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2.39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知道了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和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點的位置。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激趣導課、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延伸拓展。

現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引領的作用。所以,在整節課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者,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設計。在激趣導課環節,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把自己用相機拍攝隆崗的圖片製成課件,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感覺畫面很熟悉、很親切。在講授什麼是“方向標”、“圖例”“平面圖”時,我用的課件也是喜聞樂見的圖片,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識。

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也在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並把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以自己的體驗講授給大家。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但也有個別學生的語言表達不是完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讓自己的教學有更大的提高!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2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會發展性的綜合課程。新課程標準要求這門學科的教學要生活化、活動化。《小小一張紙》這一課基本上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完成的。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品德與生活》課程主張從學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來生成活動,這是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甚至大人都不在乎小小的一張紙,浪費紙張的現象隨處可見,看了真讓人心痛。

接下來,設計了四個活動:了不起的紙娃娃;認識紙娃娃;愛惜紙娃娃;開心紙娃娃。(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了“紙娃娃”這一帶有童話色彩的形象貫穿於堂課的始終。)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小一張紙來之不易,知道紙張的重要性。活動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有效的教學活動中來,通過討論交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悟理説理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學習上、生活中的隨便浪費紙張的現象,讓學生置身於在具體的問題情景當中,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己領悟到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樹木、保護環境。把學生的認識提升到更深的層面上來,化知為行,把行為延伸到課外,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本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主要採取了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授課。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並且給各小組的命名都給人一種美感,特別是樹幹的製作採用廢棄的羽毛球筒,用樹葉當獎品,非常有創意,孩子們為了能在大樹上插一片葉子,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活動的效果非常好。

思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兩節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課末我向學生提出了:希望小朋友們把節約用紙的好方法告訴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節約用紙的行動中來,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本堂課的教學,老師幾乎承包了對學生學習活動評價的任務,必然有所弱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評價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有利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有利於調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把學生納入教學評價的體系,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進行逆向評價,從而形成多向、立體的互動評價網絡。這種多向、互動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個性的張揚,學生在這其中不單是被評價者,更是評價者,充當多種角色,富有多方體驗,師生間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總之,思品教學要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在活動中去體驗,在引導中去感悟,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質得到發展。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3

《品德與生活》最大的的特點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的契機,引導學生感悟生活,明白事理。《向別人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旨在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別人的長處,對學習、生活充滿自信,願意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學習別人的取得成功的經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1、感受學生

為了體現課堂的真實性,讓孩子們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和學生課前交流時我對課堂的內容沒做任何鋪墊,只是和孩子們娛樂一番唱唱歌、跳跳舞,對孩子們課堂上大體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幫助自己在課堂上抓住教育契機。華師附小二(1)班是一羣活而不亂的孩子們,他們思維靈敏有極強的表現欲,對老師的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敢於説出自己的想法,為此在教案設計上我有針對性的做了大膽嘗試。如:我行我秀、説出心裏話等。

2、巧妙活動

在活動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與生活課堂的主體。整節課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我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活動貫穿始終,開課的手指操讓大家興趣十足,手繪鞋也獨特新穎,這些源自生活貼近學生,孩子們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抓住學生就是盤活了課堂。隨後“説出心裏話”當我問到“別人有的長處,我沒有時,我會怎麼想呢?”孩子們開始大都用正面的態度表示“向別人學習!”當我的心裏話拋出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心裏話一一倒出“不服氣、傷心、討厭父母的攀比。”在大家相互的心理疏導後,都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轉而真心實意的願意向別人學習,本課的主題就彰顯出來。向別人學習就必須發現、欣賞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寶貴經驗、第三個活動“尋找閃光點”就給了孩子們發現與學習的機會,整個過程中孩子們自發為別人的長處鼓掌、為別人的進步鼓掌、甚至為自己的收穫鼓掌、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落到實處。“孔子引路”的故事進一步讓孩子感知:聖人尚且向別人學習,何況我們呢!四個活動層層深入,“向他人學習”牢牢進入孩子們心中。

