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通用21篇)

來源:文萃谷 1.11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通用21篇)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裏有風,什麼地方可以產生風,並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囱、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儘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裏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説一説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並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並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後,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製風的成因圖,並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閲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並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後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麼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佈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於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夥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於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後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裏的涼風是怎麼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裏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裏來

生活中哪裏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

2、季風

3、信風

4、颱風

5、山谷風

6、龍捲風

7、颶風

8、火風

課後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瞭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台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裏,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鑽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並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鑽、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鑽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於鑽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鑽木取火是怎麼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後,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鑽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麼辦呢?

説一説,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麼能?

蒐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後,學生知道了鑽木取火的道理,瞭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後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彙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於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後製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後彙總方法。

最後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並閲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課,處於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節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並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造能力。

環節一,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於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與生態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於學生來説是個難點,提問並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環節二,自主設計白尾鹿救助方案

這一環節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才是一個現代人的標誌,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代人。活動中,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嘗試並更多的運用於實踐。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蒐集和整理資料,能預測結果並進行驗證。

2、會動手製作、改進並演奏簡單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錄像(交響樂合奏、自制樂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樹葉、尼龍線、金屬管、金屬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膠水、細線、直尺、隊鼓、鑼、釵、三角鈴、口琴、塑料泡沫顆粒。

教學重點:

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會動手製作、改進並演奏簡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主題

1、(播放視頻課件)利用多媒體再現優美的合奏場景和旋律,幫助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學習興趣,揭示“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羨慕這些演奏者嗎?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説一説,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絃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提供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製作目標。同學們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發明一種樂器。

教師展示自制樂器的圖片。(圖片展示:吸管風琴、鐵管編鐘、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單的樂器,並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討論,準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討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彙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製作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否則,是不會成功的.。想一想,我們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討論後認為,製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助歸類、板書):

①樣版:別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鋁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③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調整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經濟:買七個易拉罐飲料

還有一個方面,也決定了製作的成功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製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恐怕得重新確定製作目標了。預測一下,製作過程中存在着不可解決的困難嗎?

下一節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後也蒐集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制訂計劃

1、設計説明

指導學生以“路線圖”的形式描述小組行動步驟,繪製樂器結構圖、確定製作工具與材料,明確組員的責任分工。教師在各組計劃的基礎上擬定班級行動步驟。

二、模擬課堂

1.畫小組路線圖

師:在動手製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如果同學們沒有接觸過“路線圖”,則教師要呈現下圖,供學生參考借鑑)

“可樂音樂罐”製作小組行動路線圖

(為便於相互觀摩、評價,要求學生將路線圖用彩筆畫在兩開左右的大白紙上。)

生:(討論、繪圖,然後集中展示各組的路線圖。)

2.畫班級路線圖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各組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生:都想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還有怎樣調整樂器的音調。

生:都需要進行小組成員分工。

師:有些步驟是共性的,如解決這幾個知識點的疑惑;有的步驟是具有個性的,各組之間不一樣,如組員的分工、準備的工具與材料等。對於共性的步驟,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全班一起來解決;個性的步驟,由各組分頭行動。(教師一邊講述,一邊板書下圖)

全班行動路線圖

3.繪製樂器結構圖

師:請同學們將準備製作的樂器畫出結構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量。(教師在銀幕上呈現一幅樂器結構的樣版圖)

(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迴指導)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製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佈規則。

2、學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製作的樂器,並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並試着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創意獎”、“製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並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閲讀“科學自助餐”)

第二課時

一、舉辦演奏會、組間互評

◆模擬課堂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演奏會的`形式,獨奏、合奏一些簡單的樂曲。一方面讓大家展示自己的製作成果,提升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學習,瞭解其他小組樂器的獨到之處,以便於今後製作出更好的樂器。

