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2.85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而且傳統課堂的純粹傳授也不再受學生的歡迎。有幸接觸兩屆一年級“品生”課的教學,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1、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搭建活動舞台讓他們去體驗

體驗是維繫認知和行為的重要中介環節,沒有體驗德育過程就不完整,因此強化體驗是增強國小品德與生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如《家裏的我》這一主題單元教學中我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細化這一主題。如:“全家福展示”、“為家人做一件事”讓孩子體驗———我是家裏的一分子,從而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定基礎。接着通過“洗衣服比賽”、“剪指甲比賽”、“縫鈕釦比賽”以及“疊衣服比賽”等讓孩子在活動中展示———我已經長大。一系列的活動過程我還特意為孩子們留影為他們製作“成長的足跡”,給孩子的成長留一分寶貴的回憶。

2、及時交流,昇華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家裏的我》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裏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説給家長聽。

從體驗到認識,勝過千萬遍説教。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二、注重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做到潤物細無聲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品生課的教學決不是孤立的,而是立體的多角度的。我們應該注重它與其他學科間的整合讓思想品德教育無處不在又不露痕跡。再説,農村教師一師任多課又為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我上學了》這一主題單元的教學我就整合了語文課第一單元《上學了》和心理健康課中《我是國小生》。《我的同學和老師》我將它整合到體育課的遊戲中,讓孩子在玩耍中與老師和同學親密接觸在不知不覺中增進了師生、生生間的感情。這樣一整合既為活動的開展積攢了時間,又將品德課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滲透到各個角落,做到潤物細無聲。

三、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課程窄化為“學科”,窄化為“教材”,甚至“教科書”,那麼課程資源也無非是一些書面的材料。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狹隘視野,廣開思路,因地制宜,讓課程資源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素材和條件,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專家認為,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着這樣做:《大自然真美麗》的教學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説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四、藉助家長的力量讓學生的行為習慣真正得到落實

隨着計劃生育的有效落實,家中的孩子幾乎是獨生子女,這更增加了中國家長溺愛孩子的情感。因此對學生一些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得到家長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家訪,把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和評價策略作為“建議”向家長提出;接着,通過不定時的“信訪”、“電訪”將每一個活動目標實現。如《我長大了》要求學生在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不會的事學着做。這就要求家長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去鍛鍊。《我是家裏的開心果》就要求家長配合接受孩子的關懷或問候。《在學校的一天》中孩子作息時間的安排並執行更是需要家長的全力輔導和督促。......總之,只有家庭與學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讓學生的行為習慣真正養成,才能讓學生更茁壯地成長。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2

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生命力更加旺盛。作為擔任《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老師,我也在努力探索、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少一點距離,多一份親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往往是師教生學,進行權威性的“對子”交往,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則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先自我介紹:“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華莊中心國小,成為一名國小生,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我們以後會在一起學習語文、品德與生活等各科知識,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楊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二、少一點束縛,多一份空間。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説一説、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三、少一點説教,多一份體驗。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一般是通過一兩個生動的故事或事例來傳授一個道德觀點。儘管這些故事大都是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但這些事例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是不同於直接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品德與生活》掃除了空洞説教,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讓學生有了親身實踐的體驗,使思想品德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像《盼盼遲到了》、《上學路上》等課文都可以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將自我融入情境,自覺地生情,潛移默化地移情,達到自悟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組織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來體驗,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就開展了“坐立走比賽”,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盡情體驗,自由展示其瀟灑、優雅的儀表,最後評選出班內“坐立走”小明星並頒獎。活動中,學生們熱情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在頒獎時,充分體驗到了獲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點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的評價更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重視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對於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説,單調機械地重複“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語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那些類似頒獎、送禮物等比較生活化的激勵方式卻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給新年的禮物》一課中,我就針對學生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扮成了童話裏的新年老人將準備好的有關的“小明星”證書、獎狀、小獎品等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學生。送禮物時,我更關注那些“不起眼”的學生,尊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讓他們增添信心。這堂課上,每一位學生都歡欣鼓舞,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充分體驗到了當“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堂生動有趣、充滿熱情的課,能對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讓教學發揮出最大效能。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3

