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中學生作文

來源:文萃谷 2.88W

淺談如何指導中學生作文

如何指導中學生作文

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書面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思想感情的一種教學活動,而作文教學一直是學生的一大難題。傳統的作文教學總是在低效的困境中徘徊不前,教師怕教作文,面對學生東拼西湊的作文,教師束手無策,作文成了“歷史性”的問題。如何使學生活躍的思維繫統化,在頭腦中形成影像,變成一句句通順完整的句子表達出來,使他們善於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抒發出來,對此,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根據我個人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望與大家共同探討,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讓學生從範文中學“仿”作文,鼓勵學生的自信心,消除畏難情緒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模仿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先仿寫範文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便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範文,讓學生從範文體會到各種寫作方法的技巧和語言。

當然,“仿”不能機械的模仿,不能照範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練習對人物外貌進行寫作時,很多同學寫出人物的面部特徵都是“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樑,櫻桃小嘴,彎彎的柳葉眉,紅紅的臉蛋……”難道這世界竟有這麼多人長得如此相像?這就不是“仿”,而是“抄”。這是我們老師所不願看到的現象,但它確實存在。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仿寫,不是去約束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用一個固定模式來作文,而是劉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特點。例如學習了《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一文後,可讓學生學習文章中巧妙運用過渡句的特點,仿寫《從教室到樹林》。學習了《春》一課後,讓學生學習文章是怎樣通過細心觀察來描寫大自然優美景色的,讓他們仿寫《夏》。學生在進行模仿性寫作時訓練時,創造思維之光就在其中閃耀。他們的習作,正是張開的創造性思維的`雙翅,慢慢的他們就能搏擊長空。

二、從**記入手,培養寫作興趣,使學生有話可寫

寫作材料,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書本中的命題,往往不是學生想要表達的內容。葉聖陶曾指出:“咱們平時作文,總是為了平時需要。”而教師出個題目讓學生作文時,學生並沒有作文的實際需要,只因為要他們練習作文,才出個題目讓他們作。因此學生寫作時總是抓頭搔耳,愁眉苦臉。但是,這種練習又確乎必不可少,它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命題作文是個不得已的辦法。教師要使**常的學習‘生活和一些活動更符合作文訓練的需要,訓練學生寫觀察**記不失為一個良策。通過全班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認識生活,練習表達,變被動作文為主動作文。我曾多次帶領學生觀察景色變化,讓自然美去創擊孩子們求知的慾望,寫作的興趣。有個學生在**記中寫道:“收穫的季節來了,玉米長出老爺爺的鬍鬚,天空又長高了許多,好像登梯子也摸不到,樹葉一片一片落在地上告訴我們它要迎接雪花飄飄的冬天了。我愛秋天,愛這豐收的季節。”另有學生寫的更為巧妙:“今天,我高興地和老師來看雪。我將一小片落葉舉在空中,只見雪寶寶們像小珍珠一樣一粒一粒跑到上面排隊。它們互相擠作取暖,不一會兒就融化了。漫天飛舞的小雪花淘氣的鑽進我的衣領中,真涼啊!我多想和它們交個朋友,可是,我還得回到學校上課。不過,小雪花,你別急,等我放假了,就可以和你們一起自由玩耍了。”這就是生活作文帶給孩子們的感受,感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記中,活動、觀察、參與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

三、讀寫結合,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提高寫作素養》一書中介紹過一個實驗,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提高寫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讀又寫則能使寫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只是讀就大大有益於寫作能力的提高,那麼包括讀在內的多途徑的語文素養的培育,一定能使寫作能力的發展水漲船高。語文素養的培養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方面:

1.語言積l累

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準確生動的表達情意,相反,語言積累貧乏,寫作時搜腸刮肚也無話語來表達。那麼,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呢?學生在**常學習生活中,要有意識的積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詞典,聚沙成塔。積累中要善於學習課文的語言材料,富有表現力的字詞句段要積累。語文課本在書前“説明”中指出:“多數可謂後面介紹一則與課文有關的,有趣味的小知識等,以便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習的興趣,學生隨便讀讀。”確實如此,許多的課文後面,都有一段被學生稱為“花邊文學”的文字,這些語言知識的積累,可供學生在記敍文中展開縱橫馳騁的聯想,可供學生作為議論文的依據。

一篇篇課文組成的語文書,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書,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軼事,凡人瑣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作寫作的材料,真所謂“就地取材”。

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語言的積累,要賦予語言生活氣息,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致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喜歡的段落敍述出來,並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於激活狀態,才能文思如泉湧。

2.生活積累

生活中處處有寫作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僅限於課堂上的冥思苦想,那隻能是無源之水。我們除了要在課外積極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閲讀,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作文素材庫,有效解決“無米之炊”的問題外,還要指導學生去深入生活,並能通過生活的表面現象,看到深刻的本質。

生活的一大內容是讀書,從讀書中汲取寫作的材料,是一條被事實證明正確的道路。不少的現代作家隨身帶着一個素材本,隨手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後寫作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據説,。清代的蒲松齡在自家門前專門設置了一家茶亭,歡迎過往客人前來飲茶休息,聽他們講奇聞軼事,為寫作《聊齋志異》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對生活“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這些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寫作必須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頭活水,**常飲食起居,鄰里親情,迎來送往,花鳥魚蟲,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另外,鄰里糾紛,市井吵鬧,街頭巷尾,商場一隅,都市風情,田園野趣,大院清晨,夕陽西下……都可以成為寫作材料。真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