活動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樂器,介紹樂器的發聲原理和特點。

2.觀眾要安靜地傾聽,尊重每一個同學的勞動成果,不能持譏諷的態度。

3.客觀地評價樂器製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後將評選出優秀製作獎和優秀表演獎。

(學生參與演奏會的學習、欣賞活動,同時填寫下面的評價表,根據其他小組的表現在不同數量的星星中填上顏色。)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蒐集數據並進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蒐集數據並進行整理分析。

教學難點:

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實驗記錄表、手錶、跳繩、神經系統課件、血液循環系統課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什麼是健康,那怎樣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健康快車》。

二、探究活動。

1、計劃於組織。

(1)學生完成“脈搏頻率與各種運動的`關係”實驗,並填寫好實驗記錄表。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係實驗設計”研究方案。

(3)學生自讀“小資料”,瞭解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教師加以講解引導。

2、事實與證據。

(1)學生蒐集證據,對“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係”的實驗加以研究。

(2)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研究情況進行交流。

(3)學生自讀“資料卡”,瞭解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及作用。

三、總結。

第二課時

一、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衞‘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祕’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着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據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蒐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蒐集到的各種數據,並採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據、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並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後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於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採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範圍的交流與彙報。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學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到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教學關鍵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瞭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彙報:

請一個小組上台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台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後)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老師這裏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衝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説説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全班交流:説説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並且説説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杆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教學後記:

課堂活動:分兩大活動陣地進行探究。其一,我們用過什麼工具。在這活動中我安排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曾經使用過的工具,以調查表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後是統計自己組的同學共用過多少種工具。課堂氛圍很活躍!學生統計的工具還真不少,應該説我們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經驗的。例舉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鉗、錘子、鑷子、螺絲刀、斧子、開瓶器等等。

其二,分組活動,每組發了較多的工具和一塊木板,木板上面釘着不同的釘子,要求先觀察選用什麼工具好。

然後讓學生用工具,把釘在木版裏的鐵釘、圖釘和螺絲釘弄出來,並做比較:哪種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並做好記錄。目的為了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認識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樣的事情,使用恰當的工具能給我們帶來方便和省力。最後對教科書上的幾項工作進行探討,選擇使用滑輪、斜面、槓桿,讓學生對工具進行再一次的觀察。

整堂課下來學生興趣高漲,熱熱鬧鬧的,可到最後總結以上活動,引出“簡單機械”時,學生還是犯迷糊。關於機械的定義,書上的定義給我模稜兩可的感覺,書上是這樣闡述的: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做機械。我們都知道這個“省力”是針對力學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對省力的外延無限地擴大化;還有對其另一箇中心詞“方便”,孩子對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義擴大化,於是他們想到“電飯鍋”、“鉛筆”、“電火爐”等。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區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製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説一説自己準備製作什麼樂器,激發學生製作的慾望和興趣。

二、動手製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製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聲的大小、高低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彙報交流,師生評議。

3、製作樂器。

小組合作製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現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彙報自己的製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後,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裏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製作的樂器。)

二、提出製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製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衞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彙報。

5.節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製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迴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並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後或放學後,接着把它完成。

下節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利用健康測試等活動,認識什麼是健康,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

2、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健康狀況進行測試,並對測試數據進行分析。

3、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什麼是健康。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人體健康測試記錄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什麼是健康?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完善學生的理解。

板書課題:《我給健康下“定義”》

二、探究學習。

1、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五幅圖。

説一説:他們的行為健康嗎?

師生交流評議。

2、人體健康測試。

學生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宣佈的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測試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狀況。並將測試情況記錄在測試記錄表上。

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討論。

分析:從測試結果中發現了什麼?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代表交流彙報,師生評議總結。

三、拓展活動。

學生小組合作確定研究主題。(教師加以引導,學生自主確定主題)。

第二課時

一、爭議中引入,討論中明確。

健康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理解可能更會引起爭議。基於此,教材不僅設計了幾種對健康的不同見解,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對健康的認識。然後,教材又出示了幾幅不同內容的畫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飲食、注意鍛鍊、認真讀書等健康行為,也包括情緒暴躁摔書本、善於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內容,旨在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健康不僅僅只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狀態、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從而完善對健康定義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二、活動中分析。