3、抓住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尋找閃光點”時,一位孩子寫到:我的好朋友從來就不生氣。她的發現讓我不禁驚訝,不生氣多難得啊!要認識一下這位同學,果然在點她起來説時,震驚了全場的老師,遺憾的是這位同學不在現場,我抓住時機:有機會一定介紹我認識,我要向他學習。

在貼“閃光葉”時一位幫助別人貼好葉子的小女孩,深深打動了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她的行為,於是她成為我發現的“閃光葉”她的行為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是我們全體學習的榜樣。

課上還是有些不足之處,學生拜師時秩序稍顯混亂,我想如何讓學生在自由活動時能更有序,更自主是品生課活動中我們需共同探究的話題。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4

我們知道《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活動的形式為兒童開闢了一個寬闊的舞台。我們怎樣利用好這個舞台,把枯燥無味的説教融入到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活動中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更多關注的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教育信息。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因此,本節課在目標達成方面落實得比較到位,體現在以下幾大亮點:

一、關注開放性課堂對孩子能力的培養。

《品德與生活》是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在這節課裏,我打破了課堂上僅有的40分鐘的侷限,把學習的空間拓展到課前。課前,我帶領學生與陽光親密接觸,在陽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遊戲,從中啟發他們留心觀察影子的特點。還利用課餘時間觀察一天當中不同時間影子的長短與方向的變化等。課堂上,孩子提出了“影子有沒有眼睛、鼻子、嘴”等問題,可見,學生的觀察是很敏鋭,思維是十分活躍的。這都是他們在課前愉快的探究活動中,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發現,切切實實為課堂的學習交流打下基礎。

二、關注課堂的生成。

在課堂上,我圍繞“實驗啟示——交流發現——瞭解利用,感受樂趣——學會科學利用”這一主線,為他們創設了多個活動交流情景,如:指導做實驗,探索影子位置和長短大小變化;動手操作,證實影子除了黑色,還會有其他顏色,學會在實踐中修改自己的發現;利用手影表演故事,體會影子帶來的快樂。這些都是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機生成的,雖然説沒有按預設的前後順序進行,但從課堂上的討論聲音:“原來影子有長有短的”“原來影子還有彩色的”“原來手影戲是那麼精彩的”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討論中已經不斷加深了對影子的認知。

三、關注孩子的生活。

《影子的探索》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學小知識,怎樣在教學中凸現品德課的特點呢?我把教學的重點定為“體驗影子這一自然現象的奇妙和有趣,感受影子為生活帶來的方便與樂趣,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慾望。”從而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生活。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發現影子測量時間、指點方向的作用;利用手影表演故事,體會影子帶來的快樂;瞭解皮影戲,感受影子藝術的神奇;結合生活實際,讓孩子根據影子的特點,想辦法減少影子對我們的不良影響,如課堂中讓孩子把枱燈擺在合適的位置,手術枱上無影燈的發明等。

品德教育是無痕的,整一節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科學的薰陶,感受到科學的神奇,體會科學帶來的快樂,產生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發展了探索科學的能力。所以説,在整一節課的處理上還是比較滿意的。要是能在“無影燈”這塊教學時多給一兩分鐘,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先讓他們説説如何設計手術枱燈後,才展示“無影燈”的話,我想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5

一、教材方面:

1.教師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要讓學生達到上述目標,僅靠課本是不夠的,需要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不強,大部分教師不知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二、課堂教學方面:

1.《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不好把握。

《品德與社會》中涉及到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許多知識,這需要教師有充分地知識儲備,對教學內容有全面、整體的地把握,但是受教學參考資料和教師水平的限制,教師對《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時,組內的交流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學生小組內交流的方法不明確,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欠缺,交流的問題有時過於簡單,有時交流過後,問題還是達不成一致等問題,導致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形式化問題突出,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不高。

①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到位,對課前調查體驗活動重視程度不高。

②教師大部分是兼職,受精力、知識的侷限性,對課上的活動準備不充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③學生的課後踐行活動,由於沒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做保障,活動開展的不到位。

三、教學常規方面:

1.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評價?考試的形式有哪些?

