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6.77K

祁瑞宣,老舍作品《四世同堂》中主人公,當過英文教師,又在英國駐北平領事館當過祕書。祁瑞瑄為了養家餬口,不得已在英國使館做事。因為這事,被日本人抓進了監獄。後來被富善先生竭力營救,最終才得以脱離險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從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來的性格特徵,又接受了新式教育,這就使他的內心和行動都充滿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長房長孫,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來自新與舊兩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受着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只得在不能兩全的境地中優柔寡斷,苦悶不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家庭觀念與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他的思想中愛國思想還是佔主導面,但他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老大瑞宣:純粹的民國人。與祖父在年紀上只差四十歲,而在思想上卻相差有一兩個世紀,是四世同堂的頂樑柱;是一個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知識淵博,懂英語,為謀生而屈於英國府作事。也因之被日本人帶入獄一次,後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於承擔大事,時時憂國,是本書真正的主角。

  祁瑞宣性格特徵

祁瑞宣既有從老一代市民身上傳留下來的性格特徵,又接受了前輩不曾接受過的新式教育。這新舊之間的衝突,給他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苦悶,讓他的心裏充滿了重重的矛盾。

一、祁瑞宣深受“忠孝節義”思想影響

當國家面臨災難時,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讓瑞宣陷入了無法排解的痛苦。盡忠國家,親人的生活無法保障;遵守孝道,不能赴國難的內心譴責便會無休無止。“假若他是單身一人,那該多麼好呢?沒有四世同堂的鎖鐐,他必會把他的那一點點血灑在最偉大的時代中,夠多麼體面呢?”瑞宣知道應該奔赴國難,但是“全民族的傳統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過分的多情——甚至於可以不管國家的危亡!他沒法一狠心把人倫中的情義斬斷,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還有許多人,耽誤了報國的大事!他難過,可是沒有矯正自己的辦法;一個手指怎能撥轉的動幾千年的文化呢?”為了家庭的温飽安好,他可以去英國府找份工作。雖然心裏不是滋味,但他能夠原諒自己。雖然他沒有赴國難,但他絕不做漢奸!寧可犧牲生命,也要保全愛國的忠貞。在瑞宣的心中,有一條邊界線,就是你讓我怎麼着都可以,就是不能賣國,既然不能保國,我最起碼不能賣國。“積極的,我沒做出任何事來;消極的,我可是保持住了個人的清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他小心謹慎到無所作為。只能在慷慨幫助鄰人的行為中得到一絲安慰。在第八十七章,瑞全讓瑞宣去教書,瑞宣卻想到“在北平教書,不論我的理由多麼充足,心地多麼清白,別人也不會原諒我,教我一輩子也洗刷不清自己。趕到勝利的那一天來到,老朋友由外面回來,我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我,我就變成了一個黑人!”“除非你給我個證明文件,證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竟説出這樣的話,那他的為國盡忠是否可以等同於讓自己的良心安寧?無論忠孝,都不能成就,而對家國的責任又始終不可忘記。痛苦,便不停地在他的內心反芻。[1]

二、瑞宣是徘徊沉默的

《四世同堂》中關於瑞宣,大都是內心的描述。這種沉默是“他遇到事不敢説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老那麼因循徘徊”的結果。當長順問瑞宣他是否應該逃出北平時,瑞宣點了頭。可他又感到苦痛,“他是不是應當這樣鼓勵一個青年去冒險呢?這是不是對得起那位與長順相依為命的老太婆呢?”當他在英國俯找到事幹後,冠曉荷及瑞豐等一幫人來道賀,他想給他們兩句極難聽的話,讓他們“知難而退”。“可是,他把話收住了——他知道甘心作奴隸的人是不會因為一兩句不悦耳的話而釋放了他的,何苦多白費口舌呢。”當瑞宣的同事日本人山木,告訴大家他的兒子在戰爭中陣亡時,他極反感而想指出他的錯誤。可是他把想好的話又都嚥了回去,“即使他説服了一個山木,又有什麼用處呢?況且,還不見得就能説服得了他呢。”瑞宣不知道這樣做是對還是錯,是有用還是無用。如果這樣做傷害了好人,如果那樣做沒用——還是不説也不做,選擇沉默吧!其實瑞宣心中有一個堅定的道德原則,只是遇到具體事件時,他總是思慮過多,不能斬釘截鐵。有文化有思想而沉默的人,是性格所致。“這使他表面自有一種威嚴,但內心卻柔軟如棉。瑞宣身上,不能用‘狡猾’一詞,應該是‘周全’。瑞宣就是那個萬事求‘周全’的人。一個動作,一聲歎息,一個眼神,都不想讓人產生不安的感覺,何況作出一個重大決策,實施一項偉大行動呢!”[ii]他總是體諒所有人,總想求得所有人的體諒,但他又清楚地知道:凡事沒有萬全之策。他不可能一舉而得萬人歡心。而柔軟的心性終不能讓他果敢決斷,他只有在沉默徘徊中品嚐着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三、瑞宣極其缺乏行動的能力