在學生達成對健康概念的定義後,教材編排了人體健康測試活動。測試的標準選自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意在使學生對健康做進一步的瞭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結合標準分組測試或給自己打分,然後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教學中應注意,學生測試的結果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因此對於原因的分析也會有所區別,特別是標準中的第一條和第二條、第四條可能不被學生所接受,因為在他們的頭腦裏,可能認為這幾點並不是健康所包含的範圍。

三、活動後確定研究主題。

人體健康測試活動後,教材刻意編排了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活動。教材中提示了幾種研究的方向:即心臟、大腦、心理、青春期發育等內容,以引領學生研究的走向。教學中,教師應提示學生可以研究這幾方面的內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專項研究,力求完成知識訓練點的內容。例如可引導學生在研究心臟方面內容時,專項研究心臟的作用或心臟跳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但應注意,教師切不可限定學生研究的主題內容,以免限制學生學習自主性。

【教學後記】

待學生確定研究主題後,教師應立即將學生進行分組、編排,並佈置以組為單位課下進行方案設計(也可下一課時課上進行),進而做好研究的銜接工作。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會使用温度計準確地測量水温。

2. 會用温度單位做好每次測量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遇到問題善於思考,觀察測量時能做到細緻認知。

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注與温度有關的事物或現象。

科學知識: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單位是“攝氏度”,會正確讀寫温度計表示的温度。

教學準備:

冷水、温水、熱水、温度計、温度計模型、燒杯、各種各樣的温度計。

一.教學導入:

1.講述1400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人們當時製作豆豉如何判斷豆子發酵的温度一事。

2.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

二.活動 感覺冷熱

1.過渡:同學們從生活經驗中説出了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的情形,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冷熱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做教材第2頁的活動。

3.當學生髮現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覺竟然不一樣時,教師提出: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麼?

4.釋疑:光憑感覺難以準確的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5.教師講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動 測量温度

1.出示温度計模型,學生觀察,認識温度計的構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車信箱介紹了“攝氏温標”。 知道攝氏度是温度的單位。

3.攝氏温度的讀和寫。

4.測量水温:教師應首先示範温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並説明道理。讓學生學習使用 温度計測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再測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認識各種各樣的温度計

(1)出示學生蒐集來的各種各樣的温度計並先讓他們做些介紹,教師再做補充。

(2)詳細介紹體温計的認識和使用。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橋樑有多種不同結構,有的橋樑把多種結構合為一體。 橋的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比較、描述和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賞橋樑的形狀結構之美。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吸管或竹片、粗線。為全班準備:木板或瓦楞紙板、繩子。

教師自己準備:各種橋樑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説過:“橋樑是一種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築物。”

二、美麗的彩虹橋-拱橋

出示圖片,觀察比較這些拱橋,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各有什麼優點?

實驗:用木棍做一個拱,然後兩個做對比,看是那一個面的受力更大。

1、 (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產生的向外的推力。橋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緊,還增加了橋面的抗彎曲能力。)

三、拉索橋

1、觀察拉索橋,它們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實際例子説明。觀察這些橋的結構是怎樣的。拉索橋究竟有什麼優點?

3、實驗:模擬做一個拉索橋。在實難中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當演示完成後回答。

(1) 兩人同時用力拉繩把“橋”吊起來。我們朝什麼方向用力?

(2) 把繩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覺用力有什麼變化?

四、結合我們的生活自己來製作橋

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讓學生分組完成也要以獨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評定其水平。讓學生説出自己設計和製作橋的想法和原理是什麼?

自己設計的橋有什麼特點,請做得好的學生演示講解,從而進一步體會本單元的知識。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瞭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瞭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鈎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台、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説一説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鈎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組成員彙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

(掛在輪上的鈎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遊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台來進行遊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遊戲瞭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

2、 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鈎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鈎碼,使輪上的鈎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數據表,説説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説一説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説説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製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 、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 、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藴藏着科學道理。

2 、願意合作與交流。

3 、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教學重點: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教學難點: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準備:鈕釦、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複習:什麼是能量?