傳統的方式是出一張試卷來考查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但是學生的答案和學生課下的行為不符,學生課上形成的道德認識和課下的道德行為脱節。有沒有更好地、行之有效地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輔資料方面:

1.一、二年級的學生做基礎訓練存在一定的難度。

①由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基礎訓練的題量大,學生做起來很困難。

②每一課都有“課前體驗”和“實踐天地”活動內容,由於學生語文、數學學習任務重,學生完成活動的時間上得不到保證。

③基礎訓練上的個別題目和課本上的留白內容重複,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④基礎訓練每個單元活動中都有“反思回顧”內容,由於出現的次數太多,個別學生做題時存在應付現象。

五、學生資源方面:

1.學生的課前調查體驗不足,導致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成為“看客”。

①學生的家庭條件的限制。如無電腦、無圖書。對於農村國小,學生沒有資料的來源途徑。

②家長對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支持。家長忙於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不到位,對於學生的調查體驗內容不予支持。

③學生蒐集調查資料的能力弱。

④學生課前調查體驗的興趣不高,思想意識上認為不重要。

⑤課本上離學生生活很遠的、操作性很難的調查體驗、實地考察等,如《走進車間》一課,學生更是無從體驗,教師也很茫然。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第一環節是為什麼保護牙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健康牙齒在我們生活中起什麼重要作用?又結合當前學生換牙期間少了牙齒對自己的生... 本課教學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第一環節是為什麼保護牙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健康牙齒在我們生活中起什麼重要作用?又結合當前學生換牙期間少了牙齒對自己的生活帶來的不便,明確牙齒對我們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我們應該保護牙齒。

第二環節是怎樣保護牙齒。保護牙齒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於保護牙齒的清潔,多吃綠葉蔬菜可以鍛鍊牙齒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齒咬鉛筆等堅硬的東西,有助於牙齒長得整齊。其中刷牙是一項既有效又易於操作的好辦法。可在實際生活中,能掌握正確刷牙方法的人並不多,何況是國小生?所以在這一環節中,重點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第三個環節,堅持保護牙齒。學生懂得為什麼要保護牙齒,知道怎樣保護牙齒,還要能夠做到堅持保護牙齒。這一環節先通過正面教育,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過反面教育,蘭蘭得了牙病,原因是因為不堅持刷牙。不堅持刷牙,為什麼就會牙疼呢?本課利用一個動畫向學生講明瞭這個道理。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識,也認識到堅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後老師向同學們提供了一個促使自己堅持刷牙的方法——刷牙記錄卡,還向同學們提供一個瞭解保護牙齒信息的網址。一張記錄卡、一個網址使課堂教學充分向課外延伸。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從課改的新思想進行研究。一、生活性。本課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緊緊圍繞學生生活來展開教學,以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的主題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二、開放性。本課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多方面的對學生有意義的題材。如:每個牙齒的作用、為什麼要早晚刷牙等。三、活動性。本課教學設計了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多的通過實際參與,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7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繫生活,品德來自於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繫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教學反思《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第二、瞭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裏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瞭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8

《我自己會整理》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一天》第十個主題。依據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現有能力,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直接導入

出示一個書包,直接引入主題,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願望。

二、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1展示第一次整理的書包。

2為書包減肥,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3比一比,評一評。

三、獎勵自己,朗誦詩歌

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己的事情要學着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要學着做。

四、拓展延伸

本節課按預想落實了各目標,學生從活動中學會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會的事情也要學着去做,體諒家人的辛苦。

存在的不足:

1書包展示還應再展開些,讓學生説一説説自己是怎樣整理的,就能更好達到學習效果。

2兩次整理學具,對比沒有想到孩子們還小,應該顧及一下內心的感受,以免學生自尊心受傷害。以後在教學中類似的對比活動應該換一種方法,相信效果會更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9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設計主旨是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交通運輸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總結出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體會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整課堂,我上的輕鬆,學生也樂於參與。

