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學小名士觀後感2000字

來源:文萃谷 2.64W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如同此話一般,我們不僅要誦讀經典詩文,還要品味中華之經典,把經典運用到生活中去。

最新國學小名士觀後感2000字

國學小名士觀後感範文

國學是什麼?國學是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一個民族在五千年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最智慧的結晶,是一種來自於生活的智慧。 ——題記

國學——中國學問,它承載的是歷史,是文化,是智慧,是哲學,是道義,是文明……它從生活中來。

當今世界,中國風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世界都在學講中國話,世界都在傾聽中國的聲音。是什麼在吸引着世界關注中國?我想不是美食,不是美景,而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啊!

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熾熱的“中國情懷”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國人對國學的繼承和發揚,喚醒人們對國學最初的記憶和內心本能的熱愛,“國學熱”已悄然融入我們的生活。幾天前,我看到了山東電視台舉辦的“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活動,富有創意的比賽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讓我受益匪淺。眼看着年齡和我相仿的小選手們在台上精彩的表現,我既高興又羞愧。看了這麼多期節目,我印象最深的欄目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的理念最早由明代哲學家王x明提出,所謂知行合一就是思想與行為上的統一,“國學”本來就是從生活中來,而我們對國學的弘揚,不過是對生活的一種迴歸罷了。正如從小老師就教導我們“首孝悌,次謹信”,父母就教育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些既是國學又是生活。

剛上國小時,學校每天都會有經典誦讀時間。每天清晨,陽光透過明亮的窗户,照在莘莘學子的臉上,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聽着悦耳的鳥鳴,我們手捧一本詩書,用最美妙的聲音朗讀。當時我們年紀還小,讀不懂字句的含義,但卻總覺得其中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親切,很明白。這就是國學——文字優美,道理卻易懂;意義深遠,卻都來源於生活;即使不明其意,也能身體力行。

我們家雖算不上什麼“書香門第”,一家人卻也都是書痴。平時最愛交流讀書心得,愛看cctv4的“走遍中國”,愛看cctv3的“文化正午”,就連“更衣”時也不忘拿上本書。我媽媽尤其熱愛國學,《三字經》、《道德經》、《古文觀止》等都是她的最愛,正因如此,媽媽格外重視對孩子的素質教育。謙恭禮讓、尊重長輩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禮儀。從小我一見到長輩一定禮貌地問聲好,到如今,這些禮儀已經紮根在我心中,流淌在我的血液裏,成為我最基本的習慣。父母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等來教導我做一個講道義的人。而這些不正是對國學精髓最好的實踐嗎?

國學,從來都是平白明淨、清晰可見的處世之道。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透着百姓生活的氣息,透着民眾皮膚上的冷暖,正是這樣,仁義禮智信這些看似深奧的道理便從中折射出來。最近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備受關注,節目每集以每個村落為主題,講述一個個圍繞“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在傳統村落千百年的傳承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斯宅村,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百行孝為首,村中世代相傳的家風,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孝道。斯才英,斯宅村一位普通的村民,每天盡心盡力、無怨無悔地悉心照料家中兩位高齡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她的故事成為村中人人稱讚的一段佳話。獨山村,最重視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村中學堂的門匾上,題有“崇學向善”四個大字,意思是崇尚學習、一心向善。在學堂裏,孩子們學習國學知識,更學習做人處事的規矩。紀錄片中的每個村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着自己鮮明的家風,並世代相傳。這些家風家訓就是規矩,他們化作一種信仰,深深紮根在每個人心中,它使得每個村人無論走到何處,都能以禮待人、以德服人,都能牢記家訓,傳承中華美德;無論走到何處,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本,自己的根,自己的源。學習國學,就是尋根,就是歸真。有人説過:一個好社會的標誌是,除了規矩,一切都是零。一個壞社會的標誌是,一切規矩都是零,

國家主席説:“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我希望國學成為每個人的信仰,並在生活中踐行之,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定會充滿希望,擁有無窮的力量!