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併為兒童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盼盼遲到了》遵循了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材説的是兒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儘量讓教學活動源於兒童生活又高於兒童生活,下面我就談談對本課教學活動的體會和思考。

一、創設情境,喚起兒童對已往生活的回憶

孔子説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課的引入源於兒童身邊或周圍的事情,容易令他們產生愉悦的情緒和興趣,而興趣是兒童思維的內驅力,它使兒童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成為可能,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因此在課的引入上我就源於兒童的生活。一首歡快的《上學歌》很自然地將兒童帶回早晨上學的路上,教師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讓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人物“盼盼”的身上,為後面的幫盼盼打下基礎。

二、教學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1、話題的設計來自孩子的生活

低年級兒童年齡小,學習的情緒化、興趣化非常嚴重。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內在需要,是教學的關鍵和魅力所在。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能促使他們自主地觀察、體驗和感受。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問:“你遲到過嗎?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因為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不久,這樣的經歷還是有的,這樣一問,打開了學生記憶的閘門,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説我很着急;有的説我怕老師批評我;有的説我怕小朋友笑我;有的説我對自己説下次一定不再遲到了……在分析盼盼為什麼遲到的時候,孩子們的話就更多了:有的説我覺得是因為盼盼愛睡懶覺,才會遲到的;有的説我認為他可能是晚上看動畫片看的太晚了,有一次我也是看動畫片看到很晚,第二天就遲到了;有的説他可能是吃早飯時動作太慢了,我吃早飯時媽媽就會提醒我:吃快點,呆會遲到了;有的説盼盼可能在路上玩……孩子們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着這一切,使得盼盼成為孩子們中的一員,盼盼的經歷就是孩子們的經歷。在這種真實的體驗中孩子們更積極地融入到課堂當中來。

2、活動的設計符合孩子們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如果保護、滿足了兒童的精神需要,把他們置身於智者、勇者之中,容易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情,能增強其自信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孩子都是天真的,喜歡互

幫互助是他們共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學中我開展了“出主意、想對策,幫盼盼”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盼盼怎樣才能不遲到?”孩子們立刻熱情高漲,馬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尋找辦法,教師適時地進行價值引導,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生應自覺養成按時作息、良好的飲食和衞生習慣;應自己的事自己做,產生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好勝是孩子們的天性,在課堂上開展“穿衣服”、“整理書包”的比賽,既給兒童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兒童在比賽中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為今後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增添了可能。

三、讓生活促進孩子們成長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知識和能力、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養成。在第二課時中我就設計了“爭做生活小主人”活動,鼓勵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課堂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讓子們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不斷鍛鍊,在鍛鍊中茁壯成長。

但想法與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在分組討論時,由於一年級小朋友還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討論有點流於形式,到彙報時他們還是你説你的,我説我的,重複意見很多。又如在模擬生活,分組表演時,特別是分組競賽,整理書包時,孩子們太興奮了,場面有點失控,原定“掌握整理書包技能”的目標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

總之,教師在品德教育中應服務於學生,引導學生用心地認識、感悟、體驗生活,讓積極的道德認識、體驗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美化學生的心靈。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4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一年級三個班在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這些點滴的行為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説:一班各方面的.習慣都不錯,包括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二班各方面的習慣稍微差一點,於是我針對課堂常規較弱的班級進行嚴格管理,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不讓這種不良習慣在自己的課堂上造成影響。