整堂上,我沒有一次一次地講交通運輸與人們怎樣的關係密切,而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説,去體會交通運輸與人們的密切聯繫,懂得怎樣使用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隨處可見交通運輸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0

上週我給一節一年級上了一節品德與生活課“尋找春天”。我認為尋找春天這個主題是以兒童與自然為軸線。讓學生從自然景物變化,以及人類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徵,體會季節變化對人的影響。

一年級的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秋天和冬天了。學生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春天,應該更為容易。所以應該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老師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把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課標中不是有這樣的表述嗎!“能用多種辦法收集資料,並進行簡單的整理和應用。”要相信學生有這個能力。如果失敗了還有下次啊!因為後面還要進行夏天的學習。為最後一個單元奠定基礎。

對於春天的變化,我想應該分為天氣、動物、植物、人的變化。這樣梳理起來思路會比較清晰。還可以在這些方面和講過的秋天、冬天做比較。通過對比,更加突出春天與其他季節不同之處。

大自然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也是他們最快樂的事情,教學前帶領學生在校園、社區,通過看、聽、聞、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和尋找春天。在課堂上學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讓學生盡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發現的春天的變化。

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環境中,從細小的地方去發現春天,啟發學生把平時發現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徵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出來,比如繪畫、手工製作等。讓大家互相欣賞交流,進一步瞭解春天的特點,春天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既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作為春天的導入課,應該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現出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後面的教學會有很大幫助。

我認為教師對學生髮言的引導評價很重要。每提出一個問題,老師心裏要想到學生可能回答出的結果。問題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個方面。打有準備之戰,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老師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數,就一定能從容對待學生的回答了。

記得我講冬天這個單元,製作“冬天圖”的時候就曾經出現了問題。這是品德與生活資源袋裏的一個小製作。材料有一張冬天底圖、和一張景物圖,還有彩印透明不乾膠人物。由於在講秋天這個單元時學生做過類似的貼圖,但效果不好。於是我就在本次活動中給學生降低了難度。少發了幾種不乾膠材料。我覺得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總把貼畫撕壞了,就親自動手幫他們剪了下來。結果學生本次的製作活動完成的很快。開始我還覺得很高興,認為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才能完成的如此出色。後來經過聽課老師的點評我才發現是自己錯了,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幾個月前出現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應該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應該大膽的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學生本來能從失敗中獲得經驗。這樣一來,對孩子們來説反而失去了一次實踐的機會。我們要相信學生。應當為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創設一定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有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的能力。因為他們已經長大了,在不斷的進步。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吧。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1

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生命力更加旺盛。作為擔任《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老師,我也在努力探索、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少一點距離,多一份親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往往是師教生學,進行權威性的“對子”交往,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則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自我介紹:“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華莊中心國小,成為一名國小生,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我們以後會在一起學習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各科知識,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楊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二、少一點束縛,多一份空間。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説一説、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三、少一點説教,多一份體驗。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是通過一兩個生動的故事或事例來傳授一個道德觀點。儘管這些故事大都是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但這些事例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同於直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品德與生活》掃除了空洞説教,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讓學生有了親身實踐的體驗,使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像《盼盼遲到了》、《上學路上》等課文都可以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將自我融入情境,自覺地生情,潛移默化地移情,達到自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來體驗,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就開展了“坐立走比賽”,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體驗,自由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最後評選出班內“坐立走”小明星並頒獎。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在頒獎時,充分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點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的評價更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重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於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説,單調機械地重複“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語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類似頒獎、送禮物等比較生活化的激勵方式卻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給新年的禮物》一課中,我就針對學生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扮成了童話裏的新年老人將準備好的有關的“小明星”證書、獎狀、小獎品等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學生。送禮物時,我更關注那些“不起眼”的學生,尊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讓他們增添信心。這堂課上,每一位學生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充分體驗到了當“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堂生動有趣、充滿熱情的課,能對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讓教學發揮出最大效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2