舉例説説能量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麼關係?

2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麼是能量轉換。

1 、遊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遊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遊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學生遊戲思考,學生彙報。

3 、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 、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5 、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徵。

6 、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 、學生彙報。

8 、實物投影或看 P45 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 、學生討論分析並彙報記錄。

10 、小結。板課題。

三、瞭解並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 、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 、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 、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 、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着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 、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説説。

3 、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 、學生看圖製作。

5 、學生分析,彙報。

6 、小結: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佈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 、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會讀“區、尤、其”等14個生字,會寫“尤、其、區”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和美麗。

3.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4.通過反覆閲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並且培養對黃山的嚮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反覆閲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並且培養對黃山的嚮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方法】

教法:

講授法、朗讀指導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法:

想象感悟法、圈點批註法、讀寫結合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黃山的視頻介紹、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黃山奇石的照片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蒐集有關黃山奇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激情生趣,初始黃山

視頻展示

1.教師播放有關黃山介紹的視頻。(其中有黃山奇石)

2.學生觀看視頻,並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説説感受。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課前通過大家蒐集的資料,我們已經知道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現在讓我們一起跟着作者的腳步,去看看黃山的奇石。

二.揭示課題

1.師生一起板書。

2.全班美美地讀讀課題。

3.釋義“奇”:這裏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師小結

一個課題就吸引了我們全班的眼神,那麼課文又介紹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趕緊去文中看看吧!

初讀課文,感知黃山

一.初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度的字詞可以多讀幾遍。

2.用“______”劃出文中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二.生字學習

出示生詞:

1.齊讀,教師相機正音。

2.教師打亂生字卡片,小火車讀。

3.巧記生字:説説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加點的字?

1.自由讀。

2.小老師領讀,教師相機正音。

3.巧記生字:説説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加點字的'?

4.讀讀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讀讀嗎?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一共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歸納】: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2.這麼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難怪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那裏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1)指名讀。

2)提醒筆畫“尤”、“其”:這兩個字的哪些筆畫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沒有撇)

3)書寫生字“尤”、“其”:教師範寫,學生描一個寫一個。

4)齊讀。

四.教師小結是啊,多麼秀麗神奇的怪石啊,那麼作者又是怎麼描寫這些石頭的呢?讓我們繼續跟課文進行交流。

細品課文,欣賞奇石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槓桿可以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槓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槓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槓桿。

【教學重點難點】

對不同槓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準備】

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遊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裏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裏。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槓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説説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槓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彙報交流(請學生到展台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槓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説:“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説一説,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麼小,卻可以“壓住”這麼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杆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做拱形的紙,鐵墊圈若干。

教師自己準備:相關的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準備: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問為什麼橋要做成拱形,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裏?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觀察紙拱隨着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麼變化。

4、 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拱形受壓變形的`現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並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長壽的石拱橋

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曆史上豐富多彩和發達的造橋工藝。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閲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髮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覆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着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2.會收集資料,能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認識瞭解太陽系。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

第一課時

一、認識太陽系中圍繞太陽轉動的行星情況。

1.提問:哪位同學知道,太陽周圍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還有什麼天體?

2.學生討論並自由回答。

3.談話:看來同學們對太陽系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太陽周圍除了地球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天體圍着它轉動,這些天體都像地球一樣,本身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我們才能看到它們。這些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為了更清楚地認識太陽系行星成員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閲讀教材第40頁列舉的有關太陽系八行星的數據資料。

4.學生閲讀資料並討論各自的發現。

二、整理太陽系行星數據資料。

1.談話:結合剛才閲讀的數據資料和你討論過程中自己的發現,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順序是怎樣的?計算其他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多少倍,把你們思考、計算、整理的結果記錄在課本第41頁的表格中。

2.學生整理數據資料,填寫相應表格內容。

3.彙報整理數據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情況提問:

(1)你能按距離太陽的近遠順序説一説圍繞太陽轉動的八大行星的名稱嗎?