對於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下找到他們進行單獨談話,找到他們出現課堂行為的原因。經過這半年與一年級學生的接觸,我感受到他們出現的這些異常課堂行為,有很多並不是自己故意產生的,是受了其他同學的影響,按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做法,我可能會毫無顧忌的批評他們,可現在我感到,那不是很明智的做法,畢竟自己對他們產生這些行為的背後瞭解的太少了。課上嚴要求加上有問題及時找個別人解決,我發現:這些孩子的問題逐漸減少了,看到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認真。

除了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一年級學生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大膽説話,多發言,説話完整,較有順序。

在>課中,我繼續讓學生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例如:《左手和右手》。通過他們的分組學習,分組遊戲,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隨着學生興趣不斷增加,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些難度,即:小組組員進行分工,將每個組元的任務進行明確的分工。於是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學習,有的遊戲,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

要改變長期以來傳統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必須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才能達到此項活動的總目標。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5

《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是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的第一課。這課是在學生升入二年級時的第一課,選擇的教學時機是最佳的,內容也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近些,大膽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一、快樂的暑假生活;二、新學期我的願望,進行交流、討論、總結,使學生不但在教學過程中有語言和經驗的交流,更有創新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想法很實際,讓你感覺他們的願望是那麼天真,彷彿就在眼前。

我想:我們教師應該多反思,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更完善,更加貼近學生,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我升入了二年級》教學反思二

對於《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以及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為手段進行的。

第一課時: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説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講故事,交流自己的美好的心願,將自己美好的心願寫在心願卡上,貼到心願樹上。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第二課時: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假如你是新書,你會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學生戴上頭飾,扮成新書、新本和文具説説自己的希望。另外,師生互動:

(1)教師演示包書皮的過程。

(2)學生練習包書皮,教師巡視指導,同學幫忙。

(3)展示包好皮的書,表揚做得好的。

通過這兩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能夠使兒童形成對集體的正確的態度,使他們學會了關心,學會了負責任,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的習慣,如:知道了愛惜書本,懂得了如何愛護等。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6

一、在實踐中感悟。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設計“遊戲去認識風,尋找風”既可讓孩子們學到了有關風的知識,又引發了他們求知的慾望,還滿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進而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然後進行自己的再創造,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競爭中感悟。

有競爭就有動力,當今社會更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教師若能利用學生的這種上進心,引導他們進行正當的競爭,不僅能增長他們的知識,鍛鍊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上進品質,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別的同學能做的,我也能做到,這是一種競爭,別的同學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這更是一種自我激勵,正是這種永不言敗的競爭意識,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一種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競賽活動,教師融入其中參與活動,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拓寬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還能點燃同學們創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它給學生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的同時,又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樣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讓學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問題。

三、在遊戲中感悟。

讓學生迴歸自然,去感受風,去追逐風,與風兒盡情地玩。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鬆,在遊戲中,學生全身心參與,口動、腦動、情動、行動,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風帶來的樂趣。並在玩中發現,在發現中玩,使教學得以更進一步的深入。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7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通過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生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的性質,它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生活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為活動的結果而存在,並且作為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加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門學科的教學實踐後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會朝着我奮鬥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很好地用於國小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中。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8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知道了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和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點的位置。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激趣導課、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延伸拓展。

現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引領的作用。所以,在整節課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者,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設計。在激趣導課環節,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把自己用相機拍攝隆崗的圖片製成課件,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感覺畫面很熟悉、很親切。在講授什麼是“方向標”、“圖例”“平面圖”時,我用的課件也是喜聞樂見的圖片,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識。

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也在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並把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以自己的體驗講授給大家。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但也有個別學生的語言表達不是完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讓自己的教學有更大的提高!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9

這是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我們都是好朋友》一課中的一個子課題。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了一下幾個方面:

一、貼近生活,增進感受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綜合課程。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感知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搭建活動舞台讓他們去體驗。課堂中無論是學生自己講述被他人幫助的事,還是尋求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真實再現了學生們平時所遇到、所發生的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學生們個個都講得真情實意,是我看到了孩子們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了體驗,在交流中得到了昇華。

