主要目標是追求“經濟上的富裕”。

與過去任何時候相比,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已不那麼重要了。

這一情況並不讓人感到驚奇。因此,如今最受歡迎的課程不是文學或歷史,而是會計學。

如今人們對當教師、社會服務和人文學科、還有種族和婦女研究的興趣都處於低潮。

而另一方面,攻讀商科、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的學生人數卻在迅速增加。

還有一件事也不令人意外。

我的一個朋友(一個化工公司的銷售代理)在幹這份工作的第一年所掙的錢就已是大學教師薪水的兩倍了──這甚至還是在她修完兩年制的準學士學位課程之前的事。

她喜歡説這樣一句話:“我會對他們講,他們學習音樂、歷史、文學等等有什麼用!”那還是四年以前呢,我都不敢想象她現在賺多少錢。

坦率地説,我為這位小姐感到驕傲(不是為她的態度,而是為她的成功)。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兩全其美呢?我們就不能教會人們既懂得謀生,又懂得人生麼?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到。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是對我們從幼兒園、國小、中學直到大學的整個教育制度的否定。

在一個日益專業化的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了解什麼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這就是年齡和成熟所能帶給人們的啟示。

大多數年齡約在30至50歲之間的人都會最終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即他們不應該僅僅是為某個公司、某個政府機構或任何其他單位服務。

我們大多數人最終會認識到,生活質量並不完全是由資產負債表來決定的。

誠然,每個人都想在經濟上富裕點。但是我們還希望對自己職業範圍以外的世界有所瞭解;我們希望能為我們的同胞和上帝效勞。

如果説人要到步入中年才能對人生的含義有所領悟的話,那麼為這種領悟掃清障礙不正是教育機構的責任嗎?大多數人在年輕的時候怨恨從他們工資中扣錢交社會保險金,然而好像只是短短几年後,他們就發現自己正焦急地站在信箱旁邊(等待養老金支票)了。

雖然我們所有人都確實需要一份工作,最好是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但同樣不容爭議的事實是,我們的文明已經在我們各自的領域之外積累了巨大的知識財富。

而且正因為我們理解了這些在其他領域的貢獻――不管是科學方面的,還是藝術方面的――我們的人生才更完善。

同樣地,我們在瞭解他人的智慧的同時,自己也學會了如何去思考。

也許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我們的視野超越了眼前的需求,並使我們看到了事物間的聯繫。

我們每週都在報紙上讀到這樣的消息:工會在為要求更高的工資而罷工,結果卻只是使他們的老闆破了產。

沒有了公司,也就沒有了工作崗位。

從長遠來看,他們的目光是何等地短淺!

但是贊成全面教育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學習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知識的同時,我們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感。

最近我看了一幅漫畫,描述了幾個商人坐在會議桌周圍,看上去困惑不解的樣子。

其中的一個正通過內部通話設備講話:“巴克斯特小姐,”他説,“是否可以請您叫一個能明辨是非的人來?”

從長遠觀點來看,這確確實實是教育應該做的事。

我認為教育完全能夠做到這一點。

我的`一位大學室友──現在是紐約一家大型航運公司的總裁──過去曾主修過商科,這一點並不出人意料。

但是他也曾在大學調頻電台上主持過一檔古典音樂節目,並且在學習會計學的時候還在欣賞瓦格納的音樂作品。

這就是教育之道。

奧斯卡·王爾德説得好:我們應該把我們的才能用於工作,而把我們的天賦投入到生活中去。

我們希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滿足學生對職業教育的渴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確保學生能為他們認識到自己目光短淺的那一天做好準備。

人生的意義遠遠不止是工作。

  新視野大學英語2課文翻譯【2】

在過去經濟平穩發展的美好時光──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可以選擇某種既新鮮刺激,又有創意的事幹,但也可能會説:“那不是我要做的工作,我打算在生活中穩紮穩打。我打算留在家鄉,找一個舒適的、拿薪水的好工作。”

現在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説,上述第二種選擇已不復存在。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在以後的10年裏我們都得創造和開拓,當然我們當中有許多人並不喜歡這樣。

看一看民意調查告訴我們些什麼吧!

在美國,哈里斯民意測驗所調查的四分之三成年人、《學人》雜誌所調查的三分之二的高中生都説,他們認為10年以後美國將變成一個比現在更糟糕的地方。

難怪年輕人會感到不滿意,

也難怪他們沒有學習動力。

他們認為自己將在其中度過一生的這個世界不會是一個令人感到滿意的地方。

特別是年輕小夥子對他們未來的前景感到不滿。

當調查人員詢問美國女中學生們畢業後打算做什麼時,她們列出了各種各樣她們所喜歡做的工作,如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公務員、警察、消防員以及戰鬥機駕駛員。

總之,她們喜歡做所有一直由男人們在做的事情。

此外,只有不到10%的女高中生期望成年後做專職母親或家庭主婦,而近90%的女生則決心既要有一份職業,又要有一個男女平等的婚姻。

與此相比,幾乎有一半男中學生表達了他們對傳統的、男人主宰的、只有一個人掙錢養家的核心家庭的偏愛,在這種家庭裏妻子作為母親和家庭主婦呆在家裏。

還有,當問到他們想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時,在公開調查中僅有兩類行業尤其受歡迎,那就是“職業運動員”和“媒體名人”。

大多美國男青年──三分之一或更多──乾脆説他們不知道成年以後要做什麼。

如果這些人不為自己設立某種有建設性的人生目標,他們就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是社會上極具破壞性的反抗力量。

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最新的一項估計表明,美國所有14至24歲的人當中有六分之一──大多數為男性──現在已“心存不滿,與社會格格不入”。

他們不擔當任何社會角色,和其他人也沒有正常的關係。

這些人正是那些參加老城區流氓幫派以及使鄉村武裝匪幫隊伍擴大起來的人。

他們看不到在信息時代的社會裏自己該擔當什麼角色,因而對前途茫茫而感到憤憤不已。

因此這是個至關重要的時刻,這不僅僅對美國的未來、而且對所有成熟的工業化國家,並且最終對整個世界來説都是至關重要的時刻。

這是個變幻莫測的時刻,一個引起恐慌的時刻。

我們不妨用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德的話來加以歸納:在歷史上的這種時刻,熟悉的模式在消失,熟悉的解決辦法在失效,熟悉的選擇也在消失。

當然,那些向社會警告工作崗位消失、“工作完蛋了”和工資減少的書刊雜誌只不過是起到了增加公眾焦慮的作用──這就好像是在播放有人在擁擠的戲院裏大叫“着火啦”那種景象的慢鏡頭。

這些嚇人的預測大體上是在過去20或30年的職場趨勢的基礎上對未來所作的簡單推斷。

然而,由於對過去15至20年裏令人沮喪的經濟信息及暗含在那些趨勢預測中的更為令人沮喪的前景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工業社會──出於對未來的恐懼──很可能會採取倒退措施。

這些措施主要是為那些經濟上處於支配地位的羣體服務,這些羣體希望保護他們的資產和資源不因變革而遭受損失。

採取這類措施的國家會失去平衡。

社會和經濟上的進步會慢慢停滯下來,而且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會因為這種改革的負面作用而消失。

那些不理解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和失望將成為所有主要工業國家中的一股可怕和危險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