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8.54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吃穿住話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脱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裏,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裏,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本。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節課內容教學內容從走近遠古時代到中外飲食的比較,內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每項內容都想深入挖掘,導致課堂教學教學時間不夠充裕,雖然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致,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但孩子參與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説,不僅僅是一名“看客”。;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今後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主要採用鮮活的事故案例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從中感受交通安全之重要,在學習中加深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德育迴歸生活

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很自然地引入教學,並通過課件創造了馬路音效,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台。這種仿真“生活場景”的設計,使學生如置身於現實環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自然會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問題,從而對交通安全知識充滿求知慾。

生活是德育之源,只有鮮活的生活實際,學生才會有濃厚的興趣,進行更好的交流,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來,教學自然獲得理想的效果。課堂所展示的交通事故圖片和小資料,以及播放的交通事故視頻,是學生生活中可以見到的,更是觸目驚心的,使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參與課堂;聯繫生活實際,你想對駕駛員和行人説什麼?延伸課堂教育,喚起對生命的珍視。課堂最後,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用實際行動來號召全社會的人都來遵守交通規則,使德育教育外延到生活中,德育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二、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德育真正內化

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這節課中,讓學生根據事故圖片、交通事故案例及交通事故數據統計,談出自己的見解,學生認識深刻,真正體會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這就是教育的真諦。

總之,我力求以豐富的生活場景、真實的案例透析、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讓他們真正體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運用恰當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對學生的看法表示肯定,進行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的情感態度,進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社會的交通安全盡一份力量!

思考:

縱觀這節課,我發現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我們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引導過程。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在這節課上,當學生面對實際交通案例,談出自己的見解時,學生見解不同,但又不是我所期望的效果時,我不知如何更有效的引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針對不同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應做臨時調整。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在小組合作中,怎樣最大限度的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最大限度的挖掘每個組員的潛力,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執教《多彩的節日》一課,我遵循了新課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先學後導的教學理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同時在小組展示環節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品社課程整合起來,使學生更直觀地瞭解了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等。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想説、敢説。

課一開始,我由談話直接引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這學期度過了哪幾個節日,然後説一説哪些是傳統節日,另外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這樣導入,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為深入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打好了基礎。在全班交流時,我採用小組展示的方式,每個小組的成員都願意上台來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哪怕只是給大家背誦一首古詩。這一形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激發出來。

2、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學習、展示的空間。在小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們結合收集的資料以及生活經驗,按照學習提示進行交流,這樣,既為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空間,又拓展了學習內容。同時,在課堂中,我作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給予適時的指導補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3、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了學生視野。

教材中的內容不夠全面,僅僅依靠課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夠讓學生對傳統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習慣有深刻的瞭解。因此,為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發揮學生學習的潛力,我讓學生課下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並做整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

4、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學生的資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從網上收集來的,同時收集了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圖片,如粽子圖、賽龍舟通過U盤交給我。我在製作課件時,充分利用了這些圖片和資料,並在課堂的小組展示環節,讓學生一邊口頭介紹一邊點擊相關的圖片和資料,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同時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習上的作用和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便要“退居二線”,成為指導者,而非主導者。要充分開發學生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整合的優勢和作用,使學生的創新、合作學習、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養,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深受羣眾的喜愛。

《打電話》就是一段惹人發笑、發人深省的相聲,它諷刺了一個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輕人。這段相聲採用誇張的手法,對那些時間觀念不強,説話囉嗦、廢話連篇的人給予了辛辣絕妙的諷刺。本課的教學應當結合單元主題------感受語言魅力。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這段相聲,以瞭解本相聲的大意。由於這則相聲的寓意較為淺顯,學生把握起來並無問題。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我提出一個簡易的問題“相聲裏所説的人叫什麼名字?你覺得他名與人是否相符?”以引起學生對“囉唆”一詞的思考。並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來證明。並據他們所找到的句子進行一個“説話不夠簡潔”的類型歸納:明知故問,東拉西扯,沒話找話、説話繞圈。並以生活中實際例子來加以説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增設了扮演相聲的環節:同桌扮演、師生扮演。同時,我再讓學生觀看了另外的相聲作品《我的兒子》,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相聲的感知。目的在於讓學生經過對這兩段相聲進行比較,自我發現相聲的語言特點。在觀看完相聲後,我針對學生的感受提問“看完兩段相聲,你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很多同學就明白了相聲幽默的語言風格令人開心,它的語言比起記敍文更加的容易理解。並且明白了它很貼近生活。在此,我再結合本課的主旨:諷刺,給同學們説説相聲的文化意義,這樣學生對相聲的瞭解就加深了。

