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9.53K

説到《三國演義》中智謀過人的將領們,人們總是最先想到諸葛亮、周瑜、曹操、司馬懿等人。然而談及陸遜,人們卻知之甚少。這也難怪,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中,重點寫陸遜的只有兩回,其餘大部分內容則是一筆帶過,着墨甚少。而在我看來,陸遜智謀雙全,品德高尚,無論在是領兵作戰還是在治國安民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對孫吳的貢獻極大,晚年時卻由於孫權的昏聵含恨而終。這樣一個智謀不輸於周瑜、諸葛亮的人,值得我們深入瞭解、正確評價。

陸遜人物形象分析

在此先簡要介紹一下陸遜的生平。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家是江東大族,他十歲喪父,十二歲時便一個人承擔起了家族責任。二十一歲時,身為一介儒雅書生的他應召入了孫權的幕府,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從東曹令史一直到丞相,陸遜時刻都在為孫吳殫精竭慮。晚年時他捲入了孫權的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中,因此開罪於孫權,鬱鬱而終,享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餘財。

接下來,我便從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兩方面來淺談《三國演義》中陸遜的形象。

一、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軍事才能

在《三國演義》為數不多的描寫中,我們已經能看出陸遜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是東吳繼呂蒙後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以出神入化的用兵技巧為孫權解決了不少麻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熟悉兵法,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荊州一戰,他抓住了關羽驕傲自大的缺點,用一種謙卑恭敬的態度放鬆了關羽的警惕;夷陵之戰時,他誘敵深入,拖長戰線,在敵軍疲敝的時候一舉攻破,這些都是陸遜深諳用兵之道的證據。所以《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贊陸遜的詩第一句就是“虎帳談兵按《六韜》”。

其二,智勇雙全,善於抓住時機。從陸遜參加的幾次戰役中都很明顯地體現出了他擅長審時度勢的特點。夷陵之戰中,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雖然史實中數量並沒有這麼多,但也是遠多於陸遜所指揮的部隊)為關羽報仇,士氣高昂。而陸遜僅僅帶領五萬軍隊,自身又是一個年輕的'書生,作為大都督有些難以服眾。況且魏國虎視眈眈,實為大患。在作戰過程中,陸遜正確分析敵我形勢,頂着眾老將的質疑,對敵軍的挑釁也毫不在意,堅持等到了破敵最佳時機再出兵。陸遜的以少勝多之勇、審時度勢之智為東吳多次取得利益。

其三,軍法嚴明,善於把握人心。夷陵之戰中,陸遜以一少年書生臨危受命。雖然孫權對他極其信任,但滿朝文武非議頗多。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陸遜一方面藉助軍法鞏固了自己命令的權威性。一聲“不許妄動。如違令者皆斬!”(《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確實鎮住了吳將的心;另一方面,陸遜以智理服人,向其部將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博得了部下的信服,才有後來的彝陵大敗劉備。會稽太守淳于式表奏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而陸遜卻在孫權面前稱讚淳于式,孫權問其原因時,陸遜回答説:“式意欲養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不可長也。”由此可見,陸遜時刻以國家為重,有容人之雅量。

二、心繫國民、顧全大局的政治才能

陸遜也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在國家大政方針上,他主張在敵我雙方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吳國還是以“限江自保”為上策,力主保境安民,反對大規模用兵。這一點與諸葛亮的看法不謀而合。不聽勸阻的孫權執意要收買公孫淵為燕王,欲與其夾攻曹魏,果不其然遭到了背叛,這足以體現陸遜看法的正確性。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足以證明陸遜並不僅僅是一個會領兵打仗的武夫,還具有極高的政治才能。

然而,陸遜雖深受孫權信任,為孫吳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後卻還是不得善終,真可謂是生不逢時。在這個人才輩出、將星閃耀的三國時代,陸遜的光芒終究是被周瑜掩蓋着。闞澤保薦他為大都督時説“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當先主問陸遜何許人時,馬良對陸遜的評價與闞澤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在人們的心目中,周郎的形象已先入為主了,陸遜也似乎成為了周瑜的“陪襯”。而在我看來,陸遜不但功勛卓著,而且忠心耿耿,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是絲毫不輸於三國中曹操、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

《陸遜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