山東省國學小名士觀後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歷史的長河翻湧奔騰而來,驚起一波又一波文人心中的巨浪,留下一段段千古佳話,保存下一篇篇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當滾滾波濤不斷淹沒着曾經的記憶,眼前的繁華擋住了曾有過的單純,無數過往如同遠去的點點繁星,漸漸掩埋在腦海深處,如今的我們,唯有沿着昨日留下的美麗詩詞去尋找那已逐漸遠去的過往。

當那扇塵封在歲月塵埃中的雕花木門緩緩打開,無數曼妙綽約的身影便探出頭來。一朵花足以引出滿園芳香四溢,引出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純淨無暇;引出那“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富貴華美;引出那“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堅毅剛強;還有那“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的獨樹一幟,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潔淨氣節。僅這小小一朵花,便牽扯出多少撲面而來的香氣。再説那高懸於夜空的一輪孤月,又是多少風流佳話?那輪清冷的月,陪伴着離家的遊子一同“低頭思故鄉”,那輪圓滿的月,襯托了詞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願,那輪淒涼的弦月,陪着小女子一道望穿秋水,隨着長風一同吹向遙遠的玉門關,看望那離家在外,苦戰沙場的邊關將士,歎息着“思歸多苦顏”。無數遠去的美麗過往和深切的思念眷戀,都鐫刻在那些短小卻又深情款款的隻言片語間,向後人歎息着、傾訴着、宣泄着那些想説又説不盡,想訴又訴不完的滿腹情深。

無聲翻閲的史書彷彿只是一瞬間,眨眼的片刻便已沉澱了無數深情厚意,只有那一字字一句句依舊靜候在側,依舊平穩安然,等待了解的人去觸碰那些刻骨的記憶。

歲月一點點向前推進着,無情的史書不肯下筆温柔,寫碎了多少紅顏枯骨、前塵舊夢,那一杆歲月的筆,寫老了無數唐宮女、漢宮燕,寫老了無數美人名將、騷客文人,這幾番風雨和歲月,使她們不再擁有傾城的笑語嫣然,使他們拿不起刀槍劍戟,握不住一支足以抨擊世上不平之事的筆,只能任憑着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帶他們向前,隨波逐流的走進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走進這漫漫歷史的下一段風波。

悠久的歲月沉積了太多的過往,來不及一件件評説。時光飛逝間遺忘了多少美麗或遺憾的過往,猶如那些一顆顆瞬間墜落的流星,美麗閃耀卻又剎那間消失不見,可那些鐫刻在歲月石壁上的文字,卻足以穿越千年光陰永遠留存於我們的心間。如今科技飛速發展,林立的棟棟高樓阻隔了相互對望的視線,多少曾經信手拈來的詩詞文章被遺忘,與心中那些堆積了多年塵埃的碎片放在一起。但它們會就此失去光彩不再耀眼嗎?它們會因為長久的無人問津就失去光芒嗎?當然不會,因為真正傳誦至今的經典詩文就如同陳年的美酒佳釀,愈是風吹雨打歲月積澱,他們就愈加歷久彌新,那撲面而來的歷史厚重感就在一瞬間喚醒了人們塵封的記憶,隨着那些泛黃紙頁脆生生的聲響,帶來了無數文學、藝術和美的氣息,那是一種厚實安穩,平靜淡泊的歲月積澱,一種沉着應對歷史變遷的平穩心態,一種值得我們長久回味的甘甜。所以我們重新俯身撿起它們,安然的拂去那些輕細的塵埃,用它們永不老去的光芒,重新點亮如今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強國林立,我們的祖國也在世界東方巍然屹立,但如今的人們需要的僅僅只是所謂的軍事強國嗎?不,因為我們已經不再處於過去那種依靠堅船利炮就可以佔領到別國領土的時代,現今世界所注重的,是文化的傳承。一個國家,只有兼具了軍事實力和文化實力,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強國,更何況,面對十四億人民偉大的中國夢,我們更應該將那些古色古香的經典代代傳承。而要完成對中華美德和傳統詩文的繼承,就應從青少年抓起,因為青少年是一個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透過那些引人入勝的詩詞歌賦,更能使青少年體味到歷代哲人身上所擁有的情懷,那些對自身的期待和勉勵,對家人的惦記和思念以及對待家國興亡的憂慮,都是當今青少年所應該學習和繼承的。透過那些散發着墨香的筆跡,一個個鮮活的文人形象穿越過滾滾紅塵來到我們的身邊,繪聲繪色的向我們表白着那些堅持和信念。作為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的我們,更應該從瞭解他們的為人、背誦他們的經典詩文開始,從淺薄到深刻的去學習和理解他們的情懷,繼承他們心繫國家的胸懷,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助力中國夢,實現強國夢!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使我們現在仍是年少輕狂,但我們是生來帶着堅毅的炎黃子孫,我們的身後是歷代先賢留下的無盡寶藏,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願意揹負起十四億人民的夢——那個正在向我們走來的偉大中國夢。從這一刻起,我們都是夢的使者,吟誦着千古流傳的美妙詩詞,用中國的精神和信念去踐行和實現每一個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