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來源:文萃谷 1.69W

幾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和摸索,通過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教會學生自學,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培養了自學習慣,使學生的閲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那麼,怎樣指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呢?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一、加強學法指導,育人為先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學習能力的發展總是與相應的情感、意志、毅力、興趣密切聯繫的,沒有自覺獲取知識的動力、興趣、態度,沒有頑強的學習自主力,就談不上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把握和自覺運用,也談不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説,學生能有效地學習語文,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還要注重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要着眼於育人,使學生帶有明確的動機,使學習具有相應的動力。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向學生介紹一些名人刻苦自學、立志成才的事蹟,使他們樹立信心,培養他們頑強學習的毅力。同時,我還利用國小生的好勝心理開展一些自學競賽活動,看誰做得對、做得快,激發了學生的自學熱情並調動其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教法與學法同步推進,做到有機結合

實踐告訴我們,要真正實現學法指導的經常化、具體化,我認為應把學法指導有機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一方面,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進行自學、思考、質疑、討論和練習;另一方面,在整個教學中以自學為主線,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充滿着教法和學法、傳授知識與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技能,又學會了學習方法,把學生領向了自己主動學習的路子,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習慣。具體有這些做法:(1)依據教材特點,揭示規律,總結學習方法。(2)遵循規律,應用方法。

(3)補充閲讀,強化知識,讓學生通過“學會”逐步達到“會學”。(4)仿寫片段,突破難點,使學生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讀促寫,在寫中鞏固、深化閲讀。

這樣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篇2]

古人説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明創造。所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有重要意義的。

可是,我國的國小語文教學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輕學法”、“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這不僅導致學生學習方法匱乏,更嚴重的是導致學生的自學能力低下,以致於許多學生一旦離開教師便不知如何學習。因此,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將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

一、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正確的自學方法是培養國小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基礎。其最大的特點是學習需要教師“安排”,屬於典型的“任務驅動型”。因此,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

第一要要讓學生會讀書。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首先要上學生會讀書,讀好書,從讀書中自學。讓學生去讀書一定要有目的,盲目的去讀學生沒有興趣,肯定不想讀。首先要從培養興趣開始。 常帶孩子上書店,選購他感興趣的故事書、圖畫書,或給孩子借來有趣有益、適合他的閲讀程度的好書。教師要常給孩子講書上有趣的內容,並提出問題來討論,要

談得有聲有色,慢慢使孩子領會到,讀書是一件有莫大快樂的美事,是與聽故事、看電視同樣有趣的`享受。其次,在讀語文書讓的課文時,要讓學生品讀課文,讀出感情,和作者產生共鳴,讓書中的事物去感化學生,有讀書的願望,讓學生明白讀書的快樂。不僅要讓孩子讀各式各樣情節生動的故事書,也要給他們新奇有趣的科學知識書,如《十萬個為什麼》、天體和動物趣聞等,並常常討論,滿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慾。還要讀一點學學做做、學學猜猜方面的書,讓孩子把讀書與動手、動腦結合起來,既豐富了生活,又能讓孩子懂得書能指導實踐和操作。例如按書上講的方法做實驗、種莊稼、飼養小動物等,就會使孩子特別快樂。

第二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國小生在閲讀時往往是讀歸讀,寫歸寫,想歸想,讀書不拿筆現象十分普遍,沒有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因此,語文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讀思結合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預習。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師不僅要備好預習課,而且要具體指導好學生如何做預習。給學生做好自學提綱,提綱要有靈活性,不能禁錮學生的思想。具體做法首先,主要內容有:把本課中你不認識的字詞摘抄下來,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給生詞釋義;朗誦課文最少三遍,讀熟課文;默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數一數有幾個自然段,課文各段落是按什麼順序串聯起來的,即課文的寫作順序是什麼,給課文分段;在學

習中你懂得了什麼,在學習中你沒弄懂的問題是什麼,寫下來次日與同學交流交流。然後,在上課時教師要用一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點評,並對典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最後,教師再對此次預習作業進行總結,對認真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在檢查預習作業時應重點放在認真程度和習慣的養成上而不是正確率上;在預習作業的評價上應以正面肯定為主,注意維持學生的較高的學習動機水平,促進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

二、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

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培養國小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但教師切不可急於求成,切忌急功近利。新頒佈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會使人終身受益。國小生的語文自學習慣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一是認真作業,不認真還不如不寫,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很多國小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後還會導致學習分心、錯誤百出。教育學生專心作業在家庭環境日趨複雜的今天極有必要;二是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要學生獨立思考思,完成作業,即反覆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不能不懂就問,不能知難就退;三是做完檢查的習慣,即做完作業之後及時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存在

的問題,及時改正錯誤,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四是是按時交作業的習慣。這要求教師佈置的作業量要適中,難易適度並且要及時檢查督促,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按時上交作業的習慣。第二,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一是養成記預習筆記的習慣。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會自己學習,啟發學生科學思維。因此,要培養自學能力,就必須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讓學生經常處於積極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沒有思維能力的人根本就談不上具備自學能的思維狀態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化“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財富。;二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學會作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符合記筆記的方法如批註、圈點、劃線,並定期檢查批閲。三是養成記課外閲讀筆記的習慣。教會學生摘抄、剪輯、讀書卡片等方法積累課外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第三,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的自學不限於課堂內,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網絡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

總之,我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應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教師要少講,讓學生多練,多看,用腦多想,用手多做,取得“習之功”。要得到“習之功”,就不能亂來一氣,胡練一通,而要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法。訓練既要嚴,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勝多,循序

漸進,還要求實,講究實際效益。訓練是為了讓學生鞏固知識,化知為能,達到“不復需教,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的目的。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學實踐中反覆訓練、逐步培養起來的,又在學習實踐中反覆運用不斷提高的。學生的自學能力關係到學生的終身,教師一定不能虎頭蛇尾,善始善終,不能讓學生半途而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