二、互動感知,加深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主要是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寓教於活動之中。本課中首先通過“猜猜他是誰”使學生體會到同學之間是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的。再通過製作感謝卡來表達對曾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使學生的感恩情從形式上升到實踐,真正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和心存對別人的感激,激發了學生對他人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良好品德。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學生在感恩環節中,活動形式比較單調,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真心實意的表達自己的謝意。使學生的感恩情懷得到更真實的再現.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0

"好"、"壞"這兩個詞語是人們對他人進行的經常性的總體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也經常使用這兩個字眼來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學,新課程改革進行一個學期以來,靜下心來,我再次細心的解讀新的課程規範,新課標中對同學的評價也進行了相應的新的改革,《新課程規範》中指出:全面實施評價機制,應該注重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自我評價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相互結合,加強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相互評價的提高,還應該讓同學家長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對同學的日常表示,應以鼓勵、褒揚等積極的評價方法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課程實踐。

在一節《品德與生活》活動課上,我組織全班同學"憧憬新學期"讓他們説説新學期裏想學會什麼身手?自身還有哪些缺乏需要改進?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説:"我想學會打乒乓球。"有的説:"我想學習成果比上學期更好。"有的説:"我想擁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説:"我想這學期一次也不再遲到。"突然,坐在角落裏的家強同學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着這難能可貴的手,我毫不猶豫地請他站起來,他説:"老師,我有一件事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微笑着點點頭,説:"什麼苦惱?老師能夠協助你嗎?"他説:"文吉的爸爸説我的字寫得好看,謝軍的爸爸説我的字寫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望着平時學習不好,字跡潦草,糾正了好幾次都改正不過來的同學,我腦子裏閃過了一個念頭:這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既然他有此煩惱,説明他就有認真練好字的決心。於是,我懇切地説:"你上學期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最近老師看到你寫的字進步了。"家強原本怯生生的臉上,頓時從嘴角邊露出笑容:"老師,那新學期裏我想把字練得漂亮些。"我微笑着説:"老師相信你。"這節課也因為有了我與這位同學的一番對話,課堂氣氛更濃了……

課後,我不得不再一次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對同學的學習成果,以和各個方面的能力,我經常以單純的"好"與"壞"兩個字來評價他們,對於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從來都疏忽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對於學習相對比較壞的同學,經常採用"罰""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進步法"來取得自身設想的教學效果。像家強這樣的同學,一頁頁難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見效果,同學發生逆反心理不説,自身也被氣得夠嗆,從來沒有想到試着用別的方法來教育同學。其實,每一個同學都有他自身"閃光"的一面,關鍵在於教師善於發現和捕獲,也許這位同學的作業本從外表上看的確是糊塗潦草,但只要做為老師的認真去找,應該會找到一個或者兩個特別工整的字,若能抓住這個字來加以鼓勵和褒揚,那可能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

新課改提倡:對同學的評價的多樣化是從主體多樣化、角度的多樣化、尺度的多樣化來進行評價的,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示。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的方式和家長以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假如説,這位同學的進步是老師的教育,那應該感謝那位給予他鼓勵的同學家長與這位同學的求知和進取,更應該歸功於新課程的理念。

"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的同學,為了同學的一切",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同學的生長,多用鼓勵和褒揚,注重對同學的過程性評價,把同學的優點和亮點用愛去"篩選",加以肯定並且"發揚光大",猶如播種希望,將會收穫一個金燦燦的秋季;循序漸進的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課改實踐中,使課改下的同學真正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1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羣中的弱勢羣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羣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羣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悦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2

