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的影響

來源:文萃谷 2.61W

穩定的企業都會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有哪些影響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的影響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的影響
  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的影響分析

一、企業文化是品牌的核心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併為企業全體人員遵守和奉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經營理念的綜合反映。而品牌是一種精神、一種品位、一種格調,它的主要特徵是與用户共鳴和推動企業的價值取向。現代,著名品牌的建立,都是先由確立企業核心文化開始,並有意地把企業傳統文化融入自己的品牌中,以拉近與用户的距離,從而促使用户視其品牌為生活的一部分。總之,企業文化就是品牌的精神力量、品牌價值的核心。

1984年張瑞敏接手海爾的時候,海爾是個虧損147萬元的小廠,85年的時候,面對76台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張瑞敏掄起的鐵錘,從此海爾開始了狠抓質量管理。20年來持續穩定發展,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羣,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海爾預計實現全球營業額1509億元,是1984年創業時的4萬倍。張瑞敏砸冰箱,砸出是海爾的質量文化,但也是同時砸出來海爾的品牌。直到現在,海爾的質量文化依然是海爾這個品牌最核心的存在。

二、品牌是企業文化的載體

2008年,中國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事件經過媒體逐步揭發之後,三鹿奶粉不去反思反而想辦法去掩蓋事實,其所作所為本質就是變質的欺騙文化和缺德文化,從而導致三鹿品牌的轟然倒塌,最終三鹿也在國人心中煙消雲散。

實踐表明,知名的品牌都是依靠優秀的企業文化來支撐的。品牌作為企業文化的載體,是企業文化外在的表現之一。沒有文化內涵的產品與品牌,如果一味追求利潤,終歸曇花一現。因為一個真正的品牌,是需要企業給用户的心理感受、心理認同和精神價值,使用户真正認同這個品牌。因此,只有把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入生產、產品之中,才會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擴大品牌價值的資源,也才會有高質量的品牌。在1914年創辦IBM公司時,老托馬斯·沃森為公司就制定了“行為準則”,這些準則一直牢記在公司每位人員的心中,任何一個公司策略及政策都直接受到這三條準則的影響,“沃森哲學”對公司的成功所貢獻的力量,比技術革新、市場銷售技巧,或龐大財力所貢獻的力量更大。主要包括:1、必須尊重個人。2、必須儘可能給予顧客最好的服務。3、必須追求優異的工作表現。目前IBM作為全球最著名的跨國公司,管理着全球40萬員工,擁有着最具價值的品牌價值力量,但其核心文化“三大準則”從來沒變,並繼續影響着IBM未來的發展。

三、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要和諧發展

品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不只是一個名字、一種符號,而是企業的象徵,是企業文化與理念的體現。品牌與企業文化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企業不能沒有文化,品牌不能沒有文化;過於缺乏文化底藴的品牌總會蒼白無力的。尤其是在商業社會快速變遷的今天,企業的競爭是品牌競爭,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競爭。

據相關調查研究統計數據顯示,2005-2010年期間我國企業對於品牌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年均增長率不到3.8%,而同期歐美髮達國家企業的該項指標數值達到了11.4%,大大高於國內水平。因此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強建設企業文化的力度,增加投入,以文化力,來提升品牌力,適應這種競爭局面。未來,企業也只有贏得文化競爭優勢的'品牌,才可得到世人的矚目和用户的青睞,獲得長足的發展。

  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的關係

企業文化和品牌兩者的相同點是影響企業長遠發展,決定其成敗興衰,共同為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兩者都是塑造企業影響力、控制力、領導地位的有力武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起着決定性作用,為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指明方向。同時,兩者的建設都是緩慢和持久的。

企業文化、品牌與核心競爭力又有什麼關係呢?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東西必須具有獨特性,按照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觀點,即“買不來”、“偷不走”、“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説企業所擁有的核心資源要有這樣的特點:沒有市場可以買到;要有法律保護;資源本身與能力有互補性;具有組織性,不屬於個人;有持續競爭力,並且有相應的專利和法律保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品牌的競爭力代表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不可複製、具有壟斷性、影響消費者(客户)購買的無形力量。有形的物質一般不會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主導因素,因為物質形態是可複製的,比如沒有專利技術,企業可以自行研發或購買。只有無形的東西才是核心競爭力的主導因素。按此標準,企業文化與品牌都是核心競爭力必然要素。

企業文化與品牌的不同點是各有側重。文化強調內部的效應,屬於管理的範疇,品牌強調外部效應,屬於經營的範疇。外部效應內部化,內部效應外部化,這是企業發展的趨勢。企業經營要素間的邊界模糊化是發展的必然,因為事物在發展、轉換的過程中必然有過渡期,導致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會出現混淆的情況。

就企業追求的目標來看,是要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絕非僅僅建設企業文化,當然文化有助於提升品牌價值,所以企業文化是品牌建設的手段,它能保證品牌建設的方向是朝着有利於企業發展壯大的方向前進,並且能協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態平衡。

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凝結在品牌中,也是對滲透在品牌經營全過程中的理念、意志、行為規範和團隊風格的體現。因此,當產品或服務的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在質量、價格、渠道上越來越不能獲得競爭優勢的時候,品牌正好提供了有效的解決之道。

  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的啟示

缺乏文化底藴的品牌建設是蒼白無力的,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去創造品牌,就好比搭建空中樓閣很容易倒塌。尤其炒作出來的品牌是經不起市場競爭的狂風巨浪的,因為內涵不足,企業的出發點或者説企業文化與社會的道德價值觀有衝突。炒作品牌一時能夠成功,但是不能持久,像當年的秦池、三株、巨人都是強勢品牌,雖紅極一時但最終化為泡影結束了品牌的生命。

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對品牌和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不應該一刀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則不同,即使你不大張旗鼓地去建設,只要不破壞原有的文化,它就會發揮積極的作用。有些老字號企業,它可能不懂得什麼是企業文化、什麼是品牌建設,但是一條堂訓、店規,再加上本分經營就足以支撐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因而企業經營者不要過分強調文化和品牌建設的必要條件。但如果想讓企業發展壯大,花在文化和品牌建設上的精力和財力就要相應增加。


熱門標籤