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節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了解現代多種多樣的交通運輸方式特點的基礎上,着重感受交通運輸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樣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四年級的學生説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藉《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了解“山區裏的交通”,進一步瞭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等。

教師準備:製作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奧運交通實時畫面以及我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視頻。

2、師引入課題並板書。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奧運和本縣實際生活背景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活動二:“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活動:衣、食、住、行與交通的密切聯繫,學生可收集照片、圖片、新聞、數據等資料(課前)。

2、小組相互交流各種資料,談談交通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3、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感受交通對生活的作用。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集眾人的智慧於一體,在活動中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從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活動三:“交通使山區變了樣”

1、課件出示:我縣以前山區生活、經濟圖片。談談你的感受。

2、引導學生對“要想富,先修路”開展討論。

3、課件出示:山區裏由於有了交通後,人們生活和生產發生的變化。

4、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提供材料,引發學生經歷;前後對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動四;“課外延伸暢想交通”

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開發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交通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縣縣情,特別是展現我縣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因此,本節課我拓寬兒童實踐的渠道,課前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課中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活動,作探究性的實踐;課後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3

《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是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的第一課。這課是在學生升入二年級時的第一課,選擇的教學時機是最佳的,內容也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近些,大膽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一、快樂的暑假生活;二、新學期我的願望,進行交流、討論、總結,使學生不但在教學過程中有語言和經驗的交流,更有創新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想法很實際,讓你感覺他們的願望是那麼天真,彷彿就在眼前。

我想:我們教師應該多反思,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更完善,更加貼近學生,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我升入了二年級》教學反思二

對於《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以及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為手段進行的。

第一課時: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説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講故事,交流自己的美好的心願,將自己美好的心願寫在心願卡上,貼到心願樹上。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第二課時: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假如你是新書,你會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學生戴上頭飾,扮成新書、新本和文具説説自己的希望。另外,師生互動:

(1)教師演示包書皮的過程。

(2)學生練習包書皮,教師巡視指導,同學幫忙。

(3)展示包好皮的書,表揚做得好的。

通過這兩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能夠使兒童形成對集體的正確的態度,使他們學會了關心,學會了負責任,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的習慣,如:知道了愛惜書本,懂得了如何愛護等。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4

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活動是品德課程所倡導的基本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取材,創造性地設計一系列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悟出道理,並運用探究性學習把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努力做到引一溪活水,澆品德之花 。本節課的“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巧妙活化教學資源

新課程明確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我們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教材框架,靈活地處理教材、運用教材。比如:活動一開始,我就改變教材平鋪直敍的手法,通過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交流討論,感受到要多替家人着想,並隨即讓他們聯繫自身來説説平時你在家裏幫家人都做了哪些事情,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感悟,悟出要為家人添歡樂的道理。

(二)、靈活選擇活動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所以我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采的活動形式,比如:交流討論,模擬表演,洗碗比賽,“向日葵光彩大奉獻”評比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特別是在洗碗比賽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紛紛動手,爭着搶着都來洗,不僅鍛鍊了他們的勞動能力,並在活動中也深深地體會到家人洗碗的辛苦,明白自己也應該為家人分擔,為家人添歡樂.

(三)、注重課後活動延伸

兒童的現實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通過這節課的課堂教學,雖然使學生明確了要為家人添歡樂生活中該怎麼做,但時間一長,學生往往會淡忘課堂內所要求的。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外活動一是讓孩子們:親手製作一張賀卡或手工製作等,在家人的生日或節日時送給他們,並對他們説一句祝福的話。二是:把每天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自做的向日葵中,準備舉行班級孝心孩子評選會。兩個活動都共同關注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並將此項活動持之以恆地落到實處。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及時交流,昇華認識。《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學做家務當幫手》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裏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説給家長聽。

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着這樣做:教學《感受夏天》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説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