讓《品德與生活》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生活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考慮問題,用多種廣泛的知識來探討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的越充分、越細膩,感悟的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繫,讓學生充分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一句話把學生從課堂推向了現實生活,讓學生把課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實現了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我覺得這樣的課雖然看上去不是熱熱鬧鬧,然而卻是實實在在的,是從生活體驗中激起了學生真正的思考。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品德與生活》課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會使學生受到真教育。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3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學反思。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活動是教師教與兒童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情境化,課堂教學活動化,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探究、感悟,已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學反思《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讀懂爸爸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也竭力試圖將這一理念貫徹始終。在課的開始,我就帶領學生走進他們的家庭生活,回憶、講述自己的父母為家庭辛勞的事,感受父母對自己傾注的深厚的愛;配樂詩朗誦《媽媽的愛》把學生帶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憶中;體驗一下當父母的感覺這一活動,讓孩子換個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樣的感受,從而能理解、體諒父母的苦心;讀讀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進行深入內心的交流和溝通。教學中,老師堅持“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又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特別是課前讓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在上課時,讓孩子打開來讀這封來自父母的信這一環節,真實地反映了家長對孩子的看法,讓孩子瞭解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溝通,因而孩子們在説內心感受以及自己該怎樣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時,真情充分流露,説得也非常感人。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迴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理念,要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課堂實踐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活動中去了解、感受、體驗,讓社會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實際內容和實踐陣地。為此,我設計了課後延伸的實踐活動,並且將行為落實到“你最想做的一件事”這個雖小但很集中的目標上,並讓家長參與評價,旨在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體驗,真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懂得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4

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節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了解現代多種多樣的交通運輸方式特點的基礎上,着重感受交通運輸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樣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四年級的學生説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藉《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了解“山區裏的交通”,進一步瞭解交通對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等。

教師準備:製作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奧運交通實時畫面以及我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視頻。

2、師引入課題並板書。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奧運和本縣實際生活背景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活動二:“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活動:衣、食、住、行與交通的密切聯繫,學生可收集照片、圖片、新聞、數據等資料(課前)。

2、小組相互交流各種資料,談談交通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3、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感受交通對生活的作用。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集眾人的智慧於一體,在活動中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從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活動三:“交通使山區變了樣”

1、課件出示:我縣以前山區生活、經濟圖片。談談你的感受。

2、引導學生對“要想富,先修路”開展討論。

3、課件出示:山區裏由於有了交通後,人們生活和生產發生的變化。

4、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提供材料,引發學生經歷;前後對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動四;“課外延伸暢想交通”

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着重描述交通開發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交通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縣縣情,特別是展現我縣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因此,本節課我拓寬兒童實踐的渠道,課前瞭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展狀況;課中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活動,作探究性的實踐;課後進行創造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我縣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為特徵的綜合型活動課。本課教學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源泉,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充分尊重學生,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巧用教育資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本課教學以主體性活動貫串於課的始末,每個環節都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體驗、感悟。如:課始以猜謎活動出現,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調動起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準備。課中以想一想、摸一摸、演一演、説一説、做一做的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自主、全員、全程、全身心參與各項活動,在積極的體驗活動中獲得知識。

二、把握教師角色定位,創設融洽課堂氛圍。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本課的教學我始終與學生處在同一個位置上,扮演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課堂上處處聽到的是商量、建議、鼓勵和表揚的語言,整堂課始終洋溢着和諧融洽的氛圍。如:“會説話的手”的教學,出現了我考學生,學生考我的活動。“會表演的手”的教學,我也和學生一起表演,一起做動手健腦操,師生活動無痕。

三、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及時整合教育資源。

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動態的,變化莫測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時時都有新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多加關注,及時整合這一難得的教育資源,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本課在“會表演的手”的教學,出現了一個學生上來表演孔雀的動作,還形象地説是在向大家問好。我及時地對全班同學説:今天有這麼多老師來關心我們,聽我們的課,連孔雀也來問候,我們就這樣坐着不動聲色嗎?全班頓時熱鬧起來,小手做着孔雀點頭的動作,向老師問好。文明禮貌的教育伴隨在會表演的手的活動中進行,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總起來説,這堂課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如果類似的教學設計持之以恆,必將為學生今後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