他的温和仁厚的品性使他不能做出決然的行動,也不能給別人作出明確的指引。他知道自己應該參加抗日,可是他柔軟的心放不下一家老小;他鼓勵長順逃出北平,但他又怕他真的走後外婆無人照顧。在盡忠還是盡孝的問題上,瑞宣並沒有作出選擇,他只是順其自然繼續着自己的生活而已。雖然他內心早已是風暴四起,然而仁厚使他不能作出主動的選擇,因為一旦作出選擇,必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又並非全都是有益的。他不想給任何一個人帶來不利的影響,哪怕那種影響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他想改變,卻下不了那麼大的狠心。

  祁瑞宣性格轉變原因

殘酷的現實催人猛醒

戰爭給愛好和平、偷生忍耐的北平人送來了接二連三的噩耗:錢詩人入獄,錢家一家三口的死亡,小崔不明不白成了替死鬼,常二爺的受辱和去世,祁天佑的無望投河……祁瑞宣自己也身陷囹圄,難逃一劫。所有這一切,讓祈瑞宣對自己先前的.選擇產生了動搖和懷疑,“自己不肯離開北平,幾乎純粹是為家中老幼的安全與生活。可是,有什麼用呢?自己下過獄,老二變成了最沒出息的人;現在,連最老成,最謹慎的父親,也投了河!在敵人手底下,而想保護一家人,哼,夢想!”他已經意識到:“人是魚,國家是水;離開水,只有死亡。”

從愛國人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詩人錢默吟由隱士變為戰士,給祁瑞宣以強烈的震撼,錢先生的“獵人文化”理論如同甘霖滋潤着祁瑞宣沉寂的心田。錢先生這樣説:我們須暫時都變成獵人,敢冒險,敢放槍,因為面對面的我們遇見了野獸。詩人與獵户合併在一處,我們才會產生一種新的文化,它既愛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時候又會英勇剛毅,肯為和平與真理去犧牲。我們必須像一座山,既滿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極堅硬的石頭。

正因有了新的精神支撐,祁瑞宣想到,他不應當再像個避宿的蝸牛似的,老把頭藏起去,而應當效法錢先生的堅強與無憂無慮,應當到冠家去,看他們到底腐爛到了什麼程度,應當去看小崔怎樣被砍頭,應當去看日本人的一切暴行與把戲。惟有如此,他才能更清楚,更堅定地參加抗戰的工作。

自覺把反侵略鬥爭融入日常生活

因為有了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識,有了重塑的文化信念,加上祁瑞全的引導,祁瑞宣認識到鬥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己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時機開展鬥爭活動。

課堂上,祁瑞宣把精心挑選、充滿愛國熱忱的文學教材給學生閲讀,以排除學生的自卑感。他儼然把課堂當作了向敵人進攻的陣地。他還高興地發現,他並不孤獨,北平並不是死水一潭,學校裏的老師也並不像他想的那麼軟弱無能,他們中有許多和他一樣,積極投身愛國熱潮。

女兒妞子徘徊在生死之間的時候,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瑞宣卻正忙着選稿,編輯、收發稿件。他忘了自己身體軟弱,只覺得精力無限,一刻也不肯休息。

不僅如此,他還引導白巡長參加地下組織,和大家並肩投入戰鬥。

猜你感興趣:

1.四世同堂的讀後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