(2)你有什麼好辦法將它們記住?(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然後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記憶力最棒。

(3)填寫教材第40頁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

(4)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九大行星的知識,願意與老師、同學交流一下嗎?

4.提問:八顆行星中,體積最大的是哪一顆?體積最小的是哪一顆?

5.學生彙報,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或鼓勵。

6.談話:按體積從大到小給八顆行星排個順序,並把這個順序記錄在教材第41頁的表格中。

7.學生填寫八顆行星大小排列順序後組織同學舉行簡要彙報,教師小結排序結果,統一大家認識。

8.提問:同學們,上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除了課堂上學到的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問題?還想知道些什麼?

9.學生自由提問。

10.談話:同學們的問題還真不少,現在我們把這些問題歸歸類,看看有哪些是同一類型的問題。

11.教師指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從

“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係”等方面進行分類,並積極肯定學生科學的問題分類方法。

12.談話:希望同學們在課後從“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係”這些方面收集資料,為我們下節課編輯太陽系小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瞭解太陽系小天體和矮行星的相關信息。

1.談話:經過上節課課後同學們的資料收集,現在你能説説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關太陽系其他天體的信息嗎?

2.學生交流彙報,教師簡要板書進行梳理,同時給予發言同學以正面的積極肯定。如果學生的發言中已經涉及到有關“太陽系小天體”——彗星的介紹,教師可以強調教材中也有類似的講述;如果學生沒有提到,教師還有必要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第42頁有關彗星的內容。

3.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説説太陽系是由哪些天體組成的嗎?

4.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太陽系的組成,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議,以完善並鞏固同學對太陽系組成的認識。

5.組織同學自行閲讀教材第42頁有關冥王星的小資料。

6.談話:通過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過程的瞭解,你如何看待科學認識的發展和人們對於錯誤認識改正的態度?

7.學生在班級內展開彙報交流,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相互間就各自觀點展開討論。如果學生有思考或表達的障礙,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引導或總結。無論是學生自行探討還是教師引導,在這裏活動目的只有一個:讓同學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勇於改正錯誤的精神,同時認識到科學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髮展的。

二、整理太陽系的資料,設計製作以太陽系為主題的小報。

1.提出製作以太陽系為主題的小報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製作這樣的小報,可以選擇怎樣的專題?”

2.學生個別彙報各自打算,教師給予充分肯定,並視學生彙報的實際情況指導同學可以以“太陽系天體新信息”為專題,也可以以“人們探索太陽系天體歷程”為專題,還可以以“人類探索太陽系求真求是的精神”為專題。

3.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圍繞自己選定的專題,我們應該收集或選擇哪些資料和圖片豐富我們的小報?為了讓我們的小報特色更突出,在內容選取和形式編排上要注意什麼?”

4.學生小組討論商量後進行班級內的交流,並相互提出意見或建議,以完善小報的製作前的設計工作。

5.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製作以太陽為主題的小報。

6.根據學生主題小報製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並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籤紙4張;紙盒四隻;水壺一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説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於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裏肥料分佈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説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麼?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説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麼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麼?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後製定實驗方案。

教學説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教學説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教學説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鋭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説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後,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説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説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餘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説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説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後,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彙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説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於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彙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説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説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説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量之間的關係,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問題?

教學説明:在實驗中不斷髮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國小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祕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説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着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20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説得明白具體,並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説。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瞭解能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裏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説,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説了這麼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並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並彙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着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於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瞭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閲讀P48的資料,並思考你有什麼啟發?

學生閲讀資料。

請學生説説對閲讀資料後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佔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並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製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學生的製作能力(學會製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製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上,往往採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後,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製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説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並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麼?你有什麼發現?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麼有關係?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後,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彙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

(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後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説一説它們都有什麼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學會了製作電磁鐵,瞭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