縱觀整節課來看,學生接觸文本的機會多了,讓他們參與到文本的領悟的機會也多了。可是,總感覺那種對語言的品位的味道還沒有出來。這樣體裁的文章應當是學生表現最為主動進取的。雖然,學生能夠找到文中語言不夠簡潔的例子,並也基本自我發現相聲的語言特色。可是,裏邊的語言魅力,感染力卻沒有經過足夠的“讀”

“演”表現出來。倘若,重構此課,讓學生在課堂上演:據課文演與課文簡潔後比較演,這樣的比較形式來使學生歸納相聲語言特色或許更加的直觀,並且學生參與到語言感悟、體驗的面就更加的廣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由於本課時涉及面很廣,藴含着大量的社會歷史信息,所以,教師能借助教材、相關圖片、視頻、網頁及課件,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的社會文化歷史內容,梳理清楚生活和歷史之間的聯繫及發展脈絡,進而形成較為明確的歷史觀,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理解和看待一個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歷程。

教師能做到學生的興趣點與問題緊密聯繫。讓學生找資料、説感受,積極引導進行思考和分析,學會在事物的聯繫與發展、傳統與變遷中認識和判斷生活和歷史的關係。

生活就是學習。一位外國教育專家説過這樣一句話:“我聽到,我忘記了;我看到,我記住了;我動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師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反映了兒童的需要,貼近兒童的生活,能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本案例還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為目的。教師堅持“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資源的原則。實施“學生已有的經驗“、”夥伴間的合作分享”、“家長提供的信息”、“課堂生成的現象”、“街頭現成的場景”……”等都成為了促進孩子學習、幫助孩子成功學習的資源。做到台上台下、校外校內互動起來了。

在這課時裏,透過服飾看社會,感受服飾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是本單元《追根尋源》的主題,是新思品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性”教學原則,也是本課例的一大亮點。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瞭解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以後,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彙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穫。此後,可以聯繫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昇華,最後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這學期我們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與社會》,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幹》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並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着眼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着眼於教學內容的挖掘,着眼於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着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祖國,我為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佈置好預習作業和課後拓展的作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説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台,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為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為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説,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為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我講授了《我的家鄉在哪裏》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自己的家鄉,知道了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於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今年,我擔任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前,由於剛接觸這門學科,總習慣一言堂的辦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有事大家商量》一課中,我因勢利導,反思自己的班級在管理上有什麼不妥的地方,讓學生參與管理,提升自主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藴藏着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説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然後再讓學生説説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説説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説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羣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羣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羣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羣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羣體。為他們喝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多彩的課間生活》一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課餘生活》的第一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學生願意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於學生在上課期間上廁所、喝水,在沒有老師的允許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為。我原本以為這是個別班級的表現,但不是如此,而是整個二年級普遍存在的情況,而且頻繁發生。

當然,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對象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正是習慣逐漸形成時期,可塑性潛力非常之大,是我們無法估量。如果針對習慣養成,那麼教師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長。不過,大部分學生對於經常説的話往往是不會放在心上,聽之任之。這問題,我主要還是針對國小新生的切身進行分析。

從幼兒園到上國小,對於兒童來講,使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們的社會角色、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活動環境都將由此發生巨大變化。一般來講,國小新生對於國小新生活都充滿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時也伴隨着對國小新生活變化的心理不適應。幫助國小生適應新生活,解決好他們的心理適應問題,是完成從幼兒園到國小教育銜接的重要途徑。同時,幼兒園和國小的各種規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萬別,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學過程中,國小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對他們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拙見,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指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今天,我講授了《神奇的中醫》一課,學生們發現了中醫和中藥與當今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

1.教師沒有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

2.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引導作用,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點撥,這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能較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充分地備學生,還要做好預設,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2.在教學時,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説一説等,爭取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還應做好課堂評價,讓學生們找到自身的價值。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等,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