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有會而作》原文、註釋、賞析

來源:文萃谷 2.26W

舊谷既沒,新谷未登2。頗為老農3,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4,既不可希。朝夕所資5,煙火裁通6。旬日已來,日念飢乏。歲雲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弱年逢家乏7,老至更長飢。菽8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9!惄如亞九飯10,當暑厭寒衣11。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12。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13。斯濫豈彼志?固窮夙所歸14。餒也已矣夫,在昔餘多師15。

[晉]陶淵明《有會而作》原文、註釋、賞析

註釋

1 “會”,災厄也,即詩序所謂“而值年災”。“有會而作”,有災而作,年災中作也。《後漢書·董卓傳贊》:“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可證。又,“會”,領會。淵明於災年長飢之後,對人生有不同於前之領悟:“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故曰“有會而作”,亦通。

2舊谷既沒,新谷未登:意謂青黃不接也。登: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登。”朱熹注:“登,成熟也。”

3頗為老農:意謂久為老農矣。頗:甚。

4登歲之功:指一年之收成。

5資:取用,此指每天糧食之需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杜預注:“資,糧也。”

6煙火裁通:剛剛能不斷炊。裁:才、僅。通:連接。

7弱年逢家乏:意謂二十歲時家道中落。弱:據《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阻。”淵明二十歲時桓温廢晉帝為東海王,又降封東海王為海西縣公,自此政局混亂,民不聊生。淵明家道亦於是年衰落,生活發生困難。

8菽:豆類之總稱。

9甘肥:指美味也。丁《箋註》:“《孟子》:‘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10惄(nì)如亞九飯:極寫缺食飢餓之狀,尚不如子思之三旬九食也。惄:飢意也,見《説文》。又《詩·周南·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饑。”毛傳:“惄,飢意也。”如:語末助詞,相當於“然”。亞:《爾雅·釋言》:“亞,次也。”九飯:《説苑·立節》:“子思居衞,緼袍無表,三旬而九食。”

11當暑厭寒衣:丁《箋註》引聞人倓(《古詩箋》)曰:“當暑之服,至嫌夫寒衣之未改,則無衣又可知矣。”

12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意謂嘉許施粥者之善心,而以不肯接受施捨為憾也。《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鄭氏曰:“蒙袂,不欲見人也。……嗟來食,雖閔而呼之,非敬辭也。”恨:憾也。

13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意謂乞食不足為恥,徒然餓死,而自棄於世方為可惜也。吝:羞恥。

14斯濫豈彼志?固窮夙所歸:意謂蒙袂者固窮守節。《論語·衞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濫:指不能堅持,無所不為。夙所歸:平素所歸依者。

15餒也已矣夫,在昔餘多師:意謂欲效法蒙袂者以及其他古代貧士,任憑飢餓而固窮守節。

賞析:

“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此四句沉痛之極!若非飢餓難耐,淵明不能為此語也;若非屢經飢餓,淵明不能為此語也。然淵明終不肯食嗟來之食,故詩末曰:“斯濫豈彼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餘多師。”檀道濟齎以粱肉,淵明麾而去之,正是此語之應驗,誠可敬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